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致癌疱疹病毒形态学发生机制

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致癌疱疹病毒形态学发生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邓红雨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JVirol》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间质蛋白ORF33在细胞核内就可以结合到病毒颗粒上的生物学现象。

疱疹病毒因能够引发恶性肿瘤而被称为致瘤疱疹病毒。众所周知,病毒裂解期复制对其致病性至关重要。而病毒颗粒形态发生和释放是病毒裂解期复制的一个必要步骤。疱疹病毒具由内向外依次为病毒基因组、衣壳、间质蛋白层和囊膜的四层结构,其中间质是疱疹病毒的独特结构,包含多种间质蛋白。疱疹病毒的形态发生是从细胞核内开始进行的,经过初级囊膜化,突破内核膜,进入核周质,然后经过去囊膜化,突破外核膜,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获得大部分病毒结构蛋白,并借助细胞内的小泡系统运输到细胞膜,最终以成熟病毒颗粒的形式释放到细胞外。

间质蛋白作为连接核衣壳和囊膜的结构成分,在疱疹病毒的包装释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间质蛋白能否在病毒颗粒出核膜之前就可以结合到病毒颗粒上并发挥生物学功能,还尚未明了。ORF33是疱疹病毒家族中保守的一种间质蛋白。邓红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ORF33对病毒形态发生是必需的,并且在病毒颗粒核释放和间质化过程中起双重作用。为了进一步揭示ORF33参与病毒形态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人员综合利用生物化学和生物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发现ORF33最早在细胞核内就可以结合到病毒颗粒上,有力证明了间质化最早在病毒出核膜前就可以发生。

标签:;  ;  ;  

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致癌疱疹病毒形态学发生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