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构教师角色 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何瑶[1](2021)在《初中初任教师权威:困境、原因与出路》文中认为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曹语涵[3](2021)在《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迪思·朗格(Judith Langer)的文学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进行文学理解的主体。从尊重学生理解差异性的角度思考,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启发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发现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仍存在问题。为了推动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发挥小说文体优势,本文以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并以《孔乙己》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进一步完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朱迪思的文学教育理论,阐明“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特征,探究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文体特征、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现状四个角度剖析以初中小说为载体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首先从促进小说教学程序的优化和推动小说教学意识的更新两个角度探讨个性化阅读对于初中小说教学的重要性,接着立足于语言能力、文学思维、审美想象力和文化理解力四个方面,探讨个性化阅读对于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在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多元阅读实践以夯实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教师适时指导以消除学生想象构建的阻碍、课堂多重对话以探索小说的可能性视域、不间断评估法以评价学生想象构建的成果和课堂实时互动以完善不合理的个性化见解五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以推动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第五部分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以《孔乙己》为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以期为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新思路。结论部分再次强调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对于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启发意义。
向贤莉[4](2021)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L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教育领域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日益增强,各省份正逐渐将地理学科纳入中考科目,这也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关注重点。作为心理学分支之一的积极心理学最早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创立,其研究之主要对象乃是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纠正错误和克服缺点,更在于充分挖掘和研究学生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积极人格特性,然后在教育实践中着重扩展和培育这些特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积极情绪,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作为一种理论的尝试和实践的探索,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和策略,尤其是通过干预积极情绪影响因素的策略与相对成熟的情境教学方法相结合,研究其是否可以增强学生积极情绪,改善教学效果。为此,在桂林市L学校开展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和实践。首先,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积极心理学、情境教学及其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对研究所涉及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进行总结,构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形式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积极情绪现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对初中教师的访谈和初一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学课时的有限和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教学对象的情绪变化。学生在地理情绪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相对有限,因课堂上的积极情绪状况如下:(1)地理课堂的整体积极情绪状况:L学校初一学生的积极情绪处于中等水平,比国际均值低,但高于全国初中生的平均水平,不过在各个维度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尤其是课堂成就满足感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学生缺乏地理学习信心;(2)该校初中生地理课堂积极情绪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情绪程度显着低于平均水平;(3)初中生在地理课堂积极情绪的各个维度上体现出性别的差异:研究表明,性别不同,积极情绪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存在显着差异,女生在课堂的积极情绪普遍高于男生。针对积极情绪现状调查中呈现的问题,立足于既有的教学资源、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参照积极心理学和情境教学理论,提出提高积极情绪影响因素的地理情境教学策略。主要包括:(1)为解决教学情境单一和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较少使用情境教学的现状,提出创造有利于积极情绪产生的情境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创设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2)为提高学生课堂的整体积极情绪,提出通过增加教师认可提高课堂成就满足感;通过拓展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通过增加团队合作,加强同伴关系;(3)为了在教学动态中改善学生积极情绪,提出通过控制和改变情境,注意力分散和认知改变来调解学生积极情绪;(4)针对课堂积极情绪的性别差异和积极情绪整体的不均衡状态,提出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方案。按照上述基于积极情绪影响因素所提出的地理情境教学策略进行典型教学案例设计,在新课导入、新课教授和课后拓展中融入这些策略。并且将本研究所提到的案例运用于实际教学实验中。最后,通过在桂林市L学校展开的对学生积极情绪干预的教学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纳入提高积极情绪的情境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积极情绪;(2)通过积极情绪的改善,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成就满足感,改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成绩的提高与积极情绪的改善之间紧密相关,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当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加强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此外,不仅要关注积极情绪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要关注其对于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陈德琼[5](2021)在《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初级中学是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便是引导和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品质和树立法治意识,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出生在云南,本科也就读于中缅边境的西南保山少数民族地区,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政教育状况与问题有较多的了解。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打算回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初中思政教育工作。因此,硕士论文也将云南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作为研究选题。论文研究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的绪论,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4所少数民族初级中学研究样本的论说,确立论文选题的研究依据、价值、方法及框架。第二、三章通过梳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其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在坚持国家统编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教师教学创新缺失、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基本缺乏参与性和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等问题,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进而再借助第四、五两章,就如何优化与提升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提出两点建议:(一)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课程的重视度和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加大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严格落实教师的“减负”工作;学校需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平台;社会层面要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纠正社会的不良之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家长需要增强课程重视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共筑的教育合力。(二)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从准确定位与履行老师职业职责、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专业素养、深入发掘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四方面,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置于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
陈静[6](2021)在《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L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寄宿生的住宿管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走读制度相比,寄宿制初中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集中在学校,改变了学校原有的育人模式,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初中的学校住宿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有必要开展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状研究,本文以L中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在本研究中先采用文献法查阅资料,明确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等基本概念,并搜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研究的方向。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寄宿制学校住宿管理的作息管理、卫生管理、违纪管理和内心情感慰藉四个方面开展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班主任、生活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最后提出改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存如下问题:学校重视作息管理,管理效果有待提高;寝室楼道卫生较好,部分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较为重视,部分违禁行为管理不够深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慰藉不多。原因在于基础设施不足加大了住宿管理难度;管理制度设计缺陷降低了住宿管理力度;管理不够深入削弱了住宿管理的执行力;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忽视对住宿生的心理慰藉;学生自身因素造成住宿管理难度加大。结合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五方面改善的策略:第一,改善学校住宿基础设施。包括控制寝室人数;增加寝室内部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卫生间基础设施。第二,学校建立完善的住宿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建立专门的住宿管理制度;细化学生住宿行为的考评体系;学校通过定量化管理把班主任业绩与寝室管理挂钩;学校制定落实生活教师工作管理制度。第三,学校注重管理方法的灵活性及常规落实。包括做好日常常规管理;学校组织综合性大检查;做好违纪专项检查和处罚。第四,提升教师住宿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重视参与学校住宿管理;班主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合理定位生活教师职责;提升生活教师的整体水平。第五,构建自律的寝室文化。包括营造自律的寝室文化氛围;适当开展弘扬寝室文化的活动。
许艳[7](2021)在《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认为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相应的人们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通过颁布和实施在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的法制化进程。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的目光对教育惩戒问题的关注度也显着提高,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较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减少,但关于学生的遭到过度的惩罚的报道也时常会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把学校和教师推上了风口浪尖。基于这种情况,各级行政部门并没有坐以待毙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学校和教师进行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单一目标,往往用一种更隐蔽的冷暴力行为来代替外显的体罚,但是这种冷暴力的行为并没有教育意义,较体罚来讲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唐山市A中学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在初中课堂中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时有发生。采用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梳理调查资料不难发现这种冷暴力会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因此利用微观权力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等相关教育学理论,进一步在剖析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原因的,并根据其产生原因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对应从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四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向着相互尊重理解的方向发展。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初中阶段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缘由和目的,以及研究冷暴力问题对理论和实际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阐明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有关的定义进行科学界定,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冷暴力与热暴力;教师冷暴力与教育冷处理等)进行辨析,明确了教师课堂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而为核心概念的界定奠定基础。第三章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整理,进而分析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角度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原因做出具体阐述和分析。基于微观权力理论,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权力主体,因此主要在教师以及学生方面运用微观权力理论进行分析研判,为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基于上一章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审视和批判,从而提出消除和预防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代斌[8](2021)在《交往理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审视与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形式,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出现而产生,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工具理性等社会异化理性的侵蚀下,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逐渐演变成为社会主体的重要行为准则。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产生了单向度、主体间性缺失、间离性以及功利化等一系列异化问题。然而,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师生关系在工具理性导向下的异化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共同心声。当代西方着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针对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社会危机,在工具理性的膨胀、意识哲学的式微、传统理论的滋养等背景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名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本质上作为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合理性,意在使人类的社会行为在遵循或符合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进而逐渐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社会的合理化危机,回归交往的生活世界。同时,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都占据着核心位置,例如,语言学中的普遍语用学、哲学上的交往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社会生活的合理化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蕴含有交往理性的影子。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主体间的理性本质、作为交往理性经验场所的“生活世界”以及实施载体的“交往行为”等实质内涵,与包含普遍语用学、商谈伦理学等在内的交往理性的主要生成条件,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加以详细阐述,进而对交往理性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了解以及对当前师生关系问题的审视,为了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可以将工具理性导向下的师生关系转向交往理性的指引。然而,交往理性视域下是否存有师生关系合理性转向的适切性,则需对其加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交往理性可分别从言语对话层面、关系规范层面、主体交往层面以及场域背景层面为师生关系的合理性转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在交往理性转向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适用性问题得以保障。因此,基于交往理性转向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合理性,在交往理性视域下探讨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的有效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单向的教育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师生对话;在发展师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主体间关系;开展基于师生主体间的教育交往活动;构建师生关系赖以依存的教育生活世界。
王珊珊[9](2020)在《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对农村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以六盘水市某农村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安全、学业成功、社会交往、目标导向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学生各种美德的形成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用于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为专业的干预活动或专门课程,极少有运用学科教学来探究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在强调核心素养的生物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本研究把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物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且论文着眼于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与影响,不仅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也丰富了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围绕着贵州省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论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进行了综述与梳理,然后根据学生在校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合现状分析的结论,对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探讨了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实施途径与实施策略。最后,以该校七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教学实验,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班级与未实施的班级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对比,探究生物体验式教学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经过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体验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还能促进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和谐发展。另外,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同时也有促进了学生生物学业成绩的提高。
薛冰[10](2020)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师又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我们需重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需引起重视。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反思仍旧存在反思意识薄弱,态度不积极;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视野过于狭窄;过程流水化,缺乏科学指导;方法老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反思,总结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旨在为更多的基层教师提供教学反思实践的借鉴。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较高的教学反思能力,清晰讲述自身教学反思过程,且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初中英语教师侯老师,从侯老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发现,教学反思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性的发展,应注意培养问题意识、责任心、开放积极的心态等;在侯老师反思内容方面,突出了相关教学的目标理解、教学内容的突破、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班级管理等;反思过程中,主要涉及发现、描述、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理论形成等步骤;在反思方法上,主要涉及自我反思和合作反思两个方面,自我反思主要有自我对话、反思日记、理论学习、角色榜样;教师合作反思主要有教研组的集体反思、观摩听课、兴趣小组;与学生合作的反思主要有班主任工作调查表、课堂观察、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在整理和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根据侯老师教学反思不同方面的情况呈现,分析了侯老师教学反思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个人因素,主要有个人性格、反思能力、知识素质等,二是学生因素,主要有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情感变化三个方面,三是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建设、环境、制度等,四是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期望、教育改革、教师培训。基于侯教师的教学反思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和深入思考提出从三个方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第一,从教师个人出发,转变反思观念,积极参与反思;提升理论素养,反思科学化;丰富反思内容,学习反思方法,实现个人教学反思水平提升。第二,对教师所在学校的建议,发挥教研组的反思功能,建设学习反思型学校,发挥领导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交流、激励、培养机制等。第三,从社会层面出发,创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等。
二、重构教师角色 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构教师角色 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
4 研究反思 |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 |
2.关于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
3.关于初中小说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一)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育理论 |
1.想象构建 |
2.探索可能性视域 |
3.不间断评估法 |
4.文学素养与文学思维 |
(二)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1.个性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 |
(三)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系 |
1.想象构建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
2.探索可能性视域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 |
3.不间断评估法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保障 |
4.文学素养与文学思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
二、以初中小说为载体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
(一)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1.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2.为高中阶段的个性化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
(二)符合小说文体教学的需要 |
1.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2.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3.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4.人文主题的多元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
1.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2.抽象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3.社会高级情感的培育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四)符合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的要求 |
1.学生想象构建基础薄弱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2.个性化解读固化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3.个性化解读随意化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4.阅读指导有待加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5.课堂即时评价缺乏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三、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一)促进小说阅读教学的完善 |
1.促进小说教学程序的优化 |
2.推动小说教学意识的更新 |
(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2.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 |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
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
四、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多元阅读实践以夯实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1.多维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2.多向分享活动以奠定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3.多元实践活动以巩固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二)教师适时指导以消除学生想象构建的阻碍 |
1.巧设试探性问题 |
2.精选针对性问题 |
3.提供合适的资料 |
4.联系叙事学知识 |
5.超越已构建想象 |
(三)课堂多重对话以探索小说的可能性视域 |
1.生本对话以促进合理化解读 |
2.师生对话以深化个性化解读 |
3.生生对话以丰富个性化解读 |
4.自我对话以完善个性化解读 |
(四)不间断评估法以评价学生想象构建的成果 |
1.设计个性化评估目标 |
2.确定立体化评估内容 |
3.选择多元化评估主体 |
(五)课堂实时互动以完善不合理的个性化见解 |
五、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统计 |
附录 B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推荐的小说篇目统计 |
附录 C 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篇) |
附录 D 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篇) |
致谢 |
(4)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L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地理教学改革背景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2.个人教学实践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理论意义 |
3.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
2.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积极情绪的相关概念 |
2.情境教学的相关概念 |
(二)基础理论 |
1.地理教学论 |
2.扩展和建构理论 |
3.人格心理学理论 |
4.情境认知理论 |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1.学生问卷调查 |
2.老师访谈调研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四、基于课堂积极情绪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
(一)创造有利于积极情绪产生的前提条件 |
1.创设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
2.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 |
(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情绪 |
1.增加教师认可,提高课堂成就满足感 |
2.拓展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
3.增加团队合作,加强同伴关系 |
(三)及时调节学生课堂情绪 |
1.控制和改变情境,预防消极情绪 |
2.分散注意力,调节课堂情绪 |
3.改变认知,调解情绪状态 |
4.具体地理课堂的情绪调节 |
(四)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积极情绪平衡发展 |
(五)小结 |
五、教学设计方法及案例 |
(一)新课导入 |
(二)新课教授 |
(三)课后拓展 |
六、基于课堂积极情绪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设计 |
1.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2.实验对象与实验控制 |
3.实验方案与实验程序 |
(二)实验结果分析 |
1.实验前后学生地理课堂积极情绪唤起比较 |
2.实验前后学生地理课堂积极情绪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3.实验前后学生地理成绩的比较 |
(三)小结 |
七、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1.初中生地理课堂积极情绪现状 |
2.基于积极情绪的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
3.基于积极情绪的地理情境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研究综述 |
1.1.3 国外研究综述 |
1.1.4 文献述评与选题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 |
1.3.1 民族地区 |
1.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
1.3.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
1.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 |
1.3.5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殊性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
2.1.1 课程教学理念 |
2.1.2 课程教学内容 |
2.2 教师“教”方面的现状 |
2.2.1 教学积极性不高 |
2.2.2 教学服务于考试 |
2.2.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
2.3 学生“学”方面的现状 |
2.3.1 学生的知识掌握不足 |
2.3.2 学生课堂参与性不足 |
2.3.3 学生学习方式僵化 |
2.3.4 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
2.3.5 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
第3章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
3.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原因 |
3.1.1 课程的重视度不到位 |
3.1.2 教学条件缺乏保障 |
3.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
3.2 教师方面的原因 |
3.2.1 角色定位模糊和职业倦怠 |
3.2.2 教学内容缺特色 |
3.2.3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
3.3 社会环境的原因 |
3.3.1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
3.3.2 民族地区的不良风气 |
3.3.3 网络信息技术负面影响 |
3.4 家庭方面的原因 |
3.4.1 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
3.4.2 父母不良行为影响 |
第4章 建构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合力 |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课程管理制度 |
4.1.1 提高课程重视度 |
4.1.2 变革现行的考试制度 |
4.1.3 严格落实教师“减负”工作 |
4.1.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
4.2 学校要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工作 |
4.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
4.2.2 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
4.2.3 完善课程课时分配 |
4.3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4.3.1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
4.3.2 纠正社会不良之风 |
4.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4.4 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
4.4.1 增强教育意识 |
4.4.2 家长要以身作则 |
4.4.3 积极配合学校 |
第5章 新合力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5.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和履行职责 |
5.1.1 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
5.1.2 积极履行职业职责 |
5.2 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综合素养 |
5.2.1 转变应试教学理念 |
5.2.2 提高综合素养 |
5.3 发掘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
5.3.1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
5.3.2 充分挖掘地区特色教学资源 |
5.3.3 增加民族思政教育内容 |
5.4 改进与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
5.4.1 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
5.4.2 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研究理论依据 |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
二、目标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四、调查结果 |
(一)学校重视作息管理,管理效果有待提高 |
(二)寝室楼道卫生较好,部分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不良 |
(三)安全隐患排查较为重视,部分违禁行为管理不够深入 |
(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慰藉不多 |
第三章 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础设施不足加大了住宿管理难度 |
二、管理制度设计缺陷降低了住宿管理力度 |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住宿管理的系统化 |
(二)评价体系不科学影响宿舍评价的客观性 |
(三)班主任业绩与住宿管理不挂钩打击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
(四)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的缺失降低了住宿管理效能 |
三、管理不够深入削弱了住宿管理的执行力 |
(一)检查方法不够灵活导致住宿违纪检出率流于形式 |
(二)处罚力度不够严厉导致处理结果缺乏威慑力 |
(三)卫生检查不够细致导致卫生习惯不能有效保持 |
四、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忽视了对住宿生的心理慰藉 |
(一)班主任关注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心理成长变化的关注 |
(二)生活老师注重生活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慰藉 |
五、学生自身因素造成住宿管理难度加大 |
(一)学生住宿违纪的隐蔽性增加了日常管理难度 |
(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影响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
第四章 改善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的策略 |
一、改善学校住宿基础设施 |
二、学校建立完善的住宿管理制度 |
(一)学校建立专门的住宿管理制度 |
(二)细化学生住宿行为的考评制度 |
(三)学校通过定量化管理把班主任业绩与寝室管理挂钩 |
(四)学校制定并落实生活教师工作管理制度 |
三、学校注重管理方法的灵活性及常规落实 |
(一)做好日常常规管理 |
(二)学校组织综合性大检查 |
(三)做好违纪专项检查和处罚 |
四、提升教师住宿管理能力 |
(一)班主任重视并参与学校住宿管理 |
(二)班主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 |
(三)合理定位生活教师职责 |
(四)提升生活教师的整体水平 |
五、构建自律的寝室文化 |
(一)营造自律的寝室文化氛围 |
(二)适当开展弘扬寝室文化的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已经研究的评价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冷暴力 |
2.1.2 教师课堂冷暴力 |
2.2 教师课堂冷暴力表现形式 |
2.2.1 教师言语冷暴力 |
2.2.2 教师态度冷暴力 |
2.2.3 教师行为冷暴力 |
第三章 唐山市A中学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现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2.1 观察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访谈对象 |
3.3 调查内容设计 |
3.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 |
3.4.1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发生率 |
3.4.2 遭遇教育冷暴力的易受体 |
3.4.3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类型表现 |
3.4.4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差异性 |
3.4.5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发生的时机 |
3.4.6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反应 |
第四章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原因分析 |
4.1 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教师的评价监督体制不完善 |
4.1.1 学校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缺乏重视 |
4.1.2 教师评价制度单一 |
4.1.3 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 |
4.2 教师教育观念认知欠缺,师生关系不平等 |
4.2.1 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曲解 |
4.2.2 忽视学生主体性 |
4.2.3 教师盲目追求利益 |
4.3 教育环境功利化,社会舆论导向不合理 |
4.3.1 教育大环境下的分数至上理念 |
4.3.2 师道尊严传统的新变化 |
4.3.3 社会舆论出现偏差 |
4.4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权力受到挑战 |
4.4.1 学生权力意识的觉醒 |
4.4.2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
第五章 预防和化解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对策 |
5.1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 |
5.1.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5.1.2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
5.1.3 完善教育法规对冷暴力的约束 |
5.2.学校完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5.2.1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5.2.2 建立合理的校园监督管理机制 |
5.2.3 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5.3 转变教师对教育观的认知,提升教育惩戒技巧 |
5.3.1 增强学生主体性地位 |
5.3.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
5.3.3 提高运用惩戒的技巧 |
5.4 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和法律修养,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
5.4.1 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
5.4.2 培养乐观心态 |
5.4.3 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交往理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审视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师生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2.当前学校师生关系在工具理性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
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解决当前师生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4.目前在交往理性视域下对师生关系的系统研究较为匮乏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辨析 |
1.交往 |
2.理性与合理性 |
3.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 |
4.师生关系与师生交往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一、交往理性的缘起、实质与生成条件 |
(一)交往理性的缘起 |
1.工具理性的膨胀——人的主体性旁落 |
2.意识哲学的式微——语言哲学的转向 |
3.传统理论的滋养——理性体系的奠基 |
(二)交往理性的实质 |
1.主体间的理性本质——交往合理性 |
2.交往理性的实施载体——交往行为 |
3.交往理性的经验场所——生活世界 |
(三)交往理性的生成条件 |
1.交往行为发生的普遍语用学基础 |
2.交往理性实践转换的商谈伦理学基础 |
二、当下师生关系问题审视——工具理性导向 |
(一)当下师生关系问题的主要面向 |
1.师生关系的单向度 |
2.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缺失 |
3.师生关系的间离性 |
4.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
(二)当下师生关系问题的工具理性导向归因 |
1.片面化了的教育思维 |
2.工具化了的教育对象 |
3.冷漠化了的教育情感 |
4.物质化了的教育实践 |
三、交往理性转向的师生关系构建的合理性 |
(一)师生关系是一种以言行事的对话关系 |
1.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 |
2.以言行事是师生对话关系形成的重要指引 |
3.“以言行事”是主体间言语行为的唯一目的 |
4.交往理性是从言语对话层面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
(二)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人际关系 |
1.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
2.主体间性是师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基本规约 |
3.交往理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的理性 |
4.交往理性是从关系规范层面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
(三)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交往行为的交往关系 |
1.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 |
2.交往行为是师生交往关系产生的理想行为 |
3.交往理性是“交往行为”的指导核心 |
4.交往理性是在主体交往层面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
(四)师生关系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本真关系 |
1.师生关系是一种本真关系 |
2.生活世界是师生本真关系依存的必要场所 |
3.交往理性是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指导思想 |
4.交往理性是从场域背景层面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
四、基于交往理性的师生关系构建路径思考 |
(一)将单向的教育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师生对话 |
1.提升师生的教育商谈意识 |
2.营造理想的教育话语环境 |
(二)在发展师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主体间关系 |
1.确保教育主体职责的有效履行 |
2.加强师生间的主体协调与合作 |
(三)开展基于师生主体间的教育交往活动 |
1.转变传统的教育身份定位 |
2.把握基本的教育交往要求 |
(四)构建师生关系赖以依存的教育生活世界 |
1.扭转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 |
2.促进教育反思基础上的师德养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对农村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以六盘水市某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2.3 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 |
2.4 主观幸福感与体验式教学的联系 |
2.5 理论基础 |
3 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的建立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设计 |
4.1 体验式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 |
4.2 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目标设计 |
4.3 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实施途径 |
4.4 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 |
5 教学实践研究 |
5.1 实践研究设计 |
5.2 实践研究过程 |
5.3 实践研究结果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3.当前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存在不足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研究方法的选择 |
3.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教学反思相关理论阐述 |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
1.教学反思的概念 |
2.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
1.目标的反思 |
2.内容的反思 |
3.方法的反思 |
4.班级管理 |
(三)教学反思的过程 |
1.问题发现 |
2.问题分析 |
3.对策提出 |
4.理论形成 |
(四)教学反思的方式 |
1.教学反思的类型 |
2.教学反思的方法 |
二、侯老师教学反思的呈现与分析 |
(一)侯老师教学反思的呈现 |
1.侯老师教学反思的意识 |
2.侯老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
3.侯老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
4.侯老师教学反思的方法 |
(二)侯老师教学反思的分析 |
1.反思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2.教学反思过程 |
3.反思方法的特点 |
三、侯老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因素 |
1.个人性格 |
2.反思能力 |
3.知识素质 |
(二)学生因素 |
1.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
2.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
(三)学校因素 |
1.团队建设 |
2.平台建设 |
3.人际关系建设 |
4.学校文化建设 |
5.学校制度建设 |
(四)社会因素 |
1.社会期望 |
2.教育改革 |
3.教师培训 |
(五)侯老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总结 |
四、促进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建议 |
(一)对教师个人的建议 |
1.转变教育教学反思观念 |
2.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
3.丰富日常教学反思内容 |
4.掌握科学的教学反思方法 |
(二)对学校的建议 |
1.注重教研组反思功能的发挥 |
2.建设学习——反思型学校 |
(三)对社会层面的建议 |
1.创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模式 |
2.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侯老师的访谈提纲(一) |
附录B 侯老师的访谈提纲(二) |
致谢 |
四、重构教师角色 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初任教师权威:困境、原因与出路[D]. 何瑶. 西南大学, 2021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 曹语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L学校为例[D]. 向贤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民族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以云南省盈江县、麻栗坡县、开远市为例[D]. 陈德琼.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寄宿制初中住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L中学为例[D]. 陈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D]. 许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8]交往理性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审视与构建[D]. 代斌.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初中生物体验式教学对农村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以六盘水市某农村中学为例[D]. 王珊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D]. 薛冰.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