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柳黔江重点滩险航道整治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黄树燕[1](2019)在《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贵州省位居西南,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地形多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受典型季风性气候的影响,降水量颇为丰富,因而各水系支流水利较为发达。抗战以前,贵州交通发展状况较为滞后,公路铁路建设起步较晚,航运业作为贵州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发展契机。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为进一步扩展抗战空间和时间,保存实力,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将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贵州作为进入重庆的“南大门”、战时物资补给地和战略纵深,战略地位迅速得以提升。为保证战时运输和建设大后方经济的需要,鉴于大后方陆路交通设施建设的周期较长、投资较高,国民政府开发贵州航运业提上日程。第一章概述了抗战以前贵州航运发展的概况。阐述了贵州水道水系航道现状,以及抗战以前贵州航道开发情形,从自然客观条件和社会条件窥探抗战以前贵州航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阐述了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主观条件,即国民政府对贵州航运业颁布的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规及其措施。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发展贵州航运业的一系列法律措施,贵州省政府亦成立官办贵州航运分公司,民间成立了航运组织,推动了贵州航运业的发展,实现了战时物资运输和发展贵州经济的目的。第三章论述了国民政府督令水利机关对贵州内河航运进行勘察整治过程。国民政府为充分动员战时经济要素,督令迁入后方的水利机关对贵州主要省际水道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整治,勘察水道摸清了“家底”,整治水道改善了省际水道的航行条件,提高了航运效率,为贵州航运业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阐述了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表现,即船舶运力的增加、运输效率的提高,以及物资运量的增长。第五章探讨了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影响。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的发展支援了全面抗战,拓展了战时运输的方式,实现战时物资补给,有力地支持了前线抗战。客观上有利于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贵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改善了贵州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第六章论述了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航运业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些许不足,诸如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了战时贵州航运业进一步发展。值得肯定的是,战时贵州航运业发展,拓宽了战时交通运输形式,为支援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客观上。抗战时期航运业振兴对发展贵州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区域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起促进作用。总之,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亦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在支援全面抗战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穆辉,邵铭[2](2017)在《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首先介绍了柳州市航道、船闸、港口现状,并指出柳州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发展比较落后,接着论述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意义、制约因素,最后提出相关措施,助推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
刘辛愉[3](2016)在《库区急滩整治措施—潜坝群水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作为水运交通的第一大交通要道,是连接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维护其航道稳定以及船舶航行的安全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长江干线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段间水流流态紊乱,河势险峻,水流湍急,多处滩险集浅、险、急的特点,不利于船舶航行以及航道运输业的发展。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出,传统库区急滩整治手段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群潜坝成缓”的方法进行库区急滩整治,对丰富两坝间航道整治的手段,提高水运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Smagorinsky亚格子紊流模型、概化水槽试验,对潜坝周围水流特性进行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单潜坝、群潜坝坝后缓流区宽度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潜坝对水流产生阻挡作用,在坝后形成明显的缓流区,船舶可借助缓流区自航上滩。坝后缓流区的范围大小,与潜坝坝体形态、水流特性密切相关。(2)通过大量的单潜坝水槽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潜坝淹没度、束窄率是坝后缓流区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水流傅汝德数对缓流区宽度的影响不明显;缓流区宽度与淹没度呈负指数关系,与束窄率则呈正线性关系。坝后流速减小率随潜坝淹没度增加而减少,随束窄率的增加而减少,小傅汝德数时坝后流速减小率相差不大,大傅汝德数时坝后流速减小明显。据此初步建立了缓流区宽度与淹没度、束窄率、距坝位置等的关系式。(3)通过单因素分析,总结了潜坝坝顶溢流比与淹没程度和束窄率的关系,得到了坝顶溢流比与淹没程度和束窄率的初步关系式。(4)经单坝、双坝和三坝试验和数值分析,发现第一条潜坝的缓流区宽度并不随潜坝数量、间距的变化而改变,但对缓流区内流速减小率影响明显;研究表明,当潜坝间距为36倍潜坝坝长时,潜坝附近表面水流状态最稳定。(5)潜坝下游再增设潜坝后,上下游水位差有所减小,但在潜坝间距为36倍坝长时上下游水位差最小;当同间距布置三条潜坝时,首坝上游水位壅高大于双潜坝情况,而坝后最大跌水相差不大。
刘信华,黄伟军,刘新[4](2014)在《柳江中游复杂滩险整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柳江中游复杂滩险整治技术研究"在充分收集依托工程相关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柳江中游复杂滩险整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柳江航道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指导,并可为今后其它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积累经验。文章介绍了该项目研究的内容及成果创新点,并结合柳江航道整治工程,阐述了该项目研究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谭芸,伍春荣[5](2013)在《创新管理方式 服务地方经济 柳州航道管理局引领新风》文中认为一个专门从事河流航道维护、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单位,却大张旗鼓高调举办全市性舞蹈大赛,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柳州航道管理局近日联手柳州市文联,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东方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舞蹈家担纲评委,采用当下最流行的真人选秀式赛制,再次举办"黄金水道"杯电视舞蹈大赛,极大地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是什么样的动念,使柳州航道管理局特立独行第二次举办一个如此声势浩大的文艺比
关则兴[6](2010)在《柳州航运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内河航运作为一种悠久古老的运输方式,以其自身特有的技术经济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也要求着交通运输业要适应即将到来的转变。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水陆交通要道。但长期以来国家对柳江航道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柳江航道等级偏低,航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内河航运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与保障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本论文首先回顾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认清交通运输业的特征,把握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接着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最后通过分析广西和柳州的经济形势,根据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探讨了柳州航运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柳州航运发展与柳州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且分别讨论了柳州航运的发展对柳州的工业化进程、产业布局和柳州物流的影响。
孙波[7](2009)在《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表明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地处中国最南端,涉及滇、黔、桂、粤、湘、赣、琼、闽8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流域片面积65.39万km2。
樊庭森[8](2008)在《大型船舶通航形势下黔江航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黔江航道上运行的船只愈来愈大型化,在这种情况下,黔江航道管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提高黔江航道管理水平提出了若干对策。
李泽新[9](2006)在《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三峡工程整体人居环境建设中,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三峡库区乃至更广大范围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和文化进步、城镇体系与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论文选题力求紧扣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着眼于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相关实践积累基础上,结合导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816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030611022)工作,作为项目研究的骨干人员,论文选择对库区的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分析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及其实践的技术方法:在纵向方面,总结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及库区现代交通的发展态势,在横向方面,研究三峡库区规模和性质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对策。在库区的区域交通研究方面,论文从三峡周边地区、泛三峡区域、三峡库区三个地域入手,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这四个具有常规交通规划与建设类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结合流域经济开发、人居环境建设而引发的区域协作与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考与措施;在库区的城市交通研究方面,针对道路及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三峡库区及山地城市特点,对不同规模与形态的城市、城镇,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结合移民迁建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技术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性思考。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支撑的学科体系等内容。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带来的库区城市迁建与交通工程系统建设是十分复杂的,论文介绍了国内其它流域水利工程移民迁建的基本情况,以及三峡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价值。第二章为三峡库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交通建设的关系研究,提出适应库区与山地环境的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等方面,总结三峡库区城市与交通建设的地域特点;分析三峡库区的资源条件、人口与城镇分布、移民迁建特征,提出库区交通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第三章为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研究,将交通建设成就融入三峡地区历史文化范畴。包括三峡地区古代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桥梁建筑成就、街道空间格局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交通建设历史遗产保护对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雷雪婷[10](2006)在《广西浔江长洲枢纽坝下河床冲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可综合利用水资源,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多种效益。然而,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行,将对下游产生巨大影响。由于水库拦截大量泥沙,“清水”下泄将使水库下游河床产生长距离、长时段的冲刷与河床调整,可能影响下游航道。进行水利枢纽下游的河床演变分析,对下游河床冲刷调整作出预估,对于河道的护岸工程、航运、码头设置等均有较大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广西浔江河段长洲枢纽建成运行后近坝段河道的冲刷演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 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冲刷的危害,简单回顾和总结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 系列年实验是研究河道演变的一类重要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模拟手段,合理给出变化后的水沙条件都是准确模拟预测的前提。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梧州站1954~2002共49年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到梧州站水文资料存在14年的模糊周期,选取1971~1984年为梧州站的典型系列年,以此作为长洲枢纽建库前后来水来沙条件的分析资料。 (3) 分析了长洲枢纽建成后河段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及其对于河道演变的影响,结合长洲至界首河段的河床边界组成分析,对坝下游河床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建库后河段流量变平,下泄含沙量减小、悬沙级配变细,河床普遍发生冲刷,但长洲至界首河段河岸、河床边界抗冲性较好,整体河势稳定,河段将不会发生较大变形。 (4) 采用卵石夹沙河床抗冲粗化层的理论进行了河床极限冲刷深度预估,计算结果表明长洲至界首河段冲刷下切深度不大,断面冲深最大的也仅约86cm。 (5) 建立了长洲枢纽至界首河段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初步计算了建库后坝下河床的冲刷下切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长洲至界首河段受清水冲刷,河道下切深度不大,第一年断面平均冲刷深度也仅3~50cm。河道断面冲刷主要以深泓刷深为主,边滩淤积,高程有所增加,河型向窄深方向发展,利于河道的稳定,深槽下切深度大于平均冲深,枯水水深会有所加大。
二、广西柳黔江重点滩险航道整治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柳黔江重点滩险航道整治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四)概念界定 |
1.相关概念 |
2.空间界定 |
一、抗战前贵州航运业发展概述 |
(一)战前贵州水运交通现状 |
1.川系航道 |
2.沅系航道 |
3.西系航道 |
(二)抗战前贵州水运开发概况 |
1.地方政府对航道的整修 |
2.当地民众对航道的修缮 |
小结 |
二、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条件 |
(一)国民政府对贵州航运业的统管 |
1.交通法律法规建设 |
2.开展组织水陆联运 |
3.水陆运输机构设立 |
(二)地方政府开发贵州航运业的措施 |
1.水运法律法规的颁布 |
2.贵州内河航运公司的建立 |
3.贵州省民船公会的成立 |
小结 |
三、国民政府对贵州航运开发的过程 |
(一)清水江水道的开发 |
1.黔湘水道勘察 |
2.清水江水道的整治 |
(二)乌江水道的整治 |
1.查勘经过 |
2.施工过程 |
(三)赤水河航道的疏浚 |
1.勘测阶段 |
2.整治过程 |
(四)綦江上源浅滩整治 |
1.勘察经过 |
2.施工结果 |
(五)其他航道的勘察 |
1.西系水道的查勘 |
2.沅系水道的勘测 |
小结 |
四、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表现 |
(一)船舶运力增加 |
1.乌江船舶运力的增多 |
2.綦江上源松坎河船舶添置 |
3.其他航道船舶运力的增长 |
(二)运输效率提高 |
1.赤水河运效的提升 |
2.乌江运效的增强 |
(二)物资运量增长 |
1.乌江运量的增多 |
2.清水江运量的增加 |
3.其他水道运量的提高 |
小结 |
五、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支援全面抗战 |
1.拓宽战时交通方式 |
2.实现物资运输补给 |
(二)推动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 |
1.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
2.带动市镇码头贸易繁荣 |
3.促进贸易商品多样化 |
(三)促进贵州区域社会的开放 |
1.区域间联系加强 |
2.物质生活的改善 |
小结 |
六、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发展的问题 |
(一)社会条件的制约 |
1 社会治安的影响 |
2.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 |
3.水运机构管理的缺失 |
4.贪污腐败滋生 |
(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柳州市水运发展现状 |
1.1 航道基本情况 |
1.2 船闸基本情况 |
1.3 港口码头基础设施情况 |
2 加快水运发展的战略意义 |
2.1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
2.2 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
2.3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需要 |
3 制约因素 |
3.1 水运通道不完善 |
3.2 集疏运条件较差 |
3.3 信息化水平低 |
4 对策和建议 |
4.1 加快推进水运通道, 打通船闸碍航瓶颈 |
4.2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货物快装快卸 |
4.3 构建多式联运系统 |
4.4 推进港口与临港产业联动发展 |
4.5 推动水运信息化, 构建水运物流链 (供应链) 管理 |
(3)库区急滩整治措施—潜坝群水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库区急滩整治 |
1.2.2 潜坝在航道整治中的应用 |
1.2.3 潜坝周围水流特性 |
1.3 研究主要工作、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概化模型实验 |
2.1 试验设备 |
2.2 试验仪器 |
2.2.1 光电流速仪 |
2.2.2 水位测针 |
2.3 实验操作 |
2.3.1 施测点的确定 |
2.3.2 操作流程 |
2.4 潜坝形态 |
2.5 试验工况 |
2.6 基本参数拟定 |
2.6.1 测针常数的确定 |
2.6.2 水槽糙率的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3.1 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控制方程 |
3.1.2 紊流模型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3.2.2 网格设置 |
3.3 模型的验证 |
3.3.1 流速分布验证 |
3.3.2 沿程水位验证 |
第四章 潜坝对流场影响的研究 |
4.1 缓流区宽度概化定义 |
4.2 单潜坝影响区域潜坝附近流场 |
4.2.1 研究工况 |
4.2.2 淹没程度对潜坝附近流场的影响 |
4.2.3 束窄率对潜坝附近流场的影响 |
4.2.4 傅汝德数对潜坝附近流场的影响 |
4.2.5 单潜坝坝后缓流区宽度分析 |
4.3 群潜坝影响区域潜坝附近流场 |
4.3.1 研究工况 |
4.3.2 缓流区宽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潜坝对水面影响的研究 |
5.1 单潜坝对自由水面的影响 |
5.1.1 研究工况 |
5.1.2 自由水面影响分析 |
5.1.3 单潜坝坝顶溢流比 |
5.2 群潜坝对自由水面的影响 |
5.2.1 研究工况 |
5.2.2 群潜坝壅水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潜坝群整治库区急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综合上滩指标 |
6.2.1 船舶推力 |
6.2.2 航行阻力 |
6.2.3 综合上滩指标 |
6.3 模型的验证 |
6.3.1 水位验证 |
6.3.2 流速验证 |
6.4 群潜坝急滩整治数模计算 |
6.4.1 研究工况选取 |
6.4.2 计算成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柳江中游复杂滩险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项目研究内容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专题一柳江中游复杂滩险的分类及其演变特征和航道整治原则分析研究 |
1.2.2 专题二柳江中游河段控制滩头水位降落条件下均衡河段比降的航道整治方法研究 |
1.2.3 专题三典型多汊河型的混合底质滩险整治方法研究 |
1.3 实施方案 |
1.3.1 专题一柳江中游复杂滩险的分类及其演变特征和航道整治原则分析研究 |
1.3.2 专题二柳江中游河段控制滩头水位降落条件下均衡河段比降的航道整治方法研究 |
1.3.3 专题三典型多汊河型的混合底质滩险整治方法研究 |
2 项目研究成果 |
2.1 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 主要创新点 |
3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及产生的效益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2 成果应用情况 |
3.3 成果产生的效益 |
3.3.1 项目的经济效益 |
3.3.2 项目的社会效益 |
4 结语 |
(5)创新管理方式 服务地方经济 柳州航道管理局引领新风(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江河经济急需更新观念 |
文艺活动促进“黄金航道”深入人心 |
胸怀全局引领行业新风 |
(6)柳州航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开展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交通运输业的特征与发展历史 |
2.1 运输的概念 |
2.2 交通运输概念 |
2.3 交通运输业概念 |
2.4 交通运输业组成 |
2.5 交通运输业的特征 |
2.6 交通运输业的产生 |
2.7 交通运输业的四个发展时期 |
2.8 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
2.8.1 提高运输效率,运输趋于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
2.8.2 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
第三章 工业化理论 |
3.1 什么是工业化 |
3.2 工业化进程的划分依据 |
3.3 传统工业化的弊端 |
3.4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3.5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
3.6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
第四章 城市化理论 |
4.1 什么是城市化 |
4.2 城市化的含义 |
4.3 城市化的本质 |
4.4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
4.5 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4.6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
第五章 运输化理论 |
5.1 运输化理论的产生 |
5.2 运输化理论要点 |
5.3 与运输化有关的三个经济发展阶段 |
5.3.1 前运输化阶段 |
5.3.2 运输化阶段 |
5.3.3 后运输化阶段 |
5.4 运输化的作用 |
5.5 运输化在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
5.6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
5.7 经济结构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
5.7.1 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5.7.2 重化学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5.7.3 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5.7.4 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时期 |
5.8 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和经济布局的重要因素 |
5.8.1 城市形成的三个因素 |
5.8.2 交通运输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 |
5.9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5.9.1 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宏观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5.9.2 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微观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六章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 |
6.1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的交替推拉关系论 |
6.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相互作用关系 |
6.3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外部效果论 |
6.4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
6.5 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
6.6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的影响 |
第七章 航运的技术经济特征 |
7.1 航运的定义与组成 |
7.1.1 航运的定义 |
7.1.2 航运的组成 |
7.1.3 航运业范畴 |
7.1.4 航运与航道的关系 |
7.2 航道等级的划分 |
7.3 航运的技术经济特征 |
7.4 航运的缺点 |
7.5 柳州航运涉及的河流 |
第八章 广西内河航运 |
8.1 广西河流状况 |
8.2 广西航运设施 |
8.3 广西综合运输体系 |
第九章 广西航运的重要地位 |
9.1 发展北部湾经济区航运的地位 |
9.2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
9.2.1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历史背景 |
9.2.2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意义 |
9.3 广西航运综合评价 |
9.4 广西航运存在问题 |
9.5 广西航运发展面临的形势 |
9.6 广西内河水运发展规划 |
9.6.1 规划原则 |
9.6.2 总体目标 |
9.6.3 航道规划 |
9.7 广西“十二五”期间航运建设目标 |
9.8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9.9 广西经济发展的目标 |
9.10 广西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十章 柳州内河航运研究 |
10.1 柳州基本情况 |
10.1.1 历史地理情况 |
10.1.2 柳州工业经济的地位 |
10.2 柳州航运现状 |
10.3 柳州航道状况及等级 |
10.4 航行于柳黔江船舶的基本情况 |
10.4.1 航行船舶的基本情况 |
10.4.2 航行于柳、黔江船舶的日通过量 |
10.5 柳州综合运输情况 |
10.5.1 铁路基本情况 |
10.5.2 公路基本情况 |
10.5.3 航空基本情况 |
10.5.4 港口基本情况 |
10.6 柳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10.7 柳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10.8 柳州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 |
第十一章 柳州航运发展研究 |
11.1 柳黔江航道升级,打通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 |
11.2 柳黔江航运发展,柳州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提高 |
11.3 红水河复航,实现广西现代交通出海出边战略 |
11.4 红水河双线航道整治,西煤东运实现跨越式发展 |
11.4.1 红水河航道整治情况 |
11.4.2 红水河航道整治后,西煤东运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
11.5 柳州航运发展对柳州工业化的影响 |
11.6 柳州航运发展对柳州产业布局的影响 |
11.7 柳州航运发展推动柳州市物流业的发展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
12.1 结论 |
12.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
1.1 防洪规划 |
1.2 防洪工程建设 |
1.2.1 堤防工程 |
1.2.2 河道整治工程 |
1.2.3 水库工程 |
1.2.2 水文预报 |
1.2.3 防汛指挥系统建设 |
1.2.4 防洪预案 |
1.2防洪非工程措施 |
1.2.1水情测报 |
2 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
2.1 抗旱工程措施 |
2.1.1 灌溉与节水 |
2.1.2 供水工程 |
2.2 抗旱非工程措施 |
2.2.1 机构设置 |
2.2.2 法治建设 |
2.2.3 水量调度 |
(9)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理论支撑与认识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与交通建设的关系 |
2.1 区域地形地貌工程性特点分析 |
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
2.3 区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 |
3.1 驿道与驿站 |
3.2 桥梁建筑 |
3.3 城市街道格局 |
3.4 本章小结 |
4 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建设与交通网络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
4.1 库区城镇体系建构与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发展 |
4.2 重庆都市圈建设对三峡库区交通发展的促进 |
4.3 三峡库区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的宏观认识 |
4.4 本章小结 |
5 三峡库区区域交通发展研究 |
5.1 库区公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5.2 铁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5.3 水运交通发展与库区城市建设的关系 |
5.4 航空运输发展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三峡库区城市交通系统研究 |
6.1 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与调控机制 |
6.2 城市交通的发展策略 |
6.3 适应库区特点的城市道路建设方法 |
6.4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策略 |
6.5 港口建设、水运交通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
6.6 交通枢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 |
6.7 本章小结 |
7 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发展的实例研究 |
7.1 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交通组织及城市水运交通发展前景探索 |
7.2 万州区综合交通建设发展研究 |
7.3 云阳新县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剖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广西浔江长洲枢纽坝下河床冲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河段自然条件及长洲枢纽概况 |
2.1 河段自然条件 |
2.2 长洲枢纽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洲枢纽建成运用后下游河道演变趋势 |
3.1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 |
3.2 建库后来水来沙条件及其影响 |
3.3 水库调度对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 |
3.4 河床边界条件对冲刷的影响 |
3.5 坝下河床极限冲刷深度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库下游河床冲刷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
4.1 SMS软件数值模拟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
4.2 长洲枢纽下游河床冲刷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主要内容和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广西柳黔江重点滩险航道整治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贵州航运业研究(1937-1945)[D]. 黄树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2]柳州市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 穆辉,邵铭.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7(03)
- [3]库区急滩整治措施—潜坝群水流特性研究[D]. 刘辛愉.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4]柳江中游复杂滩险整治技术研究[J]. 刘信华,黄伟军,刘新. 西部交通科技, 2014(06)
- [5]创新管理方式 服务地方经济 柳州航道管理局引领新风[J]. 谭芸,伍春荣. 法制与经济(上旬), 2013(07)
- [6]柳州航运发展研究[D]. 关则兴.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7]珠江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J]. 孙波. 中国防汛抗旱, 2009(S1)
- [8]大型船舶通航形势下黔江航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樊庭森.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1)
- [9]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李泽新. 重庆大学, 2006(05)
- [10]广西浔江长洲枢纽坝下河床冲刷研究[D]. 雷雪婷. 河海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