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自然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水,自然,畅神
传统自然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锋[1](2019)在《以山水为母题的传统自然观及其思想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人对于山水的审美观由单纯的自然物质属性过渡到复杂的精神文化属性,以山水为母题的自然观也历经发现、体悟到表现叁个发展层次。山水为原始本我、人格自我以及道德超我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照,道教隐逸之风、山水园林又为自然观生发出一个巨大复杂的话语场。(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8期)
金瑶梅[2](2018)在《中国传统自然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之一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以儒、释、道叁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主,儒家注重"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佛家强调"感悟山水"。立足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理论视域分析绿色发展理念,既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弘扬,又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超越之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雪敏[3](2018)在《论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传统自然观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马克思正是在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路径中为我们敞开了一种崭新的视阈,进而实现了自然观的历史性变革。因此,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无疑是正确解读马克思自然观的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程丽云[4](2017)在《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现代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哲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东北边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叁江平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有人口5 354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历史上,赫哲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渔猎文化,而且在认识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也令人堪忧。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借鉴和反思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也可从我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中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诠释了特定时空内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经由传统向现代的创新、转换和发展,可为我国本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输送智慧营养,也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视角研究赫哲族传统文化,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去把握赫哲人对自然的态度;重点阐释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文化理念;在现代语境下,理解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现实价值反思。除绪论、结论外,本文从以下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多种形态的自然观,不同时代形成的自然观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认识活动,乃至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文中分别对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深化。第二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历史考察。首先,从赫哲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素朴实用的知识体系、多元交融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产生的条件。正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发展滞后的人文环境等条件下,赫哲先民形成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自然观念。其次,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我们只能借助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主要对赫哲族“口传”史诗——伊玛堪、民间故事、谚语、神话等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梳理赫哲先民对自然界的素朴认识,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第叁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首先,从对赫哲族的生产实践、宗教信仰、民间节庆和禁忌的分析,指出赫哲先民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善待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并具有生成方式的自发性、内容层面的多元性、构成基础的宗教性等特征。其次,从赫哲族神话、生活方式中可以折射出赫哲先民的生态审美智慧。赫哲族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依生之美”与“竞生之美”;赫哲族生活方式体现了饮食文化的生态性、住所建筑的生态美、服饰的生态审美取向,以及诗意地对待自然万物、诗意地呵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方式和态度。再次,“神”的威慑及人们对“神”的畏惧,产生了赫哲族最早的生态保护意识,以树神、水神、火神名义保护森林、江河及生存环境,客观上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原生态环境。最后,赫哲族传统自然观中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度开发与合理消费、遵循自然规律等生态价值追求。第四部分,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代审视。首先,阐述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以“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观念为核心,赫哲先民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天人观,规范或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其次,总结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主要特点。认为其具有自发性与朴素直观性、神圣性与实用性、有机性与整体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点。最后,分析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现实价值。以生态文明建设、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认为赫哲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可以给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启示,并促进赫哲族地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赫哲族传统自然观是赫哲人在长期与自然调适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认识,不仅具有民族特点,而且影响到民族的社会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因此,对赫哲族传统自然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于“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构建,为现代生态文明和赫哲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发挥赫哲族传统文化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步伐,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梳理和研究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发展、新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4)
刘颖苹[5](2017)在《宫崎骏对日本传统自然观的思考与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传统自然观的自我诠释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在导演生涯里,宫崎骏一直在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呼吁人类社会重归自然,并以独特的动画语言加以呈现。他对以"万物有灵"和"人与自然共生"为核心思想的日本传统自然观的思考与呈现,主要可分为对立中的共生、毁灭后的再生、和谐共生叁个阶段,分别以1984年的《风之谷》、1997年的《幽灵公主》、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3部动画电影作品为代表。从人与自然的冲突到自然的毁灭再生,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宫崎骏从其第一部动画电影作品开始,历时近30年,一直向观众倾诉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历史和未来。(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谷兰[6](2017)在《从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传统自然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即:中国人饮食中的"道法自然"和"人定胜天"观念,同时指出,"道法自然"与"人定胜天"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处于社会飞速发展中的国人有着重大意义。人类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就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定胜天"与"道法自然"这两种观念的和谐统一。(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7年07期)
李玢[7](2016)在《“科技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自然观"自产生初期就已预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差异。而西方在"数学化"和"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走上了科技化的道路,并将此影响波及了世界。因此,在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自然观遭遇西方自然观的冲击。为适应西方铺设的"科技化"道路,中国传统自然观里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已被打破,接受西方的而逐步回避中国的自然观已成为趋势。某种程度上来说,以自然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出现断层和脱节现象。(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力沛[8](2016)在《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当代绿色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与此同时,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正严重制约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面对生态困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总布局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再次强调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这都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绿色(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6年03期)
徐漫辰,运迎霞[9](2016)在《中国园林中的“景”——论中国园林中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及其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包括自然生态观、自然功能观和自然审美观在内的中国传统自然观,构成了中国园林之"景"的灵魂,指导着中国园林艺术的物质形态表达。而这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太和"的自然功能观和"虚实相生"的自然审美观对城市层面的空间规划亦具有很强的启示性——特别是在当今城市无序化扩张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城市建设途径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便围绕中国园林中的自然观,探讨其对于城市外部地理环境、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及城市内部建筑组群空间叁个空间层面的设计启示。(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6年05期)
王素华[10](2016)在《论爱默生对传统自然观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爱默生认为人与自然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作用。人是主动的,有思想、有情感。自然则承担了人与精神世界交流的中介,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并给人以启示。(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6年02期)
传统自然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之一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以儒、释、道叁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主,儒家注重"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佛家强调"感悟山水"。立足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理论视域分析绿色发展理念,既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弘扬,又可以看到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超越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自然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剑锋.以山水为母题的传统自然观及其思想嬗变[J].美术大观.2019
[2].金瑶梅.中国传统自然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
[3].张雪敏.论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程丽云.赫哲族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现代审视[D].吉林大学.2017
[5].刘颖苹.宫崎骏对日本传统自然观的思考与呈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7
[6].谷兰.从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传统自然观[J].新西部(理论版).2017
[7].李玢.“科技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碰撞[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
[8].王力沛.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当代绿色发展[J].南都学坛.2016
[9].徐漫辰,运迎霞.中国园林中的“景”——论中国园林中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及其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启示[J].设计.2016
[10].王素华.论爱默生对传统自然观的解构[J].读书文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