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论文题目: 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地质

作者: 赵俐红

导师: 金翔龙,高金耀

关键词: 海山,热点,构造成因,有效弹性厚度,热点追踪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热点-地幔柱理论为指导,运用弹性板挠曲计算和海山热点源追踪计算这两种地球物理方法并配以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方面的资料,着重研究了中西太平洋两大典型海山区麦哲伦海山链和中太平洋海山群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成因。研究区是太平洋板块上洋壳年龄最老、磁条带异常最复杂、海山分布最密集、地质构造最独特、构造活动最强烈的一个区域,也是太平洋中具有较高工业开采价值的富钴结壳赋存海山密集分布区。 弹性板挠曲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有效弹性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西边的麦哲伦海山链表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趋势,东边的中太平洋海山群呈现出由西往东厚度逐渐递减的现象,且这两个典型区域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处的比较接近。热点源追踪计算表明,研究区海山的热点源均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处,麦哲伦海山链的形成与西侧的几个热点关系密切,而中太平洋海山群的形成则与东侧的几个热点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麦哲伦海山链和中太平洋海山群均属多热点成因的板内海山,由白垩纪期间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处的热点群的大规模活动生成的,尔后随着太平洋板块的北向漂移而到达目前位置的,它们在水平漂移过程中均发生了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受到了沿途各种构造活动的改造作用变成了当前呈现出来的平顶海山状。但形成两者海山的热点不尽相同,所经历的构造活动也不完全一样,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们各自富钴结壳的分布。 海山热点源追踪给出了形成海山的热点位置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又给出了这些海山形成的大致年代,两者的结合不仅确定了源于同一热点的海山还从理论上确定了热点型海山上富钴结壳的大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寻找更有钴结壳资源潜力的海山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主要特色。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中西太平洋板内海山构造成因研究现状

1.2.1 中太平洋海山群

1.2.2 麦哲伦海山链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点-地幔柱理论

2.1 热点-地幔柱理论的形成与提出

2.2 地幔柱的特征和成因

2.2.1 热点和地幔柱的一般特征

2.2.2 热点或地幔柱的数目和分布

2.2.3 热点的分类

2.2.4 地幔柱的成因

2.3 地幔柱的地质效应

2.4 热点-地幔柱理论对传统板块构造的补充

2.5 太平洋中的热点

第三章 研究区的构造背景

3.1 磁条带分布特征

3.1.1 太平洋中磁条带分布情况

3.1.2 研究区磁条带分布情况

3.2 断裂构造分布特征

3.2.1 整个太平洋的断裂分布

3.2.2 研究区的断裂分布

3.3 大火成岩省的分布

3.3.1 太平洋中的大火成岩省

3.3.2 研究区的大火成岩省

3.4 海山分布特征

3.4.1 总体特征

3.4.2 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

3.4.3 研究区海山分布特征

3.5 研究区典型海山区介绍

3.5.1 中太平洋海山群

3.5.2 麦哲伦海山链

第四章 研究区海山的负荷均衡分析

4.1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概念的提出

4.2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概念和特点

4.2.1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概念

4.2.2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影响因素

4.2.3 大洋岩石圈Te 的研究模型

4.2.4 大洋岩石圈的Te 值

4.3 大洋岩石圈的弹性板理论

4.3.1 弹性问题的主控方程

4.3.2 弹性板理论在二维频率域的应用

4.3.3 弹性板理论在三维频率域的应用

4.4 模型计算

4.4.1 二维频率域

4.4.2 三维频率域

4.5 讨论

第五章 研究区海山的热点源追踪

5.1 基本原理

5.1.1 传统的Backtracking 追踪法

5.1.2 拓展的Backtracking 追踪法

5.1.3 Hot-spotting 追踪法

5.2 资料

5.3 研究区海山热点源追踪

5.3.1 中太平洋海山群

5.3.2 麦哲伦海山链

第六章 火山岩浆活动与富钴结壳之间的关系

6.1 富钴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6.2 富钴结壳在大洋底的分布规律

6.3 影 响富钴结壳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6.4 火山岩浆活动与富钴结壳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系统[D]. 任向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2].磷酸盐化对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物质组分的影响[D]. 王吉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3].太平洋富钴结壳矿物地球化学及古海洋与古环境重建[D]. 佟景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4].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D]. 卜文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 [5].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D]. 崔迎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 [6].西北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资源评价和矿区圈定[D]. 程永寿.中国海洋大学2014
  • [7].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生长与元素富集机理[D]. 蔡毅华.厦门大学2002
  • [8].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的关系研究[D]. 马维林.浙江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的关系研究[D]. 马维林.浙江大学2006
  • [2].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速率的综合研究[D]. 邢娜.厦门大学2006
  • [3].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生长与元素富集机理[D]. 蔡毅华.厦门大学2002
  • [4].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系统[D]. 任向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5].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 傅命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6].磷酸盐化对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物质组分的影响[D]. 王吉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7].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矿物地球化学研究[D]. 刘新波.中国海洋大学2005
  • [8].太平洋富钴结壳矿物地球化学及古海洋与古环境重建[D]. 佟景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9].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D]. 卜文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 [10].中太平洋海区富钴结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D]. 崔迎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标签:;  ;  ;  ;  ;  

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海山的构造成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