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分部切除132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傅平[1](2017)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炎的针刀松解与局部封闭治疗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与超声引导下局部封闭术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从而为肩峰下滑囊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峰下滑囊炎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分册》肩峰下滑囊炎的诊断标准,纳入76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超声引导针刀松解治疗组和超声引导局部封闭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46±6.08)岁,病程(8.30±3.81)w,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21±7.02)岁,病程(8.84±3.85)w,采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封闭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功能和综合疗效进行观察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天后两组VAS和CMS评分对比,对照组优于治疗组;治疗7天及28天后两组VAS和CM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和超声引导下局部封闭均能明显改善肩峰下滑囊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缓患者肩部疼痛。(2)在超声引导下,局部封闭治疗在降低肩峰下滑囊炎患者疼痛及提高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比针刀松解见效更快。(3)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患者,二者临床疗效在后续效果上和总有效率上无显着差异。
季菲[2](2017)在《王文友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王文友老师的学术渊源。王老自少年时代即立志从医,通过对《黄帝内经》等经典着作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树立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肝脾密切相关,湿热源自脾土等学术观点。成年后王老至京行医、学习,师从伤寒大家,深受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注重方证对应,强调顾护脾胃,治肝兼顾体用,善用经方苦辛药法治疗湿热病证。此后王老又随肝病名家工作,愈加重视治肝脾、调气机、祛湿热,阐释诸病多从肝脾立论,常用柴胡剂施治,对肝胆脾胃疾患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通过博览医籍和积极实践,王老在妇科、儿科、皮科等学科的诊疗中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专长,在临床医疗、科研和师承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部分首先对王文友老师"保脾胃,调肝气,祛湿热"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阐述。王老认为脾胃是化生气血,调畅气机的关键,易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治疗要点在于消除阻滞,恢复升降。对肝病的诊治,王老则提出应根据体、用矛盾的变化动态调整治法,临床常肝脾二脏同治。王老还指出湿热致病日益广泛,祛邪之法重在调理中焦气机,兼以疏利肝胆。在理论探讨之后,对王老辨治脾阴虚证和其它9种病症的经验做了具体总结。脾阴虚证可致运化失常、濡养不足和血失统摄,在面、唇、舌、脉等各方面有特征表现,用药多选甘平、甘凉,佐以健脾补气之品。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为基本病机,王老通过观苔、按腹辨其虚实,治疗以疏肝降逆,和胃消积为原则。肝囊肿的病机为肝郁脾虚,血瘀水停,治疗当疏肝健脾,活血利水,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验方王氏疏肝消囊汤可使肝囊肿缩小,症状改善,抑制囊肿生长,效果优于西药对症治疗。肝硬化腹水发生于肝病晚期,不但肝体受到损伤,且病变已累及于肾,故当用一贯煎为基础方滋水涵木,柔养肝肾。胆囊炎发病源于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辨证可分虚实两端,治实证用疏肝利胆之法,治虚证则疏补兼施,通过望诊目睛可未病先防,对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者亦有经验用药。失眠一病王老多从肝论治,以和解少阳,祛邪调气,通降六腑为法,用小柴胡汤加减为基础方。王老对心律失常的辨治取法《伤寒论》方证对应,药物用量遵循经典,对预后的判断则参考脉诊。月经来源于肾中天癸,其正常来潮有赖于五脏功能的协调,故治闭经虚证用补肾健脾,调和五脏之法,治实证则活血疏肝,祛邪通经,对用疏肝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亦有心得。小儿具有肺、脾、肾三脏不足的生理特点,易因食积而患咳嗽,王老以葶苈丸化裁验方泻肺消积,并总结了多个宿食积滞的望诊要点。湿疹病由内外合邪而发,治疗需辨别血热、风盛、湿淫为患孰轻孰重,王老多用藿朴夏苓汤为基本方以祛湿疏表。论文的第三部分从少阳角度对代谢综合征治疗进行集中探讨。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少阳理论阐释,少阳病验方柴胡三仁汤的方证研究及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献综述回顾了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概况和近10年来的进展,指出该病的现代医学研究以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探讨为热点,中医学者则对临床治疗更为关注。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作用能同时纠正代谢综合征的多种代谢紊乱,与西医学针对各个组分的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少阳理论的阐释涉及其内涵意义、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联系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位,得出了该病可从少阳论治的结论并提出了该法的优势所在。对少阳病验方柴胡三仁汤的方证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将145例医案纳入统计,分析症状、舌脉、柴胡剂量、加味药物。结果显示,该方证的主症为小便短黄、大便粘滞、胁胀、脘痞、口苦、思凉、形体肥胖,兼症为咽痰不利、纳呆、头晕、呃逆、多梦、耳鸣、身重、嗜睡。典型舌象为淡红舌,薄黄腻苔。典型脉象为弦滑脉。常用柴胡剂量为20g,多以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泻下药、补虚药等加味。由此总结出柴胡三仁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气郁,湿热蕴结。临床观察通过随机对照方式检验了柴胡三仁汤对代谢综合征的疗效。选择符合2005年IDF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困脾证辨证标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共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5例。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每日一次。治疗组服用柴胡三仁汤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腹型肥胖、糖脂代谢、静息心率和血压、炎症指标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等方面的改变。共66例患者完成治疗,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中医症状积分都显着降低。治疗组在改善腹型肥胖、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控制静息血压和心率、改善证候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疗效评价中,治疗组显效率72.7%,有效率27.3%,对照组有效率63.6%,两组差异显着。两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理论确有临床指导意义,提示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或涉及神经反射、神经内分泌途径。
曾子芸[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魏忠[4](2012)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3例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分析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2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均行肝叶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30.4%:切口感染4例、膈下感染2例、胆漏1例。结论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应确定好切肝范围,术后结合胆道镜取石方可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余泱川[5](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隋楠[6](2012)在《助阳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饮食物结构等的不断改变,导致便秘患病率逐渐增加。根据美国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在美国,便秘的发病率为2%,而且几项美国全国性调查显示,年龄越大患便秘病的比率越高。查阅中国的有关便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便秘发病率为6.07%,在我国便秘的发病率受地区性影响,显示出地区差异性,但该病的发病率都高于2%。在老年人群甚至可达到15%~20%。便秘症状顽固,使患者痛苦不已,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可产生多种并发症。而且还是早老性痴呆、肝性脑病等病的诱发因素。甚至急性心梗或脑血管意外可以因便秘而诱发,患者生命直接受到威胁。关于便秘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经临床应用大部分药物初期使用疗效较好,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不尽人意,药物副作用发生机率也随之大大增加。还出现服药即腹泻,停药即便秘的药物依赖性。因此如何使长期便秘患者的疾苦得以减轻,由便秘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得以减少,有效治疗便秘,这一重要任务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便秘可分为继发性便秘和原发性便秘。慢传输型便秘是原发性功能性便秘中主要的一种,发病率约占整个便秘患者的45.5%。对于便秘的治疗祖国医学经验丰富,在防治慢传输型便秘方面更显示出显着优势,以及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祖国医学将便秘分为实证和虚证,临床发现慢传输型便秘在中医辨证以虚秘为多见,虚秘的易发病人群以三类人群为主,第一类好发人群是年老者、第二类好发人群是妇女、第三类好发人群是长时间因便秘大量使用泻剂性质的通便药者。虚性便秘绝大多有较长的发病病史,症状发作反反复复,难以治愈。导师田振国教授经从医数十载,查阅古今文献,针对便秘的诊治有深入的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采用补脾强肾、宽中润肠的治疗方法,组方助阳通便汤治疗本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课题是为了深入研究采用助阳通便汤治疗便秘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观察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的通便作用,并同时从分子水平入手,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本复方对便秘模型小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受体含量的影响,进而揭示助阳通便汤治疗便秘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提供实验依据,为临床提供参考,为新药申报做好前期准备。实验一: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的制备目的:复制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将105只小鼠按性别、体重分层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助阳通便汤低剂量组、助阳通便汤中剂量组、助阳通便汤高剂量组、麻仁软胶囊组、西沙比利组,共7组,每组15只,雌雄各半。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模型。参照文献报道,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其余各组小鼠按照2.5mg/kg的剂量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盐酸吗啡,连续注射45天,即可造成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较,造模各组小鼠从外观观察可见出现瘦小、干瘪,倦怠少动,小便发黄,大便表面水分减少,明显干硬,粪便颗粒细小,呈球状,且排便粒数及粪便重量明显下降等表现,称量体重便秘模型小鼠有所减轻,以上与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表现相符合,故认为造模成功。结论:对小鼠按照2.5mg/kg的剂量日一次皮下注射盐酸吗啡,连续注射45天的方法进行造模,可以成功复制出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模型可供进一步动物实验使用。实验二: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排便时间及重量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助阳通便汤对小鼠排便时间及重量的影响,判断助阳通便汤的通便作用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造模成功后各组小鼠日一次灌胃给与不同药液。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按0.2ml/10g体重灌蒸馏水;助阳通便汤:肉苁蓉30g牛膝20g肉桂15g仙灵脾30g白术20g山药20g郁李仁20g厚朴20g枳壳30g桑葚子20g (饮片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局提供)原方生药量225g。自来水浸泡以上药物40min,先武火煎煮,沸腾后改为文火,分两次提取滤液混匀,加热浓缩为1.5g/ml溶液,置于-20℃冰箱备用,用时预热至室温。助阳通便汤低剂量组:上述溶液稀释一倍,生药量14.63g/kg,按0.2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助阳通便汤中剂量组:上述溶液原液,生药量29.25g/kg,按0.2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助阳通便汤高剂量组:上述溶液浓缩一倍,生药量58.50g/kg,按0.2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麻仁软胶囊组:用蒸馏水将麻仁软胶囊配制成3.0g/ml的混悬液,按0.2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西沙必利组:用蒸馏水将西沙必利片配制成0.25mg/ml的混悬液,按0.2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墨汁的配制:在容积为1000m1的烧杯中加入800m1蒸馏水,用电子天平称取100g阿拉伯树胶粉放入其中,用玻璃棒边煮边搅匀,直至煮沸溶液呈透明糊状,用电子天平称取50g活性碳粉,加入到上述煮沸的糊状溶液中用玻璃棒边煮边搅匀,煮沸3次,呈黑色糊状,待糊状溶液冷却后,最后定容加入蒸馏水至1000m1,保存在冰箱中4℃环境下备用。各组均连续8天灌胃给药。所有小鼠在给药期间均自由饮水与摄食,隔日称量一次体重,并将给药剂量根据体重变化调整。在第九天给药前各组小鼠均禁食12h而不禁水。第九天灌胃给药30min后,每组小鼠按0.2ml/10g给予配好的墨汁灌胃,操作结束同时开始计时。恢复正常进食进水,并将滤纸铺于饲养笼中进行观察,记录各组实验小鼠第一次排出黑色粪便的时间和每只实验小鼠在24h内排出的粪便总重量。结果:各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及死亡情况:正常组小鼠造模后,体重、活动、饮食、二便均正常。造模各组小鼠从外观观察可见出现瘦小、干瘪,倦怠少动,小便发黄,大便表面水分减少,明显干硬,粪便颗粒细小,呈球状,且排便粒数及粪便重量明显下降等表现。自治疗用药起,随着时间延长,治疗各组小鼠便秘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倦怠少动症状也随之有所改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灌胃操作不当所致西沙比利组出现1只小鼠灌胃给药过程中死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明显延长(P<0.05),24h内各组小鼠排出粪便重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及各治疗组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均缩短,24h内各组小鼠排出粪便重量均增加。其中正常组、助阳通便汤高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明显缩短,24h内小鼠排出粪便重量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麻仁组比较,助阳通便汤高剂量组、助阳通便汤中剂量组、西沙比利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助阳通便汤高剂量组、助阳通便汤中剂量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1盐酸吗啡皮下注射的造模方法复制出小鼠便秘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2助阳通便汤能缩短便秘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增加便秘小鼠的24小时排便重量,并呈现出量效关系。实验三: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助阳通便汤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判断助阳通便汤治疗便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各组小鼠在第十天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h,灌胃给药30min后,各组小鼠均按照0.2ml/10g的剂量给予配好的墨汁。30min后处死小鼠(采用脱颈椎的方法),计算墨汁在肠管中的推进率。具体方法:打开腹腔后分离小肠与大肠。测量肠管长度为“小肠总长度”,从幽门至墨汁前沿为“墨汁推进长度”,小肠墨汁推进率是所测量前者的长度除以所测量后者的长度乘以百分之百。结果:七组小鼠的小肠墨汁推进率相比较,正常组小鼠为75.07%,模型组下降至66.5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的墨汁推进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高剂量组达到92.52%,不仅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1盐酸吗啡皮下注射复制出小鼠便秘的模型稳定性好。2助阳通便汤可以显着提高便秘小鼠的小肠推进率,增强胃肠动力,进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实验四: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肠组织中5-HT受体、VIP的分布和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助阳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及5-HT受体、VIP分布和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最后一次给药后迅速打开实验小鼠腹腔,将大肠分离,切取约15mm近端小鼠结肠段组织,保存在事先装好固定液的小瓶中备用。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进行染色处理,先在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受体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方法:细胞浆出现黄色或棕黄色物质为5-HT受体和VIP阳性。结果:所有切片中均可见多少不等的5-HT受体和VIP阳性表达的细胞,阳性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可见染成黄色或棕黄色的颗粒。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VIP和5-HT受体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稀疏,数量减少。各治疗组小鼠结肠组织中5-HT受体和VIP阳性表达细胞分布相对较密集。结论:助阳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模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神经递质(5-HT受体和VIP)的含量来实现的。
孔燕[7](2011)在《从平衡体态疗法探讨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态,指人的身体形态。就是指人体在实施各种运动时,比如行走、站立、坐卧等等状态下,人能用眼目能直接观察到的人体的头部、肩背、肢体等等不同部位形状姿势的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对这些在形体上的变化往往容易与其身体素质、体格锻炼等一些社会及主观因素联系在一起。我们从临床实践观察到体态的某种变化,并不完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身上的反映,有时确实是与疾病有关的一种外在表现,当我们把出现的异常体态矫正为常态时,患者的病痛往往会减轻或消失。由此可见,体态虽是人体的外在表现,然而内在的病变也常常通过它的异常而表现于外,这个现象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整体论思想的体现,通过平衡体态疗法治疗一些临床疾病,从中寻找规律性的原理,将有助于提高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中医学理论向世界各地推广和应用。1.研究目的:本文在中医学整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探讨通过矫正异常体态,治疗一些常见病和一些难治性疾病的临床实例,采用分析仪器对其疗效进行标准化分析,以研究体态与疾病、体态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同时为体态异常不仅是作为辨证的依据,而且纠正异常体态也是一种治疗的方法,提供临床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挖掘和深化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应用价值提供研究依据,并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向世界各地推广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中医学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方法:2.1理论探讨: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起源于《黄帝内经》人体内外相关的思想脉络进行分析,摘录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原文,为拓展和挖掘从体态变化认识疾病的原创性理论依据打下理论基础,从而提高对体态与疾病、体态与疾病治疗的相关性研究意义的认识。说明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不仅是认识人体生理机制的一种中医学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且具有坚实的临床基础;从体态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到纠正体态可以医治临床疾病,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它将丰富中医理论宝库,为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供依据。2.2.1建立临床研究的标准我们选择了SpinalMouse(原名MediMouse)体态测量仪,这是一个由瑞士公司研制,经过欧共体相关检测机构认证的医疗检测仪器,已经被认可的具有一定测量标准的仪器设备。另外又选择具有8个光针头,激光器的波长为632.8nm,光纤输出功率为15mW,光斑直径3.0mm,发散出红光与远红外光结合的融合光束。通过硅树酯软接头直接垂直贴在皮肤表面,从皮肤层垂直进光深度可达35毫米,物理能量密度5瓦/厘米,生理能量密度5瓦/厘米2,相当于物理能量密度15瓦/厘米2激光治疗仪,作为治疗工具。建立每个患者的研究病案,(入选病例均为经过瑞士国立医院诊断明确的患者)并纳入病案数据库,为随时调用和分析建立数据基础。2.2.2体态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500例)我们所有入选的病例都具有瑞士国立医院明确的诊断,建立了封疾病与体态的变化方面进行观察治疗与分析的相关机制。(1)建立首诊制,在自愿的前提下填写就诊表,并测量脊柱的变化和记录体态外形的状态,SpinalMouse脊柱测量图表,当即显示测量数据,并通过相关计算软件做出评价。(2)对入选病人依据中医学的通调气血,调整体熊的基本原理,用激光照射相关穴位后加以手法(本人总结的以拔罐与整骨相结合的一套有效经验手法)纠正体态,并用打分的方式记录每次患者对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的评价。(3)在基本康复的情况下,再测量脊柱的变化,仍用SpinalMouse脊柱测量图表,当即显示测量数据,并通过相关计算软件做出评价,提供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前后所测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500例病案共涉及10类病症,封所有患者的体熊都进行了测量,对部分患者照了相,在初诊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治疗。通过用激光照射相关穴位后,直接刺激经穴而得气,从而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节阴阳、补虚泻实、散瘀止痛以纠正体态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疗效。不仅是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而且还可以从实测数据中看到患者恢复的科学依据。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显示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比如西方国家常见的挥鞭综合症、因疤痕引起内脏功能紊乱、顽固性头痛,只能依靠服用强止痛药物或镇静剂来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在治疗中发现他们都存在不同的体态异常,经过针灸调整体态后,症状得到改善,有些彻底消失。在治疗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所有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录入,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绘制了频数分布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状态,作为假设检验的依据。而后考察了每一个病人的监测数据,分别对获得的数据做频数分布分析,了解其是否为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再做单样本T检验,对病人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比较,取治疗前后数值的差值进行分析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体态与疾病有相关,纠正体态可以治疗疾病。我认为纠正异常体态也是中医学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是有科学依据的。4.结论体态虽是人体的外在表现,然而内在的病变也常常通过它的异常而表现于外,这个现象是中医学理论中整体论思想的体现。体态的改变、体态的异常作为辨证的依据虽然已经被人熟知,但是在研究中我发现以往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体态与疾病相关的临床应用,主要停留在以诊断为主的认识范畴里,而目前对于纠正异常体态也是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中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的认识是不足的。我的研究证明,纠正异常体态,缓解躯体疾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用价值,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论文用大量的临床病例,实测的大量数据证明,纠正异常体态治疗疾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随着药物研究的发展与应用的扩大,逐渐被淡化和削弱。我们的研究提示这种在中医治疗学上曾经占有一席之地的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用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证明,我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即体态与疾病相关,纠正体态可以治疗疾病;纠正异常体态也是中医学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科学依据,是中医学中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体现,这也是本人研究的创新之处。我的研究结果在临床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在瑞士不仅激励了中医同行,也受到了当地西医从业人员的关注。我认为这是对中医理论宝库的挖掘和发扬光大的贡献,我的研究结果也让外国医学界认识到中医学具有科学的内涵;本研究结果也为中医走向世界起到了促进作用。
毛明新[8](2010)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CO2气腹对下肢静脉回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CO2气腹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9例行腹腔镜手术,33例行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于全麻后气腹建立前、气腹建立后20min和气腹消除后20min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股静脉截面积和最大血流速度;开腹手术组分别于全麻后开腹前、开腹后20min和关腹后20min同法测量股静脉上述指标。最后将两组按年龄分为4小组:A组(20例):≥60岁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组;B组(19例):<60岁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组;C组(17例):≥60岁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组;D组(16例):<60岁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组,比较4组不同手术时期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在气腹建立后20min股静脉截面积明显增大(P<0.05),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减小(P<0.05);与B组相比,A组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结束气腹消除后20min股静脉截面积、血流速度均迅速恢复,但未达到气腹前水平,三个测量点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C02气腹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60岁以上患者变化更明显,老年患者需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李龙,刘树立[9](2010)在《促进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稳步健康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刘树立,李龙[10](2009)在《我国小儿腔镜外科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 我国小儿腔镜外科起步相对较晚,经过我国小儿外科医生多年勤奋工作,发展迅速,作者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国内正式发表的小儿腔镜外科文献,对国内小儿腔镜外科的发展及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国内权威文献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平台(CNKI)及万方知识数据平台进行检索,时间是2008年9月以前,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章。选择关键词小儿+腹腔镜、小儿+微创外科、小儿+胸腔镜、儿童+腹腔镜、首次检索:"腹腔镜"+二次检索:"小儿"组合进行检索,共检索选择330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文章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时间、发表
二、胆囊分部切除132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分部切除132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炎的针刀松解与局部封闭治疗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语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样本含量 |
2 随机分组方法 |
3 仪器、针具及药物 |
4 分组治疗 |
4.1 治疗组(超声引导针刀松解组) |
4.2 对照组(超声引导局部封闭组) |
4.3 疗程 |
4.4 安全性监测项目 |
4.5 意外事故的预防 |
5 观察方法 |
5.1 VAS评分 |
5.2 CM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
5.3 综合疗效标准评定 |
5.4 观察时点 |
6 统计分析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8 研究结果 |
8.1 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8.2 基线资料 |
8.2.1 性别分布比较 |
8.2.2 年龄分布比较 |
8.2.3 病程分布比较 |
8.3 临床疗效评定 |
8.3.1 两组治疗前后VAS比较 |
8.3.2 两组治疗前后CMS比较 |
8.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8.5 安全性评价 |
8.6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语 |
9 中医学对SAB的认识 |
9.1 病名溯源 |
9.2 病因病机 |
9.2.1 肝肾亏损是导致SAB的内患因素 |
9.2.2 气血虚衰是导致SAB的易感因素 |
9.2.3 痰饮凝滞是导致SAB的肿胀缘由 |
9.2.4 邪气外侵是导致SAB的重要诱因 |
9.2.5 外伤、劳损是导致SAB的重要原因 |
9.3 古人着作中记载的中医治法 |
9.3.1 外治大法为主,针刺肩髃 |
9.3.2 内治方药亦多,流利关节 |
10 现代医学对SAB的认识 |
10.1 解剖 |
10.2 流行病学 |
10.3 发病原因 |
10.4 病理改变 |
10.5 临床表现 |
10.6 治疗 |
11 超声引导技术 |
11.1 超声对人体显像原理 |
11.2 超声技术的肌肉骨骼损伤中的应用 |
11.3 超声对肩峰下滑囊的显像 |
11.4 超声引导肩部针刀和针具穿刺治疗的应用 |
12 针刀对肩峰下滑囊炎的治疗作用 |
12.1 针刀是古九针的延续 |
12.2 针刀的针刺镇痛效应 |
12.3 针刀的手术刀作用,减张减压 |
13 针刀与封闭作用、疗效比较 |
14 总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附表CMS评分系统 |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2)王文友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王文友老师学术渊源概述 |
1 幼习《灵》、《素》,奠定基础 |
1.1 少年跟师从医,研习《内经》经典 |
1.2 脾胃后天之本,亦为升降之枢 |
1.3 肝木体阴用阳,主生发与疏泄 |
1.4 湿热合邪为患,源于中焦脾土 |
1.5 遵经独有创见,肝木脾土同治 |
2 长学《伤寒》,悬壶京华 |
2.1 师从伤寒大家,远承仲景之学 |
2.2 重视脾胃盛衰,调治皆需顾护 |
2.3 肝病辨治多样,倡调补而慎攻 |
2.4 湿热致病甚众,治法方药丰富 |
2.5 治肝兼顾体用,湿热药法苦辛 |
3 学有专长,博采众方 |
3.1 追随肝病名师,融会关老学说 |
3.2 善治肝胆脾胃,兼修妇儿诸科 |
3.3 创新成果丰硕,教育贡献卓越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王文友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1 学术思想概述 |
1.1 保脾胃 |
1.2 调肝气 |
1.3 祛湿热 |
2 临床经验总结 |
2.1 循经典论辨治脾阴虚证 |
2.2 疏肝降逆,和胃消积治疗慢性胃炎 |
2.3 疏肝健脾,活血利水治疗肝囊肿 |
2.4 滋水涵木,养血柔肝治疗肝硬化腹水 |
2.5 辨证虚实,疏肝利胆治疗胆囊炎 |
2.6 和解少阳,祛邪调气治疗失眠 |
2.7 宗仲景法治疗心律失常 |
2.8 调和五脏,活血疏肝治疗闭经 |
2.9 泻肺消积治疗小儿食积咳嗽 |
2.10 祛湿疏表治疗湿疹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研究概况 |
1 历史沿革 |
2 诊断标准 |
3 流行病学调查 |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与其它疾病相关性 |
6 临床防治 |
7 小结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概述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 |
3 证候研究 |
4 实验研究 |
5 临床观察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理论探讨 |
1 少阳内涵 |
2 少阳生理 |
3 少阳病理 |
4 代谢综合征与少阳 |
参考文献 |
柴胡三仁汤方证研究 |
1 资料来源和选择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柴胡三仁汤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3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型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
一、医史文献研究 |
二、中医理论研究 |
三、脉学研究 |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
三、妇科疾病防治 |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
二、临床研究方面 |
三、实验研究方面 |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
三、针刺麻醉研究 |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
一、侨港中医群体 |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图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助阳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便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结论 |
实验二: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排便时间及重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实验三: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实验四:助阳通便汤对便秘模型小鼠肠组织中 5-HT 受体、VIP 的分布和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附图:各组大鼠结肠组织 VIP 表达免疫组化照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从平衡体态疗法探讨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欧对体态及体态诊疗方法的认识 |
1.1 运动(程序)学说Kinesology诊疗法 |
1.2 螺旋动力学说Spiraldynamik |
1.3 频率学说 |
参考文献 |
2 整脊疗法的运用和研究 |
2.1 概念 |
2.2 源流 |
2.3 现代发展 |
参考文献 |
3 经脉与激光针灸的应用与研究概述 |
3.1 机理 |
3.2 激光针灸临床应用研究 |
3.3 激光针灸与传统针灸疗效对比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观与体态诊疗的文献探源 |
1.1 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观的内涵 |
1.2 经络是联系内外的关键 |
1.3 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观与体态诊疗 |
1.4 调整体态应用于临床治疗探源 |
1.5 调整体态临床应用意义 |
2 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观与体态诊疗的临床研究 |
2.1 体态测量仪的选择与应用 |
2.2 疾病分析与病例收集 |
3 平衡体态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500例) |
3.1 疗效评价数据的收集 |
3.2 平衡体态治疗方法的运用 |
3.3 体态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与分析(500例) |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CO2气腹对下肢静脉回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促进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稳步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的发展 |
2 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现状特点 |
2.1 地区发展不均衡 |
2.2 开展病种不均衡 |
3 我国小儿微创外科发展的创新力 |
4 依据国情促进我国小儿微创外科发展 |
4.1 普及微创观念 |
4.2 考虑经济状况 |
4.3 专业杂志引导支持 |
4.4 发挥专业协会作用 |
4.5 加强国际交流 |
5 我国微创外科发展的任务 |
第一, 改善微创外科发展的不均衡状态: |
第二, 组建小儿微创外科专业协会: |
第三, 紧跟高科技前沿技术: |
第四, 新生儿、低体重儿微创外科手术有待进一步开展: |
第五, 发展小儿微创肿瘤外科: |
四、胆囊分部切除132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炎的针刀松解与局部封闭治疗临床对比研究[D]. 傅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2]王文友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少阳论治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季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3例体会[J]. 魏忠. 安徽医学, 2012(08)
-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助阳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D]. 隋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5)
- [7]从平衡体态疗法探讨中医学内外相关整体论思想的应用价值[D]. 孔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CO2气腹对下肢静脉回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毛明新. 暨南大学, 2010(11)
- [9]促进我国小儿微创外科稳步健康发展[J]. 李龙,刘树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01)
- [10]我国小儿腔镜外科的现状与展望[J]. 刘树立,李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