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靠传输论文-李玉玉

信息可靠传输论文-李玉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息可靠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道编码,加密,纠错,物理层安全

信息可靠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玉[1](2019)在《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安全可靠传输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信息传输的两个基本要求。信息的保密是最主要的安全问题,传统上依赖于高层的加密体制,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则主要由物理层上的信道编码来保证。物理层安全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信道编码等技术在物理层上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其中,信道编码是实现信息安全和可靠传输的关键环节。本文对物理层安全中同时实现信息安全和可靠传输的信道编码方案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有密钥的基于无率纠错码的纠错加密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同时实现信息加密和纠错的方案。发送端设置伪随机数发生器,产生无率码的编码生成矩阵,进行随机编码。同时,还设置产生随机删除图案的伪随机数发生器,生成删除图案对编码符号进行随机删除。接收端也设置相应的伪随机数发生器,同步产生用于译码的编码生成矩阵。伪随机数发生器的种子就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由于编码生成矩阵和删除图案空间巨大,窃听者在没有种子的情况下可认为不可能译码成功。由于随机删除后编码符号的度分布未改变,无率码的纠错性能不受影响。对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非期望的接收方译码的误比特率保持在0.5附近,误字率保持为1,而合法接收者的差错性能则与常规无率编码系统相同,同时实现了纠错和加密的功能。2.对无密钥的物理层安全通信系统中缩小安全信道编码安全间隙、增强安全性能的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扰码减小信道编码安全间隙的方案。发送端在信道编码编码器前后各设置一个加扰器,相应接收端在信道编码译码器前后设置解扰器。通过解扰操作人为造成误码扩散,增大译码错误概率-信噪比曲线中低信噪比区域的误字率和误比特率,增大高信噪比区域曲线下降的速率,同时减小误字率和误比特率安全间隙。对方案的差错概率进行理论分析,并在信道编码采用BCH码时进行仿真。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减小了信道编码的安全间隙。(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2)

王开锋[2](2019)在《基于无线通信的紧急处置信息可靠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铁路的运输秩序和运行安全具有重大威胁,特别是对高速铁路而言,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密度高,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为突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刻,基于无线通信方式快速、可靠地发布紧急处置信息,联动触发列车应急处置措施,是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列车运行安全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等自然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短等特点,紧急处置信息传送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效果。车地之间的无线通信具有开放信道、移动终端高速运动、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提高无线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从紧急处置信息发布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适用于我国铁路的紧急处置信息可靠传输理论与方法,解决列车实时定位、紧急处置信息传送等关键问题,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铁路无线数据通信传输时延大、带宽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软件定义的铁路无线通信网络架构。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实现跨运营商异构网络协同工作,并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用户的逻辑隔离,为用户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结合铁路应用业务的特点和需求提出链路优选、链路聚合和链路冗余3种服务模式;建立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智能水滴路由算法。(2)提出一种基于铁路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指纹定位方法。首先,使用高速列车采集铁路沿线无线通信系统接收电平、定时提前量及公里标等信息,利用路径损耗模型将定时提前量映射为无线电波传播损耗,进而生成无线指纹并建立其数据库;其次,根据列车运行轨迹特征动态划分信号空间,限定无线指纹搜索范围,建立统一量纲的无线指纹相似度计算模型;然后,使用加权k-近邻算法在无线指纹数据库中搜索与待定位列车相匹配的无线指纹,计算列车的位置;最后,由于较短时间内列车运行可以看作是匀速运动,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一步优化列车定位结果。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安装测试设备,计算列车无线指纹定位得出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差值,结果表明列车平均定位误差为77 m,可满足紧急处置信息发布的需求。(3)研究GSM-R分组交换数据和小区广播短消息两种方式下紧急处置信息传输的优化方法。采用分组交换数据时,使用排队模型对无线链路控制层时延建模,提出无线链路控制、小区重选、无线资源管理等GPRS网络操作模式,提出超时和重传、保活定时器、延迟发送等传输层协议操作模式及算法,分析不同操作模式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采用小区广播短消息时,从理论上分析传输时延产生的机理和分布特征,通过优化移动终端信令接收方式来降低传输时延;建立仿真系统,分别测试分组交换数据和小区广播短消息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指标。(4)为了使铁路移动通信网络在承载能力、服务质量、容灾能力等方面为紧急处置信息传送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研究无线接入网络架构、无线覆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集中化的铁路无线接入网络部署方案,以及基于移动中继节点的车载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方案。(5)针对软件定义的铁路无线通信网络中链路资源分配问题,提出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网络资源调度模型。该模型考虑基础设施网络状态及用户需求等因素,以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为优化目标,搜索最优的链路分配决策,实现用户需求与网络资源动态适配。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链路资源分配策略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弹性定制,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6)针对紧急处置信息传送对无线数据传输时延、成功率等指标要求严苛的问题,提出一种铁路无线通信网络并行冗余协议。该协议经由不同路径传送同一数据包的多个副本,通过在传统的协议模型中引入冗余适配层,实现多链路数据并行冗余传输并对网络层及以上各层透明。同时,针对接收实体对冗余数据消除的需求,提出改进的布隆过滤器。该方法通过扩充位数组并采用倒计时机制,使得数据集合元素能够根据时间动态插入、删除及查找,实现高效的数据冗余判别。理论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提升紧急处置信息无线传送性能,且具有部署简单、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张曼曼[3](2015)在《空天信息网络中QoS保障的可靠传输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天信息网络是一种综合网络,其涵盖了多种空基和天基通信系统,包括的网络节点有各种通信平台、飞行器以及不同轨道、不同种类的卫星。空天信息网络环境十分复杂,由于具有时延长、误码率高、信道非对称、带宽资源有限、高动态特性等特征,以及承载的业务类型具有多样性,给信息可靠传输带来挑战,因此保障信息的可靠传输是空天信息网络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空天信息网络的特点,从点对点链路传输和端到端网络传输两方面研究空天信息网络的可靠传输问题,提出基于链路层和传输层跨层优化的可靠传输方案,在保障信息可靠传输的基础上提高传输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空天信息网络应用于大数据量、传输类型多样化的通信业务,针对空天信息网络的特点和传输的业务需求,研究基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障的可靠传输策略。在数据链路层提出一种基于业务类型、网络状况自适应调整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策略,将前向纠错方法和自动重传请求技术结合起来,保障点到点的可靠传输。研究确定了适用于空天网络的前向纠错编码方案,选择合适的自动重传请求协议,并且分析推导出延时、吞吐量的表达式,确定对其具有影响的因素,然后根据业务类型、网络状况调整传输业务的重传次数、前向纠错编码参数来满足不同业务类型对延时、吞吐量的要求。在传输层提出对现有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协议进行优化的方案,用以适应空天网络的特殊环境,保障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分别设计了基于优先级的慢启动算法以及基于业务类型自适应调整的算法。本文设计基于优先级的慢启动算法的原理是定义一个新的慢启动临界值应用于慢启动阶段,开始时采用较大的发送窗口和增长速度,当发送窗口大于新的临界值时改变发送窗口的增长方式,引入一个与往返时延有关的限制窗口增长速度的因子,使其增长速度减缓,直至平滑的进入拥塞避免阶段。此外,本文采用显示拥塞通知方法来区分丢包原因,如果是链路错误丢包,则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发送窗口cwnd按原来的方式增加,不减小发送窗口。如果是拥塞丢包,则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决定cwnd的窗口减小方式,以及快速恢复方式,这即是基于业务类型自适应调整发送窗口的设计思想。最后,利用NS-2构建了网络仿真环境,验证了提出的算法能够很好的应用在空天信息网络中,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且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QoS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张迪思,吕广宪,刘鹏,刘海涛[4](2015)在《面向IEC61968信息交换总线的信息可靠传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基于IEC61968的信息交换总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平台信息流的高效存储和可靠传输,首先分析了当前配电自动化系统集成所面临的形势,再结合IEC61968标准中对信息传输保障的要求,对基于IEC61968的信息流传输功能进行完善和补充;针对IEC61968标准的特点,在存储消息时对消息的类型以及流向进行分类,并对未成功传达的消息给予特殊标记,以便于消息再传送过程的开展,实现信息流的可靠传递,进一步提高信息交换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汤龙[5](2015)在《空中侦察图像信息可靠传输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空中侦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获取实时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随着无人机和传感器设备种类的增加,空中侦察信息高效传输成为了无人机发展的关键,一方面由于各种无人机信息系统不通用,传输标准不一致,导致互通性不强,系统间无法共享信息;另一方面,空中侦察系统采用无线信道传输,传输中容易丢包,并且带宽受限,图片传输效率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适用于多种数据的通用标准协议和图像的压缩编码格式。最终采用了NATO7023标准和JPEG2000图像标准,设计并实现了空中侦察图像信息可靠传输系统。该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在服务器端,将所要发送的图像信息与辅助信息按要求打包封装后,向不同的终端,即客户端发送。在客户端,接收来自服务器端的数据,将其重新拆分成图像信息与辅助信息,在客户端的界面上进行显示输出,并且图像有渐进显示的效果。本文参照NATO7023协议合理设计并规范了图像信息与辅助信息的格式以及它们组合成帧的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还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容错性能。对于数据量较大的图像信息按JPEG2000标准进行压缩来提高传输效率,并基于此实现了图像分层传输、渐进显示功能。同时结合JPEG2000格式和其他数据的特点设计了独有的U1)P冗余传输方式,很好的适应了无线丢包环境,兼顾效率和可靠性。全文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整体框架,并对系统的JPEG2000编解码模块、UDP高效传输收发模块、收发端多线程模块、界面模块原理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现了系统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1-06)

陈光,张少琳,姚旭[6](2014)在《基于缓存技术的信息交互总线可靠传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配电网信息交互、信息集成相关需求,遵循IEC 61968接口规范,跨区实现电网安全I区和III区之间的准确、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与信息交互,有效实现电网信息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异构环境中信息传输与验证,系统屏蔽掉了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物理介质,为上层应用提供了透明化的数据交互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应用的可移植性与可扩充性。在通过信息交互总线传输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高效、完整、可靠的传输,采用了基于缓存技术的架构设计方案,确保数据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可靠传输。(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14年29期)

梁露露,高德云,秦雅娟,张宏科[7](2012)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面向紧急信息可靠传输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测领域,紧急信息的可靠传输成为关键问题。该文研究了面向紧急信息可靠传输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紧急信息可靠传输协议。该协议采用全新的拥塞控制方式,将缓冲区队列长度与队列长度变化率相结合,并引入状态机对节点的拥塞程度进行评估。节点在本地计算其拥塞度,并以此对其工作状态进行划分,进而采用不同的速率、带宽调整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保证了紧急信息的可靠传输。(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曹震,孙德刚,史林港,唐碧华,谢刚[8](2011)在《单向信道的信息可靠传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两级FEC的机制来解决单向信道的信息可靠传输的问题。数据包级FEC(第一级)通过添加冗余数据包来恢复传输过程中数据包的丢失。比特级FEC(第二级)通过添加冗余比特来纠正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比特差错。鉴于包头信息是数据包级FEC的关键,提出数据包包头FEC机制来尽量保证包头信息的正确。提出的方案能很好地恢复丢失的数据包,特别是连续数据包的丢失,能很好地纠正比特差错。(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1年24期)

申航[9](2010)在《立体信息可靠传输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信息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叁维立体信息必将取代二维信息,成为电视、电脑以及图画所负载的主流内容。其将会给人们带来震撼的叁维视觉体验,有着令人羡慕的发展前景。立体信息技术的研究涉及到采集制作、编码、传输以及显示等方面。立体信息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网络带宽的增加及传输速率的提高为立体信息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然而在因特网环境中,由于信道的非理想性,信息传输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机误码以及突发误码。而误码的出现将会导致立体信息的再现产生失真。另外立体信息由多个视点信息合成的特点决定了立体信息传输的特殊性——八路视点信息应同时传输。本文中将主要研究立体信息的可靠传输方案。本文针对立体信息的特殊性,以VC++为开发工具设计软件界面,开发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可视化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实现了网络传输中服务器端与客户端软件的基本功能。同时针对网络传输中可能出现的误码,经过理论分析以及实验,选取纠错码与交织码相结合来保证立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软件设计中,每一路视点信息都将经过纠错以及交织编码后从服务器的不同端口单独传输到达客户机。客户机端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以及解交织。论文中实现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采用八线程传输。这样八路视点信息可以同时传输到达客户机。为客户机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经过一定时间的测试,论文中所实现的可靠性传输方案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5-01)

张民,罗光春,王俊峰,黄蕾[10](2008)在《空间信息网络可靠传输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与传统TCP相兼容的空间信息网络可靠传输协议STP。协议针对空间环境特点从慢启动算法、拥塞避免算法、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算法等多方面对传统TCP进行综合改进,仿真分析结果表明STP协议比传统TCP性能有较大提升,也比主要针对卫星通信的TCP改进协议的性能有一定改善。能较好地适应空间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可靠传输需求。(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信息可靠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铁路的运输秩序和运行安全具有重大威胁,特别是对高速铁路而言,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密度高,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为突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刻,基于无线通信方式快速、可靠地发布紧急处置信息,联动触发列车应急处置措施,是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列车运行安全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等自然灾害通常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短等特点,紧急处置信息传送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效果。车地之间的无线通信具有开放信道、移动终端高速运动、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提高无线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从紧急处置信息发布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适用于我国铁路的紧急处置信息可靠传输理论与方法,解决列车实时定位、紧急处置信息传送等关键问题,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铁路无线数据通信传输时延大、带宽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面向软件定义的铁路无线通信网络架构。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实现跨运营商异构网络协同工作,并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用户的逻辑隔离,为用户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结合铁路应用业务的特点和需求提出链路优选、链路聚合和链路冗余3种服务模式;建立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智能水滴路由算法。(2)提出一种基于铁路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指纹定位方法。首先,使用高速列车采集铁路沿线无线通信系统接收电平、定时提前量及公里标等信息,利用路径损耗模型将定时提前量映射为无线电波传播损耗,进而生成无线指纹并建立其数据库;其次,根据列车运行轨迹特征动态划分信号空间,限定无线指纹搜索范围,建立统一量纲的无线指纹相似度计算模型;然后,使用加权k-近邻算法在无线指纹数据库中搜索与待定位列车相匹配的无线指纹,计算列车的位置;最后,由于较短时间内列车运行可以看作是匀速运动,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进一步优化列车定位结果。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安装测试设备,计算列车无线指纹定位得出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差值,结果表明列车平均定位误差为77 m,可满足紧急处置信息发布的需求。(3)研究GSM-R分组交换数据和小区广播短消息两种方式下紧急处置信息传输的优化方法。采用分组交换数据时,使用排队模型对无线链路控制层时延建模,提出无线链路控制、小区重选、无线资源管理等GPRS网络操作模式,提出超时和重传、保活定时器、延迟发送等传输层协议操作模式及算法,分析不同操作模式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采用小区广播短消息时,从理论上分析传输时延产生的机理和分布特征,通过优化移动终端信令接收方式来降低传输时延;建立仿真系统,分别测试分组交换数据和小区广播短消息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指标。(4)为了使铁路移动通信网络在承载能力、服务质量、容灾能力等方面为紧急处置信息传送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研究无线接入网络架构、无线覆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出集中化的铁路无线接入网络部署方案,以及基于移动中继节点的车载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方案。(5)针对软件定义的铁路无线通信网络中链路资源分配问题,提出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网络资源调度模型。该模型考虑基础设施网络状态及用户需求等因素,以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为优化目标,搜索最优的链路分配决策,实现用户需求与网络资源动态适配。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链路资源分配策略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弹性定制,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6)针对紧急处置信息传送对无线数据传输时延、成功率等指标要求严苛的问题,提出一种铁路无线通信网络并行冗余协议。该协议经由不同路径传送同一数据包的多个副本,通过在传统的协议模型中引入冗余适配层,实现多链路数据并行冗余传输并对网络层及以上各层透明。同时,针对接收实体对冗余数据消除的需求,提出改进的布隆过滤器。该方法通过扩充位数组并采用倒计时机制,使得数据集合元素能够根据时间动态插入、删除及查找,实现高效的数据冗余判别。理论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提升紧急处置信息无线传送性能,且具有部署简单、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息可靠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玉.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安全可靠传输方案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2].王开锋.基于无线通信的紧急处置信息可靠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9

[3].张曼曼.空天信息网络中QoS保障的可靠传输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张迪思,吕广宪,刘鹏,刘海涛.面向IEC61968信息交换总线的信息可靠传输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

[5].汤龙.空中侦察图像信息可靠传输系统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5

[6].陈光,张少琳,姚旭.基于缓存技术的信息交互总线可靠传输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7].梁露露,高德云,秦雅娟,张宏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面向紧急信息可靠传输协议[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

[8].曹震,孙德刚,史林港,唐碧华,谢刚.单向信道的信息可靠传输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

[9].申航.立体信息可靠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0

[10].张民,罗光春,王俊峰,黄蕾.空间信息网络可靠传输协议研究[J].通信学报.2008

标签:;  ;  ;  ;  

信息可靠传输论文-李玉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