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多年战乱而满目凋零的国民经济状况,开始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是迅速发展经济的“短程线”,由此制定了新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基本政策——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主要引进和利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本文在前言中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价值和意义。第一部分回顾了近代中国以来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背景,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形势,这是新中国制定政策和开展对外引进活动的特定依据。第二部分论述了新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理论探索,总结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外经济思想和初步实践,指出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改变其原设想的“与全世界做买卖”的对外经济引进思路,而制定了新中国对外统制的贸易政策。第三部分以“156项工程”的准备、项目确立和实施为核心,考察了建国初期对外经济引进与建设实践的模式、特点、引进方式。第四部分总结了建国初期对外经济引进的经验教训,并将其放在今天的平台上予以比较。认为建国初期的对外经济引进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学习和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使新中国工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时的对外经济引进仍然不是国际意义上的,更多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互相援助和互通有无。这虽然造成了新中国对外经济引进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和封闭性,但也是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遭到西方封锁决定的。因此,善于审时度势地争取最大可能的外援,是当时的基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