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解态铁,分布,季节变化,影响因素
溶解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慧,李磊,任景玲,蒋增杰,杜金洲[1](2019)在《桑沟湾溶解态铁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桑沟湾溶解态铁(dissolved iron,DF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DFe的平均值分别为3.8±0.7 nmol/L、3.3±1.8 nmol/L、2.6±1.0 nmol/L、1.8±0.6 nmol/L,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test,p<0.05,n=19)。桑沟湾DFe的平面分布主要呈现出河口和近岸浓度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桑沟湾周边河流、地下水DFe含量的分析及箱式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DFe的主要来源包括河流、地下水的输入和大气沉降等;而其主要的汇为向黄海的输出以及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DFe在桑沟湾的存留时间与大洋相比明显降低,可能与特殊的水文环境与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安显金,李维[2](2019)在《非溶解态胡敏酸对土壤中硬碳有机质解吸多环芳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是控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解吸及其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中硬碳类吸附剂是土壤有机碳中的重要部分,土壤中软碳类物质和硬碳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对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和生物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将溶解有机质胡敏酸,通过条件的变化使其转变为非溶解态,研究其对土壤碳质吸附剂(胡敏素和黑碳)吸附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溶解态胡敏酸会显着降低土壤硬碳类物质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能力,解吸滞后性增加,作者认为非溶解态胡敏酸的添加会覆盖土壤硬碳类物质的表面吸附位点和填充吸附多环芳烃的孔隙,造成硬碳类有机质中的多环芳烃解吸能力下降,滞后性增强。研究还发现硬碳类有机质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和解吸能力的变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甄晓桐,李力,王小静,任艺君[3](2019)在《黄、渤海几种溶解态痕量金属(Cu、Ni、Co、Zn)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中的痕量金属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本研究在严格采用痕量金属洁净(trace-metalclean)采样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前提下,于2016年7月采集了渤海与黄海表、底层海水水样,获得黄、渤海几种痕量金属(Cu、Ni、Co、Zn)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海水中痕量金属的空间分布具有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的影响,而其在局部海域的分布则受到沿岸流、冷水团、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以及生物过程等因素的影响。Cu、Ni、Co在黄、渤海海水中的分布特征较为类似,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渤海>北黄海>南黄海,而溶解态Zn的分布则与其他几种金属不同,在黄、渤海平均浓度类似,整体偏低,具有其特殊性。本研究测定的几种痕量金属在黄、渤海海水中的浓度较以往报道数据偏低,其中易污染的痕量金属Zn的浓度更是低近1—3个数量级,体现了痕量洁净采样和测试方法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王丽娟,史正涛,叶燎原,苏斌[4](2019)在《滇池流域宝象河水体溶解态氮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宝象河是入滇第二大入湖河流,为揭示其溶解态总氮(TDN)浓度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对宝象河7个关键断面的径流进行了为期1年的系统采样,选取了pH、水温、NTU(turbidity)、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等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实地监测,重点对TDN浓度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了水环境因子和TDN浓度值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TDN浓度值空间变化特征为从上游到下游沿程逐渐增加;时间变化特征为冬春季节浓度值显着增大。②TDN浓度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DS。研究结果能够揭示滇池氮素面源污染的输移过程,为滇池各子流域、宝象河流域水体氮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9期)
王燕,王艳洁,赵仕兰,王震,姚子伟[5](2019)在《海水中溶解态总氮测定方法比对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硫酸钾氧化-锌镉还原法("锌镉法")和过硫酸钾氧化-镉铜还原法("镉铜法")是我国海水中溶解态总氮测定的常用方法,为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本文结合17家实验室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现场比测结果,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实验室采用同一方法测定相同样品的对比表明,各实验室内部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实验室之间则表现为锌镉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大,镉铜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小的特征;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方法比对表明,锌镉法测定结果低于镉铜法。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的实验试剂和实验用水条件下,两种方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结果波动较大,表明消化瓶内壁吸附的杂质、硝酸盐还原方式以及实验过程中引入的沾污等均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梓萌[6](2019)在《溶解态叁价锰环境地球化学稳定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的研究发现氧化还原条件转换的区域中溶解态Mn(Ⅲ)是锰的重要存在形式,但我们对溶解态Mn(Ⅲ)的形态、稳定性和反应性知之甚少。我们用焦磷酸根(PP)作为一种模式配体,评估了叁价锰络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我们发现了叁价锰歧化反应动力学的自催化特征,鉴定了固体产物,建立的热力学平衡模型可以定量预测在PP配体存在的情况下锰的叁种价态的共存形式。结合热力学边界条件,自催化动力学以及经过实验验证的反应计量数,我们建立了一套简单但严谨的数学模型,很好的重现了叁价锰歧化的动力学数据,为拨开笼罩在锰生物地球化学上空的"乌云"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高志梅,董明帆,张广跃,杨福霞,姚庆祯[7](2019)在《2017年夏季红沿河附近海域溶解态营养元素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7年7月和8月辽东湾东南部海域两个航次的营养盐的实测数据,对该海域溶解态营养元素的浓度、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红沿河附近海域氨氮(NH_4-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态,DON是溶解总氮(DTN)的主要存在形态。除NH_4-N外,8月航次溶解态无机营养元素浓度均高于7月,而溶解态有机营养元素浓度则低于7月。各种形态营养元素浓度最高值均位于近岸区,总体来说,近岸区营养盐的浓度普遍高于离岸区,河口区营养盐浓度高于非河口区。由河流输入和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输入对该海域营养盐浓度的高低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水团的运动和生物活动也是影响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关键因素。按照化学计量限制的评估方法,绝大部分海域属于磷限制性海域。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输入是红沿河附近海域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水体营养结构失衡的关键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怡欣,钟广财,孙悦,耿晓飞,莫扬之[8](2019)在《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和定量9种缺少商业化标准品苯多羧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将菲-D10作为溶解态黑碳的替代物,指示苯多羧酸法定量溶解态黑碳过程中的损失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0.34%),方法检出限为0.67~5.38ng/L。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布特征,其浓度范围为30.38~46.19μg/L,平均值为(38.93±6.17)μg/L,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湾内到外海递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佩杰[9](2019)在《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合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Freely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Cfree)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分配及生物累积过程,是环境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的重要参数。因此,有效测定化合物的Cfree是解释其环境过程及评价其生物有效性的关建。微耗损萃取技术被广泛用以测定环境污染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但该方法萃取时间长,严重影响了其萃取效率。因此,发展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尺寸均匀、可调孔径、可功能化、易于与其他材料复合等优点,被广泛用作环境污染物的优良吸附材料。基于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微耗损萃取吸附剂,可充分分散在样品溶液中,增加吸附剂与目标化合物的接触面积,加快目标物从样品溶液向吸附剂的传质速率,可调控的孔径使吸附材料可通过体积排阻效应选择性萃取自由溶解态目标物。此外,与磁性材料复合后可为吸附材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本论文以纳米材料为微耗损吸附材料,以解决传统微耗损-固相微萃取技术(negligible depletion-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nd-SPME)萃取时间长的缺点为目的,建立一系列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新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为改善传统nd-SPME方法平衡时间缓慢问题,本章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核壳型纳米聚丙烯酸脂-四氧化叁铁磁性微球(Fe3O4@PA)。通过表征得出合成的Fe304@PA具有比表面积火(58.5 m2/g),孔体积大(0.10 cm/g)、孔径均匀(7.08 nm)、涂层薄(50 nm)等优点,因此,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平衡。Fe304@PA磁性微球由于具有介孔结构,可以选择性地提取自由溶解态PAHs。均匀的孔径(7.08nm)可抑制结合态PAHs进入Fe3O4@PA 孔道中。与需要 139 h(t90%)的 nd-SPME(polyacrylate-coated fiber)方法相比,本方法在29 min(t90%)内实现平衡萃取平衡时间仅为29 min。所测定的logKBSA值在3.36-4.87之间,与nd-SPME所测值基本吻合(3.53-5.08)。将其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样品中自由态PAHs的测定,其测定值在0.69-1.92 μg/L之间,与nd-SPME方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0.56-2.11 μg/L)。2、本章采用溶剂热法,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了 Fe304@MIL-100(Fe)纳米核壳微球,并应用于快速测定OPEs对腐殖酸的结合常数。利用SEM、TEM、XRD、BET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由于体积排阻作用,与大分子腐殖酸结合的OPEs不被磁性MOFs萃取,而自由溶解态态的OPEs通过疏水作用、π-π等作用进入MOFs孔道被萃取。由于Fe3O4@MIL-100(Fe)核壳磁性微球的孔径小(4.81 nm),表面积大(141 m2/g),孔体积大(0.17cnm3/g),且具有超薄的MOFs壳层,因此与水相中分析物接触面积大,扩散距离大大缩短。此外,在萃取过程中施加磁场,可以方便地收集微球。研究其萃取平衡时间,显示萃取可在24 min内完成,而使用nd-SPME(Polyacrylate-coating fiber和Polydimethylsiloxane-coatingfiber)的平衡时间为35 h。将其成功应用于有机磷酸酯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的测定,所测logKDOC范围在3.84-5.28之间,与nd-SPME方法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所测结果高度吻合。3、进一步建立了还原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修饰电极(ERGO@β-CD)一步法测定快速检测环境水体中自由溶解态甲基对硫磷(Methyl-parathion,MP)及其与腐殖酸的结合常数(logKDOC)的新方法。具有特殊结构的β-CD提高了 ERGO在电极表面的分散性能。ERGO@β-CD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微克级的用量,说明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平衡。样品中自由溶解态MP与电极材料通过π-π作用结合,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直接通过电信号反映环境中自由溶解态MP的浓度变化。该方法可同时完成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步骤,减少了前处理过程中的样品损失,整个过程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本方法测定自由溶解态MP时,可在30 min内达到萃取平衡,而nd-SPME(Polyacrylate-coating fiber)方法,平衡时间为6 h。将其用于测定MP与两种不同来源腐殖酸的结合常数及评价实际环境水样中自由溶解态MP时,其结合常数分别为4.23和4.27,与nd-SPME方法基本一致。对叁种加标水样中自由溶解态MP 检测,其浓度为 3.96-4.44 μg/L,与 nd-SPME 测定结果一致(Cfree=4.17-4.76μg/L)。(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金跃斯[10](2019)在《ICP-OES与icELISA在电镀废水中溶解态镉测定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与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ELISA)测定电镀基地车间排放口废水中溶解态镉,分别建立了上述两者测定镉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0~20.0mg/L范围内,icELISA线性方程yic ELISA=-26.8Ln(x)+82.57,r=-0.995 4,检出限0.005mg/L,RSD1.20%~7.32%,加标回收率108%~119.3%。ICP-OES线性方程yICP-OES=14832x+1998,r=0.999 8,检出限0.005mg/L,RSD 0.22%~2.47%,加标回收率98.7%~108.3%。icELISA检测能力与ICP-OES相当。ICP-OES法分析准确度、精密度较好,分析效率高,操作大型仪器对实验人员要求较高,icELISA法操作简单便捷,检测成本低,准确度与精密度均满足要求,适用于现场应急监测。(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9年02期)
溶解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有机碳是控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解吸及其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中硬碳类吸附剂是土壤有机碳中的重要部分,土壤中软碳类物质和硬碳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对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和生物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将溶解有机质胡敏酸,通过条件的变化使其转变为非溶解态,研究其对土壤碳质吸附剂(胡敏素和黑碳)吸附多环芳烃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溶解态胡敏酸会显着降低土壤硬碳类物质中多环芳烃的解吸能力,解吸滞后性增加,作者认为非溶解态胡敏酸的添加会覆盖土壤硬碳类物质的表面吸附位点和填充吸附多环芳烃的孔隙,造成硬碳类有机质中的多环芳烃解吸能力下降,滞后性增强。研究还发现硬碳类有机质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和解吸能力的变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慧,李磊,任景玲,蒋增杰,杜金洲.桑沟湾溶解态铁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安显金,李维.非溶解态胡敏酸对土壤中硬碳有机质解吸多环芳烃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9
[3].甄晓桐,李力,王小静,任艺君.黄、渤海几种溶解态痕量金属(Cu、Ni、Co、Zn)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与湖沼.2019
[4].王丽娟,史正涛,叶燎原,苏斌.滇池流域宝象河水体溶解态氮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王燕,王艳洁,赵仕兰,王震,姚子伟.海水中溶解态总氮测定方法比对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9
[6].王梓萌.溶解态叁价锰环境地球化学稳定性初探[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高志梅,董明帆,张广跃,杨福霞,姚庆祯.2017年夏季红沿河附近海域溶解态营养元素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怡欣,钟广财,孙悦,耿晓飞,莫扬之.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地球化学.2019
[9].杨佩杰.基于纳米材料快速评价自由溶解态有机污染物方法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10].金跃斯.ICP-OES与icELISA在电镀废水中溶解态镉测定中的比较[J].分析仪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