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中国的货币政策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作者: 侯超惠
导师: 刘永佶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成因分析,调整设想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无不以之对本国经济实施宏观调节和控制。在我国,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算起,中央银行体制已经建立20年,也就是说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的历史也只有短短20年。在这20年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和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国货币政策还相当“年轻”,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还相当肤浅,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给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整个货币政策理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机制就成为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是在全面借鉴国外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贯彻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逻辑推理与历史演绎、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理论继承与观点创新相统一的研究原则和写作方法,重点结合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在主体、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和传导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对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体系进行层次梳理和系统重构,并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确定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框架,认为应该包括货币政策主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内容。货币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主体选择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通过传导机制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中国货币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为经,以货币政策主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为纬展开全篇。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中央银行能否在较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受行政机关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进而使社会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在我国,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规范受中央政府意志影响严重,中央银行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其后果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为此本文在立法取向、明确定位和管理权限、社会环境营造等方面对如何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提出了自己的设木目 目标是主体确定后的选择,是主体目的性的体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就是中央银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是一国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据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中国货币政策历史上一直没有规范明确的最终目标,这种状况一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才得以结束,但该法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的规定名义上是单一目标,实际上隐含双重目标,在实践中又是多重目标,使得这一规定在货币政策理论和现实经济生活中都遇到种种矛盾,本文在对这些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执行以“币值稳定”为单一最终目标,并从中外货币政策实践和货币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证。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本文在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历史上现金计划、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直接盯住通货膨胀最终目标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国情,货币供应量当前可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问题较多,利率应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应建立以利率为核心,包括现金、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在内的过渡性货币政策监测目标体系,同时强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为利率充分发挥中介目标作用创造条件。 货币政策工具是为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由计划型的直接调控工具转变为市场型的间接调控工具,但是由于经济环境变化、金融创新以及相关政策变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除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发展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在自身制度及实践效果上均存在不足,由此,本文在制度改革、具体操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货币政策各主要工具的改革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在选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期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动,进而实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在金融结构、国有商业银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货币政策是主体选择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通过传导机制以实现最终目标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主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键
一、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原因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模式
第三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主体目的性的体现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涵义
三、货币政策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
第五节 货币政策工具是为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第六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利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渠道和变量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内容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
第七节 货币政策效果是货币政策主体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程度
一、货币政策有无效果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第二章 国外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
二、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三、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量规律的论述
四、马克思关于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论述
五、马克思的货币利息理论
六、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一、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论述
二、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
三、凯恩斯对利率的分析
四、对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一、新剑桥学派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
三、对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一、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分析
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三、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四、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分析
五、对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一、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论
二、合理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三、对合理预期学派货币政策理论的评价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各要素的演变
一、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演变
二、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三、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五、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一、1984-1996年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二、1997年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人民银行缺乏独立性——通货膨胀与紧缩交替出现
二、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多重目标约束造成顾此失彼
三、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两难选择
四、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存在障碍
五、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单一途径向多渠道传导受到制约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二、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现状分析
三、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确定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最终目标一直处在不确定之中
二、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至今未能达成一致
三、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矛盾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各中介目标分析
一、对现金计划作为中介目标认识的误区
二、贷款规模控制的局限性
三、货币供应量的缺陷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自身障碍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外部障碍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障碍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一、制约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部障碍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建立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主体管理体系
一、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立法取向
二、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位和管理权力
三、营造有利于发挥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明确以“币值稳定”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中性要求以“币值稳定”为最终目标
二、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应该坚持“币值稳定”最终目标
三、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坚持“币值稳定”最终目标
四、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坚持“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确立适应转轨经济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
一、直接盯住通货膨胀最终目标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国情
二、货币供应量当前可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问题较多
三、利率应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条件还不成熟
四、建立过渡性货币政策监测目标体系
五、强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为利率充分发挥中介目标作用创造条件
第四节 优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一、逐步改革再贷款制度
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再贴现制度
四、进一步发展公开市场业务
五、优化利率工具
第五节 建立货币政策各渠道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组织基础
二、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提供市场条件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四、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居民资产负债结构,为增强货币政策效果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通过科学预测和及时微调,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中国经济周期的实体冲击、金融驱动与货币政策调控[D]. 丁娅楠.吉林大学2018
- [2].我国货币政策量价转型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D]. 石睿柯.吉林大学2018
- [3].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 欧阳易.苏州大学2018
- [4].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管理研究[D]. 刘波.湖南大学2018
- [5].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传导和退出机制[D]. 赵婷.西北大学2016
- [6].日本银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D]. 张运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 [7].对外开放和新常态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D]. 邓志超.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 [8].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 方显仓.华东师范大学2003
- [9].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D]. 于洪波.东北财经大学2003
- [10].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 卢庆杰.复旦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