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连葛雷的画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连·,葛雷,那喀索斯,自恋,镜像理论
道连葛雷的画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悦[1](2019)在《那喀索斯在19世纪——《道连·葛雷的画像》中道连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道连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相类比,从"水仙的生成""不幸的厄科"与"观看与被看的倒置"叁个角度切入,探讨画像作为镜像隐喻的内涵,解读作为19世纪那喀索斯的道连形象之传统与叛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4期)
戚涨港金[2](2017)在《王尔德的叁重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道连·葛雷的画像》作为其唯一的长篇小说,蕴含着其复杂的人生观。小说中叁位主人公代表的正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叁重王尔德"形象。结合王尔德在《从深处》中的自我剖析,贯穿小说的人物矛盾正是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的困惑,而他为小说设置的结局则是其内心的真实选择。(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7年24期)
张俊萍,王澍雨[3](2017)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王尔德对语言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语言自身的叙事性以及语言所构筑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一般被认为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后现代小说的一大特征,但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也同样具备现代小说的"元语言""元叙事"性质。以妙语连珠闻名世界的语言大师王尔德在这部小说中不仅讲述了关于道连·葛雷的奇异故事,同时还反思了语言自身的叙事功能、叙事特性,特别是语言如何成就现实、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怎样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起作用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石元婷[4](2017)在《论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的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美主义旗手奥斯卡·王尔德的唯一一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从其诞生开始便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部小说的中译本现已超过十部,其中有荣如德在“文革”期间翻译,在“文革”后1982年出版的中译本。这一“文革”特殊历史时期翻译的译本却鲜有人关注。论文运用描写翻译学派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荣如德译本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察,发现荣如德译本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以及操作规范叁方面均偏离了“文革”主流翻译规范。首先,论文从预备规范的角度分析了“文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原文本选择的原因,通过翻译目的的偏离、翻译模式的偏离、文本内容的偏离、赞助人的偏离、翻译主体的偏离以及翻译评论的偏离来论述。其次,论文阐述了初始规范的偏离,论述了荣如德译本和“文革”期间外国文学译作大都注重可接受性,但归化的程度却不一样。最后,论文又通过较为清晰的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论述了操作规范的偏离。从文本翻译形式和脚注证明母体规范的偏离;从选词、句子、修辞、以及心理描写说明了篇章语言规范的偏离。本文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结论,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它适用于西方文学,但对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翻译作品却缺乏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郝丽娟[5](2016)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的精神分析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1891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王尔德文学创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立意独特,构思诡异,讲述了一个初入社会的美男子道连·葛雷为了永远保持自己美貌而与画像交换了灵魂的故事,并且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让人费解的悬念,使之成为读者永久热议的话题。对于小说结尾有的人认为这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信仰使然,也有的人认为王尔德之所以这样写是想要向大众传达一种道德教寓。不仅仅是结尾,这部小说本身也很富有魅力。时至今日,这部小说仍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有的学者从唯美主义理论出发,解读小说中所体现的王尔德对美学的信仰;有的学者从自由观出发,通过道连·葛雷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来分析王尔德的自由观;也有的学者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来审视王尔德的同性恋身份,各种解读的出现也直接证明了小说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王尔德正是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道连的成长经历来讲述并揭示自我内心的挣扎与渴求,王尔德的生活经历和道连的成长过程的相类似和最后构建自我的失败也是一种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内心挣扎与渴求的揭示。因此本文试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道连发现自我、否定自我、寻求真我的过程,并结合王尔德的自身经历和所带有的多重身份来对小说的结尾进行剖析,揭示小说结尾处道连之死而画像不死的哲学蕴含。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是学术界所探讨的热点,其中所提到的镜像阶段理论、幻象理论、欲望理论等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构建理论。拉康认为人凭借外部的镜像来构造自己,主体结合自己的想象为自己预设了一个“非自我”的模型,这个“非自我”的模型是主体一生所要达到的“理想自我”,在这个虚幻形象的引导下,主体逐步的抛弃自我而成为“他者”。此外主体之所以认同“理想自我”正是因为“理想自我”基于主体的缺失而存在,这种缺失既为主体无限制成为“他者”提供了动力,也宣告了主体建构自我的失败,也就是说主体不但寻不到自我反而走在抛弃自我的路上。对于小说中的道连而言,画像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的少年是道连的终极目标,在画像神奇的魔力下,道连实现了永葆青春的梦想,并且实现梦想的道连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过度的欲望,更渴望美丽青春所带来的享受,然而道连又无法直视画像中过度纵欲真正的丑恶的自己,现实与表面的双重刺激让道连对寻求自我陷入了矛盾,最终他选择毁灭真正的自己来换取永恒的青春,而结果却惨死在了画像之下。道连的被动成长过程就如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主体寻求自我的过程,都以自我的否定而告终。结合拉康的分析理论本文将分两部分对道连的成长与死亡进行解读,其中一方面是通过拉康的主体理论对道连的被动性成长进行解读,揭示出人类主体寻求自我的被动性失败;而另一方面则结合王尔德所处的时代和他自身所带有的多重身份,对小说道连死亡画像恢复的诡异结尾进行分析,力争探寻出作品的哲学寓意。(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3)
曲妍[6](2016)在《简析《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形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连·葛雷的画像》是形式非常精巧的一部作品。从最外层的语言来看,它有着诗的流动、童话的简明与戏剧的精炼;从形象上看,它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着镜子特质的画像形象;从故事结构看,它精巧严密,各种力量有着殊途同归的对抗,令人深思。这样的结构配合着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6年04期)
阳月霞[7](2014)在《从《道连·葛雷的画像》探讨唯美主义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道连·葛雷的画像》主要情节作家、批评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讲述了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故事。在总共20章的篇幅中,围绕叁个主要人物展开故事。作品的主人公道连·葛雷长相极其俊美,他有两个好朋友,性格、爱好、志趣截然不同:一个是画家霍尔渥德,内心善良、把对美的追求当做自己的最高艺术目标;另一个是玩世不恭、以享乐为处事原则的亨利勋爵。霍尔渥德为道连画了一幅美得无以形容的画像,(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33期)
张艳辉[8](2014)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唯美主义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连·葛雷的画像》这部唯美主义作品文辞绚丽,意象新颖,带有王尔德特色的幽默和俏皮,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矛盾诡辩之辞,可谓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小说还罗列了大量关于人体之美、艺术之美、文学之美,以及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种种描述和议论,虽然有堆砌的嫌疑,但内容却相当独特,值得耐心品味。本文主要从唯美主义创作风格上对《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解析。(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4年20期)
黄冰冰[9](2014)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道连·葛雷的画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位颇具争议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其代表作品为《道连·葛雷的画像》,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对此书进行过多角度的批评解读。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我们通过用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能更好地从精神分析学说和人类学理论的层面上理解其中的原型意象。(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4期)
赵维红[10](2013)在《“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从《道连·葛雷的画像》浅谈王尔德的新美学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着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他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但又颓唐沉沦,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他颇具现代主义意识,且擅长用虚拟题材反映现实。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及其文学作品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唯美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英国唯美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工业发展迅速,科学、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由于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地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23期)
道连葛雷的画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道连·葛雷的画像》作为其唯一的长篇小说,蕴含着其复杂的人生观。小说中叁位主人公代表的正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叁重王尔德"形象。结合王尔德在《从深处》中的自我剖析,贯穿小说的人物矛盾正是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的困惑,而他为小说设置的结局则是其内心的真实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连葛雷的画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悦.那喀索斯在19世纪——《道连·葛雷的画像》中道连形象解读[J].名作欣赏.2019
[2].戚涨港金.王尔德的叁重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道连·葛雷的画像》[J].芒种.2017
[3].张俊萍,王澍雨.《道连·葛雷的画像》:王尔德对语言的反思[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7
[4].石元婷.论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的局限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5].郝丽娟.《道连·葛雷的画像》的精神分析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曲妍.简析《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形式艺术[J].林区教学.2016
[7].阳月霞.从《道连·葛雷的画像》探讨唯美主义主题[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8].张艳辉.《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唯美主义创作风格[J].科学中国人.2014
[9].黄冰冰.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道连·葛雷的画像》[J].芒种.2014
[10].赵维红.“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从《道连·葛雷的画像》浅谈王尔德的新美学原理[J].芒种.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