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美术学的角度研究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几乎成为一种定式。事实上,综观东山魁夷的绘画与散文,于画文中流露出的美学思想,几乎被人们忽视。东山魁夷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然美意识、形式美思想、“物哀”美意识与禅宗美学思想、水墨艺术精神。在自然美意识方面,东山魁夷的绘画美学思想强调亲近自然,正确地把握自然,顺从自然,回归自然,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的自然观照,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必须体现“道”的观念有所不同,是一种先天的、本原的亲和。与西方所崇尚的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更有着根本的区别。东山魁夷青年时期留学德国,受到西方形式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所有绘画都非常注重形式。其形式美思想来源于西方的形式美思想,即把贝尔关于艺术的形式美理论运用到了具体的绘画创作中。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东山魁夷的绘画美学思想还体现出“物哀”美意识与禅宗美学思想。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空寂、幽玄的意境。与中国绘画注重理性的了悟不同,日本绘画给人亲昵感觉,长于表现对自然的无常与哀感。如果说以表现自然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是一种体道性艺术的话,那么作为描绘自然的风景画在东山魁夷的笔下则是一种风雅性艺术。这种风雅性艺术的文化内核就是“物哀”与禅意。作为东山魁夷的艺术归宿,水墨画成了他晚年艺术的全部。从“真的山水”到“行的山水”,东山魁夷的水墨艺术既是一种“风雅性”艺术,也是一种“体道性”艺术。他的水墨艺术具有幽雅、高雅的风格特征,也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精神。可以说,东山魁夷孜孜不倦地追求日本民族的美,从憧憬西方,再眺望日本,从先倾斜一方,再寻求平衡。他的艺术既是西方的,更是日本的,但最终的艺术指向却是中国的,这就是东山魁夷的艺术生涯,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变化历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究东山魁夷的水墨画历程[J]. 美与时代(中) 2020(02)
- [2].情景交融——东山魁夷唐招提寺御影堂隔扇画[J]. 书与画 2020(01)
- [3].东山魁夷的隔扇画——从唐招提寺隔扇画创作缘尾谈起[J]. 书与画 2020(02)
- [4].诗意的理想——东山魁夷的艺术世界研究[J]. 艺术品鉴 2020(15)
- [5].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J]. 美术界 2017(01)
- [6].品一泓心灵的清泉——日本当代散文家东山魁夷《听泉》的禅宗思想[J]. 报刊荟萃 2017(10)
- [7].浅议东山魁夷的色彩之美[J]. 大众文艺 2013(24)
- [8].东山魁夷[J]. 青年文学 2013(01)
- [9].静听“东山魁夷”[J].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09(10)
- [10].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J]. 中国研究生 2010(08)
- [11].东山魁夷画语录[J]. 爱尚美术 2017(04)
- [12].春如画[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01)
- [13].画家东山魁夷的生态美学观[J]. 中国美学 2017(01)
- [14].不如,归去——献给东山魁夷先生,献给不朽的艺术[J]. 新作文(高中版) 2018(04)
- [15].东山魁夷绘画形式中的壁画情结[J]. 文史博览(理论) 2012(03)
- [16].从东山魁夷唐招提寺障壁画看中日美术交流[J]. 大众文艺 2019(02)
- [17].东山魁夷风景画的造型特点[J]. 美与时代(中) 2019(01)
- [18].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J]. 环境经济 2019(20)
- [19].浅谈东山魁夷“树林”对“我”的桉树林创作的启发[J]. 牡丹 2019(17)
- [20].新知文库[J]. 读书 2014(07)
- [21].东山魁夷风景画艺术创作风格解读——以《白色风景》画文集为例[J]. 艺术科技 2018(11)
- [22].东山魁夷绘画作品中的日本“间”文化探析[J]. 美与时代(中) 2018(05)
- [23].美在形式——东山魁夷画作中的青色世界[J]. 美术大观 2012(08)
- [24].致家长的一封信[J]. 同舟共进 2018(03)
- [25].生命·哀·闲寂——谈东山魁夷的风景画[J]. 艺术教育 2009(09)
- [26].寻访大师的足迹——参观平山郁夫美术馆、东山魁夷纪念馆侧记[J]. 中国美术馆 2008(03)
- [27].唤醒良知[J].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2(06)
- [28].倾听心灵的泉水[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24)
- [29].对申广志诗歌的认识与解读[J]. 地火 2016(02)
- [30].《写给每一个自己》外一篇[J]. 美文(下半月)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