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

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

论文摘要

储层地质学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工程。在油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了解储层的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及影响、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层岩体几何形态、分布规律,以及有利储层分布区域的预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储层地质学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而得到迅速发展。歧南斜坡带—埕宁隆起区位于南大港构造带以南,是大港地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地区。研究区北部的歧南凹陷是—长期发育的生烃凹陷,凹陷内下第三系地层分别向西、东、南三个方向抬起,依次形成西部缓坡带、东部张巨河构造带、南部羊二庄断阶带,其中西部缓坡带在近两年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很好的勘探成果,南部羊二庄断阶带的友谊油田、东部张巨河构造带的张东油田也是大港油田主要产油区块,其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一段、沙三段。前人对歧南凹陷地区第三系沉积体系、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以及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以往的认识,该区沙一段、沙三段沉积主要受古构造背景控制,发育滩坝及近岸水下扇沉积,如南部羊二庄断阶带的友谊油田的主力储层即为近岸水下扇砂体。随着友谊油田等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该区储层横向变化快,分油组的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欠缺,有利储层预测难度大。如凹陷区所钻探的歧南2、6、7、8等井均见到较好的油气显示,但均因物性较差未获得成功。现今困扰歧南地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难点问题是寻找优质储集性能的砂体。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进行沉积储层评价、沉积微相划分,明确储层的控制因素,建立符合研究区实际地质特点的储层地质模型,明确砂体展布规律与有利的水道砂体发育相带,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结合歧南凹陷的沉积相研究为基础,充分运用岩心观察、测井、地质录井等第一批资料,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对水道砂体进行了追踪,利用现代实验室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沙河街组含油层系进行了储层综合研究。研究中从储层岩石学特征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沙河街组砂岩的孔隙组构和储集性能,探讨了原始矿物组分、成岩作用等对储层质量的控制,阐明了不同水道砂体的储集性能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次生孔隙的分布规律和地震属性反演技术,划分了有利储层的分布区带。地震属性水道砂体追踪表明,研究区水道砂体发育,形态特征典型,内部结构清晰,为多个透镜状砂体叠置的侧积复合体。歧南斜坡为地质背景有利于形成断块—岩性圈闭与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勘探潜力大。沉积环境分析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位于张巨河与羊三木古潜山构造带之间的低洼部位,沉积坡度大,羊二庄断裂、赵北等同沉积断裂活动强度大,为重力流沉积提供了有利的古地理背景。使沙一上底部与沙一中的地层中发育较好的重力流水道砂体。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水道砂体主要位于晚期成岩A期,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其成岩反应序列为:长石淋滤(?)粘土膜(?)泥晶方解石胶结(?)石英加大(?)灰岩岩屑与长石溶解、高岭石充填(?)亮晶方解石、绿泥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沉淀。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表明,储层物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原始储集条件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储层沉积作用对砂体具有平面控制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纵向上有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长石、碳酸盐岩屑等颗粒的溶解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钙质胶结、石英加大边、高岭石沉淀降低孔隙度与渗透率。而且研究发现本区砂岩中碳酸盐岩屑含量较高,但是碳酸盐岩岩屑对砂岩成岩—孔隙演化有很大的影响,岩屑呈圆状—次圆状,岩石变形不明显,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针对歧南凹陷地区沙河街组的沉积成岩特点,结合储层物性发育特点建立了四种成岩—孔隙演化模式。①湖岸滩坝型,砂岩分选、侧向连通性好,原始孔隙发育,孔隙流体活动强,溶蚀现象普遍,次生孔隙发育;②重力流主水道型,侧向连通性好,原始孔隙较发育,孔隙流体主要顺砂体走向活动,碳酸盐岩屑溶蚀现象较普遍,次生孔隙较发育;③重力流水道侧翼、末梢型,砂体侧向连通性不好,原始孔隙较发育,孔隙流体活动弱,碳酸盐岩胶结与高岭石沉淀普遍,交代现象普遍,次生孔隙不发育,储层性能不好;④水下扇间湾型,基质含量较高,孔隙连通性差,机械压实明显,孔隙流体活动较弱,次生孔隙不发育。通过以上研究,认识到重力流水道砂体是本区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重力流主水道砂体和水道侧翼、水道末梢砂体储层性能的差异。从而也解释了早期勘探的歧南2、6、7、8井储层物性较差的原因。提出对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勘探部署时,应选择主水道中心部位进行钻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沉积—构造背景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1.1 埕宁隆起
  • 2.1.2 埕北断阶带
  • §2.2 沉积充填演化
  • 2.2.1 地层层序
  • 2.2.2 沉积充填演化阶段
  • §2.3 重力流水道发育的古地理背景
  • 2.3.1 古地理背景
  • 2.3.2 沉积物源体系
  • 第三章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分析与追踪
  • §3.1 地震属性分析的关键技术
  • 3.1.1 时窗
  • 3.1.2 属性地质含义解释
  • 3.1.3 属性筛选
  • §3.2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分析与追踪
  • 3.2.1 水道砂体标定
  • 3.2.2 地震属性特征
  • §3.3 水道砂体地震属性的平面分布
  • 3.3.1 沙一下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 3.3.2 沙一中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 3.3.3 沙一上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 3.3.4 沙三段地震属性平面分布
  • 3.3.5 水道砂体分布规律
  •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研究
  • §4.1 储层的沉积相标志
  • 4.1.1 颜色特征
  • 4.1.2 岩性特征
  • 4.1.3 沉积构造
  • 4.1.4 古生物化石
  • 4.1.5 沉积结构特征
  • §4.2 沉积物源分析
  • 4.2.1 重矿物分析
  • 4.2.2 岩屑含量分析
  • 4.2.3 物源方向分析
  • §4.3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 4.3.1 沙河街组沉积背景
  • 4.3.2 重力流水道
  • 4.3.3 近岸水下扇
  • 4.3.4 滩坝
  •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4.4.1 沙一上沉积相展布特征
  • 3.4.2 沙一中沉积相展布特征
  • 4.4.3 沙一下沉积相展布特征
  • 4.4.4 沙三段沉积微相展布
  • 第五章 储层的成岩演化
  • §5.1 成岩作用类型
  • 5.1.1 压实作用
  • 5.1.2 胶结作用
  • 5.1.3 溶蚀作用
  • §5.2 成岩作用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 5.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 5.2.2 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 第六章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6.1.1 砂岩结构特征
  • 6.1.2 碎屑组分和砂岩类型
  • §6.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6.2.1 储层孔隙类型
  • 6.2.2 储层喉道类型
  • §6.3 储层物性特征
  • §6.4 储层的孔隙结构综合评价
  • 第七章 储层的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 §7.1 储层的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
  • 7.1.1 原始储集条件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 7.1.2 储层沉积作用对砂体具有平面控制作用
  • 7.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纵向上的改善
  • 7.1.4 储层中酸溶性组分溶解造成的次生孔隙
  • 7.1.5 砂泥岩组合方式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
  • §7.2 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
  • 7.2.1 湖岸滩坝型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 7.2.2 重力流主水道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 7.2.3 重力流水道侧翼、末梢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 7.2.4 水下扇间湾砂体成岩演化模式
  • §7.3 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7.3.1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 7.3.2 储层分层物性综合评价
  • 7.3.3 有利勘探目标
  • 主要认识和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歧南凹陷沙河街组水道砂体储集性能差异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