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问题研究 ——以对话理论和汉娜·阿伦特为视角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问题研究 ——以对话理论和汉娜·阿伦特为视角

论文摘要

本文借鉴了对话理论及其独白概念,并结合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在网络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介,网络硬件条件和网民总数发展迅速。网络的一些特性如参与主体多样性、交流方式多样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具备公共领域建构的条件。在中国视域下,网络公共领域的合理建构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详细阐释了对话理论和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及二者的理论关系后,结合这两个理论,本文将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分为主体建构、空间建构、语言建构三个角度。同时对话理论及独白概念也相对应的分为三个角度:独白主体、独白空间、独白空间。二者结合,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中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主体建构角度,网络中存在着网民间交流的困境。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网民的心理特点等原因,网络中人与人的交流存在着困境,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网民主体的独白所造成的。交流的困境对网民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从阿伦特的角度看,这种困境强化了网民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转性”,从而对公共领域建构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从空间建构角度,网络存在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趋于融合的问题。虽然在阿伦特的理论中,二者是严格区分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必须辩证的分析,融合的公私领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而独白空间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三,从语言建构角度,网络公共领域建构既需要网络语言具备创造性,又需要网络语言具有规范性,而规范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所以存在着创造性与规范性的悖论,而独白语言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悖论的存在给语言建构带来了风险。鉴于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整体意义上的独白所导致,所以针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特点,本文认为在总体宏观上倡导“对话精神”,在微观上建立对话机制对解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0.2 研究前所要明确的一些问题
  • 0.3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1 对话理论及其独白概念与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 1.1 对话理论及其独白概念
  • 1.1.1 对话理论概述
  • 1.1.2 关键概念:与对话对立的独白
  • 1.2 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 1.3 对话理论与该理论中的独白概念与公共领域理论的关系
  • 1.3.1 研究对象:对话理论中“对话与独白”与公共领域“言说与行动”存在关联性
  • 1.3.2 理论前提:对话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都强调人的复数性
  • 1.3.3 网络中公共领域建构的主要问题都与独白概念相关联
  • 2 主体建构问题:网民间存在交流的困境
  • 2.1 网络中存在网民间交流的困境
  • 2.1.1 网民作为主体的多角度分析
  • 2.1.2 网络中交流的困境表现
  • 2.2 网民的独白是交流的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
  • 2.2.1 独白的心理特征导致交流的困境
  • 2.2.2 独白的网络法则导致交流的困境
  • 2.3 交流的困境对公共领域主体建构的负面影响
  • 2.3.1 交流的困境使“潜水”的网民取代了“言说与行动”的网民
  • 2.3.2 交流的困境强化了网民行为的“不可预见性”
  • 2.3.3 交流的困境强化了网民行为的“不可逆转性”
  • 3 空间建构问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的模糊
  • 3.1 网络中存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融合的现象
  • 3.1.1 网络重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
  • 3.1.2 网络中公共领域私人化趋势与私人领域公共化趋势并存
  • 3.1.3 网络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融合形成社会领域
  • 3.2 独白与融合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相互作用
  • 3.2.1 独白促成了融合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形成
  • 3.2.2 融合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塑造了一个独白的空间
  • 3.2.3 融合的公私领域对公共领域空间建构影响的辩证分析
  • 4 语言建构问题:网络语言创造性与规范性的矛盾
  • 4.1 网络语言的创造性是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体现
  • 4.1.1 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的原因
  • 4.1.2 网络语言的创造性与公共领域的“彰显”相契合
  • 4.2 网络公共领域要求网络语言具备规范性
  • 4.2.1 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是“言说与行动”的基本条件
  • 4.2.2 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是“显现空间”的前提条件
  • 4.3 网络语言中的独白加深了其创造性特征与规范性要求的矛盾
  • 4.3.1 符号分析:独白语言易使网络语言符号从创造性滑向任意性
  • 4.3.2 话语分析:权力话语的独白扭曲了规范性
  • 4.4 网络语言的矛盾给语言建构带来的风险与规避策略
  • 4.4.1 创造性的过度发展使“言说”沦为语言狂欢的风险
  • 4.4.2 规范性的过度强调使“彰显”丧失活力的风险
  • 4.4.3 风险规避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及参加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的兴盛与政治的衰退——阿伦特对社会领域的现代性批判[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阿伦特的思之困境及其克服——对平庸之恶的深层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1)
    • [3].阿伦特政治现象学视角的劳动论题: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6)
    • [4].把情感带回来:施克莱对阿伦特的批判与反思[J]. 学海 2020(03)
    • [5].阿伦特“叙事”理论[J].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6)
    • [6].“政治性道德”何以可能?——阿伦特的道德—政治之思[J]. 江汉论坛 2019(04)
    • [7].阿伦特人类活动形式的内涵与演绎[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探析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活动的理解[J]. 鄂州大学学报 2019(04)
    • [9].劳动与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解读评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9)
    • [10].评汉娜·阿伦特对马克思三大命题的解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1].论阿伦特政治哲学中的宽恕概念[J]. 学理论 2018(01)
    • [12].教育的本质即诞生性——阿伦特的教育观及其反思[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4)
    • [13].行动与自由——读阿伦特《人的境况》[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07)
    • [14].回归积极生活——阿伦特共和思想探究[J]. 政治思想史 2018(03)
    • [15].劳动、实践与共同体——从马克思到阿伦特的解放政治学思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05)
    • [16].独在与交往之间:阿伦特关于思考与判断的困惑[J]. 学术研究 2017(01)
    • [17].阿伦特思想中的保守向度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8].阿伦特判断力思想的流变——从公民理性到鉴赏判断[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9].论个体对共同体的责任——对阿伦特“政治责任”概念的解读[J]. 天府新论 2017(05)
    • [20].政治、技术与人的境况——论阿伦特对人的理解[J]. 道德与文明 2017(06)
    • [21].阿伦特论法国大革命失败[J]. 书屋 2015(12)
    • [22].暴力的政治之维——马克思与阿伦特暴力观比较[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3].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政治的许诺》导论[J]. 哲学分析 2015(06)
    • [24].人的异化与世界异化——阿伦特论世界异化的辩证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04)
    • [25].一部有关阿伦特的百科全书[J]. 读书 2015(05)
    • [26].极权主义与公民教育:对阿伦特的一种新的综合[J]. 教育学报 2015(03)
    • [27].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兼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8].文化公共性视野下的审美与艺术问题——汉娜·阿伦特美学思想初探[J]. 文艺评论 2015(07)
    • [29].阿伦特探索“类能力”在政治领域中的新形式[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02)
    • [30].不参与的意义——与阿伦特共思同行[J]. 现代外国哲学 2019(00)

    标签:;  ;  ;  ;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问题研究 ——以对话理论和汉娜·阿伦特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