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

论文题目: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 黄时进

导师: 沈铭贤

关键词: 科学传播,受众,人是目的,此在,现实的人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的焦点愈来愈集中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不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成就上,而且体现在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要依靠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和进取,而且有赖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运用和支持。科学传播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公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主要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力图将科学传播纳入哲学反思和批判的视野,以科学传播受众为哲学研究的突破口,选题及立论突破现有研究范式,扬弃通常将科学传播受众视为被动的客体的主流观念,而是将传播受众视为“主体的人”且在全文中贯彻强调“人是目的”这一核心理念,着重从受众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其次是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最后是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及其未来之路展开哲学层面的系统研究。 本文坚持一种开放的学术理性与尊重现实与实践的态度,反对用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去“套”发展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人,因此,针对科学传播及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具有多学科性,对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多维视野的特点,即研究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论基础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本文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些学科对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哲学视野,凸现哲学理论,运用哲学的世界现和方法论,考察科学传播受众的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诠释,这其中充分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反思方式,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兴起的语言论的反思方式等等;更重要的是:本文认为,要揭示和理解科学传播受众的本质,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点,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批判工具,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因此,本文以马克思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实践论的反思方式为全文的指导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马克思哲学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点和理论批判工具,努力实现对科学传播受众的哲学反思体现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的原则。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意义

2、研究现状

3、内容框架

4、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传播受众:范畴·视域

1.1 科学传播受众范畴的界定及相关范畴解析

1.1.1 科学传播受众范畴的界定

1.1.1.1 科学传播是什么:对科学传播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1.1.1.2 科学传播受众:作为主体的人

1.1.1.3 科学传播的规范:警惕伪科学

1.1.2 以受众为中心的科学传播相关范畴解析

1.1.2.1 以受众中心的传播模式解析

1.1.2.2 以受众为中心的科学传播相关范畴解析

1.2.科学传播受众之作为哲学问题

1.2.1 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的多维视野

1.2.1.1.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多维性

1.2.1.2.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的促进作用

1.2.2 科学传播受众研究之作为哲学问题

1.2.2.1.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纳于哲学视野的必要性

1.2.2.2.科学传播受众研究之作为哲学问题的可行性

第二章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

2.1 科学传播的动力源泉——受众的需要与期望

2.1.1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的范畴的界定

2.1.1.1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

2.1.1.2 科学传播受众的期望

2.2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的哲学解读

2.2.1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的心理学解读及其哲学反思

2.2.1.1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的解读及其哲学反思

2.2.1.2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传播受众的期望的解读及其哲学反思

2.2.2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的生存论分析

2.2.2.1 科学传播受众——此在的存在方式

2.2.2.2 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此在解蔽的方式

第三章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

3.1 科学传播的媒介要求——受众的注意

3.1.1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范畴的界定

3.1.1.1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

3.1.1.2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生成条件

3.1.1.3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与科学传播媒介的发展

3.2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的哲学解读

3.2.1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的发生认识论分析及其哲学反思

3.2.1.1 运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的解读

3.2.1.2 发生认识论对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的解读的哲学反思

3.2.2 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的生存论解读

3.2.2.1 超越主客二分的对立

3.2.2.2 注意:根源于世界敞开的性质

第四章 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

4.1 科学传播的现实目标——受众的理解与接受

4.1.1 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的范畴的界定

4.1.1.1 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

4.1.1.2 科学传播受众的接受

4.2 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的哲学解读

4.2.1 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何以可能

4.2.1.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启示

4.2.1.2 哲学解释学解读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的合理性

4.2.2 语言符号的理解与接受的哲学分析

4.2.2.1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启示

4.2.2.2 哈贝马斯之“交往理论”的启示

4.2.3 非语言符号的理解与接受的哲学分析

4.2.3.1 赛博空间的启示

4.2.3.2 世界图象的启示

第五章 科学传播受众的解放——关于科学传播受众沉思与结论

5.1 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的必然途径——马克思哲学对于科学传播受众研究的意义

5.1.1 马克思哲学作为生存论实践哲学解读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论旨趣

5.1.1.1 马克思哲学是关注人的生存的实践哲学

5.1.1.2 “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解读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论旨趣

5.2 不断走向澄明之境——科学传播受众的解放

5.2.1 科学传播受众的解放之必然途径——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统一

5.2.1.1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灵魂

5.2.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统一——科学传播受众追求解放之必然途径

5.2.2 科学传播受众的解放之必然归宿——作为“现实的人”的解放而解放

5.2.2.1 “现实的人”——科学传播受众的实质

5.2.2.2 “现实的人”的解放是科学传播的终极目的

5.2.2.3 “不断走向澄明之境——科学传播受众作为“现实的人”的解放而解放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 尹兆鹏.复旦大学2004
  • [2].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 孙文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 [3].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D]. 杨娟.西南大学2014
  • [4].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 陈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D]. 赵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 [2].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 胡春阳.复旦大学2005

标签:;  ;  ;  ;  ;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