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花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八仙花,花芽分化,促成栽培,花期调控
成花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兵,罗玉兰[1](2019)在《八仙花花芽分化形态观察及成花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八仙花修剪后开花量减少甚至不开花等问题,以八仙花‘经典红’为试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定期观察花芽形态发育进程,在花芽分化后期将植物进行控温促花处理,观察其开花情况,分析温度对八仙花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仙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花芽膨大期、分生组织分化期、花原基形成期以及花器官形成期5个阶段。经过不同时间低温处理的八仙花均能提前开花,但未经过低温春化的植物,花品质受到一定的影响。八仙花花芽分化与温度具有显着相关性,20~25℃开始生长点膨大,15~20℃进入分生组织分化期,10℃形成花原基,5℃形成花器官并打破休眠,整个过程历时约4个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刘莹,郝心愿,郑梦霞,王新超,肖斌[2](2019)在《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闫宗运[3](2018)在《拟南芥中含有CCCH锌指域和KH域的蛋白调控成花与衰老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CCCH锌指(CCCH zinc-finger)蛋白和KH(K-homolog)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拟南芥中有68个CCCH锌指蛋白和26个KH蛋白,其中包括两个既含有CCCH锌指域又含有KH域的蛋白,被称之为KHZ1和KHZ2,它们属于CCCH蛋白家族的Ⅶ亚家族。KHZ1和KHZ2含有两个非串联的CCCH锌指结构域,一个位于N端(C-X8-C-X5-C-X3-H),另一个位于C端(C-X7-C-X5-C-X3-H),它们中间是一个I型KH结构域。关于KHZ1和KHZ2的蛋白功能目前还缺乏了解。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已经获得了T-DNA插入单突变体khz1,以及KUZ1和KHZ2的过表达转基因株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KHZ1和KHZ2的蛋白功能,接下来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单突变体kz2以及双突变体khz1 khz2。通过对各基因型植株的表型观察,发现单突变体khz1有轻微的晚花表型,khz2与野生型(WT)类似,双突变体khz1 khz2的开花时间严重推迟,而过表达株系与突变体相反,表现为早花表型。这些结果表明,KHZ1和KHZ2正调控拟南芥的成花转变。为了研究KHZ1和KHZ2参与拟南芥成花转变的机理,首先对光周期,春化和赤霉素(GA)途径的关键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些基因在khz1 khz2和WT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此外,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khz1 khz2均表现出晚花表型,在春化和GA处理条件下,虽然khz1 khz2也表现出晚花表型,但与正常条件相比开花时间均有所提前。这表明khz1 khz2对不同的处理条件均能够正常响应,由此推测KHZ1和KHZ2可能不参与光周期,春化和GA的成花调控途径。对成花整合基因和花分生组织决定基因检测发现,khz1 khz2中开花抑制基因FLC表达量显着升高,而FT,SOC1,AGL24,AP1和FUL的表达量则显着下降,这与khz1 khz2的晚花表型相一致。进一步将khz1 khz2中的FLC基因突变,则叁突变体khz1 khz2 flc的开花时间与WT基本一致。此外,在khz1 khz2中过表达FT也能够恢复khz1khz2的晚花表型。这表明KHZ1和KHZ2可能作为自主途径的新成员,通过抑制FLC进而促进了下游FT的表达来促进拟南芥的成花转变。KHZ1和KHZ2除了正调控拟南芥的成花转变,也正调控拟南芥的衰老过程,包括叶片和整株的衰老。正常生长条件下,khz1khz2表现出叶片和整株衰老延缓的表型,khz1表现出整株衰老延缓的表型,而khz2只在莲座叶死亡时间上较WT有所推迟,过表达株系则与突变体相反,在叶片和整株方面均表现出衰老提前的表型。ABA处理条件下,单突变体khz1和khz2,以及双突变体khz1 khz2均表现出叶片衰老延缓。因此,KHZ1和KHZ2可能在ABA介导的叶片衰老信号途径中起作用。这些结果表明,KHZ1和KHZ2对拟南芥的成花转变和衰老均有重要作用,且功能冗余。对KHZ1和KHZ2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它们在拟南芥幼苗,根,茎,叶,花等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幼苗和花中表达量较高。此外,KHZ1的表达量整体上要高于KHZ2,这表明在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过程中,KHZ1可能占有主导地位,这也与两个基因突变体的表型相一致。对KHZ1和KHZ2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它们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且呈颗粒状分布。KHZ1和KHZ2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而在酵母中则没有。这可能是由于KHZ1和KHZ2的转录激活活性需要某些辅助因子或是需要某些修饰。此外,KHZ1和KHZ2还具有RNA结合活性,它们可能参与了RNA加工过程,比如选择性剪接,多聚腺苷酸化等,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KHZ1和KHZ2抑制了FLCpre-mRNA的剪接。综上所述,KHZ1和KHZ2正调控拟南芥的成花转变和衰老,并且是拟南芥成花自主途径的新成员。KHZ1和KHZ2具有RNA结合活性,他们通过抑制FLC pre-mRNA的剪接负调控FLC的表达,从而促进拟南芥的成花转变。KHZ1和KHZ2也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它们在转录水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琴,张思思,包满珠,刘国锋[4](2018)在《高等植物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是高等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决定植物个体能否顺利繁衍后代,同时也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高等植物的开花调控包括3个方面:成花诱导、花发育和开花。其中,成花诱导是植物开花的基础,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进而决定其生殖能力和地理分布。近二十多年来,对植物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多条开花调控途径的分子机制,如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赤霉素途径、温度途径、自主途径、年龄途径等,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化学物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和植物外界营养诱导开花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高等植物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尤其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为植物花期调控的理论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1期)
邓利[5](2017)在《RID1基因调控水稻成花转换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水稻的安全、稳定生产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水稻抽穗期决定其种植区域与季节适应性,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本课题组前期鉴定了控制水稻成花转化的关键基因Rice Indeterminate 1(RID1),RID 通过Ehd1介导的光周期途径调控水稻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为了进一步阐明RID1参与水稻成花调控的分子机制,我们克隆了 ridd1抑制突变体基因Suppressor of rid1(CSID1),解析了RID1基因直接参与调控的RID1-Hd3a/RFT1自主路径、RID1-OsATG7碳氮平衡路径、RID1/DELLA-SCL3赤霉素路径,多条开花路径协同调控水稻成花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id1抑制突变体基因SID1的克隆rid1突变体永不抽穗。rid1抑制突变体Suppressoro of rid1(sid1-D)通过遗传转化筛选获得。sid1-D是单基因显性突变,其回复抽穗表型与T-DNA插入共分离。T-DNA插入位点旁侧基因SID1表达量显着上升。超量表达SID1可以逆转rid1不抽穗表型。SID1编码INDETERMINATE DOMAIN(IDD)转录因子,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在感受光信号的叶片中表达丰度高。CRISPR-Cas定点突变SSD1基因,获得sid1突变体。大田长日照条件下,sid1纯合突变体晚抽穗,开花相关基因Ehd1、Hd3a、RFT1表达量被部分抑制,说明SID1通过Ehd1、Hd3a、RFT1调控水稻抽穗,是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促进因子。2.功能获得型SID1直接调控Hd3a、RFT1表达rid1背景下Hd3a,RFT1和Ehd1被完全抑制表达,sid1-D背景下Hd3a,RFT1和Ehd1的表达量均上升且呈现节律表达。序列分析发现成花素基因Hd3和RFT1的启动子区域存在IDD基因结合的核心元件TTTGTC。凝胶阻滞(EMSA)证实SID1能够特异结合Hd3a和RFT1启动子区域,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DLR)证实SID1可以激活Hd3a和RFT1的表达。说明在rid1背景下,功能获得型SID1通过结合Hd3a、RFT1启动子,激活成花素基因表达,促进成花转化。3.RID1直接调控Hd3a和RFT1,启动成花转化凝胶阻滞(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证实RID1直接结合Hd3a和RFT1启动子区域。rid1背景下超量表达Hd3a能够使rid1在苗期抽穗,但超量表达Ehd1不能使rid1恢复开花特性。说明RID1通过RID1-Hd3a/RFT1自主路径促进水稻成花转化,RID1-Ehd1光周期路径不是RID1促进水稻成花转化的唯一途径。4.SID1与RID1蛋白互作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和pull-down试验在体外与体内条件下共同验证了 SID1蛋白与RID1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说明二者可以形成异源二聚体,SID1可能作为RID1发挥功能的共激活子,协同调控水稻抽穗。5.RID1通过OsATG7调控淀粉与氨基酸信号促进水稻成花转化通过全基因组核心序列(TTTTGTCC)分析,我们将autophagy-associated 7(OsATG7)锁定为RID1直接下游靶基因。OsATG7在rid1突变体中表达量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DLR)和凝胶阻滞(EMSA)实验证实RID1可以直接结合OsATG7启动子区域并激活OsATG7转录表达。透射电镜(TEM)及western-blot显示在riaid1突变体背景下,成熟叶片叶肉细胞自体吞噬活性下降,说明RID1突变后影响自体吞噬活性。OsATG7参与自噬体形成与夜间淀粉降解、提供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所需能量物质与氨基酸。rid1背景下,夜间源叶瞬时淀粉降解速率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另外,功能互补试验和Crispr双靶点突变证实OsATG7是促进水稻抽穗的正调控因子。这些证据表明RID1通过OsATG7调控淀粉与氨基酸信号促进水稻成花转化。6.RID1与DELLA相互作用,调控SCL3转录表达超量表达RID1,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极端矮化、不抽穗表型的转基因植株,这种极端矮化表型与DELLA蛋白N端缺失突变体表型类似。酵母双杂交与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证实RID1与DELLA直接相互作用。SCL3基因是拟南芥中已报道的参与DELLA蛋白转录调控及GA稳态控制的GRAS蛋白。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DLR)和凝胶阻滞(EMSA)实验证实RID1可以直接结合SCL3启动子区域并激活SCL3转录表达。说明RID1可能通过与赤霉素代谢、信号转导路径的关键蛋白DELLA互作,通过RID1/DELLA-SCL3赤霉素路径影响水稻抽穗。(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3-01)
邱宏业[6](2016)在《生长调节剂调控四季蜜龙眼夏季成花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生态型龙眼品种四季蜜具有一年多次开花结果特性,应用春季修剪结合外施生长调节剂可调控四季蜜龙眼夏季集中成花,然而其生理及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首先探讨四季蜜龙眼夏季成花调控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以及异戊烯基腺嘌呤[N6-(2-Isopentenyl) adenosine (IPA)]、吲哚乙酸[Indolylacetic acid (IAA)]、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赤霉素[Gibrellic acid (GA)]的变化,其次通过同源克隆获得四季蜜龙眼重要开花基因FLOWERING LOCUST (FT),并分析其表达模式和功能,以期从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初步探明生长调节剂调控四季蜜龙眼夏季成花的机理。本研究将为四季蜜龙眼的花期调控和产期调节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季蜜龙眼结果母枝单元末次梢叶片浅绿色、芽尚未伸长生长时,向叶面喷布126.9mg/L乙烯利+500mg/L多效唑混合液,7d后喷布126.9mg/L乙烯利+250mg/L多效唑混合液,能促进四季蜜龙眼夏季集中成花,成花株率为100%,成花枝率为98.4%。(2)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增加叶片IPA、ABA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GA的含量。高水平的IPA、低水平的GA以及较高水平的IAA、ABA有助于四季蜜龙眼花芽分化。(3)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增加了树体内IPA/IAA的比值,叶片中较高IPA/IAA比值可以抑制树体的营养生长,有效地促进花芽分化。(4)四季蜜龙眼成花过程中较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成花,叶片中C/N比值高促进花芽分化。(5)本试验克隆获得了两个四季蜜龙眼FT同源基因cDNA全长,分别命名为DIFT1和DIFT2。分析表明DIFT1和DIFT2开放阅读框(ORF)都为525 bp,各编码174个氨基酸,两者所编码的蛋白质存在24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DIFT1和DIFT2同其它物种的FT同源基因高度保守,并且在蛋白质空间结构以及结构域上高度相似,推测它们的功能相似。根据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推测:叶片中DlFT1和DlFT2在PP333和乙烯利诱导四季蜜龙眼成花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起较大作用,且DlFT2的表达量显着上升,推测DlFT2与成花紧密相关。同时成功构建了过量表达载体pBI121-DlFT1和pBI121-DlFT2,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花粉管导入法转化拟南芥,收获TO代种子,为今后基因功能验证以及进一步探明生长调节剂调控四季蜜龙眼夏季成花的分子机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肖秋生[7](2016)在《荔枝末次梢叶片成熟度影响成花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成花与末次梢叶片成熟度和温度等内外因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桂味’品种为试材,在冬季低温到来之前,对田间不同成熟度的末次梢进行抹芽、摘叶和短截等处理,以改变荔枝末次梢所处状态,来研究不同末次梢成熟度对荔枝成花的影响。在控温室,将末次梢处于展叶期、转绿期和老熟期叁种不同成熟度的盆栽荔枝植株进行低温处理,统计成花生物学效应,研究不同成熟度枝梢叶片调控荔枝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抹芽处理的成花枝率达到了100%,GA处理对成花没有影响,未抹芽的成花枝率为65%;老熟对照为98.6%;短截为96.9%,未短截的为96%;摘叶处理的为91.4%,未摘叶的为82.1%。结果表明,成熟的末次梢更有利于荔枝成花。2.在控温室,叶片处于展叶期、转绿期和老熟期的末次梢在低温环境条件下(15/10℃)停止生长,叶片的长度、宽度和SPAD值均没有显着变化。老熟期及展叶期的末次梢经低温诱导后能够成花,老熟期末次梢的成花数量要高于展叶期末次梢,但转绿期的末次梢未能成花。3.通过测定叶片中蔗糖、葡萄糖、白坚木皮醇、果糖和甘露醇的含量发现,蔗糖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白坚木皮醇、葡萄糖和果糖,基本上检测不到甘露醇。低温处理期间不同成熟度末次梢叶片中白坚木皮醇的含量趋于稳定,在“白点”出现期含量升高,其在叶片中的含量为老熟期>展叶期>转绿期,其含量可能与荔枝成花有关。4.通过分析不同成熟度末次梢叶片中miR156和miR172的表达量发现,荔枝中miR156的表达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成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低温诱导条件下表达上调,展叶期和转绿期叶片中表达水平相当且表达量较低。miR172在不同成熟度叶片中的表达差异不大,在整个低温诱导期表达水平趋于稳定。5.通过分析不同成熟度末次梢叶片中LcSPLs及LcFTs基因的表达分析发现,在整个成花诱导阶段LcSPL6、LcSPL9、LcSPL11、LcSPL16、LcSPL19、LcSPL21的表达量逐渐降低,而LcSPL2、LcSPL3、LcSPL5、LcSPL14表达量逐渐积累,在“白点”出现时显着上升。LcFT1主要在成熟叶片中表达,其表达量受低温诱导,现“白点”时表达量显着升高。LcFT1在展叶期和转绿期的嫩叶中几乎不表达,但在展叶期和转绿期次级末次梢成熟叶片中受低温诱导,不同成熟度叶片中LcFT2的表达水平均很低,在整个低温诱导期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因此,荔枝成熟叶片中LcFT1的表达水平对成花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淑娴[8](2016)在《墨兰成花机理及花期调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墨兰(Cymbidium sinense)是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艺精致、花姿优雅,被广泛应用为盆栽花卉。本文以墨兰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成花进程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研究,探究其成花机理。同时,试验探究低温诱导、光周期、GA3、SA等对墨兰成花的影响,以期为墨兰花期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墨兰成花进程主要分为墨兰花芽分化过程和花朵发育过程。其中,花芽分化过程主要分为6个时期,即未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花蕾分化期、萼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合蕊柱及花粉块分化期;花朵发育过程主要分为6个时期,即花序分化期、小排铃期、大排铃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2)试验测定了墨兰假鳞茎和叶片在成花进程的8个阶段(未分化期、花原基期、花序分化期、小排铃期、大排铃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变化。结果表明,在墨兰成花进程中,假鳞茎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初花期均达到最大值,末花期与未分化期含量接近;除大排铃期叶片中淀粉含量较高外,其他时期假鳞茎和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变化不大;假鳞茎中全碳含量除末花期较高外,其他时期基本稳定;假鳞茎中全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全氮含量花序分化期最高;假鳞茎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在花序分化期和初花期达到峰值;假鳞茎中POD活性基本呈上升趋势;墨兰假鳞茎中GA3、IAA含量均于花序分化期和初花期达到峰值,ABA含量于初花期出现最大值,ZR含量于大排玲期出现最大值。(3)低温(昼20 ℃,12 h/夜10 ℃,12 h)诱导可促使墨兰初花期提前30.8±3.56d,有利于延长单花寿命及花期;低温诱导处理下花梗长度缩短,小花数量减少至8.33±3.61朵;低温诱导导致墨兰可溶性糖、淀粉等含量较对照组减少,全碳、全氮含量普遍稍高。同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光周期、GA3、SA对墨兰成花影响,发现其对墨兰成花进程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光照时间延长,植株高度受抑制,花期延长;100mg·L~(-1) GA3和低浓度SA均缩短墨兰花期,50 mg·L~(-1)SA延长花期。8 h光照+ 50 mg·L~(-1) GA3 + 25 mg·L~(-1) SA有利于墨兰花序花朵数量的增加,其花朵数高达12.00±2.65朵。高浓度的GA3显着提升初花期淀粉含量和花原基期可溶性蛋白含量,50 mg·L~(-1) GA3对花原基期C/N具有显着提升作用;12 h光照及50 mg·L~(-1) SA对墨兰初花期淀粉含量均具有显着提升作用;SA浓度对花原基期C/N具有显着影响,50 mg·L~(-1)处理下花原基期C/N比值最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臧丽娜[9](2016)在《白桦成花调控因子BpFLC及BpSVP协同调控晚花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关,是植物生命周期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成花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年生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多年生植物成花诱导是更为复杂的遗传调控过程,其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鉴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延长林木童期使其延缓进入生殖期对林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白桦晚花调控机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两个白桦成花调控抑制因子BpFLC和BpSVP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白桦不同组织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pFLC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茎尖和幼叶中表达量最高。经春化处理幼叶中BpFLC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克隆BpFLC基因上游2000 bp启动子在植物表达载体中驱动GUS基因表达并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GUS染色结果表明GUS主要在生长点、幼叶、成熟花序中着色较深,几乎所有组织中均有BpFLC基因表达。BpFLC启动子并不是春化应答主要部位,大量证据表明FLC基因第一内含子是响应春化作用关键部位。(2)拟南芥flc突变体具有早花形态学特征,异源表达BpFLC基因能恢复flc突变体表型,回补植株呈现出正常开花或晚花表型。BpFLC基因异源表达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能显着延迟开花,并且转基因植株能形成更多莲座叶,更大的生殖器官并能延长生命周期。异源表达BpFLC基因不能响应春化作用。(3)利用RNA-Seq技术对野生型和过表达BpFLC植株进行测序分析,no-flowering组中有2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1个基因上调表达,186个基因下调表达;flowering组中有85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1个基因上调表达,581个基因下调表达,两组重迭基因为140个。GO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生物过程调控、发育进程、生殖过程、细胞成分的生物合成等功能组中,且存在大量与生殖发育相关基因,如花粉外壁形成、花粉细胞壁组装、授粉作用、有性繁殖、生殖细胞进程、花粉管发育和花粉管生长。(4)从白桦幼叶中克隆出晚花调控基因BpSV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678 bp,共编码氨基酸225个,其属于MIKC型MADS蛋白家族,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25.25KD,理论等电点为6.68,同源性分析显示与山核桃的同源性最高(92%)。(5)白桦不同组织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pSVP基因仅在营养器官中表达,且在幼龄植株内的表达量要高于成龄植株,同时幼叶中的表达量也高于成熟叶和茎尖。BpSVP基因响应光周期调控而不应答春化调控。构建BpSVP-GFP融合载体pUC-35S::BpSVP-GFP,并瞬时轰击洋葱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表明,BpSVP是一个核定位蛋白。克隆BpSVP基因上游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BpSVPpro,驱动GUS基因表达并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GUS染色结果表明GUS主要在根、幼苗、莲座叶及萼片中均有着色,推测BpSVP基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6)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II-BpSVP并转化拟南芥,BpSVP在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与转录组水平中均能检测到。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表现出晚花表型,约推迟开花20天,同时转基因株系存在畸形花。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内源AtFLC表达水平显着上调,AtSOC1、AtFD、AtFT、AtLFY、AtAP1等成花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而AtSVP与AtAGL24表达水平变化不显着。(7)酵母双杂交验证结果显示BpFLC能与BpSVP发生蛋白互作,进一步验证显示BpFLC与BpSVP也分别能与自身及自身截短体发生同源相互作用。BpFLC与BpSVP截短体之间的异源互作验证证明,BpFLC3和BpSVP3中的K结构域是BpFLC与BpSVP发生同源或异源互作的基础。最后,酵母双杂交显示BpFLC也能与AtFLC及AtSVP发生蛋白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为多年生林木调控开花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3-01)
龚湉[10](2015)在《寒兰成花机理及花期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兰(Cymbidium kanran)是中国传统名花,拥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但其花期为10-12月,与元旦、春节等节日错位,影响了其在这些重要节假日的市场占有率,阻碍了寒兰产业的发展,且其花芽分化机理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寒兰成花机理及花期调控可以提高寒兰价值,从而促进寒兰产业的扩大和发展。本研究采用徒手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寒兰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结构发育,并监测其花芽分化过程中生理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栽培温度、光照时长、激素及NPK比例对寒兰开花及花朵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花芽分化时期分为(1)未分化期、(2)花原基分化期、(3)花序原基分化期、(4)花被片分化期、(5)合蕊柱分化期、(6)花结构完善期6个时期。并将唇瓣的分化及发育细分为唇瓣分化、褶片产生、着色叁个时期,其中,唇瓣分化属于花被片分化期,而褶片产生属于合蕊柱分化期,唇瓣着色属于花结构完善期;将合蕊柱的分化及发育细分为雄蕊分化、蕊喙产生、雌蕊分化、合蕊柱形成、着色五个时期,其中前四个时期属于合蕊柱分化期,着色属于花结构完善期。2.从花芽分化到开花的五个阶段(花序原基分化期、合蕊柱分化期、小排铃期、大排铃期、初花期)。假鳞茎及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持稳定。可溶性糖和淀粉均先下降后上升,蔗糖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先下降后上升,且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淀粉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然而,两个部位中蔗糖占可溶性糖比例变化均缺乏规律性。花芽分化过程中,假鳞茎中GA3和ABA含量保持稳定。较低浓度的ZR和IAA促进花芽分化,较高浓度的ZR和IAA促进花芽的生长发育。假鳞茎中ZR/IAA、 ABA/IAA、ZR/GA3保持稳定。较高的ABA/GA3有利于花芽分化,较低的ABA/GA3有利于花芽发育。假鳞茎中ZR与GA3、IAA含量显着相关(p<5%),与ABA含量极显着相关(p<1%),GA3含量与ABA含量显着相关(p<5%);IAA与ABA显着相关(p<5%),均为正相关关系。叶片中GA3含量保持稳定,较高的ZR, ZR/IAA和ZR/GA3有利于花芽分化,较低的ZR、ZR/IAA和ZR/GA3有利于花芽发育。叶片中这四种激素没有呈现显着的相关性。3.30/16℃处理45 d能较大幅度提前初花期,且该处理没有对花朵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每日光照8h的处理,初花期最早。采用N:P:K=9:45:15, SA 50 mg·L-1, 6-BA 50 mg·L-1的处理能推迟初花期,且对花朵品质不利影响较小。本文对寒兰实生苗花芽分化过程的结构发育及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唇瓣和合蕊柱发育的过程,并记录了花芽分化期间植株内可溶性蛋白、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发现,低温及减少光照时长的处理提前了花期,而激素及NPK的合理配比能推迟花期。(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成花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花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兵,罗玉兰.八仙花花芽分化形态观察及成花机理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刘莹,郝心愿,郑梦霞,王新超,肖斌.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9
[3].闫宗运.拟南芥中含有CCCH锌指域和KH域的蛋白调控成花与衰老的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周琴,张思思,包满珠,刘国锋.高等植物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邓利.RID1基因调控水稻成花转换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6].邱宏业.生长调节剂调控四季蜜龙眼夏季成花机理的初步研究[D].广西大学.2016
[7].肖秋生.荔枝末次梢叶片成熟度影响成花的机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8].李淑娴.墨兰成花机理及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9].臧丽娜.白桦成花调控因子BpFLC及BpSVP协同调控晚花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10].龚湉.寒兰成花机理及花期调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