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猪心脏保护的实验研究

缺血预处理对猪心脏保护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是指心肌经过一次或几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能够耐受较长时间缺血缺氧的现象。心脏是一个耗氧量高而储备能力很低的器官。心肌在缺氧后几秒钟就耗尽自身的氧使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缺血时间长将发生心肌细胞的变性和坏死。而缺血的心肌迅速恢复灌注使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以往人们认为间断性重复缺血,可导致心肌累积性损伤,出现心肌坏死和凋亡。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观点受到质疑。1986年,Murry等在犬在体实验中发现,4次短暂的冠状动脉回旋支处理后(5min夹闭继之5min开放),可以使心肌在随后40min的缺血中得到保护,表现为心肌梗死面积较单纯缺血组下降75%。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提高了心肌对随后较长时程缺血的耐受能力,并首次提出缺血预处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制的探索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目前,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已经在多种属的I/R模型上证实。大量的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内源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目前心肌缺血预处理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间断夹闭单支冠状动脉或离体心肌灌注等动物模型来完成。然而在体动物的全心缺血预处理未见报道。本实验是以猪为实验动物,通过间断诱导心室纤颤建立动物实验模型。目的在于通过间断诱导短暂的心室纤颤,观察能否诱导出预处理这一保护效果,并了解心脏对全心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瑞典家猪16头,雌雄不拘,体重25.00±0.88kg(23.60kg-26.20kg)。胸廓前后径20.53±1.19cm(18.50cm-22.50cm)。麻醉成功后,置7号Boussignac气管插管。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分别置入两套导管。一组动静脉导管用于测量动、静脉血压。另一组用于抽取动脉血样与静脉内给药。置颈内动脉超生血流监测仪。实验组动物由电极针通过剑突下方穿刺,诱导心室纤颤。第一次心室纤颤3分钟后由LUCAS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3分钟后,给予电击除颤。待心脏恢复跳动,血流动力学稳定,进行第二次诱颤。从心脏复苏成功到血流动力血恢复稳定一般约为1小时。第二次心室纤颤3分钟后,由LUCAS行胸外心脏按压3分钟并电击除颤。大量预实验表明,3min的心室纤颤由LUCAS行心外按压三分钟并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率为100%。心脏复跳待血流动力稳定后(约1h)进行长时程缺血的观察。心室纤颤20分钟后,由LUCAS行心外按压并电击除颤,复苏同时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于麻醉后,直接通过电极针穿刺诱导心室纤颤20分钟。心室纤颤20分钟后由LUCAS行胸外心脏按压并电击除颤。实验过程中除颤电击能量的选择首次为200J。若200J电能无法使心脏除颤则增加电能。但是不超过360J。长时程缺血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应用剂量为0.01mg/kg。氨丁三醇的应用剂量为1mmol/kg。结果1.实验组在20分钟的心室纤颤后,复苏成功率为50%,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三次心脏除颤心脏复跳循环恢复稳定后,动脉血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基础动脉血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实验组动物在长时程的缺血后,行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初期的平均动脉血压和平均颈内动脉血流量较基础血压与基础颈内动脉血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间断短暂的诱导心室纤颤可以建立一种较为理想的在体缺血预处理实验动物研究模型。2.经历两次全心短暂的心室纤颤,可以诱导出预处理保护效应,使心脏耐受长时程的全心缺血缺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缺血预处理对猪心脏保护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缺血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索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缺血预处理对猪心脏保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