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吴起县薛岔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其延长组长6段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油气资源较为丰富,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层位。但因储层砂体粒度细、非均质性强、物性条件差,油水分布复杂,导致目前对物性演化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认识不足。本文主要对生排油期的古孔隙度进行了定量恢复,分析了岩石润湿性的可能变化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最终确定吴起薛岔区块长6段在低渗透背景下的石油赋存模式。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对下一步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研究中主要通过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高压压汞、X衍射、物性分析、润湿性测试以及图像粒度分析等多种测试技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现今储层物性和润湿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定量统计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度影响的基础上,对生排油期的古孔隙度进行了恢复。结合各种分析测试结果,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润湿性在石油成藏过程中的影响。并结合利用阿尔奇公式求得的含油饱和度分布,探讨了石油在低渗透背景下的富集模式。研究表明,吴起薛岔区块长6段储层含油饱和度普遍较低,油水同层现象普遍。含油饱和度主要受到古孔隙度和润湿性的双重影响,润湿性的改变又与古孔隙度的大小有关。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长6段储层在早白垩世末已经低孔低渗化,石油在其中运移已经比较困难,但是由于中晚侏罗世时石油的注入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使其向油润湿转变,从而形成了石油的低阻运移通道,为该期石油的运移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