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从不排除艾滋病患者

医疗保险从不排除艾滋病患者

一、医保从未排斥艾滋病患者(论文文献综述)

王耀[1](2020)在《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驻马店市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HCV抗体阳性者核酸(HCVRNA)检测现状、HCVRNA阳性者治疗现状。分析影响HCV抗体阳性者接受HCV RNA检测和HCV RNA阳性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丙型肝炎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2019年5月1日--8月31日期间,对驻马店市驿城区、平舆县、汝南县、泌阳县四个地区五家具备HCVRNA检测资质和抗病毒治疗能力的医院就诊者中筛查出的年龄≥18岁的HCV抗体阳性者(包括既往阳性和新筛查阳性)开展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调查两种方式。对住院患者、与肝病相关的感染科和消化内科的门诊就诊者中发现的HCV抗体阳性者主要采用现场调查。对其他门诊筛查的丙肝抗体阳性者和现场调查遗漏的HCV抗体阳性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收集HCV抗体阳性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家庭经济状况、个人隐私问题、就医便利度、就诊信息、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接诊医生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和治疗信息等。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分布法,构成比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检验水准为α=0.05,进行双侧检验。结果:1核酸检测现状:共调查HCV抗体阳性者416例,HCV RNA检测率为58.41%(243/416),HCV RNA 阳性率为 82.72%(201/24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2999元(OR=5.36,95%CI:1.55~18.53)和≥3000元(OR=8.39,95%CI:2.01~35.01)者HCVRNA检测率均高于人均月收入<1000元者;自驾来就医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乘公交来就医者(OR=4.30,95%CI:1.46~12.69);知晓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调查对象HCVRNA检测率高于不知晓者(OR=1.89,95%CI:1.06~3.38);HCV感染状态被家人知晓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不被家人知晓者(OR=5.11,95%CI:1.27~20.49);和常规医疗服务前检测HCV抗体的调查对象相比,出现肝病症状后检测者HCV RNA检测率较高(OR=3.78,95%CI:1.15~12.46);感染科/肝病科(OR=11.17,95%CI:3.61~34.55)和消化内科(OR=8.65,95%CI:2.38~19.74)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外科。2整体治疗现状:HCV RNA阴性者中,排除既往HCV抗体阳性者后,抗病毒治疗、保肝/护肝治疗分别占13.42%(53/395)、31.14%(123/395)。在未做HCV RNA检测者中,抗病毒治疗者占5.78%(10/173);在HCV RNA阴性者中,抗病毒治疗者占9.52%(2/21)。在抗病毒治疗者中,有22.74%(12/53)的调查对象无抗病毒治疗指征。3抗病毒治疗现状:201例HCV RNA 阳性者中,抗病毒治疗率20.40%(41/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治疗率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者(OR=5.31,95%CI:1.04~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者治疗率高于人均月收入≤1999元者(OR=8.12,95%CI:1.83~36.14);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者抗病毒治疗率高于不知晓者(OR=2.73,95%CI:1.10~6.73);出现症状后检测HCV抗体者治疗率高于医疗服务前筛查HCV抗体者(OR=5.40,95%CI:1.72~16.93)。结论与建议:1调查医院的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率达到中等水平,但受到患者经济状况、家人是否知晓感染和就诊科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检测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故医疗机构降低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如减免检测费用或将检测纳入医保),同时鼓励患者在诊疗过程尽量取得家人配合,提升就医积极性,主动到肝病专科门诊就诊,可提高该类人群的HCV RNA检测率。2抗病毒治疗者中存在没有治疗指征的调查对象;HCV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率较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对丙肝危害认识不足是该类人群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故建议患者使用纳入医保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医疗负担;同时鼓励患者向医生咨询丙肝相关问题,以消除对自身病情的疑惑,提高抗病毒治疗积极性。

张东生[2](2020)在《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文中指出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已经不是普通的身体病症,还具有特殊的社会隐喻。从医学上看,艾滋病是病毒“入侵”肌体;从传播方式上看,艾滋病则是将感染者置于死地的“传染源”,疾病的隐喻带来的是对患病者的污名化。艾滋病进入中国的三十余年间,从最初遥远的“外来病”,到农民工的“记号”,再到近年来的“艾滋病=同性恋”,与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前期“COVID-19=湖北人”如出一辙(1)。不同的是,对于艾滋病,大众则给予其更多的道德批判。现阶段我国对于HIV/AIDS患者心理问题的关注、患者自身关系网的恢复以及患者权利保障等方面研究开展较为薄弱。通过对南昌市HIV/AIDS患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认知,他们常带有自我偏见和否定的负面情绪,并且担心身份暴露、自我接纳程度低、社会关系上的自我封闭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HIV/AIDS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他们接受药物治疗的意向,在其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同时,更容易引发其报复社会的行为。理性的认知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接纳艾滋病,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社会工作注重救难、解困和发展,通过转变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的非理性认知,让患者接纳自己、正确接受抗病毒治疗、以理性认知去看待艾滋病的污名化。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通过对案主理性认知的塑造,以及自助小组成员间的符号互动,有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本文旨在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患者自身层面研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在艾滋病医务领域的一次尝试,能够为未来医务社会工作在艾滋病群体中的开展提供参考。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周健明[4](2020)在《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与创伤后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道疾病的一种,其病变部位可累计全消化道,症状受病变部位的影响而不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肠梗阻、肠黏连、反复发烧等,患者病情多反复迁延,症状在缓解期与活跃期间交替变化。克罗恩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都会遭受由疾病所带来的创伤。随着医学人文不断受到重视,医务社会工作肩负使命保障患者心理、社会关系的健康以达到对患者“全人”的关注,因此研究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特征,以创伤后成长为视角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创新性、现实性。为了探究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类型、创伤后成长体验、创伤后成长过程以及创伤后成长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务社会工作者干预克罗恩病患者提供干预策略,作者于2019年3月至8月于上海某三甲医院普外科病房内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对34名克罗恩病患者进行了访谈,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转录成文字稿后导入“Nvivo11 plus”软件中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转录文字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得出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遭遇的创伤较为复杂,可分为外显性创伤与内隐性创伤,在面对创伤时不同的克罗恩病患者身上展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可分为主动型保护因素、被动型保护因素、主动型风险因素与被动型风险因素,由于克罗恩病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只有在经历了缓解期与活跃期的反复交替后才能从中获得创伤后成长最终达成携病而行,克罗恩患者的整个创伤后形成多为无意识形成。为了协助克罗恩病人激发自身创伤后成长特征提升其创伤应对能力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从(1)协助医护团队宣教加速康复外科理念(2)加强患者疾病自我管理与控制理念(3)社会倡导提升炎症性肠病社会认知度(4)患者心理干预(6)心理健康宣教(6)家庭沟通模式指导(7)社会交往指导(8)社会资源链接(9)就业指导(10)发展榜样人物多个角度帮助克罗恩病患者有意识的摆脱困境。

杜艳华[5](2020)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描述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现况,探讨影响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制定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就诊的青年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及希望指数量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用以测量患者的病耻感,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是用来专门评估疾病的应对方式和应对特点的量表,希望指数量表用来测量患者的希望水平。本研究采用EpiData3.1创建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双人双录入,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描述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55例青年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39%。2.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总分为(70.19±15.34)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居住地、收入、被感染途径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感染状态、病程、应对方式中的面对、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希望水平中的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及希望总分在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得分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得分呈正相关(P<0.05);希望水平中的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希望总分与病耻感得分呈负相关(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因素中有9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及希望水平中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结论1.青年慢性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2.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受家人或朋友的支持满意度、感知受歧视的现状、应对方式中的回避、希望水平中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其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范志勇[6](2020)在《商业保险法视野中的艾滋病风险保障》文中指出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与高死亡率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慌,治疗艾滋病产生的高额经济成本迫切需要其他群体进行分担。以权利保障理念进行审视,保险风险分类需要经过反歧视标准的考量,艾滋病病毒检测造成了对部分社会群体不公平对待的歧视,不具有正当性。将艾滋病风险列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属于"矫枉过正"的怠惰之举。风险可保性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商业保险覆盖艾滋病风险的可行性基础。商业保险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具有社会保险不可取代的优势。我国可以采取政策性商业保险条款的方式,将艾滋病风险控制的环节放至理赔端,建立针对艾滋病风险的公正的商业保险保障机制。

丁阳[7](2020)在《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督教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非异性恋性关系(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和家庭关系设下了牢固的“罪罚”围城。作为最前沿的酷儿运动和酷儿理论,催生出了一大批新颖但也极具争议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酷儿群体因自己独特的性取向而被欧美基督教社会排斥,他们一方面无法摆脱自身天然的特殊生理欲望,另一方面又活在基督教所定义的罪恶之中,这种强烈的罪与欲的冲突几乎贯穿在欧美影视作品的所有酷儿话题之中,这也构成了本论文的讨论重点。首先,这种冲突体现在酷儿的形象塑造上。根据冲突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将形象分为四类:反抗冲突的犀利另类酷儿形象、压抑冲突的顺从隐忍酷儿形象、接受冲突的坦然面对酷儿形象以及复杂矛盾的异性恋形象。具体说来,叛逆者用激烈的现实行动和夸张的造型艺术来进行内外反抗,他们言行一致地展现出自己酷儿身份的特殊性,也努力驳斥不公平的性向压迫来争取自己的权利。隐忍者用欺骗的方式否定自我,也用从众的方式来抹灭自己的性向特性。坦然者则以爱之名去接受这种冲突的存在,并且用寻常心去拥抱与异性恋相一致的主流生活。而异性恋者则是高度复杂且矛盾的,在敌视和妥协两种情感的杂糅下与酷儿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此为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再者,这种冲突也体现在主题建构上。欧美影视作品在表达处于弱者地位的酷儿群体和处于威权地位的基督教社会两者之间的冲突时,主要将核心集中在人权问题上。由点及面,可以将人权主题分为三层进行解读:一是讲述自我个体冲突的成长主题,这一主题最能引起观众的通感化共鸣,并且跨越了年龄和伦理的限制,进行一种超越异性恋认知的性向探索。二是讲述亲情冲突的家庭主题,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继续遵循现有主流的“家长-子女”模式,只是将父母家长替换为同性爱人,其模式根本还是传统的和趋向主流的;另一类则是后现代式的,将既定的家庭模式彻底打破,引入了更加多元的讨论,可以是多方关系的,也可以是突破血缘的,甚至是突破性向和性别束缚的。三是讲述权利冲突的社会主题,这一主题更多的是群体画像式的,既可以是以时间串联起酷儿权利抗争史的,也可以是以人物为主,用个体经历深入社会烟火的。此为本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还有,这种冲突也体现在现实影视创作上。这主要是指酷儿影视作品的宗教观表达,并从以下三点对其观念进行冲突解构:性向观、伦理观和罪源观。它以解构宗教伟人的方式进行性向表达,即为圣人赋予人性以及扞卫人性的尊严,将圣人的性别、性向和性关系都做出大胆的多元化表达。它也以解构宗教血缘的方式进行伦理表达,在道破现代基督教血缘伦理的自我矛盾后,突破这一枷锁并进行社会道德的质问——决定家庭关系的到底是什么?它还以解构宗教本体的方式进行罪源表达,简单说来就是在重构“罪”的定义之后反思自身的局限性。此为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酷儿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持续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欧美社会矛盾,影视作品虽然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变革并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但其媒介属性却使个体抗争经历和群体抗争历史得以被生动地记录,其内在的反集中和反霸权精神也得以延续。只要基督教和酷儿无法从道德层面达成和解,这场争论就会继续进行下去,酷儿影视作品也就必然要继续参与其中。可感知的是,随着酷儿影视作品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并进入到主流市场中来,它也必然会经历“去标签化”,即逐渐从小众的影视门类融入到情感的、家庭的和社会的影视分类中去。

谭浩[8](2019)在《医疗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人们把医疗权等同于健康权,从而使得医疗权的相关研究受到忽视。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作为一个重大的民生话题和法律问题,医疗权受到更大的重视。特别是当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过程中,深入研究医疗权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当前理论界对于医疗权的研究主要在民法领域,侧重于从物权法、合同法等视角对医疗权界定,侧重于医疗权和患者权利的重合,此观点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中已有体现。医疗权具有多种形态,包括医疗权的人权属性、宪法权利属性、私法权利属性等方面,因此,应从不同层面对医疗权进行探讨。相对于医疗权的私权属性,医疗权的社会权属性才是其核心要义。医疗权应在社会法的视野中,在社会权的定位中展开研究和分析才能切中要害。医疗权实现的关键因素是国家义务,这种国家义务既包含人权法所指向的国家责任,但更多属于公民社会权利层面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现。医疗权的研究不能忽视医疗自由权的防御性保护,医疗权不能片面强调受益性保障,以免滑入“恩惠”或“恩赐”,以医疗决定权为核心的医疗自由权亦应是医疗权所保护的重点内容。这一点,特别在艾滋病病人的权利保护体现得尤为清楚。医疗权作为一种人人享有的从国家或社会获得医疗服务的基础性权利,其与受教育权、住房权等权利具有亲缘性的功能性内涵。对于医疗权的理论基础当前理论界研究甚少,亦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医疗从一种救治的技术行为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人所享有的基础性权利,经历了一个“从平权到身份”、“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历史演进过程,折射出人类医疗法治的发展进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从马克思权利观的视角来看,医疗权利是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重要内容。资产阶级的医疗权利观虽然具有民生保障的进步意义,但其物质生产方式的剥削性和不平等性,决定了其权利的虚假性和假人道性。对于医疗权也存在各种理论争议,主要表现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否定论,但否定论的理由并不能真正成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医疗权的争论恰恰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权利观的无根性和空洞性。因此只有对医疗权的历史逻辑、法理逻辑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真正了解医疗权的权利内涵和发展方向。法律是规范之学,医疗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必须要深入探析其权利的内部结构。医疗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医疗权主体的普遍性应体现其医疗权的人人普享性。相对于民事权利等权利不同的是,医疗权所指向的主体理论上应体现为一种普享性。如何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和公平的分配,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对特殊群体比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甚至包括囚犯、非法移民、少数民族等主体的特别保护。医疗权的核心义务主体毫无疑问应是国家,国家对公民医疗权有尊重、保障和实现的义务,在具体落实时,还是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但联合国国际公约所设定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世界各国均应该恪守的政治责任和法律底线。医疗权的体系化是医疗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融入整个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应当进行法律的逻辑论证和制度定位。医疗权的体系化应以社会权为本位进行体系性分层,防御性权利和收益性权利的二元分析结构对于诠释医疗权所涉及的“权力——权利”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由此,医疗权可以分为以医疗决定权、医疗参与权、医疗救济权为内容的医疗防御性权利,医疗受益性权利是医疗权的制度核心,包括医疗资源分享权、医疗保障权、医疗救助权和药品的获得权为内容。医疗权应以此种二元结构模式进行规范构建,正在制订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应该对此理论研究经验予以吸收,将患者权利等私权性权利析出,纳入民法进行保护。医疗权重在实现,医疗权的保障和救济是医疗权的重要内容。从总体来看,医疗权的保障分别在人权法、宪法及普通法层面展开,医疗权保障有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二元机制。按照政府在医疗保障所承担的责任和管理能力来分,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的政府包揽型的医疗保障模式,一种是以德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性的医疗保障模式,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补缺型的医疗保障模式。这些保障模式体现了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制度特色。医疗权的救济目前来讲相对比较薄弱。医疗权的行政救济通过各国设立相应的申诉机制予以保护,医疗权的司法救济对于医疗权的保障十分重要,尤其是体现为生存性内容的医疗权,司法救济必须承担起托底责任。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法》等法律的出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制订,医疗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历史负担较重,医疗权的保障和实现存在较大的挑战。从近年的“法治中国”的有力推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医疗权的制度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只是开了个好头,医疗权的实现还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权制度的良法善治一定能形成。

龚婷[9](2019)在《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及自尊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描述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分析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探讨患者病耻感和社会支持、自尊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中干预患者病耻感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南昌市某所三甲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资料,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使用Excel进行双人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总分为(52.74±9.76)分,其中社会排斥为(21.31±4.05)分,经济歧视为(6.96±1.89)分,内在羞耻感为(11.28±2.93)分,社会隔离为(13.19±2.95)分。2.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41.85±9.35)分,其中主观支持为(22.31±6.19)分,客观支持为(11.77±3.81)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7.78±2.80)分。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自尊总分为(23.2±3.91)分。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购买造口用品报销费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造口接受程度、造口自理程度、与医护人员的交流程度的患者病耻感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总分及三个维度(社会排斥、内在羞耻感和社会隔离)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p<0.01),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p<0.01)。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与自尊总分呈负相关(p<0.01)。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的因素有:年龄、造口自理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造口接受程度、与医护人员交流程度、文化程度、自尊,7个变量共解释说明总变异为58.3%。结论:1.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病耻感。2.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可明显降低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3.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自尊越低导致病耻感越高。4.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造口自理程度、自尊、家庭人均月收入、造口接受程度、文化程度、与医护人员交流程度。

闻静[10](2018)在《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筛查状况以及筛查出的患者的确诊、治疗情况;分析影响丙型肝炎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疗的相关因素,为下一步制定相关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选择广东、河南、湖南、辽宁、云南5省25家医院作为研究现场,收集各医院丙型肝炎相关筛查策略、实验室检测能力、治疗方案、近3年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筛查情况等资料。以研究现场2017年4-12月间所有在就诊人群中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进行丙型肝炎相关检测原因、肝功能、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检测结果、确诊及接受治疗等情况,并按医院级别进行分层比较。同时,对部分医务人员和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采用主体框架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影响丙型肝炎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影响因素,对定量研究进行补充。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1.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本研究涉及的25家医疗机构包括13家二级医院和12家三级医院。除1家二级医院在内镜操作前未常规进行抗-HCV筛查外,其余24家医院均要求在手术前、内镜操作前及对血液透析患者、孕产妇和住院患者进行抗-HCV筛查;19家(占76.0%)医院通过本院检验科或委托第三方检测的方式可提供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检测服务;17家(占68.0%)医院设置了肝病诊疗相关科室;17家(占68.0%)医院可提供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的抗病毒治疗,其中11家为三级医院,其余8家医院以保肝治疗为主。1.2医疗机构抗-HCV筛查情况:抗-HCV筛查量逐年上升;2014-2016年三级医院的平均抗-HCV阳性检出率为3.0%,高于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1.6%)。1.3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共调查抗-HCV阳性者3222例,平均年龄53.4±13.7岁,男女比例为1.48:1,三级医院占74.0%(2385/3222),HCVRNA阳性的确诊丙型肝炎病例占41.6%(1340/3222),均为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三级医院55.3%(1318/2385)的调查对象集中在40~60岁,72.1%(1720/2385)在肝病相关科室诊疗中发现,其中52.0%(1240/2385)进行了 HCVRNA检测确诊;二级医院的调查对象60岁以上人群占42.3%(354/837),42.1%(352/837)在外科被发现,仅11.9%(100/837)进行了 HCVRNA检测确诊。1.4调查对象的发现途径: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是通过各种医疗服务前筛查或出现肝病相关症状后检查等被动方式检出,就诊者主动要求检测的比例仅为11.8%(379/3222)。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被动筛查出的患者较多,(66.0%vs71.1%,x2=7.608,P=0.022)。1.5治疗情况:1340例HCVRNA阳性者符合抗病毒治疗要求,其抗病毒治疗率仅为14.6%(196/1340),保肝治疗率为36.4%(488/1340),其余未接受任何治疗。趋势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率呈下降趋势(Z=6.604,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现居住于外地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较居住于本市的患者低,OR(95%CI)为0.14(0.08~0.26);与肝病科室相比,就诊于其它内科和外科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率较低,OR(95%CI)分别为0.17(0.07~0.40),0.25(0.11~0.60);与无纤维化患者相比,出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率更低,OR(95%CI)分别为0.49(0.26~0.90),0.50(0.33~0.75)。2定性访谈结果:本研究共访谈39名丙型肝炎患者和41名医务人员。通过主题框架分析法可知:从提供方的角度来说,非专科医务人员丙型肝炎相关防治知识模糊、医患沟通不足;二级医疗机构的丙型肝炎诊疗能力较弱、转诊机制不完善;国家的医保政策、抗病毒药物的供给和社会歧视问题影响丙型肝炎规范诊疗的实施。从接受方角度,患者的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较差、抗病毒治疗费用高是影响丙型肝炎规范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1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筛查工作总体实施情况较好,但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意识不够,应加强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宣传,促进高风险人群主动检测。2医疗机构筛查出的抗-HCV阳性者的进一步确诊检测不足,确诊率低。建议通过医联体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间及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合作机制,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确诊检测意识,提高筛查阳性者的确诊率。3调查对象规范抗病毒治疗率很低,急需治疗的已出现肝纤维化的患者的治疗率更低。应加大丙型肝炎规范治疗方案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4非专科医务人员丙型肝炎相关知识及能力欠缺、医患沟通不足、转诊机制不健全、药物的可及性差等是影响丙型肝炎确诊及规范化治疗的主要因素。建议重视对非专科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完善转诊机制,加快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审批和上市,尽快完善医保报销政策,切实提高我国的丙型肝炎防控能力。

二、医保从未排斥艾滋病患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保从未排斥艾滋病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1)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和内容
    1. 研究现场
    2 研究对象
    3 相关定义
    4 研究方法
    5 研究内容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学处理
    8 伦理学审核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情况描述
        1.1 全部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1.2 全部调查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特征
        1.3 全部调查对象就医便利度特征
        1.4 全部调查对象隐私问题特征
        1.5 全部调查对象就诊信息特征
        1.6 全部调查对象丙型肝炎知识知晓特征
    2 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现状分析
        2.1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情况
        2.2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影响单因素分析
        2.3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影响多因素分析
        2.4 HCV抗体阳性者未进行HCV RNA检测原因分析
    3 HCV抗体阳性者治疗现状
        3.1 整体治疗情况
        3.2 HCV RNA阳性者治疗情况
        3.3 HCV 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影响单因素分析
        3.4 HCV 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丙肝抗体阳性者调查问卷
综述 丙型肝炎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资料分析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核心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
        2.3.1 国外大众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2 国内大众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3 HIV/AIDS患者对艾滋病认知的研究
        2.3.4 艾滋病的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3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研究
    3.1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量化研究
        3.1.1 资料来源
        3.1.2 统计方法及结果
    3.2 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质性研究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2 深度访谈的运用
        3.2.3 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认知
        3.2.4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表现
        3.2.5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根源
        3.2.6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危害
    3.3 研究总结
4 HIV/AIDS患者非理性认知的社会工作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4.2 社会工作介入理论分析
    4.3 小组工作计划的制定
        4.3.1 小组名称
        4.3.2 小组特征
        4.3.3 小组成员的选取
        4.3.4 小组目标
        4.3.5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的角色
    4.4 小组活动的预计困难及对策
    4.5 小组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
        4.5.1 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4.5.2 拥抱健康,正确治疗
        4.5.3 消除歧视,一路同行
        4.5.4 回顾分享,展望未来
    4.6 小组工作的评估
        4.6.1 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4.6.2 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4.7 小组工作的反思
5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小组活动记录表
    附录3 小组活动承诺书
    附录4 非理性信念问卷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与创伤后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克罗恩病的文献回顾
        (三)创伤后成长的文献回顾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五、数据编码
        (一)扎根理论
        (二)三级编码
        (三)原始编码节点展示
第二章 创伤初期:破坏与崩溃
    一、外显性创伤
    二、内隐性创伤
第三章 创伤应对:应力与抵抗
    一、激发创伤后成长的保护性因素
    二、破坏创伤后成长风险因素
    三、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作用机制
    四、风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总结
第四章 创伤后成长:涅盘与重生
    一、基于节点制定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模型
        (一)创伤发生阶段
        (二)创伤应对阶段
        (三)交替阶段
        (四)创伤后成长阶段
    二、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结果与阶段差异
        (一)创伤后成长型
        (二)前适应良好型
        (三)延迟修复型
        (四)持续性适应不良型
    三、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行为路径
    四、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五个维度
第五章 :创伤干预-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路径探析
    一、医务社会工作评估与干预要点
        (一)评估要点
        (二)干预要点
    二、医务社会工作克罗恩病创伤干预路径
        (一)疾病认知干预
        (二)心理干预
        (三)社会交往与家庭沟通指导
        (四)社会资源链接
        (五)就业指导
        (六)发展克罗恩病榜样人物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反思与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确定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收集
    2.6 统计学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各量表评分情况
    3.3 影响研究对象病耻感的单因素分析
    3.4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4.2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状
    4.3 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患者歧视与病耻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附录A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B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
    附录C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附表D 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
个人简历
致谢

(7)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酷儿影视发展简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正常与异类的形象冲突:基督教观念下的酷儿人物塑造
    第一节 反抗冲突——犀利另类的酷儿形象
        一、以激进行动进行反抗
        二、以夸张造型进行反抗
    第二节 压抑冲突——顺从隐忍的酷儿形象
        一、以欺骗进行自我否定
        二、以从众进行群体掩饰
    第三节 接受冲突——坦然面对的酷儿形象
        一、以爱之名接受教义冲突
        二、以寻常心拥抱主流生活
    第四节 杂糅冲突——复杂矛盾的异性恋形象
        一、敌对仇视的压迫者形象
        二、沉默回避的妥协者形象
第二章 弱者与威权的主题冲突:基督教高压下的酷儿人权表达
    第一节 成长主题传达酷儿的自我冲突
        一、普通观众的成长情感共同性
        二、超越年龄和底线的非凡探索
    第二节 家庭主题传达酷儿的亲情冲突
        一、温和遵守既有家庭模式
        二、打破规则重构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题传达酷儿的权利冲突
        一、用时间串联酷儿的政治奋斗史
        二、用人物串联酷儿的现实生活史
第三章 保守与前卫的创作冲突:酷儿对影视宗教观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性向观冲突解构宗教伟人
        一、为圣人赋予人性
        二、权威者扞卫人性
    第二节 伦理观冲突解构宗教血缘
        一、基督教义血缘伦理的自我矛盾
        二、酷儿冲破血缘伦理的固有枷锁
    第三节 罪源观冲突解构宗教本体
        一、罪源属性的酷儿语境重构
        二、酷儿影视的有限罪源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视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医疗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选题意义
    二、医疗权研究现状
        (一)国内医疗权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二)国外医疗权相关成果综述
    三、论文研究方法和预计突破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医疗权的界定
    第一节 医疗权的概念
        一、医疗的概念
        二、医疗权的概念、特征
        三、本文医疗权的概念
    第二节 医疗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辩正
        一、医疗权与健康权
        二、医疗权与基本医疗服务权
        三、医疗权与医疗保障权
    第三节 医疗权的属性
        一、医疗权的人权属性
        二、医疗权的宪法权利属性
        三、医疗权的私法属性
        四、公、私法上医疗权的分工协同
第二章 医疗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疗权的历史演进
        一、从平权到身份——医疗权的观念孕育
        二、从身份到契约——医疗私权的近代形成
        三、从契约到人权——医疗社会权的现代确立
    第二节 马克思医疗权利观阐释
        一、马克思权利观简析
        二、医疗的现代性异化
        三、马克思医疗权利观阐释
    第三节 医疗权的法理论证
        一、医疗权的有关争论
        二、医疗权的必然性
        三、医疗权的必要性
第三章 医疗权的权利结构
    第一节 医疗权的权利主体
        一、医疗权的一般主体
        二、医疗权的特殊主体
    第二节 医疗权的义务主体
        一、国家
        二、用人单位(雇主)及个人
        三、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节 医疗权的体系
        一、医疗权的体系化功能
        二、医疗权体系安排的价值指引
        三、医疗权体系的规范逻辑
第四章 医疗权的保障与救济
    第一节 医疗权的法律保障
        一、医疗权的人权法保障
        二、医疗权的宪法保障
        三、医疗权的普通法保障
    第二节 医疗权的保障模式
        一、政府包揽型医疗保障模式
        二、政府主导型医疗保障模式
        三、政府补缺型医疗保障模式
    第三节 医疗权的救济
        一、医疗权的人权法救济
        二、医疗权的行政救济
        三、医疗权的司法救济
第五章 我国医疗权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我国医疗权制度的现状和实践
        一、我国医疗权的法制现状
        二、我国医疗权的保障体系
        三、我国医疗权保障的实践评价
    第二节 我国医疗权制度实现的障碍
        一、保障医疗权的立法不足
        二、医疗权保障机制的结构性缺陷
        三、医疗权救济制度不力
    第三节 我国医疗权实现的路径
        一、加强医疗权立法是首要因素
        二、矫正失衡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核心环节
        三、完善医疗权救济是重要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及自尊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口患者病耻感研究现状
        1.2.2 造口患者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1.2.3 造口患者自尊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3.1 病耻感
        1.3.2 社会支持
        1.3.3 自尊
        1.3.4 尿流改道
        1.3.5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
        2.2.2 研究工具
        2.2.3 资料收集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基本资料
    3.2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得分
    3.3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
    3.4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自尊得分
    3.5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对病耻感的影响
    3.6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7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与自尊的相关性分析
    3.8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一般资料
    4.2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4.3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4.4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自尊现状
    4.5 一般资料对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4.5.1 年龄
        4.5.2 与医护人员的交流程度
        4.5.3 文化程度
        4.5.4 造口自理程度
        4.5.5 家庭人均月收入
        4.5.6 造口接受程度
    4.6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7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的病耻感和自尊的相关性
    4.8 对策与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10)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研究背景
1 丙型肝炎自然史及流行现状
2 丙型肝炎治疗药物进展
3 开展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现场
2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1 医疗机构
    2.2 定量研究调查对象
    2.3 定性研究调查对象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收集调查现场基础资料
    3.2 定量调查
    3.3 定性访谈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4.1 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资料
    4.2 定量调查
    4.3 定性资料整理及分析
5 质量控制
    5.1 设计阶段
    5.2 实施阶段
    5.3 资料处理分析阶段
6 伦理学审核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医疗机构开展丙型肝炎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1.1 研究现场基本情况
    1.2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抗体筛查情况
2 定量研究结果
    2.1 丙型肝炎患者的特征
    2.2 丙型肝炎患者发现途径
    2.3 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情况
3 定性调查结果
    3.1 主题框架
    3.2 医疗机构因素对患者接受治疗的影响
    3.3 社会因素对患者接受治疗的影响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接受治疗的影响 讨论
1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筛查情况
2 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相关实验室检测能力
3 丙型肝炎患者治疗情况
4 影响丙型肝炎规范治疗的因素
5 研究的特点和局限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医保从未排斥艾滋病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 [1]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D]. 王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HIV/AIDS患者的非理性认知及其社会工作干预 ——基于南昌市J医院的调查[D]. 张东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 周健明.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青年慢性乙肝患者病耻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D]. 杜艳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6]商业保险法视野中的艾滋病风险保障[J]. 范志勇. 经济法论丛, 2020(01)
  • [7]罪与欲的挣扎:欧美影视作品中酷儿与基督教的冲突建构[D]. 丁阳. 西南大学, 2020(01)
  • [8]医疗权研究[D]. 谭浩. 吉林大学, 2019(10)
  • [9]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及自尊的相关性研究[D]. 龚婷.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丙型肝炎患者诊疗现状研究[D]. 闻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标签:;  ;  ;  ;  ;  

医疗保险从不排除艾滋病患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