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开始

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开始

一、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论文文献综述)

任超[1](2015)在《中国农村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下宅村为个案》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凸显,城市化进程作为一种神圣的箴言不断侵蚀着乡村社会,削弱着乡土文化,一股现代的激情在狂热的躁动下似乎也要把乡村文化之根铲拔殆尽。但是乡土社会一直作为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据点,孝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养老与敬老”保障作用,维持村落社会和谐的功能在现今社会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下宅村为实践调研点支撑本文的研究观点,从下宅村社会中的孝文化传承入手,利用乡村价值理论,构建出“意识——行为——空间”的分析框架,全面对村中孝文化传承进行考察,讨论村落社会表现于乡村建筑、戏剧活动、日常习俗行为与乡村空间内的孝道,从而以乡村价值理论的独特视角探索孝文化传承问题。并利用社会记忆理论,构连传统与现代,讨论孝文化在村落中的变迁与传承,解释孝文化传承的动态性,形成一种立体、动态的孝文化传承画面,本研究从作为民居孝文化的物质体现,到精神表现形态的婺剧、道情等戏曲样式,都是孝道文化的意识体现。通过对建筑物、戏曲的分析,了解村民怎样利用对建筑与戏曲的传承,从而传承孝文化。村民们日常习俗行为为意识的反映,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被践行。这里主要集中于对婚丧嫁娶礼俗行为仪式、节日中的行为仪式、普通时日的日常行为仪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指出日常生活行为仪式对孝文化传承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探讨村落空间问题,指出村落是直接承载如上意识与行为的空间,同时其自身也是孝文化保存、传承的根本条件。最后,讨论建筑、戏曲、日常习俗等与下宅村空间的关系,呈现出整体的、互动的“意识——行为——空间”。下宅村中孝文化载体的多层次性,利于孝文化传承。村落的变化致使下宅村中孝文化的载体不断产生流变,但并未使孝文化完全消失。传统孝文化会在村落中再造,其自发恢复性与自发组织性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同与传导。村落中的孝文化维持家庭养老,同时,在很大程度起到维系社会养老的作用。并且,下宅村中的孝文化更利于村落社会秩序的确认与维护。本文认为孝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养老问题,也是维持村落秩序、村落和谐甚至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朱东丽[2](2010)在《中国民间送礼习俗的结构与社会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礼之用,和为贵”实际上揭示了中国传统礼的本质精神。“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说的便是中国人们的礼物交换。中国的送礼行为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不过这种送礼的对象是神,而国家建立之后,国家的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展开各种战争,战争中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而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送礼行为。中国民间送礼习俗延续至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长制度、“差序格局”分别构成了中国民间送礼习俗形成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社会结构基础。中国人在送礼过程中要遵循等级原则、互惠原则、理性原则和适度原则,而且送礼是和关系人情联系在一起的,根据送礼的动机可以将中国民间送礼表现出的关系结构分为情感表达性关系、目的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表达性的送礼主要是为了维持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目的工具性的关系是和情感表达性关系相对的,它为了维持一种短期关系,目的性很强;混合性关系兼具情感表达和目的工具性。同时中国人讲究人情观念,报的观念和和谐观念构成了中国人送礼行为的观念价值体系。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对于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融洽人际关系,创造维持或强化了关系结构网络都有很有利的作用,同时人情习俗渗透社会公共生活影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送礼习俗发生了嬗变,礼物的商品属性增强,,送礼过程中信任缺失,而且由于现代人送礼对象的扩大,礼金的加重,送礼成为人们的人情负担。过分关注礼物本身的形式及其市场价值,容易使礼物交换转变为人情难以承受之重,一旦它与某种功利相联系便成为异化情感并破坏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虚礼和腐贿之礼。所以,礼物交换本身是没有错,它本来就是由姻亲关系延伸出来的广义的社会交换的基本表达形式,本质上表达了传统社会的互惠特征,而且礼品文化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系网络的扩大,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只是人们赋予礼物的价值认识要纠正。只有当礼物交换在民间作为一种象征亲情、友谊或其他纯粹感情的象征时,礼物不论其价值几何,都是纯洁的。

孙翠玉[3](2009)在《“嵌入”过程的实践视角分析 ——关于一个客运群体形成、运作过程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东北J省L县的一个客运群体(即文中的K客运群体)的经济行为的考察,试图展现,以牟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在社会规则的作用下,推动一个松散的群体形成组织,并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的过程。这一嵌入过程是通过对K客运群体形成和运行过程的描述分析予以展现的。这个过程同时呈现了一个地方性制度自发生成的过程。本文从K客运群体成员与市场中的竞争对手、行政管理人员及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现了K客运群体的形成、运营过程,并进一步呈现出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并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展现,我们发现,K客运群体是在行政、市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并维持运营的。K客运群体成员的经济行为内含着市场、行政及社会文化等几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经济行为的结果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嵌入”过程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一种组织制度的生成;实质上则体现着市场、行政、社会文化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对本文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社会个体的行为并不完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是深受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情”、“面子”、“关系”等行为准则的影响。在K客运群体形成、运行过程中,K客运群体成员采取其特有的方式处理与行政、市场以及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以“利益为主、传统伦理为辅”的特点。这样,通过K客运群体组织形成过程与运行过程的描述分析,我们看到了经济行为在市场、行政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嵌入社会结构的同时,行政、社会文化等因素也通过影响社会个体的经济行为而影响市场的实践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社会个体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来应对转型社会中的行政力量的影响和市场竞争。

唐方方[4](2000)在《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文中研究说明 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顾客是理性的,有判断能力的,不要去瞎操心。真实的人类行为,与教科书差距远矣。为友人的孩子买书,看到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颇觉有趣。其中一则故事写某学生参加完喜宴,把剩下的食物包回寝室,送给室友当消夜。虽然一看就知道,都是宾客碰都没碰的好东西,但他的室友却当场翻脸,把食物摔在地上。用前些年的行话,可谓是把"小意思"变成了"不好意思"。吓得人不敢送礼了吗?大可不必。人性是共通

二、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下宅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调研地选取
    1.5 孝文化传承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民居建筑:乡村社区承载孝文化的物质实体
    2.1 民宅与孝文化传承
    2.2 文化礼堂与孝文化传承
    2.3 寺庙建筑与孝文化传承
    2.4 “家——社——神”象征式的民居建筑与孝文化传承
第三章 民间文艺:乡村社区传承孝文化的精神载体
    3.1 婺剧与道情:历史视野中的孝道文化
    3.2 婺剧与道情:扎根于乡土社会的教化表演
    3.3 婺剧与道情:扩展与传承孝文化的内在机制
    3.4 三句半:新型曲艺形式作为传承孝文化的延伸
第四章 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孝文化传承
    4.1 下宅村“做寿”仪式与孝文化传承
    4.2 下宅村“丧葬”仪式与孝文化传承
第五章 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孝文化传承
    5.1 传统下宅村春节中表达孝道的行为
    5.2 下宅村节日中绵延至今的祭祖行为
    5.3 下宅村其它节日中仪式行为的多元化与“孝道”延续
    5.4 日常行为与传承:日常生活中新的实践行为
第六章 乡村空间对孝文化传承效用
    6.1 下宅村的乡村空间样态
    6.2 下宅村村落空间下的“孝道”舆论与信息流通
    6.3 “村落空间”:一种孝道秩序传承的场域
    6.4 村落空间视野下的关系呈现与孝文化传承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7.1 基本结论
    7.2 孝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7.2.1 农村养老与孝文化传承
        7.2.2 乡村社会秩序与孝文化传承
        7.2.3 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2)中国民间送礼习俗的结构与社会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结构-功能理论
        1.3.2 社会交换理论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送礼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2.1 礼的起源
    2.2 礼与礼物
    2.3 送礼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2.3.1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3.2 制度基础——家长制度
        2.3.3 社会结构基础—“差序格局”
    2.4 送礼习俗的社会心理基础
        2.4.1 “欠恩还报”心理
        2.4.2 求和谐、求均衡的思想
        2.4.3 熟人社会中的面子观念
第三章 送礼习俗遵循的原则
    3.1 等级原则
    3.2 互惠原则
    3.3 理性化原则
    3.4 适度原则
第四章送礼习俗的结构和价值体系
    4.1 送礼习俗的类别
    4.2 送礼习俗的价值体系
        4.2.1 人情观念
        4.2.2 对恩惠的报答观念
        4.2.3 “以和为贵”的观念
    4.3 送礼习俗的结构
        4.3.1 情感表达性送礼关系
        4.3.2 目的工具性送关系
        4.3.3 混合性送礼关系
第五章 送礼习俗的社会功能
    5.1 送礼习俗的积极功能
        5.1.1 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
        5.1.2 创造、维持并强化社会关系网络
        5.1.3 影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5.2 送礼习俗的消极功能
        5.2.1 礼物的商品属性增强
        5.2.2 送礼成为人们不能承受之重
        5.2.3 送礼过程中信任机制缺失
        5.2.4 人情礼节成为权力腐败的观念基础
第六章 结语
    6.1 礼尚往来表现了传统社会的互惠特征
    6.2 送礼习俗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6.3 人情淡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要代价
    6.4 克服人情对制度的侵蚀是廉政建设的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嵌入”过程的实践视角分析 ——关于一个客运群体形成、运作过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文献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分析框架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K客运群体生存环境
    第一节 K客运群体运行的市场环境
    第二节 K客运群体运行的线路
    第三节 K客运群体的竞争对手和合作者
第三章 K客运群体概述
    第一节 K客运群体的构成
    第二节 K客运群体的线路运营权
    第三节 K客运群体成员间的连接纽带:亲缘与利益
第四章 K客运群体的运行逻辑及现状(一)
    第一节 K客运群体运行状况简介
        一、K客运群体的日常运行
        二、K客运群体的“办公”场所
    第二节 K客运群体的运行规则
        一、排号规则
        二、利益分配规则
        三、风险承担规则
        四、三大运新规则的关系:彼此依存与相互补充
    第三节 K客运群体运行规则形成的历时性展现
        一、运行规则形成前的客运市场
        (一) 失范状态下的客运市场
        (二) 客运市场秩序的重建
        二、运行规则的萌芽:春运时段的应对策略
        三、运行规则的形成:从“应对性策略联合”到“稳定的联合体”
第五章 K客运群体的运行逻辑及现状(二)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中的K客运群体
        一、合法的竞争对手:散线儿车
        二、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M客运群体
        三、非法的竞争对手:“跑线儿”出租车
    第二节 与行政力量博弈的K客运群体
        一、私涨票价:K客运群体的日常反抗形式
        二、集体上访:K客运群体的维权手段
        三、成立L──M线路股份公司: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人际关系网络中的K客运群体
        一、核心人物:K客运群体的粘合剂
        二、人情往来:K客运群体运行的润滑剂
        三、信任危机:K客运群体面临的困境
第六章 K客运群体的他者评价与自我定位
    第一节 他者评价与自我定位
    第二节 他者评价与自我定位的比较
        一、经济层面的比较
        (一) 他者眼里的“有钱人”
        (二) 自我定位的“中等人”
        二、社会地位层面的比较
        (一) 他者眼里的“不容易”
        (二) 自我评价的“没地位”
        三、素质层面的比较
        (一) 他者眼里的“能人”
        (二) 自我定位的“没素质”
    第三节 他者评价与自我定位矛盾的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一节 结论
        一、嵌入: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的整体展现
        二、市场:社会转型的实践对象
        三、组织化:应对社会转型的策略性选择
    第二节 余论
        一、市民社会理论简介
        二、基于市民社会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照片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孝文化传承研究 ——以下宅村为个案[D]. 任超.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2]中国民间送礼习俗的结构与社会功能分析[D]. 朱东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3]“嵌入”过程的实践视角分析 ——关于一个客运群体形成、运作过程的考察[D]. 孙翠玉. 上海大学, 2009(06)
  • [4]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说开去[J]. 唐方方. 书城, 2000(01)

标签:;  ;  ;  ;  ;  

从送礼的行为经济学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