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淀粉磷酸单酯制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波,甘薯淀粉磷酸双酯,叁偏磷酸钠,粘度
淀粉磷酸单酯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吴兴刚,孙俊良,李光磊[1](2015)在《超声波预处理对甘薯淀粉磷酸双酯制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先超声波预处理再进行磷酸化改性的方法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双酯。以粘度为指标,研究了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处理功率、分散介质种类及分散介质浓度对甘薯淀粉磷酸双酯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淀粉双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预处理后甘薯淀粉磷酸双酯的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降低,低水平超声波处理可以提高产品粘度,高水平处理产品粘度反而降低。20%乙醇作分散介质,功率为300W的超声波作用2min制得的甘薯淀粉磷酸双酯粘度最高。经DSC和RVA扫描分析表明超声波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甘薯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李光磊,崔世锋,庞玲玲,孙俊良[2](2013)在《抗消化性甘薯淀粉磷酸双酯制备工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了叁偏磷酸钠制备抗消化性甘薯淀粉磷酸双酯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叁偏磷酸钠、pH值、酯化温度以及酯化时间对甘薯淀粉磷酸双酯抗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叁偏磷酸钠添加量3.6%(以甘薯淀粉计),pH 10.5,酯化反应温度50℃,酯化时间2.1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甘薯淀粉磷酸双酯淀粉抗消化性为(58.73±0.04)%。经DSC和RVA扫描分析表明甘薯淀粉磷酸双酯仍具有与甘薯原淀粉相似的糊化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李光磊,庞玲玲,曾洁[3](2013)在《高透明度玉米淀粉磷酸单酯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具有高淀粉糊透明度的玉米淀粉磷酸单酯制备工艺。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磷酸盐添加量、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比例、酯化温度以及尿素添加量对玉米淀粉磷酸单酯淀粉糊透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磷酸盐添加量质量分数4.76%(以玉米淀粉计),NaH2PO4/Na2HPO4=0.60,酯化反应温度147℃,尿素添加量质量分数5.85%(以玉米淀粉计)。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淀粉磷酸单酯淀粉糊透明度预测值为89.18%,验证值为87.64%±0.07%。(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3年07期)
黄弼晨,张娟,唐亚芳,徐军,吴金鸿[4](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方案,以一定物质的量比例的NaH2PO4与Na2HPO4作为酯化剂对芭蕉芋淀粉进行酯化改性,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结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剂物质的量比、磷酸盐与淀粉质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影响效果均显着,而反应温度的影响效果不大。影响程度为酯化剂物质的量>>反应时间>>pH值>磷酸盐与淀粉质量比>反应温度,所得到的最优化条件为:n(NaH2PO4):n(NaH2PO4)=1:0.4、m(磷酸盐):m(淀粉)=1.66:1、反应温度139.86℃、反应时间2h、pH5.5,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结合磷含量为0.507%。(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赵伟,李振花,冯芳[5](2010)在《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对半干法制备磷酸单酯淀粉的工艺进行优化。获得较优方案为多聚磷酸钠加量9%、尿素2%、pH5.0、150℃条件下反应2h,取代度最高可达0.0516。正交试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温度提高至180℃进行反应可获得较高取代度,但产品色泽需改善;淀粉水分15%左右时有利于酯化反应进行,且产品色泽较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20期)
李光磊,庞玲玲,曾洁[6](2010)在《响应面法优化高凝胶性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具有高淀粉凝胶性的玉米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磷酸二氢钠浓度、酯化温度以及尿素浓度对玉米淀粉磷酸单酯淀粉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磷酸二氢钠浓度1.5%,酯化温度142℃,尿素浓度1.8%.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磷酸单酯淀粉凝胶性预测值为1.7654,验证值为1.738 3.(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何传波,汤凤霞,熊何健[7](2009)在《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特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工艺制备甘薯淀粉磷酸单酯,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研究了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回归方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2HPO4与NaH2PO4的摩尔比3∶1,反应温度130-140℃,反应时间2-3 h,pH5.5-6.0,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5%.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在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磷酸基团,使淀粉糊凝沉性降低以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提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张运艳,张晖,姚惠源[8](2008)在《冻融稳定型羟丙基—磷酸单酯糯玉米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冻融稳定型羟丙基-磷酸单酯复合变性淀粉,并对磷酸盐浓度、羟丙基取代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尿素浓度、磷酸盐配比对羟丙基—磷酸糯玉米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磷酸分子取代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制备冻融稳定型羟丙基—磷酸单酯糯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酸盐浓度30%、羟丙基取代度0.12、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120min、pH5.5、尿素浓度4%、磷酸盐配比3∶1。(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8年05期)
李书华,刘亚伟,王恺,田树田[9](2007)在《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磷酸与焦磷酸钠按一定配比混合作为酯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磷酸单酯淀粉取代度(DS)及反应效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07年05期)
李书华,刘亚伟,王恺,田树田[10](2007)在《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以磷酸与焦磷酸钠按一定配比混合作为酯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磷酸单酯淀粉,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磷酸单酯淀粉取代度(DS)及反应效率影响。(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07年09期)
淀粉磷酸单酯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优化了叁偏磷酸钠制备抗消化性甘薯淀粉磷酸双酯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叁偏磷酸钠、pH值、酯化温度以及酯化时间对甘薯淀粉磷酸双酯抗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叁偏磷酸钠添加量3.6%(以甘薯淀粉计),pH 10.5,酯化反应温度50℃,酯化时间2.1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甘薯淀粉磷酸双酯淀粉抗消化性为(58.73±0.04)%。经DSC和RVA扫描分析表明甘薯淀粉磷酸双酯仍具有与甘薯原淀粉相似的糊化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淀粉磷酸单酯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兴刚,孙俊良,李光磊.超声波预处理对甘薯淀粉磷酸双酯制备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李光磊,崔世锋,庞玲玲,孙俊良.抗消化性甘薯淀粉磷酸双酯制备工艺的优化[J].中国粮油学报.2013
[3].李光磊,庞玲玲,曾洁.高透明度玉米淀粉磷酸单酯制备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2013
[4].黄弼晨,张娟,唐亚芳,徐军,吴金鸿.响应面法优化芭蕉芋淀粉磷酸单酯制备[J].食品科学.2013
[5].赵伟,李振花,冯芳.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0
[6].李光磊,庞玲玲,曾洁.响应面法优化高凝胶性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何传波,汤凤霞,熊何健.甘薯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及特性(英文)[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张运艳,张晖,姚惠源.冻融稳定型羟丙基—磷酸单酯糯玉米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
[9].李书华,刘亚伟,王恺,田树田.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7
[10].李书华,刘亚伟,王恺,田树田.干法制备高取代度玉米磷酸单酯淀粉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