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论文摘要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有效阻止海洋沉积物产生的甲烷扩散进入沉积物一水界面,一方面可以调控全球甲烷的收支平衡及缓解因大气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由于AOM过程中硫酸盐与甲烷共消耗,产生无机碳和挥发性硫,故也对海洋系统碳及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珠江河口淇澳岛—桂山岛—南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沉积物有机质、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pH值和∑CO2、以及甲烷和∑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等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证实了沉积物AOM的发生。AOM对间隙水硫酸盐的消耗和∑CO2产生有重要的贡献作用,运用PROFILE模型计算出QA11-2、QA12-9、QA12-14和GS四个站位AOM过程消耗的硫酸盐占间隙水总硫酸损耗的比例为9.0%、84%、45.5%和92%,而产生的∑CO2分别占间隙水总无机碳的4.7%、72.4%、29.45%和85.2%。不同站位沉积物硫酸盐—甲烷界面(SMI)分布深浅存在较大差异,从河口到深海,沉积物SMI埋藏深度逐渐变深。另外,利用放射性35SO42-对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及其对温度的变化响应研究表明,有机质含量和温度控制着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变化。沉积物硫酸盐还原作用理想温度范围为27—39℃,其最大速率值对应的温度为36℃,表明沉积物主要生存有嗜温硫酸盐还原菌,该微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产生
  • 1.2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消耗—甲烷厌氧氧化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 第三章 采样及实验方法
  • 第一节 试剂及器材
  • 第二节 采样方法
  • 第三节 分析测定方法
  • 3.1 沉积物孔隙度
  • 13C-SOC)'>3.2 沉积物TOC、TN、TS以及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SOC)
  • 3.3 间隙水甲烷
  • 3.4 间隙水硫酸盐
  • 13C-CH4)以及无机碳碳同位素(δ13C-∑CO2)'>3.5 间隙水甲烷碳同位素(δ13C-CH4)以及无机碳碳同位素(δ13C-∑CO2)
  • 第四章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及来源
  • 第一节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
  • 1.1 沉积物TOC、TN垂直剖面分布
  • 13C-SOC垂直剖面分布'>1.2 沉积物TOC/TN比以及δ13C-SOC垂直剖面分布
  • 第二节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
  • 2.1 沉积物TOC、TN分布的影响因素
  • 13C-SOC分布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2.2 沉积物TOC/TN比值、δ13C-SOC分布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 第三节 沉积物C/S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 3.1 沉积物TS以及C/S的垂直剖面分布
  • 3.2 C/S比的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 第五章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地球化学证据
  • 第一节 间隙水地球化学变化剖面
  • 1.1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
  • 2和pH'>1.2 间隙是∑CO2和pH
  • 1.3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扩散通量
  • 1.4 沉积物AOM作用—间隙水地球化学证据
  • 第二节 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 13C-CH4和δ13C-∑CO2组成变化'>2.1 间隙水δ13C-CH4和δ13C-∑CO2组成变化
  • 2.2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碳同位素证据
  • 2产生的贡献'>第三节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间隙水硫酸盐消耗和∑CO2产生的贡献
  • 3.1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的计算方法
  • 3.2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
  • 2的贡献'>3.3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消耗间隙水硫酸盐及产生∑CO2的贡献
  • 第四节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深度
  • 4.1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的分布深度及其控制因素
  • 4.2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意义
  • 第六章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一节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
  • 1.1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测定
  • 1.2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剖面分布
  • 1.3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大小的影响因素
  • 1.4 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与甲烷厌氧氧化
  • 第二节 硫酸盐还原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2.1 实验方法设计
  • 2.2 不同温度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
  • 第七章 海底系统甲烷—大西洋洋中脊 Logatchev 热液区水柱中甲烷羽流的探测
  • 1 结果与讨论
  • 2 结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J]. 地球与环境 2020(02)
    • [2].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3].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3)
    • [4].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老化贝类养殖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4)
    • [5].盐度影响沉积物抗侵蚀性的环形水槽试验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3)
    • [6].岗南水库沉积物间隙水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6)
    • [7].江汉平原沉积物中磷酸盐与砷的竞争吸附机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8].酸性矿山排水影响的水库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9].沉积物—水界面水流通量研究之渗流仪直接测量法回顾与进展[J]. 地质论评 2019(S1)
    • [10].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8)
    • [11].砷在昂曲沉积物中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9)
    • [12].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13].污染沉积物原位和异位修复方法概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9)
    • [14].唑草酮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残留分析[J]. 农药 2016(12)
    • [15].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 2016(12)
    • [16].土壤/沉积物吸附抗生素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台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7].不同生长期水生植物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8].基于逸度方法的辽东湾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扩散行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0)
    • [19].白洋淀养殖区春季沉积物垂向微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5)
    • [20].象山港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21].基于脂肪酸探究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20(03)
    • [22].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前后沉积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变化监测与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04)
    • [23].城市化对甘肃省牛谷河沉积物氮磷分布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1)
    • [24].基于微量分析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相关性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5].多重组合扰动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6(04)
    • [26].鄂东南云中湖近50a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2)
    • [27].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源解析和硝化反硝化[J]. 环境科学 2017(04)
    • [28].沉积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 甘肃科技 2017(06)
    • [29].不同形态磷对沉积物-水界面浮游植物增殖及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 [30].阿哈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硫高分辨率空间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7(07)

    标签:;  ;  ;  ;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