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 ——基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的实证研究

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 ——基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从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今30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依据国际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可贸易品生产力增长率,本币实际汇率会通过物价较快上升或名义汇率走强而表现出升值的趋势。我国的宏观经济现实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相对价格影响显著。美国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提高比率也高于非贸易部门,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中美两国各自的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两国的价格水平差异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同样影响显著,我国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时,会带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这符合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描述的特征。目前,国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将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角度去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并实证说明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是否显著。本文在逻辑上首先是对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这个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决定理论的简要描述与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目前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差程度和状况,以及美国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状况,再用实证说明中美两国两部门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中国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和中国两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我国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并最后得出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是否显著的相关的结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关于实际汇率决定机制的文献概述,首先是国内外学者对有关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接着论述了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前人经验研究的不足及一些理论上的分歧,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了包括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这三种实际汇率的决定理论,提供了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着一定本国货币可以交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E=((?)RMB)/P;其中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E表示1美元合多少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化应该等于两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可用公式表示为((Et-Et-1))/E=πRMB-π$其中Et表示t期汇率,π$和πRMB和美国和中国t期的通胀率。相对购买力平价描述的是,中美两个国家通货膨胀率的相对变动决定了汇率的变动。从公式表述我们可以看出,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个动态分析,考虑变动率对购买力平价的作用,而绝对购买力则是一定时点之下的静态分析。利率平价理论是以均衡的市场利率和货币的完全可兑换为前提条件,来从两国资本市场中资产的价格关系来研究汇率。但是我们知道,它所要求的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均不成立,因此,利率平价理论并不适合用于解释我国的汇率变动状况。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即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贸易品生产力增长率,会造成国家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两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速的差别,本国两部门之间的这一差别程度与外国两部门之间的差别程度的相对比较差异,会带来内部实际汇率和外部实际汇率的变动。本文在对我国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显著性的检验是分步骤进行的,分为两个主要理论模型:首先是在分析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两部门相对价格的影响上,来研究国内机制,其决定模型为:(PNT)/(PT)=α/β(YT/LT)/(YNT/LNT)。其中,(PNT)/(PT)是我国非贸易部门相对于贸易部门的相对价格。α、β表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分别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YT/LT表示中国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YNT/LNT表示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个模型表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比价,即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取决于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大,那么两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带来内部实际汇率升值的压力。其次,在研究国际机制时,首先分析中美两国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两国相对价格的影响,再分析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其理论模型为,其中Qt是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表示的是国外变量,这个模型表示,假设国外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没有变化,那么,当国内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于国内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就会使实际汇率减少,国内实际币值有升值压力。第三章首先对有关本文所用变量做了分析讨论,选择劳动生产率而非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率度量指标,主要是出于度量难度以及误差方面的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比较困难,难以取得各国分部门长期可比相关指标数据。而在此方面,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度量时只需要获得劳动投入和产出数据即可,可获得难度小。本文计算了工业(作为贸易部门)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作为非贸易部门)两部门各自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贸易与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接着说明了目前我国贸易与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速上存在差距的现状和原因,在本文,我们在结合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SIC1987)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主要选择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作为贸易部门,建筑业和服务业作为非贸易部门进行研究,这是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国从公开渠道比较容易获得关于三次产业的数据,包括,就业人数、产出、价格(缩减指数表示)。我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部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GDP和按照不变价格(1978年的价格)计算的实际GDP,在此基础上得出两部门的消费物价指数,这也是本文计算中美两国双边实际汇率也即是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基础。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美国代表国外变量,美国的贸易部门产出采用农业、矿冶业、制造业的产值之和,非贸易部门采用服务业产值,价格指数由相应的价格缩减指数表示。两部门的就业数据采用非农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数据。第四章是对中国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实证研究,运用协整检验研究中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以及中美两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实证分析显示检验国内机制时,中国两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与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显著。而检验国际机制时,中美两国两部门的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与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之间也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以上结果显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作用显著,可以用它从供给面来解释目前我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第五章是结束语,总结概况本文的论点并提出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以用来从供给面分析中国目前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现状,建议应该着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程度,以达到最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目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 有关实际汇率决定机制的文献概述
  • 1.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 国内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研究概况
  • 1.3 经验研究的意义及一些不足
  • 2. 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 2.1 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 2.1.1 利率平价理论
  • 2.1.2 购买力平价理论
  • 2.1.3 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决定理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 2.2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现代理论模型
  • 2.3 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初步分析
  • 2.3.1 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
  • 2.3.2 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
  • 2.3.3 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和外部实际汇率的联系
  • 3. 中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现状分析
  • 3.1 生产率度量指标选取
  • 3.2 国内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现状分析
  • 3.3 美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现状分析
  • 4. 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实际汇率的决定
  • 4.1 理论模型
  • 4.1.1 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理论模型
  • 4.1.2 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理论模型
  • 4.2 研究方法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3 平稳性检验分析
  • 4.3.1 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
  • 4.3.2 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
  • 4.4 协整检验
  • 4.4.1 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协整检验
  • 4.4.2 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协整检验
  • 5.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分析 ——基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