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

论文题目: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李爱峰

导师: 周名江,于仁成

关键词: 液质联用,河豚毒素,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织纹螺,牡蛎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沿海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有害赤潮的频繁爆发,人们越来越关注我国贝类的生物毒素污染问题,因为水产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目前我国对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分析能力还相对较弱,一些新的检测分析技术,如液-质联用分析技术(LC-MS)等在海洋生物毒素分析方面的应用很少。LC-MS自身的技术特点使得其在海洋生物毒素分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文尝试应用LC-MS技术建立分析河豚毒素(TTX)、软骨藻酸(DA)、大田软海绵酸(OA)、鳍藻毒素1(DTX1),以及其它部分藻毒素(如GYM、SPX和PTX2)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采集自中国沿海的部分贝类、藻类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近三年来,在中国沿海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但是导致中毒事件的毒素成分一直未能确认。本文通过建立的LC-MS分析TTX的方法,对有毒织纹螺中是否存在TTX进行了分析,确定了TTX及其衍生物是引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并首次在织纹螺体内检测到TTX、4-epiTTX、6-epiTTX、4,9-anhydroTTX、6-epi-4,9-anhydroTTX、5-deoxyTTX、5,6,11-trideoxyTTX和11-oxoTTX等多种毒素成分。通过选择离子扫描(SIM)对各种毒素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假定各毒素在SIM模式下具有相同的响应),发现5,6,11-trideoxyTTX毒素含量最高,占所有毒素成分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TTX。这种毒素组成情况在各种有毒织纹螺体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2004年6月采集自福建仙游地区的有毒织纹螺各不同组织中的毒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食道、内脏和肌肉组织中毒素的分布有一定差异,5,6,11-trideoxyTTX和5-deoxyTTX在肌肉组织中的浓度较高,11-oxoTTX在食道组织中的浓度较高,而TTX和4,9-anhydroTTX在内脏中浓度较高。对2005年3月初至7月末于福建省厦门、莆田和宁德三个地区定期采集的51批织纹螺样品的分析发现有一批样品有毒,毒性约为4,138MU/100g,约相当于0.7mg TTX/100g,这一毒性远高于日本官方规定的河豚鱼的食用安全标准(10MU/g)。此外,还尝试了黑褐新糠虾在织纹螺毒性测试中应用的可能性,发现投喂织纹螺后糠虾的半数致死时间与织纹螺的毒性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这一方法对TTX的检出限为1,044MU/100g,与日本官方规定的河豚鱼的食用安全标准

论文目录:

图索引(Figure Caption)

表索引(Table List)

毒素索引

符号与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洋生物毒素概述

1.1.1 麻痹性贝毒

1.1.2 腹泻性贝毒

1.1.3 肝损伤性贝毒

1.1.4 记忆缺失性贝毒

1.1.5 神经性贝毒

1.1.6 西加鱼毒

1.1.7 河豚毒素

1.1.8 急性作用毒素

1.1.9 新型抗真菌及细胞毒性毒素

1.2 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

1.2.1 生物学测试方法

1.2.2 化学分析方法

1.3 液-质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毒素分析中的应用

1.3.1 液-质联用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液-质联用技术在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液-质联用分析河豚毒素方法的建立及织纹螺体内毒素的研究

2.1 液-质联用分析河豚毒素方法的建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1.3 讨论

2.2 织纹螺体内毒素的分析及样品纯化方法的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2.3 讨论

2.3 利用黑褐新糠虾测试织纹螺毒性的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第三章 液-质联用分析赤潮藻毒素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腹泻性贝毒毒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1 分析方法的建立

3.1.2 牡蛎样品中腹泻性贝毒毒素的分析

3.1.3 蛋白磷酸酶活力抑制法分析牡蛎样品中的腹泻性贝毒

3.2 GYM/SPX/PTX_2/OA/DTX_1多种毒素同步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3.2.2 牡蛎样品的分析

3.3 记忆缺失性贝毒毒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3.3.2 拟菱形藻 PP0201-01 藻株的形态学研究和毒性分析

第四章 主要结论

4.1 织纹螺体内毒素成分分析

4.2 液-质联用分析赤潮藻毒素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及撰写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基于手机的智能传感技术及其海洋生物毒素现场快速检测的研究[D]. 苏凯麒.浙江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不同模式“液质”联用技术用于陆源及海洋天然药物分析[D]. 陈军辉.中国海洋大学2008
  • [2].河豚毒素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三种海洋生物毒素融合单链抗体的初步研究[D]. 孟宪梅.吉林大学2010
  • [3].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用植物活性物质分析研究中的应用[D]. 陈娟娟.浙江大学2009
  • [4].麻痹性贝毒毒素的制备和活性研究[D]. 王云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5].以现代分析技术为基础的贝类毒素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及致毒机理研究[D]. 李大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
  • [6].液质联用技术在生命磷化学中的分析应用研究[D]. 刘红霞.郑州大学2005
  • [7].液质联用蛋白质组学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正常人尿蛋白质组鉴定中的应用[D]. 孙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8].免疫亲和萃取-LC-MS联用技术在痕量农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秀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