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且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第一手材料。内容涉及宗教、丧葬、罩事等多佃领域,且呈现书面语特徵与口语化特徵并存的语言特点。时间正处於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燮最剧烈的时期,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量祠是汉藏系语言的重要特徵之一,而名量词是量词体系中产生最早、数量最多且特点最丰富的一类。前贤在石刻和量词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的研究卻近乎空白。本文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填補汉语量词史上的空白,造而凸顯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汉语量词史上的地位。我们书可能全面细致地描述63个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從意义和来源出发,定量统计出现次数,确定適用范围,展现此时期名量词的真实面貌。本文综合运用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名量搭配机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此外,我们不结合隋唐五代石刻,分别從名量词和名词雨个角度,考察魏晋至隋唐名量搭配的发展演燮,藉以呈现量词分工逐渐明晰、量词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通遇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的考察,我们发现:“腰、边、幡、互、丘、尊、队”等量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新兴,而“边、互、丘”为石刻材料所特有。魏晋至隋唐数百年间,有些量词用法产生改燮,“条、会、群、段”为愈用愈宽者,而“枚、躯、首、具”为愈用愈窄者。与同一名词搭配的量词也产生燮化,专用量词“互”被“结”替代,合用量词“匾、丘、躯、所”呈现出明顯的分化和更替趋势,通用量词“具”表集体的用法亦有被“副”替代的倾向。以上研究,可全面展现此畴期名量词的存在状态,发掘量词新成员,尤其是石刻所特有者;提供其他文献未见的珍贵佐证,可作为量词断代的新座标,且对量词属性的碓定起关键作用;補充修正已有结论,弥補傅世文献的不足,填補汉语量词研究的空白;为辞书编纂提供新材料,弥補收词、书证、释义等方面的不足,促进汉语工具书的修订。总之,魏晋南北朝石刻对於中古汉语量词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