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兼议公司财务治理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尹媛[1](2019)在《中国铝业债转股的财务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前景趋好。但与之同时,中国实体企业及有关平台面临着高杠杆率风险的严峻挑战,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在此行业发展环境和高杠杆率风险背景下,中国铝业在进行了一系列降杠杆、去产能措施的论证分析后,决定以债转股为切入点,成为有色金属行业首个债转股落地的企业。然而在实施债转股释放股权收购的信息后,股价连续下跌,标的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债转股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没有及时完善企业的财务治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对中国铝业债转股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债转股前后财务治理四个维度的变化,对债转股前后财务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在短期内改善了资本结构,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仍然存在机构获配股价低导致二级市场不买单、薪酬激励体系不完善、财权配置不合理和资金管理机构积极性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财权配置、完善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规范财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的建议,为中国铝业优化财务治理实现良好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债转股的作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周雅琴[2](2015)在《势科学视角下的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经济时代的资本市场呈现出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经济新常态。鉴于信息经济时代整体环境的变革,动摇了传统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传统的财务治理理论研究陷入僵局,需要新的视角打破瓶颈。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信息化变革环境下的财务治理理论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企业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观念,确立全新的财务治理思维,构建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更新财务治理机制,以便适应环境的改变。本文创新性采用势科学视角,即信息动力学视角,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将以经济人、社会人为主体的传统财务治理理论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的以信息人为主体的新财务治理理论。势科学“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在势科学视角下对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在研究价值方面,该研究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财务治理与势科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合势的逻辑定义分析了治理势和治理力,构建了以太极为恒等元的数学群结构对称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势视角下的财务治理内涵。信息时代理性信息人假设下的财务治理主体由利益相关者延伸为利益相关信息人,可执行性更强的利益相关信息人价值最大化成为治理目标;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适用财务势阶论,未来的主体将向微元化发展;六维基本信息势下的财务治理客体是财权,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要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要寻求最优配置方案。传统财务治理研究不太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势视角下,环境以“治理环境风险指数”的形式影响财务治理的治理力,外部环境从时空角度可分为阳态外部、阴态外部、阳态内部、阴态内部四种类型,内部环境受到规模(公司规模和董事会规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女性董事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比例)、所有制和上市(是否上市、上市年限和是否多市场上市)四方面的影响。此外,财务治理结构的搭建需要遵循动态对称原则,并非要求具体部门设计的严格对称,而是广义的、规范的对称,例如董事会男女性别对称。财务治理结构的好坏影响财务治理效率,而治理机制运行是否顺畅影响着财务治理效能。势机制下的财务治理机制(信息驱动机制、财务决策机制、财务监督评价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治理和谐机制)需要在财务治理文化场中发挥作用。最后,笔者得出五个研究结论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三个方向: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进行理论的应用研究和对财务治理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刘春利[3](2014)在《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伊始,美国世通、施乐、在线时代华纳等世界知名公司财务舞弊案频发,至安然事件发生而至峰顶。在我国,银广夏、东方电子及夏新电子等众多上市公司也发生了财务舞弊。这一系列案件的发生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深入思考财务治理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从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财务治理内容等方面对财务治理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财务治理理论。但总体而言,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整个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追本溯源,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而财务治理效率则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为此,本文①重新界定了财务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诸要素(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模式)及其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过程;通过借鉴德日、英美等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独有特点,构建了“以股东为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采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数据,对该治理模式的效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给出了实证检验;同时,还通过选取行业和资产规模指标,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进行了分类研究。基于上述的研究动因,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及内在联系如下:本文认为财务治理体系是由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和财务治理模式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的基本的逻辑关系是: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效率发挥的基础,它决定了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财务治理机制是是财务治理内在的调节装置,引导财务治理行为;财务治理模式由财务治理结构直接决定,并受财务治理机制引导,对相关财务主体具体行为进行修正、约束。三者的共同影响,对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首先从界定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参与主体出发,以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总成本最小为约束条件下,确定了财务治理主体的参与维度,并分析其财权应该如何配置。接着研究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资本结构。分别梳理了财务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机理,并对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首先对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进行解读,提出财务治理机制主要由财务治理决策机制、财务治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组成,并逐个分析了这三大财务治理机制是如何保障财务治理效率有效释放的内在逻辑。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国际上先进典型的财务治理模式,比如德日的“债权人主导型”财务治理模式,英美的“经营者主导型”财务治理模式,以及到现在盛行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比较分析了这三种模式影响财务治理效率的路径、影响的结果。结合前文提出的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提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应该是由股东为主导,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监事会作为利益相关者来共同参与的模式。对此模式进行回归分析,选取了2007年底之前在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A股公司共计1265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的数据为2008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连续五年面板数据,对此模式进行实证检验,借此讨论本文所构建模式的适用性。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财务治理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界定适度的财务治理主体维数,主要有股东、债权人、员工、经营者和监事会。(2)财务治理资本结构的合理构成股权结构方面,得出目前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股权集中仍然是维持其财务绩效的最优选择;债权结构方面,国有性质债权人事实上缺乏公司财务治理“参与动机”,社会个人债权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自身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其债权人权利的“执行能力”会受到一定局限。(3)设计完善的财务治理机制公司财权配置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活动,而要想保证这些活动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则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调节和规范,即要有一套合理的财务治理机制作保证。(4)构建合适的财务治理模式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因素影响不同,又因为其所处行业和资产规模有区别,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效率会产生差异,进而用来探讨本文所构建财务治理模式的适用性。结果发现,该财务治理模式在股权集中度比较高、市场化程度比较好的行业和资产规模比较大(取自然对数后大于22)的公司中财务治理效率较高。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学术探讨:(1)以效率目标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是以效率为目标的,以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和公司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公司的社会责任为目标,可以一些财务治理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以效率作为公司长期追求的目标,财务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目标;以效率作为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因为公司财务治理的优劣,最终都反映在财务治理相关指标上,或是财务治理成本降低,或是财务治理收益提高,总之是收益一定条件下成本的最小化或是成本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2)拓展使用新的研究方法。第3章中采用边际分析法确定最佳财务治理主体维数。在公司财务治理中,参与财务治理主体不宜太少,其他主体的权益被剥夺,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但也不能太多,因为不同的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容易造成决策效率降低,财务治理成本增加,所以太多或太少都会造成财务治理效率降低,本文最终选定由股东、债权人、监事会、职工、经营者作为参与主体;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截面数据或时序数据进行分析,面板数据有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利用这些面板数据,采用Eviews的回归分析法来检验不同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效率是如何随财务治理影响因素而变化的。(3)构建了以股东为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借鉴英美国家的经营者主导型、德日国家的债权人-银行主导型的财务治理模式,还有财权在与企业利益有关的相关者之间分配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国情“一股独大”的现状,同时根据第3章所界定其他利益相关者范围,如债权人、职工、监事会与经营者来共同参与,按照这种模式对上市公司加强财务治理,应该更能促进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对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权利起到一定约束制衡作用,防止经营者在职过度消费、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频发的现象。(4)选取不同的变量来反映财务治理成本与收益。许多研究采用托宾的Q值(TQ)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来作为反映财务治理收益的变量,选取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ACRR)、经营现金负债总额比(OCLP)等反映财务治理成本的变量。但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股票投资未回归理性,使得股票价格不能够正确的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且ROE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0)、配股和特别处理(ST)的考核指标,对这一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相比ROE,ROA更具不可操控性,用Tobin Q值和ROE来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不是非常合适;本文选取总资产净利率(ROA)与每股收益(EPS)来反映财务治理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多方面寻找影响财务治理效率的因素,即解释变量,如股权结构、债务结构、资本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持股等方面,具体选取了11个指标,同时把总资产规模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加以分析。
王健[4](2013)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所组成的集合体,企业的设立及其之后的各项经营活动都依存于所建立的各项契约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交易行为都是种契约关系,也是一种契约选择。在企业的契约选择中,财务契约关系尤为重要,即企业的财务治理问题。财权配置是财务契约和企业财务治理的中心内容,企业要实现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权益和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都需要明确企业的财权配置结构,这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很多上市公司)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违约现象,财务治理机制并不完善,财权配置的安排也并不明确。只关注大股东而忽略小股东和债权人意志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约束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企业的价值,降低企业的治理效率。因此,对企业财权配置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内容大部分偏向公司治理理论的探讨,对财权配置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的财权配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解析财权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财权配置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研究了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框架理论,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财权配置状态,以及财权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选取158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来分析我国企业在财权配置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何召滨[5](2012)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处于企业组织、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拓展了公司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公司财务中公司治理思想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完善了财务理论体系,而且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方面的主导及核心作用,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实现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解决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良好切入点。本论文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按照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进行分别研究。首先,进行财务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财权理论、财权分层理论及财务目标理论,指出财权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及源泉。其次,进行财务治理基本理论研究,在论述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诸范畴关系等前提下,构筑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保证,以财务治理机制为抓手,以提升财务治理效率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最后,遵循一般财务治理理论指导,结合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根据国有企业当前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并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剖析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治理应用理论——构筑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模式选择为方向,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以财务内控为支撑,以财务信息披露为工具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分别从模式选择和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业绩考核、信息披露、财务内控等五方面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翔实研究。治理模式的选择奠定了财务治理方向。本文在对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等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缺点对比及评价基础上,指出各国财务治理模式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将长期存在。根据国有企业特征和中国国情,并顺应公司治理国际发展趋势,提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应融合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优势,采用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维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系统的运行基础,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特征及目标取向。资本结构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治理的基础,资本结构初步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及利益关系,其中股权结构是分析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关系处理及整体治理效应基础,债权结构是确定外部债权人权限并促使其合理行使治理权利的基础。本文在进行资本结构整体治理效应、股权结构治理效应、债权结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特征及治理效应缺陷,提出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通过股权多元化、培育机构投资者、经营者持股、强化债务融资效率等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股权融资治理效应与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互补性,最终形成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以此提高财务治理结构效率。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体系各部分有效运转及功能实现均要通过财权合理配置来完成。在研究财权配置基本理论、原则及逻辑框架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财权配置模型研究:财务治理结构维度是按照财务治理主体理论,研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等不同权力主体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是按照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研究从国资委至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内部的财权分割及配置;财务分层维度是按照财务分层理论,研究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等不同层次的财权配置。不论何种配置模型,根据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配置财权理论,国有企业应按照多级委托链条及财权分层结构进行逐级分解、多层配置财权。最后进行了财权配置的集权与分权研究,在解析国有企业母子公司集权型、分权型和中间型三种财务控制模式基础上,构筑了相对集权式的国有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而比财权配置更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的财务治理机制,两者分别从动力机制及制衡机制保证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当前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决定了,业绩考核是激励机制的根本,信息披露是约束机制的重点。本文在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状况深入解析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例证分析,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存在问题,从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方面分别进行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重点就完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综合收益总额、经济增加值及经营者股权激励等考核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进行深入解析基础上,指出信息披露是财务治理的有效工具,针对目前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完善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等方面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就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提出创新思路,对非公开上市国有企业公开对外信息披露也做了初步探析。离开财务内控的有效支撑,财务治理体系构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完善财务治理之际沉入财务内控之中,在健全财务内控之时上升到财务治理层次,形成两者良性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剖析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和互动关系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并根据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实践现状和缺陷,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角度出发,提出构筑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框架体系、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等完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议,从而推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
李耀威[6](2012)在《上市公司财权配置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财务理论也日趋非富,很多国内外学者将研究放在了财务治理上,因为财务治理能够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对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司财权配置,因为现代公司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契约关系。财务契约的目的就是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财权,避免出现低效率的纠纷,这也是财务治理结构对权力配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上,建立在利益相关治理主体如债权人、公司职工等为基础上的相关财务治理机制并不完善,大股东的控制忽略了中小股东的意志、财务约束机制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些问题本身就影响了公司的价值。因此,研究公司财权如何配置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重视财权配置的合理性,而且利于投资者从财权配置角度考虑投资决策。国内外学者已对公司财权配置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都集中在研究公司治理时,简单分析了公司的财权配置,而对公司财权配置的专门研究并不系统。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的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财权配置,以及公司财权配置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理。本研究主要在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财权配置的研究成果后,结合目前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把公司的财权配置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相关治理主体,包含了公司大股东、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别一类是外部相关治理主体,包含小股东、政府等。然后对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冲突进行博弈分析,在分析了公司财权配置对公司绩效影响机理后,运用统计模型设计了实证研究,对沪市A股360家上市样本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财权配置上存在着很大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公司财权配置中的问题,本文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以及我国现阶段国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甘杲峰[7](2011)在《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博弈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设,财务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制度对公司财务效率的影响,并特别关注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有关财务问题,针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前瞻性。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等理论,并综合地运用了模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博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联系紧密。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着眼点不同、治理目标不同和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2)揭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基本的几个理论问题。如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对公司财务控制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的目标、财务治理主体以及财务治理的客体等。(3)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博弈分析。重点是在一定的前提和假设下开展的两两博弈,其中主要包括经营者与股东的博弈、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股东与债权人的博弈,经营者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等。(4)提出完善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控制权配置的对策。针对目前国有控股公司“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度高现象、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董事会内部化严重、监事会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减持国有股、完善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从而建立多边治理模式,创造和谐共生的环境的构想。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的角度,找寻他们之间追求利益的共同点,对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控制权配置进行量化,同时,将利益相关者中的股东区分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来考虑他们各自对公司财务治理中财务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和作用,这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中各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对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改进有更大的推动作用,相信它对现代公司制度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何明辉[8](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高新张铜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尤其是财务治理结构方面还不完善,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美国“安然事件”爆发出的西方财务治理模式的弊病证明西方模式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寻求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高新张铜公司为例,在财务治理机制研究评述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新张铜公司发展历程、财务风险以及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并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论文提出了理顺产权关系、完善财权配置,加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参与度,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监督与约束,构建人本财务治理机制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杨磊[9](2010)在《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公立高校财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却未能与时俱进。新的理财环境下,公立高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财务问题。在上述背景下,为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办学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高校财务治理体系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自身的重视。根据公司财务治理理论,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一个有效的财务治理体系应该是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本文试图根据这一理论并结合公立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体系。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对财务治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后从产权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对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在对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的相应对策,同时在借鉴国外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我国公立高校治理意义下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结构模式;最后通过结合天津大学校长单平炒股案来说明治理意义下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结构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付爱红[10](2009)在《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普遍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的不断创新,财务治理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将公司治理分解为财务治理等等若干方面,其中的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上市公司治理的许多问题往往表现为财务治理问题,公司财务治理是以财权的配置为核心来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提出的公司财务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财务学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相结合,理论、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上,首先以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现代财务理论为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找到理论支撑;然后就财务治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等财务治理基本理论进行研讨;接着围绕财务治理模式等财务治理相关理论展开述评。试图搭建一个相对较完善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架构。实务上,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的现实状况、问题症结,提出了几点政策性的建议。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水平和质量,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制度上确保公司健康发展。
二、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兼议公司财务治理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兼议公司财务治理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铝业债转股的财务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
1.2.1 债转股研究现状 |
1.2.2 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现状 |
1.2.3 债转股与财务治理有效结合的研究 |
1.2.4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债转股与财务治理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两轮债转股的对比分析 |
2.2 新一轮债转股的发展现状 |
2.2.1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
2.2.2 中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 |
2.2.3 难以对债权及股权进行评估 |
2.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发展现状 |
2.3.1 财权配置不合理 |
2.3.2 财务监督机制和财务内部控制失效 |
2.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2.3.4 信息披露不规范 |
3 中国铝业上市公司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1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1.1 股权结构 |
3.1.2 董事会结构 |
3.1.3 监事会结构 |
3.1.4 管理层激励机制 |
3.2 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背景及原因 |
3.2.1 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背景 |
3.2.2 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原因 |
3.3 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方案 |
3.3.1 子公司层面债转股方式增资扩股 |
3.3.2 中国铝业层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3.4 中国铝业债转股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分析 |
4 基于财务治理视角的中国铝业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债转股前后财务治理维度对比分析 |
4.1.1 财权配置 |
4.1.2 财务管理控制和财务监督 |
4.1.3 财务激励 |
4.2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的财务状况分析 |
4.2.1 偿债能力指标 |
4.2.2 营运能力指标 |
4.2.3 盈利能力指标 |
4.2.4 发展能力指标 |
4.3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4.3.1 创新能力 |
4.3.2 未来发展能力 |
5 问题与建议 |
5.1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存在财务治理的问题 |
5.1.1 机构获配股价低导致二级市场不买单 |
5.1.2 薪酬激励体系不完善 |
5.1.3 财权配置不合理 |
5.1.4 资金管理机构积极性低 |
5.2 优化中国铝业财务治理的建议 |
5.2.1 优化财权配置 |
5.2.2 完善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 |
5.2.3 规范财务激励机制 |
5.2.4 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
6.2.2 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
6.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势科学视角下的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和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章 财务治理与势科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财务治理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势科学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财务治理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势科学国内文献综述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财务治理与势科学相关理论概述 |
3.1 财务治理相关理论概述 |
3.2 势科学相关理论概述 |
3.3 势科学对财务治理理论的创新 |
3.4 小结 |
第4章 势视角下的财务治理内涵 |
4.1 信息力与治理力 |
4.2 以太极为恒等元的数学群结构对称治理 |
4.3 财务治理定义 |
4.4 小结 |
第5章 理性信息人假设下的财务治理主体及目标 |
5.1 利益相关信息人 |
5.2 财务势阶论 |
5.3 信息时代的主体嬗变 |
5.4 利益相关信息人价值最大化 |
5.5 小结 |
第6章 六维基本信息势下的财务治理客体及核心 |
6.1 信息势最大的财权 |
6.2 作用量最小的财权配置 |
6.3 小结 |
第7章 综合信息势下的财务治理环境 |
7.1 外部治理环境 |
7.1.1 传统外部治理环境分析 |
7.1.2 综合信息势下的外部环境分析 |
7.2 内部治理环境 |
7.2.1 规模 |
7.2.2 比例 |
7.2.3 所有制 |
7.2.4 上市 |
7.3 小结 |
第8章 对称原理下的财务治理结构 |
8.1 动态对称构建原则 |
8.2 对称化财务治理结构 |
8.3 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治理结构评价 |
8.4 小结 |
第9章 势机制下的财务治理机制 |
9.1 财务治理机制的势运行 |
9.2 财务治理文化场 |
9.3 信息驱动机制 |
9.3.1 财务信息流 |
9.3.2 动态财务治理 |
9.4 财务决策机制 |
9.4.1 决策势与决策力 |
9.4.2 社会量子化的财务决策 |
9.5 财务监督评价机制 |
9.5.1 财务监督 |
9.5.2 绩效评价 |
9.6 财务激励机制 |
9.6.1 激励势与激励力 |
9.6.2 内部激励的造势成群 |
9.7 财务治理和谐机制 |
9.8 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局限 |
10.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理论基础 |
1.3.1 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
1.3.2 财务治理效率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导言 |
2.2 国外研究 |
2.2.1 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性研究 |
2.2.2 关于财务治理机制的研究 |
2.3 国内研究 |
2.3.1 关于财务治理的研究 |
2.3.2 关于财务治理内容的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4.1 国外研究评述 |
2.4.2 国内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研究 |
3.1 导言 |
3.2 效率目标下财务治理组织结构研究 |
3.2.1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主体 |
3.2.2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 |
3.2.3 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财权配置分析 |
3.3 效率目标下财务治理资本结构研究 |
3.3.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效率的影响机理 |
3.3.2 效率目标下股权结构分析 |
3.3.3 效率目标下债权结构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4.1 公司简介 |
3.4.2 股本结构及财务数据分析 |
3.4.3 效率目标下财务治理分析 |
3.5 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效率的途径 |
3.5.1 财务治理组织结构效率实现机制 |
3.5.2 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 |
3.5.3 股权结构的优化 |
3.5.4 负债结构的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
4.1 导言 |
4.2 财务治理机制内涵 |
4.2.1 财务治理决策机制 |
4.2.2 财务治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
4.2.3 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
4.3 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
4.3.1 财务治理决策机制的效率释放机理 |
4.3.2 财务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效率释放牵引逻辑 |
4.3.3 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效率释放保障功效剖析 |
4.4 健全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 |
4.4.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4.4.2 夏新电子财务舞弊剖析 |
4.4.3 完善财务治理机制的对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研究 |
5.1 导言 |
5.2 公司财务治理模式演进 |
5.3 效率目标下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分析 |
5.3.1 英美两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
5.3.2 德日两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
5.3.3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模式 |
5.4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现状 |
5.4.1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 |
5.4.2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现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效率目标下上市财务治理模式实证分析 |
6.1 导言 |
6.2 “股东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模式 |
6.2.1 股东主导财务治理的理由 |
6.2.2 “股东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模式 |
6.3 实证研究 |
6.3.1 研究方法设计 |
6.3.2 实证分析及结果 |
6.4 案例分析 |
6.4.1 公司简介 |
6.4.2 公司财务治理相关指标 |
6.4.3 案例总结 |
6.5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导言 |
7.2 总结 |
7.2.1 研究结论 |
7.2.2 研究局限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项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投稿的论文 |
数据附录(部分数据与指标:000001~000058) |
(4)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2章 企业财权配置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1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 |
2.1.2 利益相关者的层次性 |
2.1.3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
2.1.4 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 |
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1 科斯定理 |
2.2.2 企业的财权安排 |
2.3 产权理论 |
2.3.1 产权和财权 |
2.3.2 企业的产权分配 |
2.4 委托代理理论 |
2.5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理论研究 |
3.1 企业财权配置的内涵 |
3.1.1 企业法人权及其结构 |
3.1.2 企业财权的内涵 |
3.1.3 企业财权配置 |
3.2 利益相关者的财权分配 |
3.2.1 内部利益相关者 |
3.2.2 外部利益相关者 |
3.3 企业财权配置结构的主导类型 |
3.3.1 投资者主导型财权配置结构 |
3.3.2 经营者主导型财权配置结构 |
3.3.3 债权人主导型财权配置结构 |
3.4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状态分析 |
3.4.1 股东与经营者 |
3.4.2 内部经营管理者 |
3.4.3 股东与债权人 |
3.4.4 大股东与小股东 |
3.4.5 其他利益相关者 |
3.5 财权配置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3.5.1 财权配置的功能分析 |
3.5.2 财权配置的原则 |
3.5.3 财权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四章 财权配置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4.1.1 假设提出 |
4.1.2 研究的变量设计 |
4.1.3 模型选择 |
4.2 实证分析 |
4.2.1 样本及数据 |
4.2.2 描述性分析 |
4.2.3 模型回归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完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 |
5.2.2 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
5.2.3 加强财务约束机制 |
5.3 本文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中外财务治理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关于财务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 |
1.2.2 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对财务治理的相关建议 |
1.2.3 监管机构对财务治理的相关规定 |
1.2.4 国内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
1.2.5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
1.2.6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1.3 研究结构、方法及约定 |
1.3.1 研究框架与结论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约定 |
1.4 主要创新点及局限性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局限性 |
2 财务治理理论分析 |
2.1 财务治理基础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公司治理理论 |
2.1.3 财权理论 |
2.1.4 财权分层理论 |
2.1.5 财务目标理论 |
2.1.6 其他财务治理基础理论 |
2.2 财务治理基本理论 |
2.2.1 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 |
2.2.2 财务治理相关概念辨析 |
2.2.3 财务治理结构 |
2.2.4 财务治理机制 |
2.2.5 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 |
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 |
3.1 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 |
3.1.1 国有企业特征 |
3.1.2 国有企业财务现状 |
3.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2.1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主要问题 |
3.2.2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成因分析 |
3.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 |
3.4 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路 |
4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基础——模式选择及资本结构 |
4.1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选择 |
4.1.1 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 |
4.1.2 单边治理与共同治理模式对比及评价 |
4.1.3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 |
4.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 |
4.2.1 资本结构财务治理功能解析 |
4.2.2 资本结构的财务治理效应 |
4.2.3 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 |
4.2.4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效应分析 |
4.2.5 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 |
5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核心——财权配置 |
5.1 财权配置模式及原则 |
5.1.1 财权配置的模式解析 |
5.1.2 财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
5.1.3 财权配置的逻辑框架 |
5.2 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结构分析 |
5.2.1 国有企业特有的三层委托代理关系 |
5.2.2 国有企业特有委托代理存在的问题 |
5.3 国有企业多层财权配置模型 |
5.3.1 主要财务治理主体的财权配置(财务治理结构维度) |
5.3.2 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 |
5.3.3 财务分层的财权配置(财权分层维度) |
5.3.4 国有企业多层财权配置表 |
5.4 国有企业集权与分权研究 |
5.4.1 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型 |
5.4.2 国有企业母公司财务控制模式选择 |
5.4.3 国有企业相对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设计 |
6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抓手——业绩考核 |
6.1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解析 |
6.1.1 激励机制的财务治理功能 |
6.1.2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难点 |
6.1.3 国有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
6.1.4 完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路 |
6.2 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现状解析 |
6.2.1 国外企业业绩考评体系概述及评价 |
6.2.2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解析 |
6.2.3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解析 |
6.2.4 国有企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
6.3 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建议 |
6.3.1 完善年度业绩考核指标的建议 |
6.3.2 完善经营者股权激励手段建议 |
7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工具——信息披露 |
7.1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解析 |
7.1.1 监督机制的财务治理功能 |
7.1.2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
7.1.3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构建思路 |
7.2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现状解析 |
7.2.1 信息披露的财务治理功能 |
7.2.2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 |
7.2.3 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7.3 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
7.3.1 完善内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管理体系 |
7.3.2 完善外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体系 |
7.3.3 丰富信息披露内容,强化财务信息一体化建设 |
7.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披露的特殊考虑 |
8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支撑——财务内控 |
8.1 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关系研究 |
8.1.1 财务内控概念辨析 |
8.1.2 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与互动关系 |
8.1.3 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 |
8.2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现状解析 |
8.2.1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规范建设现状 |
8.2.2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的实践现状及缺陷 |
8.3 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建议 |
8.3.1 构建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架构体系 |
8.3.2 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的几点思考 |
8.3.3 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上市公司财权配置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论文逻辑结构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公司财权配置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产权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公司治理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财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
2.2.2 财权配置的影响因素 |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理论框架研究 |
3.1 公司财权配置的内涵 |
3.1.1 财权的内涵 |
3.1.2 本文对财权的理解 |
3.1.3 财权配置的内涵 |
3.2 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分类 |
3.2.1 内部利益相关者 |
3.2.2 外部利益相关者 |
3.3 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博弈 |
3.3.1 股东和经营者 |
3.3.2 股东和债权人 |
3.3.3 政府和经营者 |
3.3.4 其它博弈行为 |
3.4 财权配置对公司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
3.4.1 财权配置的功能分析 |
3.4.2 财权配置的原则 |
3.4.3 财权配置对公司绩效影响机理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假设提出 |
4.1.1 根据内部利益相关者提出的假设 |
4.1.2 根据外部利益相关者提出的假设 |
4.2 样本及数据 |
4.3 研究变量设计和模型的构建 |
4.4 模型选择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模型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财务治理结构、优化财权配置 |
6.2.2 建立科学财务决策机制 |
6.2.3 加强财务约束机制 |
6.3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证数据资料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7)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结构安排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与评析 |
2.1 国内外财务治理理论回顾与评析 |
2.2 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回顾与评析 |
3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理论分析 |
3.1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
3.1.1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 |
3.1.2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 |
3.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
3.2.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3.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3 财务治理的本质:财权配置 |
3.3.1 财权的概念 |
3.3.2 财权与产权 |
3.4 财务治理的目标 |
3.5 财务治理的主体 |
3.6 财务治理的客体 |
4 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博弈分析 |
4.1 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简述 |
4.1.1 内部财务治理结构 |
4.1.2 外部财务治理结构 |
4.2 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分析 |
4.2.1 前提与假设 |
4.2.2 经营者与股东的博弈 |
4.2.3 股东与债权人的博弈 |
4.2.4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 |
4.2.5 经营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4.2.6 股东与政府的博弈 |
4.2.7 利益相关者多维博弈模型 |
5 基于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的研究 |
5.1 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及表现 |
5.1.1 “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度较高等现象依然存在 |
5.1.2 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 |
5.1.3 董事会内部化严重 |
5.1.4 监事会监督力度仍显不足 |
5.1.5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初见成效 |
5.2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控制权配置的对策 |
5.2.1 减持国有股,明确国有控股公司主体地位 |
5.2.2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
5.2.3 加快推进多边治理模式,创造和谐共生的治理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8)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高新张铜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之处 |
1.3 财务治理机制评述 |
1.3.1.财务治理机制内涵界定 |
1.3.2、财务治理理论基础 |
1.3.3 财务治理机制的内容 |
第2章 高新张铜财务治理分析 |
2.1 高新张铜发展历程 |
2.2 高新张铜治理机制架构简述 |
2.3 高新张铜财务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 |
2.4 对高新张铜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
第3章 高新张铜事件对财务治理机制的影响及启示 |
3.1 市场监管体制薄弱,外部服务和约束机制乏力 |
3.2 公司治理层存在诸多问题 |
3.3 公司财务治理运行不够顺畅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完善 |
4.1 理顺产权关系,完善财权配置 |
4.2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外部治理力度 |
4.3 改善现有的公司财务治理 |
4.4 加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参与度 |
4.5 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监督与约束 |
4.6 人本财务治理机制构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理论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权理论 |
2.1.2 公共治理理论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公立高校的内涵 |
2.2.2 治理的内涵 |
2.2.3 大学治理的内涵 |
2.2.4 大学财务治理的内涵 |
2.2.5 大学财务治理的基本要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
3.1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1 独立办学的法人地位难以保障 |
3.1.2 财务治理结构不完善 |
3.1.3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弱化 |
3.1.4 盲目贷款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
3.1.5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透明 |
3.2 成因分析 |
3.2.1 公立大学产权代表缺位 |
3.2.2 财务治理结构不科学 |
3.2.3 相关立法不健全 |
3.2.4 预算软约束的存在 |
3.2.5 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失效 |
3.3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对策 |
3.3.1 在实践中坚决落实高校的法人地位 |
3.3.2 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 |
3.3.3 构建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
3.3.4 完善我国高校银行贷款管理机制 |
3.3.5 完善公立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模式构建 |
4.1 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界定 |
4.1.1 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界定 |
4.1.2 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 |
4.2 国外公立高校的财务治理结构及启示 |
4.2.1 美国公立高校的财务治理结构 |
4.2.2 英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 |
4.2.3 澳大利亚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结构 |
4.2.4 启示 |
4.3 构建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结构模式 |
4.3.1 我国公立高校董事会发展回顾及现状 |
4.3.2 董事会进入我国公立高校治理结构的现实基础 |
4.3.3 以董事会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 |
4.4 高效的财务治理需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天津大学投资炒股案 |
5.2 原因分析 |
5.3 完善财务治理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1 国外有关财务治理研究动态 |
2.2 国内有关财务治理研究动态 |
2.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价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
1 新制度经济学 |
1.1 产权理论 |
1.2 契约理论(从完全契约理论到不完全契约理论) |
1.3 委托代理理论 |
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 公司治理理论 |
3 公司财务理论 |
3.1 本金理论 |
3.2 财权流理论 |
3.3 财务分层理论 |
第三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
1 财务治理的概念 |
1.1 财务治理的概念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2 财权的配置 |
2.1 财权的认识 |
2.2 财权配置的一般考察 |
2.3 财权配置的一般特征 |
3 财务治理的主体 |
4 财务治理的客体 |
5 财务治理的目标 |
5.1 “股东至上”理念下的财务治理目标 |
5.2 利益相关者理念下的财务治理目标 |
6 财务治理的手段、方式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 |
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问题 |
2.1 国有大股东“缺位”、“越位”和“错位”,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制衡机制被削弱 |
2.2 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母公司)五分开不到位,中小股东、债权人的治理机制不健全 |
2.3 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2.4 公司信息披露的实际质量难以保证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1 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2 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及主要财权配置 |
3 公司披露的2008年度执行以财务治理为核心的公司治理进展 |
3.1 治理的基本情况 |
3.2 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 |
3.3 公司相对于控股股东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方面的独立情况 |
4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
第六章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
1 美国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 |
2 日本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 |
3 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模式 |
3.1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 |
3.2 相机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 |
第七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完善途径 |
1 界定清晰的财务治理主体 |
2 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3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4 健全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四、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兼议公司财务治理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铝业债转股的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 尹媛.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2]势科学视角下的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研究[D]. 周雅琴. 山西财经大学, 2015(10)
- [3]效率目标下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D]. 刘春利. 东华大学, 2014(09)
- [4]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权配置研究[D]. 王健. 集美大学, 2013(05)
- [5]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 何召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6]上市公司财权配置与公司绩效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李耀威. 重庆工商大学, 2012(01)
- [7]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博弈研究[D]. 甘杲峰. 贵州财经学院, 2011(06)
- [8]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以高新张铜公司为例[D]. 何明辉. 华侨大学, 2011(05)
- [9]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研究[D]. 杨磊.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5)
- [10]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D]. 付爱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