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生产率论文-岳文涛

最优生产率论文-岳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优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活成本,全要素生产率,最优城市规模

最优生产率论文文献综述

岳文涛[1](2016)在《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既有聚集经济的一面,也有聚集不经济的一面,因此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着一个最优城市规模或者适宜城市规模的区间。在该区间范围内,聚集的边际收益与聚集的边际成本刚好相互抵消,聚集带来的净收益达到最大化。房价是聚集不经济的直观指标,是导致人口分散的力量。在中国,购房支出占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而统计局在统计CPI的过程中没有将房价计算在内,因此,本文认为CPI不是一个能很好体现地区间生活成本差异的指标。为此,本文建立了房价和CPI加权的生活成本指数(COL),比较了各个城市的COL调整的人均GDP,文中称之为“真实人均GDP”,结果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虽然名义人均GDP排名靠前,但是由于生活成本过高,真实人均GDP排名在前25名开外。本文在Henderson建立的城市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经生活成本指数调整的GDP测算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发现城市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还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作用,产业结构越高级,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越明显。本文还计算了各城市目前产业结构水平下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95%置信水平下适宜城市规模的上限和下限。为了与现有文献形成对比,本文也构建模型研究了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虽然,本文也得到了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并且最优城市规模与现有文献相差不大。但是对比发现,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到的最优城市规模要小于用劳动生产率得到的最优城市规模,这说明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小于使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城市规模。(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郑江淮,高玉泽,芮红霞[2](2015)在《银行业最优规模、生产率与潜在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银行业动态均衡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与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模型的设定(一)基本思路和推断本文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将银行业作为中间产品部门,考察其进入和退出形成的银行业均衡,将其形成的贷款和存款纳入到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函数和家庭部门的约束条件,在稳态的一般均衡条件下,确定潜在经济总产出和劳动收入水平,由此考察银行业最优规模变动对潜在经济总产出、劳动收入的影响。本文在设定银行作为一种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的利润最大化决策问题时,将各个银行视为异质性的,即存在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在自由进入和退出的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生产率阀值(本文来源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中国经济》期刊2015-11-28)

赵曜[3](2015)在《集聚密度、集聚规模与城市生产率——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优集聚密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黄菲[4](2013)在《基于排污税的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库存管理对厂商的生产经营十分重要,库存量的变化除受销售率的影响外,还与该产品的生产率紧密相联,另外,变质也是库存管理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建立了厂商在排污税条件下,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控制模型,并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易腐品的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协调控制问题,给出了最优管理策略及最优生产率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黄菲[5](2013)在《基于排污税的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库存管理对厂商的生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库存量的变化除受销售率的影响外,还与该产品的生产率紧密相联,另外,变质也是库存管理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建立了厂商在排污税条件下,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控制模型,并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易腐品的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协调控制问题,给出了最优管理策略及最优生产率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玲,陶锋[6](2012)在《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污染排放强度,本文将中国28个制造业部门分为重度污染产业、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叁大类,在测算1999—2009年叁大产业部门环境规制强度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力图从促进生产率的角度找出不同产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拐点。研究结果表明:重度污染产业当前环境规制强度相对合理,能够促进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中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较弱,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和技术效率的关系呈"U"型,相对于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而言技术效率可以更早地突破"U"型拐点;轻度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强度与叁者的关系也呈"U"型,相对于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而言,技术创新能够更早突破"U"型拐点。在制定适当的环境规制强度同时,政府应推进环境规制政策从控制型向激励型转变,诱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2年05期)

赵文军,陈勇,赵登峰[7](2011)在《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基于跨期最优选择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以跨期最优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以中国贸易收支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1999-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FMOLS估计方法,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贸易部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对中国实际贸易余额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强劲;中国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实际贸易余额负相关,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显着减少该地区的实际贸易差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提升对中国实际贸易收支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并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加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1年11期)

王雪萍,张成虎[8](2007)在《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及最优规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2家商业银行1997~2005年间的数据,对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最优投入规模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正的,且其大小受银行规模和时间的影响;四大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小于中小规模商业银行;银行整体的信息技术资本边际生产率随时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四大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已经超过了最优规模,而中小商业银行尚未达到最优规模。四大商业银行应该着重提高信息技术资本的利用率,完善互补机制,而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的投资量。研究结果证明,当前“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并不成立。(本文来源于《金融论坛》期刊2007年05期)

郭彩芬,王宁生[9](2005)在《串行生产线生产率的最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计时Petri网和极大代数理论构建了串行生产线的稳态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串行生产线生产率控制模型。应用变分法求解模型,并在Matlab平台上对模型进行了仿真运算。结果表明,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生产线的高生产率,生产线上瓶颈工作站的位置应尽量靠近生产线尾端;生产线上各工作站的生产率应呈依次下降的趋势;每个缓冲区理想的在制品库存量应尽量接近其初始库存量。在进行串行生产线设计时,这些结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4期)

李朝祥,杨宗山[10](1994)在《轧钢加热炉在线最优供热控制模型的研究──生产率检测计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钢坯在炉内的运行过程,推出了用于轧钢加热炉计算机在线最优供热控制模型的生产率检测计算的新方法。经计算机仿真验证表明,该法既能保证热负荷调节准确、及时,又能保证过程控制平稳,从而使得Q-P模型对复杂生产条件的加热炉在线优化控制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1994年03期)

最优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模型的设定(一)基本思路和推断本文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将银行业作为中间产品部门,考察其进入和退出形成的银行业均衡,将其形成的贷款和存款纳入到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函数和家庭部门的约束条件,在稳态的一般均衡条件下,确定潜在经济总产出和劳动收入水平,由此考察银行业最优规模变动对潜在经济总产出、劳动收入的影响。本文在设定银行作为一种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的利润最大化决策问题时,将各个银行视为异质性的,即存在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在自由进入和退出的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生产率阀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优生产率论文参考文献

[1].岳文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郑江淮,高玉泽,芮红霞.银行业最优规模、生产率与潜在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银行业动态均衡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与测算[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中国经济.2015

[3].赵曜.集聚密度、集聚规模与城市生产率——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最优集聚密度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

[4].黄菲.基于排污税的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控制[J].系统管理学报.2013

[5].黄菲.基于排污税的易腐品生产库存系统最优生产率控制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3

[6].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

[7].赵文军,陈勇,赵登峰.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基于跨期最优选择理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1

[8].王雪萍,张成虎.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及最优规模[J].金融论坛.2007

[9].郭彩芬,王宁生.串行生产线生产率的最优控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

[10].李朝祥,杨宗山.轧钢加热炉在线最优供热控制模型的研究──生产率检测计算的研究[J].冶金能源.1994

标签:;  ;  ;  

最优生产率论文-岳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