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因素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努日耶·木合太尔,陈光辉,彭杰,高滨,张晓东,席欧彦,朱丽得孜·艾山,胡红英[1](2021)在《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nagrus dmitrievi(膜翅目,缨小蜂科)DNA条形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nagrus dmitrievi Triapitsyn&Hu是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idia eremita Zachvatkin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玉米三点斑叶蝉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该寄生蜂个体微小,通过传统昆虫分类方法难以将其与同类卵寄生蜂准确分类。因此,本研究旨在为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室内,采集玉米三点斑叶蝉卵饲养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至成虫。根据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成虫的体色、触角、翅等形态特征对标本进行鉴定,并利用无损伤法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对COⅠ和ITS2基因进行DNA条形码分子标记试验。【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饲养获得的寄生蜂标本为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获得了该寄生蜂COⅠ和ITS2的部分序列,相似比对、遗传距离和分子进化树结果表明,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COⅠ和ITS2序列分别与NCBI数据库中的同属其他种的相关基因有较高相似性,但存在一定遗传差异,可明显区分。【结论】获得的玉米缨翅缨小蜂的COⅠ和ITS2基因序列可作为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的DNA条形码,为后续该寄生蜂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分子数据。
张海燕[2](2020)在《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叶蝉科昆虫种类丰富,部分叶蝉是小麦兰矮病、枣疯病、玉米鼠耳病、水稻条纹花叶病毒等植物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严重影响农林业发展,有效防治较为困难,准确鉴定是有效防治的基础。由于该科昆虫体型小,种间形态相似,难以鉴定;传统分类方法对叶蝉卵、若虫及残缺标本,很难做到快速、准确鉴定,便捷高效的DNA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可提高叶蝉鉴定的速率,为叶蝉有效防治奠定基础。帕米尔高原地处中亚东南部,在中国位于新疆西南部,喀什及克州部分地区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麓,与8国接壤或毗邻,随着一带一路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口岸区域内有害生物传入传出风险日益增加,农林有害生物防控风险加大。但区域内对昆虫研究较少,叶蝉条形码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开展叶蝉快速鉴定,为有效检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形态特征分类法,初步确定叶蝉种类,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择mtDNA COI、Cytb及ITS2基因,运用通用PCR扩增技术,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比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结合Genbank数据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距离、获取叶蝉DNA条形码,实现不同种类叶蝉的快速鉴定,以弥补形态学分类的不足,丰富边境地区叶蝉基因数据库,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28个样本进行形态特征鉴定,得出28个样本属7个亚科、14个属、15种叶蝉。2.本研究获得了66条叶蝉mtDNA基因序列,其中COI基因26条、Cytb基因24条、ITS2基因16条。本研究26个样本COI基因A+T碱基含量平均比例为68.9%,12个样本Cytb基因A+T碱基含量平均比例为71.4%,COI、Cytb基因的A+T含量平均比例高于G+C,存在A/T碱基偏倚,与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构成一致,结果表明,所得COI、Cytb基因序列均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分析,可作为叶蝉的DNA条形码。3.本研究获得39条新序列,获得Cytb、ITS2基因新序列较多,COI基因新序列较少,其中8条COI新序列,16条Cytb和15条ITS2序列为本区域首次报道。4.本研究通过序列相似性比对、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对28个样本进行鉴定。mtDNA COI、Cytb及ITS2基因在Gen Bank中最高相似度分别为:100%、99.78%、99.81%,均和叶蝉相关序列的相似性最高。用NJ、ME两种方法构建的COI、Cytb基因分子系统树结构基本一致,本研究的7个亚科、14个属、15种叶蝉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清晰,分类明确,各亚科间、各属、各种在各分类阶元间形成各自独立的单系。15种叶蝉COI基因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1,Cytb基因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05,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1,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均大于2%,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1%,多态位点和遗传距离显示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基于COI、Cytb基因分析的遗传距离结果一致,且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将15种叶蝉区分开来,表明帕米尔高原南麓存在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confin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弯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recurvatis、多态广头叶蝉Macropsis notate、铲头叶蝉Hecalus sp等15种叶蝉。5.本研究基于mtDNACOI、Cytb及ITS2基因序列,对条沙叶蝉、大青叶蝉、铲头叶蝉若虫进行PCR实验,获得这3种叶蝉若虫COI、Cytb及ITS2基因序列,成功对条沙叶蝉、大青叶蝉、铲头叶蝉若虫进行鉴定。前人对叶蝉若虫研究较少,3种叶蝉若虫DNA条形码在文献中尚无记录。6.样本L由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属条背叶蝉属Tiaobeinia sp.,其与现存额垠叶蝉族Mukariini条背叶蝉属各种类特征均不相同,且与数据库中已知叶蝉Zygina ordinaria的COI序列最高相似度为94.06%,未达到鉴定标准,在数据库中未找到条背叶蝉属的条形码,无法对比,该样本鉴定为一新种。
孔利[3](2020)在《噻虫胺对玉米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三点斑叶蝉是新疆玉米田间危害较严重的害虫,在新疆1年发生3代,现已成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噻虫胺对玉米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为科学、高效使用噻虫胺防治三点斑叶蝉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667米2用20%噻虫胺悬浮剂25毫升对水喷施防治三点斑叶蝉效果最好,药后7天,防效为98.98%,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为5.55%,对玉米生长安全,推荐其在大田使用。
努日耶·木合太尔[4](2020)在《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新疆北部降水量、有机质含量等较高,是新疆农业生产的主要阵地之一,盛产小麦及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喜温的水稻及棉花等多种经济作物。近年来,农田农业害虫如玉米螟、棉蚜、棉铃虫和稻水象甲等的发生整体加重,导致农作物减产。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和缨小蜂科Mymaridae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s、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是两类常见且重要的卵寄生蜂,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甘蔗、棉花及蔬菜等农作物害虫。准确鉴定农田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种类,对新疆北部农田害虫的高效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的种类繁多、体型微小、形态多种多样,以及受到寄主的种类、物种的地理分布位置、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影响,另外还存在近似种问题,仅根据传统形态学特征难以对其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而DNA条形码以DNA序列为检测对象,不受样本生长时期的限制,非分类专家即可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因此利用该技术可以解决赤眼蜂和缨小蜂在形态学鉴定上的难题和问题。本研究以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昆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无损伤DNA提取法获得基因组DNA,通过线粒体COI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gene)和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基因对模板进行DNA条形码分子标记,获得的基因序列构建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中不同属的系统进化树,分别比较这两个科中不同属的遗传距离,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的物种进行准确鉴定,并基于DNA条形码数据初步分析其系统进化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分类鉴定中的应用(1)共检视赤眼蜂科标本350号,制作玻片标本122号。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出6属,16种,包括:宽翅赤眼蜂属Ufens Girault,1911弗氏宽翅赤眼蜂U.foersteri Kryger,1918相似宽翅赤眼蜂U.simillis Kryger,1932寡索赤眼蜂属Oligosita Walker,1851长突寡索赤眼蜂O.shibuyae Ishii,1938日本寡索赤眼蜂O.japonica Yashiro,1979短角寡索赤眼蜂O.brevicornis Lin,1994光脉赤眼蜂属Aphelinoidea Girault,1911土耳其光脉赤眼蜂A.anatolica Nowicki,1936沙湾光脉赤眼蜂A.shawanica Hu&Lin,2005伪寡索赤眼蜂属Pseudoligosita Girault,1913肿脉伪寡赤眼蜂P.krygeri Girault,1929长索伪寡赤眼蜂P.elongata Lin,1994弯管伪寡索赤眼蜂P.curvata Lin,1994赤眼蜂属Trichogramma Westwood,1833广赤眼蜂T.evanescens Westwood,1833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1926螟黄赤眼蜂T.chilonis Ishii,1941暗黑赤眼蜂T.pintoi Voegelé,1982赤眼蜂T.sp.断脉赤眼蜂属Mirufens Girault长管断脉赤眼蜂Mirufens longitubatus Lin,1994(2)对赤眼蜂科COI和ITS2两种基因的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获得6属15种70条COI和95条ITS2基因,其中COI基因片段长度为518 bp。A+T含量(74.0%)明显高于C+G含量(26.0%),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倚性。获得ITS2基因片段长度为480 bp。A+T含量为49.6%,C+G含量为50.4%。(3)分析上述5属15个形态种的COI和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并与NCBI数据库相似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COI和ITS2基因可以解决赤眼蜂科鉴定中诸如赤眼蜂属雌性标本无法鉴定、破损标本形态学鉴定困难等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广赤眼蜂T.evanescens Westwood和暗黑赤眼蜂T.pintoi Voegelé等相似种的问题,对于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有分歧的赤眼蜂属Trichogramma Westwood的物种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两种数据对物种进行了最终界定,鉴定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6属17种。(4)获得4属7种新的DNA条形码数据:弗氏宽翅赤眼蜂U.foersteri Kryger,1918,相似宽翅赤眼蜂U.simillis Kryger,1932,长突寡索赤眼蜂O.shibuyae Ishii,1938,日本寡索赤眼蜂O.japonica Yashiro,1979,土耳其光脉赤眼蜂A.anatolica Nowicki,1936,沙湾光脉赤眼蜂A.shawanica Hu&Lin,2005,肿脉伪寡赤眼蜂P.krygeri Girault,1929。2.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农田缨小蜂科分类鉴定中的应用(1)共检视缨小蜂科标本500余号,制作玻片标本155号。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初步分出6属11种,包括:缨翅缨小蜂属Anagrus Haliday,1833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dmitrievi Triapitsyn and Hu,2018黑头缨翅缨小蜂A.nigriceps(Smits van Burgst,1914)原缨翅缨小蜂A.atomus(Linnaeus,1767)缨翅缨小蜂A.sp.三棒缨小蜂属Stethynium Enock,1909模式三棒缨小蜂S.triclavatum Enock,1909长缘缨小蜂属Anaphes Haliday,1833A.longicornis Walker,1846爱丽缨小蜂属Erythmelus Enock,1909平缘爱丽缨小蜂E.rex(Girault,1911)菱胸柄翅缨小蜂L ymaenon Walker,1846哈尔里菱胸柄翅缨小蜂L.karlik(Triapitsyn,2013)海滨菱胸柄翅缨小蜂L.litoralis(Haliday,1833)菱胸柄翅缨小蜂未知种L.sp.冠缨小蜂属Stephanodes Enock,1909刺冠缨小蜂S.reduvioli(Perkins,1905)(2)对缨小蜂科的COI和ITS2两种基因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获得6属9种96条COI和102条ITS2基因,其中COI基因片段长度为500 bp。A+T含量(76.7%)明显高于C+G含量(23.3%),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倚性。获得ITS2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A+T含量为52.8%,C+G含量为47.2%。(3)分析上述5属8个形态种的COI和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两种基因可以解决缨小蜂科鉴定中破损标本形态学鉴定困难等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黑头缨翅缨小蜂A.nigriceps(Smits van Burgst)和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dmitrievi Triapitsyn and Hu等近似种的问题,对于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有分歧的菱胸柄翅缨小蜂属Lymaenon等物种进行分析,结合两种数据对物种进行了最终界定,鉴定新疆北部主要农区缨小蜂6属9种。(4)获得5属7种新的DNA条形码数据,包括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nagrus dmitrievi Triapitsyn and Hu,2018,黑头缨翅缨小蜂A.nigriceps(Smits van Burgst,1914),模式三棒缨小蜂S.triclavatum Enock,1909,长角长缘缨小蜂Anaphes.longicornis Walker,1846,平缘爱丽缨小蜂E.rex(Girault,1911),哈尔里菱胸柄翅缨小蜂L.karlik(Triapitsyn,2013),海滨菱胸柄翅缨小蜂L.litoralis(Haliday,1833)。3.基于COI和ITS2序列的新疆北部农田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系统发育分析赤眼蜂科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树明显分成Trichogramma Westwood属,Oligosita Walker属,Ufens Girault属。其中Trichogramma Westwood属与Oligosita Walker属亲缘关系比Ufens Girault属近。基于ITS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树明显分成Trichogramma Westwood属,Aphelinoidea Girault属,Oligosita Walker属,Pseudoligosita Girault属,Mirufens Girault属,Ufens Girault属。与其形态分类一致,表明其分类学地位得到分子水平上支持。比较分析发现,Trichogramma Westwood属和Oligosita Walker属的COI基因比ITS2基因更适合该属中的分子鉴定。缨小蜂科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树明显分成Anagrus Haliday、Anaphes Haliday、Erythmelus Enock、Lymaenon walker属。基于ITS2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树明显分成Anaphes Haliday、Stethynium Enock,Erythmelus Enock,Anagrus Haliday,Lymaenon Walker。其中Anaphes Haliday属和Anagrus Haliday属亲缘关系比Erythmelus Enock属和Lymaenon Walker属更近与其形态分类一致,表明其分类学地位得到分子水平上支持。比较分析发现,Anagrus Haliday属和Lymaenon Walker属的COI基因比ITS2基因更适合该属中的分子鉴定。综上所述,本研究可为新疆北部主要农区的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寄生蜂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有利支持。文中获得的大量COI和ITS2基因片段,可作为鉴定的参照条形码,也为将来利用两类寄生蜂防治新疆北部农田害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苑晓伟,袁周伟,谭超,宋月华[5](2020)在《中国叶蝉寄生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叶蝉类害虫是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寄生蜂种类和数量极多,已报道的种类超过12万种,寄主范围广,可寄生某一虫态或几个虫态害虫,利用寄生蜂特别是卵寄生蜂防治叶蝉类害虫,具有较好的绿色防控效果。为寄生蜂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同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与提供借鉴参考,从叶蝉寄生蜂的多样性、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叶蝉寄生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颖,杨宁,孙占祥,冯良山,王耀生,王平[6](2019)在《农田水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药一体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药剂运移分布和根系入侵等方面,药剂可溶性、水药一体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对施用作物、地区、防治对象、试剂剂型、防效、产量以及设备等进行了综合阐述。对灌溉系统、农机艺融合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尹鹏,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郭文超[7](2018)在《新疆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序动态》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探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旨在为玉米田天敌保护利用及玉米害虫的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探明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调查共获节肢动物7632头,隶属3纲12目45科66属70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本地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和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aeus)。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N、H′、J′、D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着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累计贡献率可达61.47%,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系统分析则表明,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其关联度分别为0.7719和0.8778、0.7898和0.8309、0.9637和0.8312。天敌的发生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着的跟随效应,这为合理保护利用天敌防控玉米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尹鹏[8](2018)在《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玉米螟优势天敌控害效益评价》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新疆玉米螟天敌资源组成不清、其优势天敌控害能力尚未明确的现状,通过对南、北疆玉米主产区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越冬幼虫和田间卵块的自然寄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区寄生性天敌对玉米螟的自然控害能力。此外,通过开展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系统研究,探明了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玉米螟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组成,明确了北疆春播玉米种植区主要优势种天敌,并结合其室内捕食功能反应明确了优势种捕食性天敌对玉米螟卵块和1—3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系统的摸清了新疆玉米主产区玉米田主要害虫玉米螟的优势天敌及其控害能力,为挖掘与保护利用本地天敌进而控制玉米螟为害、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疆北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经过系统调查共获节肢动物11628头,隶属3纲13目42科66属71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该地区害虫优势种,优势种天敌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 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 Linnaeus。对不同播期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表明:播期的推迟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发生影响较小,但害虫亚洲玉米螟发生盛期的百株幼虫量及为害率随播期的推迟呈显着递减趋势。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方面,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着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是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探究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是摸清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亚洲玉米螟捕食性天敌资源的组成的重要手段。2、通过对新疆8个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代幼虫调查发现:其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和姬蜂(ichneumon),病原菌主要有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细菌(bacteria)及病毒类。其中寄生性天敌中,玉米螟厉寄蝇仅在北疆和东疆发生,其中伊犁、博乐、哈密寄生率较高,均可达21.99%以上,而姬蜂仅在北疆伊犁和乌鲁木齐发生,且寄生率低于1%;病原菌方面,细菌及病毒类在各地区均有发生且感染率均高达57.24%以上,其次为白僵菌,各地区感染率较低,但乌鲁木齐可达25.80%;。因此,利用自然病原菌及玉米螟厉寄蝇对于压低玉米螟越冬基数、控制其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还于2017年分别对新疆南、北疆3个地州5个县市玉米螟卵的田间自然寄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发现,上述地区二代玉米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92.78%以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分别是: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euproclidis)(本地蜂种)。综上可见,寄生性天敌对玉米螟越冬幼虫及田间卵的自然控害能力较强。通过对新疆北部玉米田优势捕食性天敌与优势害虫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灰色系统分析发现,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这表明,上述优势天敌与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着的跟随效。3、在上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优势天敌中华草蛉、方斑瓢虫和黄褐新园蛛的捕食能力及控害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发现:3种优势天敌对各龄期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型,即天敌的捕食能力和和猎物的密度为负加速曲线。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能力最强,其对1龄、2龄、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24h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53.32头、53.98头、17.42头,并对卵块有捕食作用,24h最大捕食量为251.03粒。因此,保护和利用玉米田田间优势捕食性天敌,对控制亚洲玉米螟发生及为害具有重要意义。
赵冰梅,丁丽丽,张强,董红强[9](2018)在《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防治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KT-10-Ⅱ型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玉米灌浆期三点斑叶蝉的防治试验,研究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施药液量以及喷雾助剂等因素对农药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影响及对三点斑叶蝉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人机飞行高度为距玉米株冠顶部1m、飞行速度6m/s、施药液量15L/hm2,并加入1.5%喷雾助剂"迈飞"的条件下,喷雾雾滴在玉米冠层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沉积密度分别达到41.9、27.3和14.9个/cm2,对三点斑叶蝉药后1d防效可达91.3%,药后14d防效96.8%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理想。
尹鹏,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塔力木·再那力别克,玛日耶姆·麦麦提,台外库力·吾斯曼,郭文超,刘文[10](2017)在《播期对北疆鲜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播期对鲜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选择播期利用天敌昆虫实现害虫群落自然调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研究6个不同播期(T1、T2、T3、T4、T5、T6)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调查共获节肢动物11 628头,隶属于3纲13目42科66属71种;各播期总物种数(S)、总个体数(N)及优势种天敌个体数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优势害虫玉米螟的发生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T1、T2早播处理的百株虫量及被害株率均显着大于晚播处理(T5、T6)(P<0.05)。早播处理T1、T2的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群落最不稳定。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导致了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着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取相同的防治策略。【结论】播期推迟对鲜食玉米田天敌和中性昆虫的发生影响较小,但玉米螟发生盛期的百株幼虫量及为害率随播期的推迟呈显着递减趋势。因此,为降低田间玉米螟为害,综合考虑气候、温度等因素影响,建议在生产实际中新疆北部鲜食玉米的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上旬至5月中旬。
二、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因素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nagrus dmitrievi(膜翅目,缨小蜂科)DNA条形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供试虫源 |
1.3 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 |
1.4 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片段PCR扩增、回收及测序 |
1.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2 基因片段PCR扩增、回收及测序 |
1.5 序列数据处理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形态学分类鉴定 |
2.2 玉米缨翅缨小蜂COⅠ和ITS2片段的PCR扩增 |
2.3 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COⅠ和ITS2序列分析 |
2.3.1 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COⅠ和ITS2序列碱基含量分析 |
2.3.2 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COⅠ遗传距离 |
2.3.3 系统进化树 |
3 讨论与结论 |
(2)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叶蝉概述 |
1.1.1 叶蝉简介 |
1.1.2 形态特征 |
1.1.3 生活习性 |
1.1.4 叶蝉危害 |
1.1.5 防治方法 |
1.2 叶蝉分类研究 |
1.2.1 传统分类方法 |
1.2.2 分子生物鉴定技术 |
1.2.3 叶蝉分类研究进展 |
1.3 DNA条形码在叶蝉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5.1 开展叶蝉DNA条形码研究的必要性 |
1.5.2 经济意义 |
第二章 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的形态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标本采集与保存 |
2.1.2 实验仪器、试剂及软件 |
2.1.3 分类特征术语 |
2.2 帕米尔高原南麓几种叶蝉形态分类结果 |
第三章 基于DNA条形码基因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 |
3.1 研究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过程与方法 |
3.2.1 DNA条形码技术操作步骤与过程 |
3.2.2 叶蝉基因组提取 |
3.2.3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3.2.4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3.2.5 序列处理 |
3.2.6 新序列获得 |
3.2.7 遗传距离计算 |
3.2.8 系统发育信号检测及分子系统树构建 |
3.2.9 多样性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因组DNA的检测 |
3.3.2 PCR产物的检测 |
3.3.3 PCR产物序列测定 |
3.3.4 叶蝉的Cytb、COI、ITS2 序列 |
3.3.5 叶蝉分子鉴定 |
3.3.6 系统发育分析 |
3.3.8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9 遗传距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叶蝉形态特征和名称 |
4.2 叶蝉鉴定方法 |
4.3 叶蝉mtDNA碱基组成特征 |
4.4 叶蝉mtDNA基因的遗传距离 |
4.5 叶蝉mtDNA基因系统发育 |
4.6 新种鉴定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3)噻虫胺对玉米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供试药剂 |
2.试验地概况 |
3. 田管措施 |
4. 试验设计 |
5. 调查方法 |
6. 数据处理 |
二、结果与分析 |
1.对玉米的安全性 |
2.对玉米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 |
3.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4. 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
三、结论 |
(4)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新疆北部农田自然概况 |
1.1.1 新疆北部农田概况 |
1.1.2 北疆农田主要害虫发生与防治 |
1.2 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2.1 赤眼蜂科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2.2 缨小蜂科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3 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分类研究方法概述 |
1.3.1 赤眼蜂科分类研究方法概述 |
1.3.2 缨小蜂科分类研究方法概述 |
1.4 DNA条形码技术在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1.4.1 DNA条形码在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1.4.2 DNA条形码在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2.1 研究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供试虫源 |
2.1.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采集 |
2.2.2 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
2.2.3 标本的拍照 |
2.2.4 DNA的无损伤提取和PCR扩增 |
2.2.5 序列比对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无损伤法提取赤眼蜂DNA及 COI和 ITS2 基因的PCR扩增 |
2.3.2 赤眼科COI和 ITS2 序列分析 |
2.3.3 赤眼蜂的COI和 ITS2 序列的碱基含量 |
2.3.4 NCBI和 BOLD BLAST分析与物种整合鉴定 |
2.4 小结 |
第3章 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缨小蜂科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材料 |
3.1.2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本采集 |
3.2.2 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
3.2.3 标本的拍照 |
3.2.4 基因组DNA的无损伤提取 |
3.2.5 基因片段PCR扩增、回收及测序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缨小蜂ITS2和COI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3.3.2 缨小蜂的COI和 ITS2 基因的序列比对 |
3.3.3 缨小蜂的COI和 ITS2 序列的碱基含量 |
3.3.4 NCBI和 BOLD BLAST分析与物种整合鉴定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COI和 ITS2 序列的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系统发育分析 |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材料 |
4.1.2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4.2 研究方法 |
4.2.1 序列比对和分析 |
4.2.2 赤眼蜂科与缨小蜂科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赤眼蜂科COI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
4.3.2 赤眼蜂科的COI和 ITS2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4.3.3 缨小蜂科的COI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
4.3.4 缨小蜂科的COI和 ITS2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赤眼蜂科标本采集及形态学和DNA条形码鉴定 |
附录B 缨小蜂科标本采集及形态学和DNA条形码鉴定 |
附录C 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各种形态特征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研究生期间发表研究性文章 |
(5)中国叶蝉寄生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叶蝉寄生蜂的多样性 |
2 叶蝉寄生蜂的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 |
2.1 分子鉴定 |
2.2 遗传多样性 |
3 叶蝉寄生蜂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3.1 气候 |
3.2 农田景观格局 |
3.3 农田管理措施 |
4 小结与展望 |
(6)农田水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药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
1.1 水药一体化实现高效节水用药 |
1.2 水药一体化实现安全施药 |
1.3 水药一体化保护生态环境 |
1.4 水药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 |
2 水药一体化技术应用原理 |
2.1 药剂分布与运移规律 |
2.2 药剂剂型影响 |
2.3 药剂影响作物及非靶标 |
2.4 灌溉施药系统防堵过程 |
3 水药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 |
3.1 设施园艺水药一体化技术应用 |
3.2 水药一体化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 |
3.3 水药一体化设备应用 |
4 水药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1) 防治对象 |
2) 剂型种类 |
3) 灌溉系统 |
4) 水药设备 |
5) 水肥药一体化融合 |
4.2 对策 |
4.3 展望 |
(7)新疆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序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1.2 调查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1.3.1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1.3.2 功能团分析 |
1.3.3 主成分分析 |
1.3.4 灰色系统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
2.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序动态 |
2.2.1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
2.2.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及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 |
2.2.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时序动态 |
2.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
2.4 玉米田节肢动物优势种害虫和天敌数量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
3 讨论 |
(8)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玉米螟优势天敌控害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玉米螟的分布及危害 |
1.1.1 亚洲玉米螟的分布 |
1.1.2 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及特点 |
1.1.3 亚洲玉米螟的主要防治措施 |
1.1.4 新疆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发生及防治现状 |
1.2 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概况 |
1.2.1 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 |
1.2.2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起源与发展 |
1.2.3 天敌生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应用 |
1.2.4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1.2 调查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
2.2.2 播期对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
2.2.3 不同播期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
2.2.4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序动态 |
2.2.5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
2.3 结论 |
2.4 讨论 |
第三章 玉米螟优势天敌资源组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和卵块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螟越冬幼虫优势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率 |
3.2.2 玉米螟卵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率 |
3.2.3 玉米螟及其优势捕食性天敌数量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
3.3 结论 |
3.4 讨论 |
第四章 亚洲玉米螟优势捕食性天敌控害效益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方斑瓢虫成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
4.2.2 黄褐新园蛛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
4.2.3 草蛉3龄幼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
4.2.4 不同优势天敌间的控害效益比较 |
4.3 结论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防治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喷雾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调查 |
1.2.2 对三点斑叶蝉防治效果的调查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雾滴沉积分布 |
2.2 防治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10)播期对北疆鲜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调查 |
1.2.2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
1.2.3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影响 |
2.2 播期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
2.2.1 播期对玉米田害虫群落的影响 |
2.2.2 播期对玉米田天敌群落的影响 |
2.3 播期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和时序动态的影响 |
2.3.1 不同播期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的影响 |
2.3.2 不同播期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时序动态的影响 |
2.4 不同播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因素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叶蝉缨翅缨小蜂Anagrus dmitrievi(膜翅目,缨小蜂科)DNA条形码研究[J]. 努日耶·木合太尔,陈光辉,彭杰,高滨,张晓东,席欧彦,朱丽得孜·艾山,胡红英.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2)
- [2]基于DNA条形码的帕米尔高原南麓叶蝉快速鉴定[D]. 张海燕. 喀什大学, 2020(03)
- [3]噻虫胺对玉米三点斑叶蝉的防治效果[J]. 孔利. 农村科技, 2020(06)
- [4]DNA条形码在新疆北部主要农区赤眼蜂科和缨小蜂科(膜翅目:小蜂总科)分类研究中的应用[D]. 努日耶·木合太尔. 新疆大学, 2020
- [5]中国叶蝉寄生蜂的研究进展[J]. 苑晓伟,袁周伟,谭超,宋月华.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1)
- [6]农田水药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李颖,杨宁,孙占祥,冯良山,王耀生,王平. 农药, 2019(08)
- [7]新疆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序动态[J]. 尹鹏,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4)
- [8]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玉米螟优势天敌控害效益评价[D]. 尹鹏.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9]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防治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应用研究[J]. 赵冰梅,丁丽丽,张强,董红强. 植物保护, 2018(01)
- [10]播期对北疆鲜食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J]. 尹鹏,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塔力木·再那力别克,玛日耶姆·麦麦提,台外库力·吾斯曼,郭文超,刘文.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