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酸酐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酯化改性,中和,固体酸催化剂
聚酸酐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向阳,卓耀文,赵秋菊,吴建军[1](2019)在《酯化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盐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醚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进行酯化改性,再使用胺中和部分剩余羧酸得到苯乙烯马来酸酐酯化及中和产物(SMAE-N)。并对不同的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不同的溶剂种类以及不同的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进行探究。考察了反应过程中酸值变化,对酯化产物使用核磁共振氢谱(H-NMR)与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结构表征。同时探索了不同种类的聚醚和胺对钛白粉、炭黑等颜料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剂使用乙酸丁酯、固体酸催化剂DP91,且用量为反应物质量分数的1%,苯乙烯马来酸与聚醚1007投料物质的量比为1∶4,115℃情况下反应5 h,酯化率可达到62.84%,再用叁乙胺中和剩余羧酸的70%。颜料分散应用结果表明,SMAE-N对钛白粉、炭黑等颜料具有显着的分散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涂料》期刊2019年09期)
鲍世轩,华乐,文轩,张宇,郭雅妮[2](2019)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静电纺丝膜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为原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不锈钢网上通过静电纺丝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静电纺丝液制备成无纺布状的PSMA膜,再通过喷涂氟碳表面活性剂(FS-51)改变膜对水和油的亲和性得到PSMA/FS-51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静态接触角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所制备膜的微观形貌和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膜在喷涂氟碳表面活性剂后由超亲油性转变为超亲水性。当静电纺丝液质量浓度为0.45 g/mL时,获得的膜的纤维粗细最均匀,PSMA/FS-51膜的油水分离效率达到99%;当静电纺丝液质量浓度为0.50 g/mL时,制备的PSMA/FS-51膜的油水分离效率达到100%。此研究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高效的油水分离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美婷,张永贺,金立维[3](2019)在《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一烯酸(UA)和马来酸酐(MAH)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UMA),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FT-IR、~(13)C NMR、DSC分析和酸酐质量分数的测定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FT-IR和~(13)C NMR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十一烯酸(UA)与马来酸酐(MAH)发生了共聚反应。当反应温度为75℃、AIBN用量为0.75%时,随着MAH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得率和酸酐质量分数呈现先增大后略有减小的趋势,当UA与MA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0∶60时共聚物的得率及酸酐质量分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1.78%和20.05%,与DSC曲线中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当n(UA)∶n(MAH)为40∶60,T_g达到最大值71.98℃。提高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有利于共聚反应的进行,但相对分子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可根据所需聚合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曾涛,邱海龙,沈丽,朱泉[4](2019)在《利用丙烯酸废水制备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预处理后的丙烯酸(AA)废水为原料,与马来酸酐(MA)共聚制备得到共聚物DR;以螯合钙铁离子能力、浮色洗除能力和防沾色性能为考察指标,优化聚合工艺。制备得到的共聚物DR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染料具有良好的防沾色能力和浮色洗除力,能够提升染色织物的摩擦色牢度,是一种良好的防沾皂洗剂。(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钱涛,钟毅,毛志平,徐红,张琳萍[5](2019)在《梳状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靛红酸酐(IA)与聚乙二醇单甲醚550(MPEG550)合成带有伯氨基的活性支链(IP550),并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进行酰胺化改性,制备出梳状改性SMA(SMA-IP550)。考察了产物的合成条件,并采用FTIR和~1HNMR对SMA-IP550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9%,MPEG550和IA的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0 min,活性支链IP550产率达79.3%;SMA改性温度为140℃,IP550与SMA中马来酸酐(MA)的物质的量比为0.5∶1,反应体系的固含量30%,反应时间2h,得到接枝率为42.5%的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IP550)。通过对比不同长度活性支链改性SMA的分散、降黏、乳化和润湿性能,结果表明该类助剂结构可调,其分散作用以及乳化作用与结构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吴英,江雨,刘廷国,王守玲,王丽丽[6](2018)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进行乳液聚合研究。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用量、引发剂的用量、功能单体的用量等条件来研究分析乳液聚合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反应温度为80℃,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用量为0.5 g(2.5%单体总质量),过硫酸铵(AA)的用量为0.1 g(0.5%单体总质量),丙烯酸(AA)的用量为1.4 m L(10%单体摩尔质量),乳液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印典[7](2018)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固定化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在纺织、发酵、食品、新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由于酶易失活、难回收,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对酶进行固定化能增强酶的稳定性,实现酶的回收和重复利用,降低成本。常见的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共价结合、包埋和交联,其中尤以共价结合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目前共价固定化酶的方法普遍存在固定效率低、路线复杂、易导致酶失活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高反应性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交联微球为载体高效固定酶的新方法。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利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实现了纤维素酶的固定化。通过自稳沉淀聚合法制备苯乙烯马来酸酐交联共聚纳米粒子(Styrene/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 nanoparticles,SMN)固定化纤维素酶。首先以苯乙烯和马来酸酐通过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得到SMN,然后利用酸酐基团的高反应性,在室温且不加其他活化试剂的条件下将纤维素酶共价结合到SMN上,固定效率为78.5%,最适的负载量为167mg/g。纤维素酶固定后从30℃到80℃温度下活性变化几乎与游离纤维素酶一致,但其pH稳定性明显改善。在pH 8.0时保留最大活性的80%,远远高于游离酶(14%)。此外,固定化纤维素酶在催化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重复使用性,其中在催化羧甲基纤维素钠盐(CMC)的重复实验中,使用6批次后保持100%的活性,10批次后仅损失20%的活性。通过SMN粒子实现纤维素酶的固定化,可以提高纤维素酶的操作稳定性,有利于实际生产,为大规模生产生物乙醇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可能。2、利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微球实现了木瓜蛋白酶的固定化。对固定过程的反应时间,反应pH和木瓜蛋白酶的加入量进行了探究,确定了最适的反应时间为2小时,最适的反应pH为7.4,最适的酶加入量为8mg/mL,最佳的负载量为126.6mg/g,固定效率可以达到63%。固定后木瓜蛋白酶在催化酪蛋白的重复实验中,重复5批次以后仍能保持70%的活性。通过SMN实现了对木瓜蛋白酶的固定化,提高了木瓜蛋白酶的操作稳定性,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木瓜蛋白酶的工业应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8)
闵邓昊,赵佳平,陈玉湘,赵振东,蔡照胜[8](2018)在《重质松节油-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光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质松节油(主要成分长叶烯和β-石竹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过氧化二叔丁基为引发剂,环己酮为溶剂,合成了重质松节油-马来酸酐共聚物(HTPMA)。通过气相色谱对由重质松节油与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聚合所得滤液进行分析,可知β-石竹烯与马来酸酐的反应活性比长叶烯高。通过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HTPM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2-羟基乙基丙烯酸酯对HTPMA进行改性,得到可UV固化的端乙烯基聚酯(HTMHA)。红外光谱分析表明HTPMA的酸酐基团打开,成功引入了端乙烯基团。对HTMHA紫外光固化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固化膜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耐化学品性。(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8年01期)
王利,许贺,苑会林,钱丹,张胜[9](2017)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在尼龙6轻量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对尼龙6的轻量化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失重分析仪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进行了热分析。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以不同比例与尼龙6熔融共混制备轻量化共混料,测定其成型样品的减重效果和拉伸性能并采用扫描电子纤维镜表征共混物中中空微球的结构与形态。结果表明,中空微球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耐热性,与尼龙6相容性良好。当中空微球添加量为5%时,尼龙6/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共混物的实际质量减轻10%,拉伸强度为40 MPa。(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7年10期)
闵邓昊,赵佳平,陈玉湘,赵振东,蔡照胜[10](2017)在《β-石竹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β-石竹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环己酮为溶剂,在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的作用下,合成了β-石竹烯-马来酸酐共聚物(BCPMA)。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物质的量比,溶剂用量以及引发剂用量对BCPMA产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1HNMR,GPC,元素分析对BCPM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TG)测定了BCPM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145℃,反应时间1 h,n(马来酸酐):n(β-石竹烯)=2∶1,m(环己酮):m(β-石竹烯)=2∶1,DTBP加入量为4.5%(以β-石竹烯质量为基准,下同)时,BCPMA的产率最高,为92.9%。该共聚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370.6℃,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聚酸酐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PSMA)为原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不锈钢网上通过静电纺丝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静电纺丝液制备成无纺布状的PSMA膜,再通过喷涂氟碳表面活性剂(FS-51)改变膜对水和油的亲和性得到PSMA/FS-51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静态接触角等测试手段表征了所制备膜的微观形貌和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膜在喷涂氟碳表面活性剂后由超亲油性转变为超亲水性。当静电纺丝液质量浓度为0.45 g/mL时,获得的膜的纤维粗细最均匀,PSMA/FS-51膜的油水分离效率达到99%;当静电纺丝液质量浓度为0.50 g/mL时,制备的PSMA/FS-51膜的油水分离效率达到100%。此研究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高效的油水分离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酸酐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向阳,卓耀文,赵秋菊,吴建军.酯化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盐的制备与应用[J].中国涂料.2019
[2].鲍世轩,华乐,文轩,张宇,郭雅妮.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静电纺丝膜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9
[3].吴美婷,张永贺,金立维.十一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9
[4].曾涛,邱海龙,沈丽,朱泉.利用丙烯酸废水制备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9
[5].钱涛,钟毅,毛志平,徐红,张琳萍.梳状改性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备与性能[J].精细化工.2019
[6].吴英,江雨,刘廷国,王守玲,王丽丽.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8
[7].王印典.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固定化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闵邓昊,赵佳平,陈玉湘,赵振东,蔡照胜.重质松节油-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光固化[J].热固性树脂.2018
[9].王利,许贺,苑会林,钱丹,张胜.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中空微球在尼龙6轻量化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17
[10].闵邓昊,赵佳平,陈玉湘,赵振东,蔡照胜.β-石竹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精细化工.2017
标签: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酯化改性; 中和; 固体酸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