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肝炎后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临床基础
作者: 谭竞
导师: 赵国荣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红细胞形态,血液流变学
文献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初步研究,检测了10例健康者,10例肝炎后肝硬化湿热蕴结型、6例肝炎后肝硬化肝气郁结型、5例肝炎后肝硬化脾肾阳虚型、6例肝炎后肝硬化瘀血阻络型患者以及1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肝胆湿热型、9例慢乙肝肝郁脾虚型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了各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1.肝炎后肝硬化瘀血阻络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红细胞形态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三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间、瘀血阻络型与非瘀血阻络型红细胞形态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肝炎后肝硬化湿热蕴结型与慢乙肝肝胆湿热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气郁结型与慢乙肝肝郁脾虚型红细胞形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2.肝炎后肝硬化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全血低切粘度(L-BV)、全血高切粘度(H-B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肝炎后肝硬化肝气郁结组与慢乙肝肝郁脾虚组除H-BV外(P<0.05)、肝炎后肝硬化湿热蕴结组与慢乙肝肝胆湿热组除L-BV外(P<0.05)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粘度(PV)只有脾肾阳虚组显著降低(P<0.01),且与湿热蕴结组、肝气郁结组差异显著(P<0.05)。3.肝炎后肝硬化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红细胞压积(H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红细胞沉降率(ESR)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SR方程K值只有瘀血阻络组明显升高(P<0.05),且与肝气郁结组、湿热蕴结组差异显著(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AI)瘀血阻络组显著升高(P<0.05),与湿热蕴结组、脾肾阳虚组差异显著(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IR)脾肾阳虚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湿热蕴结组差异显著(P<0.05);瘀血阻络组IR显著升高(P<0.01),且与其余三组差异显著(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DI)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瘀血阻络组与湿热蕴结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与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型有关。肝炎后肝硬化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依据。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实验病例标准
1.4 一般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2.1 观察时间
2.2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肝炎后肝硬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形态的比较
3.肝炎后肝硬化各证型间红细胞形态的比较
4.肝炎后肝硬化证型与病理对照组红细胞形态的比较
5.肝炎后肝硬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6.肝炎后肝硬化各证型间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7.肝炎后肝硬化证型与病理对照组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肝炎后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肝炎后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形态的关系
3.肝炎后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9-10-21
参考文献
- [1].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临床试验[D]. 靳华.湖北中医学院2007
- [2].慢乙肝肝胆湿热证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孙玉莉.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李勇教授治疗慢乙肝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D]. 刘阳.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 [4].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关系的研究[D]. 蒲永莉.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 [5].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乙肝(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王晓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 [6].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150例慢乙肝(ALT<2ULN)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D]. 刘广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 [7].叶下珠复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研究[D]. 田广俊.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 [8].消化性溃疡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及舌象的关联性研究[D]. 罗静.河北北方学院2018
- [9].193例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谭舒文.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 [10].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研究[D]. 于治恒.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王妮娜.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2].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其Knodell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邱腾宇.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 [3].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规律探讨[D]. 郝小鹰.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 [4].不同时期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李朝健.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5].不同时期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D]. 王超.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6].鼓胀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中医证候文献的数据挖掘与规范化证候验证[D]. 张丽君.第四军医大学2009
- [7].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特征及生化检测指标的关系[D]. 李雪芹.湖北中医学院2007
- [8].肝硬化与舌质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吕莹.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9].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析及Child-Pugh分级探讨[D]. 陈建国.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10].肝炎后肝硬化虚实证侯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D]. 杨伟.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