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旅游业不断发展,国内举办大型事件、标志性事件与地方节事的增多,节事呈现不断发展态势。从居民视角,研究对举办地及其区域影响,对社区与节事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事对举办地与区域的影响可分为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个体影响。当前研究中,以事中与事后影响研究的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与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节事影响的空间差异关注较少,多为举办地或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事前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弥补事前影响与影响差异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南京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与2014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事前居民对节事的区域影响感知与态度,结论如下:(1)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结合亚青会与青奥会主题与事前特点,总结得出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感知和态度的41项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与指标筛选,最终将36项指标归结为10大公因子,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节事功利化、重视文化与扩大开放度、干扰生活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支持举办节事、塑造社区精神、社会问题增多、社会成本增加。进行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积极影响感知因子间相关性较高。(2) 为进一步阐释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间的因果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假设不成立,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这源于大型节事的增多,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麻痹心态”,以及通过因子筛选后的公因子解释度降低。(3) 基于不同调研方式与人口学特征,分析不同群体的影响感知差异,得出在调研方式、年龄、职业、居住时间方面差异,而空间感知差异规律表明节事的社会生活影响强度与节事的设施建设强度相一致。进一步分析接触度与感知因子的相关性,得出参与度与支持态度密切相关。(4) 居民对亚青会与青奥会的积极影响感知内部一致性较低,而消极影响感知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这也表明居民对当前节事或地方性的节事活动存在排斥心态,认为类似节事属于政府形象工程,未考虑居民切身利益。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实践意义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方法1.3.2 技术路线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国外研究进展2.1.1 研究现状2.1.2 研究领域2.1.3 研究方法2.2 国内研究进展2.3 研究述评与启示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3.1 理论基础3.1.1.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3.1.2. 触媒理论(The Catalyst Theory)3.1.3. 信号理论(Signal Theory)3.1.4. 社会表征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3.2 概念界定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4.1 研究对象4.1.1 南京亚青会与青奥会4.1.2 举办区域概况4.2 问卷设计4.3 调研实施第五章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分析5.1 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分析5.2 影响感知与态度因子分析5.2.1 信度与效度分析5.2.2 影响感知与态度总体特征5.2.3 因子提取与命名5.3 影响感知和态度相关性分析5.4 居民的聚类分析5.5 支持态度与影响感知的SEM验证5.5.1 变量选取与检验5.5.2 理论假设5.5.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不成立原因第六章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分析6.1 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分析6.1.1 数据获取与处理6.1.2 不同调研方式的影响感知因与态度差异分析6.1.3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职业差异分析6.1.4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年龄差异分析6.1.5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空间差异分析6.1.6 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其余人口学特征分析6.2 居民对节事的接触度分析6.3 节事对居民影响感知与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6.3.1 居民参与度6.3.2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6.3.3 节事本身因素6.3.4 其他因素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7.1 研究不足7.2 研究结论7.3 创新点7.4 未来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居民论文; 事前论文; 节事论文; 影响感知论文; 南京论文;
基于事前视角的居民对节事的区域影响感知与态度 ——以南京亚青会与青奥会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