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1李洪清2(1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林镇卫生院四川汉源625300;2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人民医院四川汉源6253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中药结合电针、TDP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以针刺完骨穴、翳风穴为主,同时用电针、隔姜灸、TDP灯照射、口服中药、按摩治疗面瘫,10d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关键词】面瘫针灸推拿隔姜灸
面瘫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针对发病1天-2月的患者,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结合TDP治疗80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36例,女44例,年龄23-65岁。
2治疗方法
2.1针灸、电针加TDP灯照射:治则:疏经通络,祛风扶正。以手足阳明、少阳经为主取穴。
我科以针刺患侧完骨穴、翳风穴为主,配穴颧髎、阳白、颊车、四白、地仓、合谷、太冲等穴。方法:针刺时,完骨穴针感宜向上传导,使乳突有酸胀等得气感;合谷穴针感宜向拇、食指传导;阳白三透(针向攒竹、鱼腰、丝竹空),颊车透地仓;面部穴位用浅刺或沿皮刺为宜,同时选用1-2组电针,疏密波刺激,以患者能够接受为度,并用TDP照射患侧外耳道穴位,以温热为度,留针30min。
2.2中药口服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10g、全蝎3g、僵蚕10g。风热型加薄荷10g、连翘20g;风寒型加白芷10g,羌活9g,防风12g;恢复期气血不足型加黄芪20g,地龙6g,红花6g。每两日服1剂,一日三次。
2.3嘱患者每天针刺和TDP治疗后,做面部、侧头部隔姜灸和按摩。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面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做表情时面部稍有歪斜;有效:症状部分改善,做表情时仍有歪斜;无效:经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
3.2治疗结果:80例中,痊愈69例占86.3%;显效6例占7.5%;有效5例占6.2%。病毒感染者疗效较差。
4病案举例
张某,女,38岁,农民。2009年3月睡觉醒后发现左侧面部板滞、麻木、上睑下垂、流泪,面部感觉肿胀,进食夹于左侧上、下齿间,左侧口角流水,口眼歪斜,经外敷药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我院求治。查体:人中沟向右侧歪斜,左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左眼睑闭、睁无力,不能吹口哨,舌淡苔薄白,脉动弦细,诊断为面瘫(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针刺患侧完骨穴、翳风穴为主,针刺时完骨穴针感宜向上传导,使乳突有酸胀等得气感;合谷穴针感宜向拇、食指传导;面部穴位阳白三透,颊车透地仓,四白、印堂、太阳等用浅刺或沿皮刺为宜,电针取阳白、颧髎、颊车、合谷,通电20min,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同时用TDP照射患侧外耳道穴位。以温热为度,留针30min,中药口服牵正散加味;嘱患者每天做面部、侧头部隔姜灸和按摩。经治疗,1周痊愈。
5讨论与体会
5.1面瘫以面部表情肌群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
5.2从解剖上看,面神经麻痹的体征分为运动、分泌和感觉三类。常急性发病,病侧上、下组面肌同时瘫痪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病侧外耳道和(或)耳后乳突区疼痛和(或)压痛。面神经的主要成分为运动纤维,并支配面部表情,其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等。完骨穴止乳突部疼痛,该穴处分布的是枕小神经主干,合谷穴善治头面诸疾。“面口合谷收”,以疏通阳明经气;TDP照射穴位可产生温热刺激和生物场作用,电针能使面部肌肉被动运动,扩张周围血管,使面肌及面部神经由于血液灌注增多而得到营养改善,促使病变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加快,合用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扶正作用。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认为局部受风寒或风热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笔者认为面瘫应急早治疗,这与面神经管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面神经管是一狭窄的骨性管道,正常人宽约2~3mm,长约30mm。当面神经发生炎症时,由于狭窄面神经管的局限,让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更为严重,更加重面神经管的相对狭窄度,尤其对于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而成为面神经容易受累的内在因素。
5.3中药牵正散加减,针对不同证型有针对性治疗。对疱疹病毒引起者,中药清热解毒药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