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

高校筹资制度是与高校筹资相关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高校筹资制度是高校获取资金的保障,与高校的运行密不可分,也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的高校筹资制度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反之,将阻碍高校的运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经历了由单一筹资制度向多元筹资制度变迁。多元筹资制度对于促进中国高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内高等教育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各高校在努力满足这一需求的过程中,资金短缺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现有的高校筹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这一主题,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从高校筹资制度环境、高校筹资制度安排与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等方面对高校筹资制度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筹资制度实践,借鉴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经验,对我国高校筹资制度进行了创新设计。一、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国外学者研究高校筹资制度早于国内学者。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才逐步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是否存在筹资制度、政府与市场在高校筹资中应发挥的作用、高校筹资制度结构、高校筹资中的产权与交易费用、高校筹资途径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尚未构建系统的高校筹资制度理论框架,等等。二、高校筹资制度环境研究高校筹资制度环境对高校筹资制度具有根本性的影响。高校筹资制度环境由存续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对高校筹资活动起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各种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社会结构三分法认为,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构成的,因此,高校筹资制度环境主要是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决定或影响高校筹资制度的建立、运行、效率和变迁。三、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研究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研究界定了不同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高校筹资制度安排应符合效率性、公平性、客观性、协调性、完整性与稳定性标准。高校筹资制度的形成过程就是高校筹资制度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的过程,高校筹资制度安排受制于制度供给和需求。四、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研究高校筹资制度变迁是各相关利益主体在捍卫既有利益与争取更多利益的过程中进行博弈的结果,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态。高校筹资制度变迁需要动力推动。高校筹资制度变迁动力是一个集合,主要子动力有:生产力发展引起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动、社会基本制度环境的变革、利益主体对收益最大化的追求、突发或偶然事件的发生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等。高校筹资制度变迁具有不同的类型。受高校筹资制度环境、制度成本、利益最大化者对既有利益捍卫以及历史与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筹资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效应。五、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实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经历了单一筹资制度阶段、多元筹资制度探索阶段、多元筹资制度发展阶段和多元筹资制度完善阶段的历史演进。在演进或变迁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中国现行高校筹资制度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持制度、学杂费收取制度、负债经营制度和其它自我筹资制度等方面。六、国外高校筹资制度与启示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高校筹资制度,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高福利国家,还是低福利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筹资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校运作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高校筹资制度体系。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改革,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高校筹资制度构建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对这些国家的高校筹资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可以为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七、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建议本文结合中国国情,依据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的成功经验,从高校设置制度、财政支持制度、学杂费收取制度、负债经营制度、自我筹资制度和高校筹资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建议。

论文目录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0.2.1 研究方法
  • 0.2.2 框架结构
  • 0.3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0.3.1 可能创新
  • 0.3.2 不足之处
  • 0.4 相关概念的厘清
  • 0.4.1 高校与高等教育
  • 0.4.2 高校筹资与高校融资
  • 0.4.3 高校筹资制度
  • 第1章 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1.1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1.1.1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
  • 1.1.2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评析
  • 1.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1.2.1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
  • 1.2.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评析
  • 第2章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研究
  • 2.1 制度环境与高校筹资制度分析
  • 2.1.1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
  • 2.1.2 制度环境与高校筹资制度的关系
  • 2.2 制度环境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2.2.1 经济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2.2.2 政治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2.2.3 文化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3章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研究
  • 3.1 高校筹资制度与安排释义
  • 3.1.1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内涵
  • 3.1.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与高校筹资制度的关系
  • 3.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标准
  • 3.2.1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效率性与公平性
  • 3.2.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客观性与协调性
  • 3.2.3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 3.3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过程
  • 3.3.1 高校筹资制度供给过程
  • 3.3.2 高校筹资制度需求过程
  • 3.3.3 高校筹资制度供求均衡过程
  • 3.4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实例
  • 3.4.1 有政府参与的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安排
  • 3.4.2 没有政府参与的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安排
  • 第4章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研究
  • 4.1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释义
  • 4.1.1 制度变迁的本质
  • 4.1.2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内涵与本质
  • 4.2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动力
  • 4.2.1 生产力发展引起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动
  • 4.2.2 社会基本制度环境的变革
  • 4.2.3 利益主体对收益最大化的追求
  • 4.2.4 突发或偶然事件的发生
  • 4.2.5 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 4.3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类型
  • 4.3.1 整体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局部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4.3.2 诱致性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强制性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4.3.3 激进式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渐进式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4.4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5章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实证分析
  • 5.1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历史演进
  • 5.1.1 单一筹资制度阶段(1949-1978)
  • 5.1.2 多元筹资制度探索阶段(1979-1993)
  • 5.1.3 多元筹资制度发展阶段(1994-2001)
  • 5.1.4 多元筹资制度完善阶段(2002-至今)
  • 5.1.5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历史演进的评析
  • 5.2 制度环境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5.2.1 经济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5.2.2 政治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5.2.3 文化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5.3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1 财政支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2 学杂费收取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3 负债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4 自我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章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与启示
  • 6.1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
  • 6.1.1 美国高校筹资制度
  • 6.1.2 日本高校筹资制度
  • 6.1.3 法国高校筹资制度
  • 6.1.4 印度高校筹资制度
  • 6.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的启示
  • 6.2.1 建立完善的财政支持制度
  • 6.2.2 建立完善的自我筹资制度
  • 6.2.3 建立平等的私立高校发展制度
  • 6.2.4 建立完善的捐资助学制度
  • 6.2.5 建立完善的学费收取制度
  • 6.2.6 建立政府参与的负债经营制度
  • 第7章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建议
  • 7.1 高校设置制度创新建议
  • 7.1.1 调整高校的设置类型
  • 7.1.2 界定高校的产权边界
  • 7.2 高校财政支持制度创新建议
  • 7.2.1 健全高校财政拨款组织体系
  • 7.2.2 拓展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
  • 7.2.3 建立私立高校财政支持机制
  • 7.2.4 推进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革
  • 7.2.5 探索高校财政支持区域均衡体制
  • 7.3 高校学杂费收取制度创新建议
  • 7.3.1 放宽高校学杂费收取标准
  • 7.3.2 建立地方高校差异化学杂费收取制度
  • 7.3.3 完善高校学杂费收取补偿制度
  • 7.4 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创新建议
  • 7.4.1 化解公立高校负债
  • 7.4.2 构建政策性高校贷款制度
  • 7.4.3 建立高校债券筹资制度
  • 7.5 高校自我筹资制度创新建议
  • 7.5.1 健全高校捐赠制度
  • 7.5.2 调整校办产业和附属机构经营制度
  • 7.5.3 推进高校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制度
  • 7.5.4 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
  • 7.6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创新建议
  • 7.6.1 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7.6.2 营造全民重教的文化氛围
  • 7.6.3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我国民办高校筹资渠道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0)
    • [3].高校筹资的伦理诉求及其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01)
    • [4].新形势下高校筹资方法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5(09)
    • [5].地方高校筹资影响因素研究之理论模型[J]. 中国市场 2016(31)
    • [6].美国高校筹资机构建设及启示[J]. 高教探索 2015(03)
    • [7].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8].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商 2016(09)
    • [9].如何突破民办高校筹资的困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02)
    • [10].论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本质[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5)
    • [11].论理想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标准[J]. 长春大学学报 2012(09)
    • [12].文化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 2011(01)
    • [13].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 2011(23)
    • [14].浅析我国民办高校筹资成本控制[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06)
    • [15].高校筹资方式的选择与创新[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01)
    • [16].高校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1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04)
    • [18].高校筹资方式的选择与完善[J]. 商业会计 2008(24)
    • [19].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筹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7)
    • [20].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办高校筹资机制的构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1].我国高校筹资机制探析[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06)
    • [22].对我国高校筹资优化的几点思考[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07)
    • [2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筹资机制[J]. 现代企业 2009(10)
    • [24].我国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08)
    • [25].我国民办高校筹资途径研究——国际比较的视角[J]. 高教论坛 2008(06)
    • [26].高校筹资需拓展到资源和资本层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02)
    • [27].高校筹资风险成因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6)
    • [28].国外高校筹资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财会研究 2011(03)
    • [29].中美民办(私立)高校筹资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11)
    • [30].民办高校筹资现状探析[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04)

    标签:;  ;  ;  ;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