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叶片精密电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发动机叶片精密电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其研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平。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一代飞机陆续研制,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航空制造技术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发动机的各部件中,叶片是最为重要的零部件之一,由于其作用突出、位置特殊、叶型扭曲等特点,给制造带来了困难,多年来一直成为研究的重点。在众多的制造技术中,电解加工技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无工具损耗、不受金属材料本身力学性能的限制、加工效率高等特殊优点,正好与叶片制造中材料特殊、加工困难以及加工批量大等特点相吻合,使其成为了叶片制造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随着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叶片的材料、形状也不断变化,出现了超薄、大扭角、低展弦比等特殊形状的叶片,同时制造的精度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些都给电解加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叶片电解加工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缩短准备周期,增加自动化程度,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叶片要求,就成为了电解加工的研究重点,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依据目前叶片电解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和难点开展研究工作,以期进一步发掘电解加工的潜力,获得良好的结果,并对后续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全方位计算机辅助叶片电解加工方法。区别于传统全方位的定义,不仅仅是指同时加工叶片的各个部位,而是将叶片电解加工中的叶片造型、流场设计、角度优化、阴极设计、加工试验及阴极修正等全过程纳入叶片电解加工全方位计算机辅助集成系统中,对各个重要环节进行计算机控制,以此提高电解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叶片的加工精度。2.设计了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模式。克服传统叶片电解加工方法的进给角度固定,缘板易形成锥度及二次腐蚀等缺陷,采用阳极运动策略,通过阴极工具与阳极工件的速度比拟合出进给角度。讨论了加工精度和进给角度及毛坯装夹角度的相关性,根据叶片型面及缘板对加工精度的不同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角度优化准则,并得到了叶盆、叶背各自的最佳角度组合。3.提出了主动控制的双向进液电解液流动方式。根据传统侧流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主动控制的电解液流动方式,通过建立二维不可压缩流场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了该流动方式与传统侧流式的优缺点。由电解液流动特点及叶片不同部位对加工精度的要求,设计了缘板两侧进液,由叶尖出液的双向进液流动。针对尖角处可能存在的缺液现象,给出了增加导流块的解决办法。根据流场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及布拉休斯公式求解不可压缩流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电解加工间隙的流场特性。由电解液流动方式的特点设计了与之相应的电解加工夹具,保证了新的流动方式得以实现。4.给出了叶片电解加工阴极修正方法及阴极修正的模糊控制策略。改变传统阴极通过人工修正,费时费力的现状,通过分析加工间隙与加工误差的关系,建立阴极修正模型,将加工误差以一定比例引入阴极修正环节,由改变相应的加工间隙值来重新构建阴极型面,达到阴极修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增加BP神经网络,通过已有试验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得到了相应的权值和阈值,由此建立加工误差与修正量之间的模糊控制策略,进一步减少修正的迭代次数,缩短阴极准备周期,提高复制精度。5.完善了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系统。针对已有的三头进给叶片电解加工机床平台,搭建了其电解液循环系统和数控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及其Labview开发平台,以及Flexmotion运动控制模块,编写了电解加工系统软件,实现了阴极对刀、运动控制、参数选择、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功能,整个系统得以稳定有效地运行。6.在搭建的叶片电解加工系统平台上,进行了叶片电解加工的试验研究。针对三头柔性进给模式,开展了不同进给角度组合下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采用优化得到的角度组合,可以有效的保证型面成型精度,并提高缘板的加工精度;针对主动控制的电解液流动方式,开展了与其他流动方式下叶片加工的对比试验,试验验证了主动控制流动方式的合理性,叶片表面粗糙度从Ra1.67μm降到Ra0.36μm,加工精度也有所提高;针对阴极设计存在的叶片加工复制误差问题,对阴极进行了修正,采用三次变间隙阴极修正法,使得型面精度提高到0.05mm。同时对模糊控制下的阴极修正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BP网络设计合理,运行稳定,通过该网络得到的阴极修正量与试验较为吻合。7.将全方位计算机辅助叶片电解加工方法应用于某新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研制。针对该叶片加工精度要求高、型面超薄且特别扭曲等特点,采用了上述提到的各项技术,使叶片造型、模式选择、角度优化、速度控制、阴极设计、流场分布、叶片加工、阴极修正和型面检测等过程都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最终达到了设计要求,型面精度稳定在0.05mm。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解加工的原理及特点
  • 1.2 电解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精密与微细电解加工
  • 1.2.2 数控电解加工
  • 1.2.3 电解复合加工
  • 1.3 发动机叶片制造技术
  • 1.3.1 发动机叶片制造技术简介
  • 1.3.2 发动机叶片电解加工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研究意义与课题来源
  • 1.5 全方位计算机辅助电解加工方法的总体构想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系统研制
  • 2.1 引言
  • 2.2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系统总体组成
  • 2.3 叶片电解加工机床
  • 2.4 电解液循环系统
  • 2.5 电解加工机床控制系统
  • 2.5.1 运动控制的硬件组成
  • 2.5.2 过程监测模块
  • 2.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方法
  • 3.2.1 电解加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 3.2.2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方式
  • 3.2.3 叶片型面法线方向与阴极进给方向的夹角θ对电解加工的影响
  • 3.2.4 阴极进给方向与毛坯装夹角度对夹角θ的影响
  • 3.2.5 阴极进给角度α和毛坯装夹角度β组合的优化选择
  • 3.2.6 α和β角组合的优化结果和分析
  • 3.3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试验准备
  • 3.3.1 阴极工具的制备
  • 3.3.2 叶片电解加工的运动进给方案及对刀流程
  • 3.3.3 叶片加工精度检测方法
  • 3.4 三头柔性进给叶片电解加工试验
  • 3.4.1 遗传误差对精度的影响分析
  • 3.4.2 三头进给叶片电解加工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叶片电解加工流场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叶片电解加工流场设计
  • 4.2.1 主动控制的电解液流动方式
  • 4.2.2 电解液流动方式建模与仿真
  • 4.3 叶片电解加工间隙内流场特性分析
  • 4.3.1 流场参数模型的建立
  • 4.3.2 流场参数模型的求解
  • 4.4 电解加工工装夹具的设计
  • 4.5 主动控制的“双向进液”流动方式电解加工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叶片电解加工阴极修正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工具阴极修正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 5.3 阴极修正理论与建模
  • 5.4 阴极修正的试验与分析
  • 5.4.1 第一次阴极修正
  • 5.4.2 第二次阴极修正
  • 5.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阴极修正
  • 5.5.1 阴极修正的BP 神经网络模型
  • 5.5.2 BP 神经网络的计算结果
  • 5.5.3 基于神经网络的阴极修正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精密电解加工方法在某发动机叶片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加工对象的特点
  • 6.3 阴极进给方向和毛坯装夹角度的优化
  • 6.4 阴极工具设计
  • 6.5 叶片电解加工试验
  • 6.6 阴极工具的修正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发动机叶片精密电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