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谢维强
导师: 王庆生
关键词: 新时期,新知青小说,主题多维,精神取向
文献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时期以来的知青小说,为行文简便,我将这一时段的知青小说称之为新知青小说。 新知青小说创作是一个与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伴相生的文学现象。知青作家创作量大,创作周期长,作品风格多样,主题丰富,是一个可以列为系统研究的文学现象。本文拟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新知青小说进行综合审视与评析。 纵向方面,本文根据新知青小说的创作实绩及其走向,研究分析从1978年至2002年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分析将适当结合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文学事业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对新知青小说的创作脉络与走向作出宏观的描述,另一方面具体分析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对新知青小说的影响。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作品将涉及从1978年的《伤痕》直到2002年的《抒情年华》,作品的创作跨度长达24年,其间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观念、不同心态、不同创作理念的知青作家的小说。对这些小说的纵向研究,能够比较清晰地梳理出新知青小说创作的脉络,把握新知青小说主题演化的轨迹。 横向方面,本文从中国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作家下乡时所处的环境、年龄构成、创作个体的心态、情结、创作理念守望与变化、社会与文艺思潮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具体的作品进行个案或类别的分析研究,以期对新知青小说不同主题的形成因素和表述方式加以探索与确证。譬如,从社会发展与政治变革的角度分析,本文将分析新知青小说是如何随着时代风云的涌动而呱呱坠地,而发展壮大,而对自身的创作主题倾向不断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选择;从知青下放地的自然环境切入研究,探索地理环境与物产是如何决定了知青作家的题材选择和作家的创作观念,从而表达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主题;从年龄构成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老三届”知青作家与非“老三届”知青作家之间对知青生活的感悟和主题倾向确立的差异之因素;从创作心态上分析,持有某种执着理念的作家,是如何对某一题材进行不懈的探索,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具有深刻性;从文体上分析,为了充分深刻地表达主题,知青作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探索和实验。 本文根据自己对所阅读到的新知青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从时代进程、文学思潮、政治观念、生活环境、题材选择、作家创作理念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将这些小说的主题归纳为六大类型。全文共分为七章,前六章的每一章对主题倾向大致一致的作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知青运动始末
二、知青小说的发展与演变
三、新知青小说的创作概况
四、新知青小说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知青运动的冷峻反思
一、言说的可能
二、悲情与否定
三、价值与不足
第二章 理想主义的英雄想象
一、高扬的理想大旗
二、迷失的英雄激情
三、激情想象的构成因素
第三章 乡村大地的哀婉悲歌
一、农民苦难的含泪倾诉
二、关注苦难的现实成因
三、深入心灵的多重视角
四、代赋予的创作特质
第四章 启蒙精神的大力张扬
一、农民文化心理的重新认识
二、勇敢认知的思想价值
第五章 知青生活的生存常态
一、散淡中的雅士与俗人
二、乡村社会的嬉皮士
三、名士流韵与弃儿心态
四、困境中的精神守望
第六章 知青人生的理性审视
一、失落后的困惑与寻觅
二、逼视知青人性之恶
三、解构知青崇拜情结
第七章 新知青小说的审美品格
一、叙述方式的文体实验
二、叙述语言的个性选择
三、新知青小说文体实验的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中国知青作家论[D]. 刘起林.复旦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 徐勇.北京大学2012
- [2].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D]. 车红梅.吉林大学2010
- [3].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 艾娟.南开大学2010
- [4].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 张曙.中共中央党校2001
- [5].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D]. 魏天真.华中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