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盼盼
(扬州大学医学院225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系统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系统结石的临床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周后,通过T管用30—40%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结果显示,33例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现象,占97.05%,1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占2.95%;手术治疗3个月后,从T管插入胆道镜取石成功。结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系统结石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结石残留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系统结石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189-01
基于胆管系统结石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管系统结石的临床价值,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5.51±1.13岁;分析患者临床症状,13例为发热,27例为腹痛,18例为黄疸。实施手术治疗前,对患者血、肝功能、尿及胰淀粉酶进行测定,同时采用CT及腹部B超进行检查。
1.2方法
医护人员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及造影胆管对本次研究选取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进行检查,采用的对比剂为30—40%泛影葡胺注射液。在实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前,对患者实施常规内镜检查准备,碘过敏试验,肝功能血、尿淀粉酶检查及抗HIV检查。且在实施手术治疗前采用肌注的方法,注射10mg654-2针剂及10mg安定。指引患者选取左侧卧位,将镜插至患者十二指肠降段,寻找到乳头后为患者选取俯卧位并拉直镜身,调整内镜使乳头处于视野正中,从乳头开口处插入造影导管,助理人员在X线监视下通过缓慢注射的方法注入对比剂,显示整个胆管树,发现结石后对患者实施十二指肠乳头切开,通过网套、球囊进行取石治疗,有效解除梗阻。实施手术治疗后,指引患者禁食24小时,并采用抗生素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4小时和次日清晨进行血清淀粉酶复查。
2.结果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周后,通过T管用30—40%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结果显示,33例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现象,占97.05%,1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占2.95%;手术治疗3个月后,从T管插入胆道镜取石成功。
3.讨论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为一种较为直接的胆管造影法,该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十二指肠镜对患者十二指肠乳头部的病变实施动态观察,并通过插管造影将胰管及胆管形态变化直接显示出来,其对结石症、胆管癌壶腹部癌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清楚显示结石大小、部位、数目及范围,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或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进行取石治疗[1-2]。传统胆道手术方法在治疗胆管系统结石疾病临床上具有较多不足,且具有较高结石残留率,不利于患者康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有效降低传统胆道手术方法出现的不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3]。如本次研究中选取的34例胆管系统结石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周后,通过T管用30—40%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结果显示,33例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现象,1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手术治疗3个月后,从T管插入胆道镜取石成功。综上所述,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胆管系统结石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本次研究中,97.05%患者没有出现结石残留现象,2.95%患者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手术治疗3个月后,从T管插入胆道镜取石成功。该研究结果同夏科焱、赵凯华及梁战学者研究结果较为相似[4]。因此,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胆道结石治疗临床上可有效发挥内镜外科技术优势,显著克服外科手术盲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国富,沈树权,徐洪.ERCP和胆道镜在胆管结石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03):403--404.
[2]顾松红,雷海燕,朱文钟等.MRCP和ERCP对老年病人胆道结石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05):49--50.
[3]万炳年.MRCP和ERCP对老年胆道结石诊断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3(12):520--521.
[4]夏科焱,赵凯华,梁战.ERCP在128例胆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