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慧马利宏矫云辉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R1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具有靶向性。
1.1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NP)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同时发现纳米粒(NP)表面附有载脂蛋白,提示载脂蛋白对NP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与未修饰乳剂相比,半乳糖苷化乳剂(Gal-乳剂)很快从血中消除,并在肝中聚集。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3.2倍,其肝实质细胞(PC)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说明Gal-乳剂是有效的PC选择性靶向制剂。
2.2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到大鼠脑组织中,大大增强了柔红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3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3.1定位浓集:选择性高,能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2控制释药: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克服了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作用时间较短等缺点。
3.3低毒副作用: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大部分集中早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从而减少药物浓度在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的富集,因此将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3.4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张志荣等[7]将其制备成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的羟基喜树碱正丁酯毫微粒,经过动物体内分布试验证明大约70%羟基喜树碱浓集于肝脏。其血药浓度可维持在同一水平达30h,而一般水针剂静脉注射4h后血中难以检测出羟基喜树碱,因此,将羟基喜树碱制备成毫微粒后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4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
①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②结肠靶向黏附给药系统。③复合型乳剂。
5讨论
靶向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一直是世界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具有药物包封率高、粒径易调节、诊透力和释放药物速率可控,乳剂和环糊精制备工艺则相对简单等优点,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大多数肺靶向制剂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载体性能与肺靶向效果的关系一直是难点问题,脂质体靶向系统靶向效果不甚理想、稳定性欠佳、微球靶向给药系统药物的突释等间题尚待解决。另外,尚未找到合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这些更需要深入研究。随着靶向制剂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制剂工艺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今后靶向给药治疗的方法将成为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主流。
参考文献
[1]吴镭,张强,杨晓青.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简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2):98~103
[2]许汉林,孙芸.不同方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51~52
[3]张艳华,玉辉,志红,等.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07~310
[4]敦洁宁,邓树海,苗彩云,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5):452~454
[5]吴镭,张强,杨晓青.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简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2):99~100
[6]杨春欣,徐雪华,董颖.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8):696~700
[7]吴志荣,徐莲英,蔡贞.双参脂质体口服液的研制[J].中成药,1988,12:6~7
作者单位:150010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