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

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北方滨海城市含盐再生水景观河道中典型沉水植物川蔓藻(Ruppia maritima)控制再生水发生富营养化的机制。通过野外调查与现场监测研究以及实验室内人工模拟自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川蔓藻在再生水景观河道中的季节生长变化与水质的关系、川蔓藻对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川蔓藻对再生水河道中优势藻类小球藻的克藻效应与克藻机理,并开发出一种与膜技术结合的生态净水装置—沉水植物反应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包括: 在天津滨海湿地中,随着水体盐度下降,沉水植物的分布趋势为川蔓藻群落→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群落→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群落→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群落→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群落。野外调查和实验室耐盐性筛选表明:耐盐性依次为:川蔓藻>蓖齿眼子菜>狐尾藻>金鱼藻>菹草>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 川蔓藻在再生水河道中每年有两个季节生长高峰。川蔓藻组织中氮和磷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组织中氮的含量最高达5.042%,磷是0.956%。2004年4月至2005年10月,受水体盐度变化的影响,再生水河道中的沉水植物发生了明显的演替,即川蔓藻种群逐渐被篦齿眼子菜种群取代;河道中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大小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实验室水族缸静态实验研究表明:川蔓藻对再生水体中的营养盐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天时,对再生水中氨氮、硝酸盐氮和磷酸盐的净去除率分别为51.84%、28.88%和79.86%。对营养盐的去除效率达到每天每千克鲜重川蔓藻去除再生水中的总氮205.25mg,总磷65.36mg。 川蔓藻对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响应研究表明:河道中再生水的营养盐浓度已远远超过川蔓藻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浓度。对川蔓藻的营养动力学研究表明:在再生水体中,川蔓藻的叶比根对营养盐的吸收速度快。川蔓藻的叶和根对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利用有交互影响。川蔓藻能够同时吸收两种氮源,对氨氮的富集度δ15NH4-N随时间呈对数增加,对硝酸盐氮的富集度δ15NO3-N则随时间呈指数增加。 在再生水中,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共培养在96h的抑制率为88.86%。川蔓藻对小球藻的化感作用能够破坏藻细胞外化合物并阻碍小球藻对营养盐的吸收。使用川蔓藻的叶和根的种植水培养普通小球藻,96h的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研究现状
  • 1.1.1 目前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再生水的前处理工艺
  • 1.1.2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潜在的危险
  • 1.2 控制景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方法
  • 1.3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研究概述
  • 1.3.1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制
  • 1.3.2 在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中恢复与重建水生植被的方法
  • 1.4 利用沉水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 1.4.1 沉水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与环境功能
  • 1.4.2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 1.4.3 沉水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
  • 1.4.4 富营养化水质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影响
  • 1.5 课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
  • 1.5.1 课题来源、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 1.5.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3 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与水质、植物生理指标分析方法
  • 第二章 耐盐沉水植物的筛选
  • 2.1 天津滨海湿地现存沉水植物调查
  • 2.1.1 天津湿地沉水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文献信息
  • 2.1.2 调查位点与方法
  • 2.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 耐盐沉水植物的实验筛选
  • 2.2.1 筛选的实验方法
  • 2.2.2 数据处理与计算
  •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盐度对沉水植物川蔓藻和篦齿眼子菜生理活性的影响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川蔓藻在滨海再生水河道中的季节生长及对水质的影响
  • 3.1 川蔓藻的生态学特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3.2 再生水河道的中试试验研究位点设计与调查指标的确定
  • 3.2.1 水质指标的取样与测定方法
  • 3.2.2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与计算
  • 3.2.3 沉积物的采样方法与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川蔓藻在滨海再生水河道中的季节生长变化规律
  • 3.3.2 河道沉水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比较
  • 3.3.3 河道再生水中营养盐、盐度、沉水植物和藻类的变化
  • 3.3.4 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河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变化
  • 3.3.5 沉水植物川蔓藻叶组织内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 3.4 讨论
  • 3.4.1 泰达再生水河道中沉水植物发生演替的原因
  • 3.4.2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河道水质、藻类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效果与响应机制
  • 4.1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效果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
  • 4.2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响应机制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川蔓藻对无机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
  •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在川蔓藻植株体内随时间的累积规律
  •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川蔓藻的克藻效应与克藻机理
  • 5.1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概述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藻细胞的培养及生物指标测试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普通小球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5.2.5 数据处理与计算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藻液吸光度、细胞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2 再生水对于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5.3.3 川蔓藻的植株体与普通小球藻共培养时的抑藻效果
  • 5.3.4 川蔓藻的种植水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作用
  • 5.3.5 川蔓藻的水浸出液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作用
  • 5.3.6 普通小球藻对于川蔓藻化感作用的响应
  • 5.3.7 普通小球藻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
  • 5.3.8 川蔓藻的培植水与水浸体液化学成分检测
  • 5.4 讨论
  • 5.4.1 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的化感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 5.4.2 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与膜工艺结合的生态净水装置—沉水植物反应器
  • 6.1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的设计
  • 6.2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设计的理论依据
  • 6.2.1 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的生长特点
  • 6.2.2 沉水植物吸收营养盐的特点
  • 6.2.3 沉水植物繁殖特点
  • 6.2.4 光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6.2.5 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特点
  • 6.2.6 前处理为膜工艺的再生水的水质特点
  • 6.2.7 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 6.3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对再生水的深度净化实验研究
  • 6.3.1 川蔓藻反应器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实验
  • 6.3.2 金鱼藻反应器对天大校园再生水的净化实验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4.1 沉水植物反应器内营养盐的去除动力学
  • 6.4.2 夜晚补充光源与沉水植物反应器的净化效果
  • 6.4.3 沉水植物反应器的应用潜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建议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公众素质、外部环境对公众再生水接受态度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04)
    • [2].水影响评价制度下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水利 2020(17)
    • [3].再生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6)
    • [4].再生水滴灌研究现状与发展概述[J]. 节水灌溉 2020(10)
    • [5].系统工程视野下的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7)
    • [6].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水厂槐房再生水厂正式通水运行[J]. 特种结构 2016(06)
    • [7].考虑社会及环境效益的再生水投资效率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1)
    • [8].大邱庄再生水厂建筑工程主要处理工艺标准的确定[J]. 中国标准化 2016(13)
    • [9].电镀以及化工等废水将不得作为哈尔滨市再生水水源[J]. 给水排水 2017(05)
    • [10].再生水厂平面布局分析与节地策略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4)
    • [11].《天津市再生水厂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解读[J]. 天津建设科技 2016(05)
    • [12].再生水:再利用还是再污染?[J]. 生态经济 2014(12)
    • [13].再生水难成规模堵点在哪?[J]. 环境经济 2015(Z8)
    • [14].再生水滴灌对黄瓜地土壤特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6)
    • [15].再生水尴尬待破局[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4(08)
    • [16].再生水工业回用的水质保障问题研究[J]. 环境与生活 2014(18)
    • [17].国内最大再生水厂实现污水全利用[J]. 西南给排水 2014(01)
    • [18].利用市政再生水降低钢铁企业新水消耗[J]. 工业水处理 2013(09)
    • [19].再生水[J]. 能源与节能 2013(09)
    • [20].再生水滴灌作物生育期内土壤中氮素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13(10)
    • [21].什么叫“再生水”[J]. 环境与生活 2011(06)
    • [22].再生水滴灌白菜和萝卜生育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试验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7(S2)
    • [23].再生水滴灌水量对枸杞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宁夏工程技术 2020(03)
    • [24].民勤县再生水现状与综合利用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08)
    • [25].咸阳路再生水厂迁建工程设计[J]. 天津建设科技 2020(01)
    • [26].北京市再生水利用发展对策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7].再生水滴灌土壤中重金属Cd分布运移实验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05)
    • [28].再生水处理及回用现状研究[J]. 科技风 2018(20)
    • [29].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再生水定价模型[J]. 水利经济 2016(06)
    • [30].再生水厂项目综合管理创新[J]. 建筑技术开发 2017(10)

    标签:;  ;  ;  ;  ;  ;  ;  ;  

    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