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地下“六合彩”近年来盛行于社会中下层和广大城镇以及农村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孳生蔓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疾患。人们对地下“六合彩”何以如此痴迷?历史上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赌博形式呢?为什么地下“六合彩”历经数年却未见消亡?这些问题是笔者开始本项研究的缘由所在。当前关于地下“六合彩”的已有的研究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显得凌乱,对黑彩何以泛滥无法提供完满有力的解释。基于此,本项研究以梅县地下“六合彩”的调查为例,通过历史考察与现实比较、黑彩(地下“六合彩”的简称)场域的理论建构及其相关的理论概念工具的运用,试图克服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凌乱、分裂和对立,努力实现它们辨证的贯通、融合,达致对地下“六合彩”完满有力的解释。因此,本项关于地下“六合彩”的研究不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应用和发展布迪厄场域理论方面也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对地下“六合彩”进行历史溯源和现实比较后,发现地下“六合彩”并非仅仅是当代社会转型的面相或结果,而是历史变迁和变异的产物。因此,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寻求对地下“六合彩”更为深刻、确当的认识和解释。在场域理论的视域中,我们发现:广大的庄家、码民在社会结构、历史和个人的社会轨迹中生成了黑彩惯习,这种惯习是他们对地下“六合彩”的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让他们在地下“六合彩”面前如痴如狂,难以自拔;黑彩场域的主体在这种惯习的指引下遵循一种“模糊的实践逻辑”而展开各种实践,彼此在围绕着经济资本相互争斗、竞争;黑彩主体的这些实践维系着场域的运行,并使黑彩场域获得了自主,实现了其自身动力机制的生产与再生产,这就使得地下“六合彩”能够“长盛不衰”、历经数年而未见消亡。当地下“六合彩”深深植根于其中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土壤没有完全消失时,它就会以其它状态、其它形式而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