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籽油论文-王凤娟,童新雨,夏晓雨,符群,郭庆启

红松籽油论文-王凤娟,童新雨,夏晓雨,符群,郭庆启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松籽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度,红松籽油,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

红松籽油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娟,童新雨,夏晓雨,符群,郭庆启[1](2019)在《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对红松籽油品质的影响及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处理后的红松籽油为材料,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烹饪温度预处理后的红松籽油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测定脂肪酸组分。根据国标测定热处理前后的红松籽油理化性质。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的羰基价和酸值显着上升(P <0.05),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180℃达到最大值9.79 mmol/kg,碘值和皂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1.78%、22.86%。高温加热后红松籽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出现显着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和皮诺敛酸含量下降,而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加热过程中共生成5种新的脂肪酸(9t-C18∶1(反式油酸)、(9c,11t)-C18∶2、(10t,12c)-C18∶2、14-甲基-C16∶0、10c-C17∶1)。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80%、10.43%。【结论】升高温度会降低红松籽油品质和改变脂肪酸组成。低温热处理时,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不发生显着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凤娟,夏晓雨,张娜,符群,郭庆启[2](2019)在《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红松籽油动力学模型及油脂组成、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减压-超声联用技术对红松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考察提取出的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红松籽油得率为指标,在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红松籽油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不同超声波功率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对红松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对提取过程进行模型拟合并验证。测定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的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测定其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nic acid,ABTS)自由基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最适提取溶剂,在真空度0.08~0.09 MPa条件下,超声波提取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210 W、料液比1:7(g:mL)、超声温度45℃、超声处理时间25 min,此条件下松籽油得率为(53.01%±0.30%)。试验选取的四种动力学模型中,玻尔兹曼模型更好的拟合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动力学过程(R2≥0.9798)。提取的红松籽油含有46.27%的亚油酸,28.95%的油酸以及13.26%的皮诺敛酸。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红松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8.20±0.77)mg/mL、(7.74±0.06)mg/mL。减压-超声波联用通过降低容器内压强,减少溶液间分子压力,进而降低提取过程中的能耗,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温度,有利于保护热敏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周琪,韦家辉,盛智丽,王金萍,刘俊梅[3](2019)在《双酶法提取红松籽油及其抗氧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松籽油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但其生物利用度差、附加值低,成为其发展瓶颈。以红松籽仁为原料并以提油率和皮诺敛酸的量为指标,经超声波处理,蜗牛酶水解单因素试验,并通过响应面试验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松籽油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加酶量2 364.00 U/g、温度51.00℃、时间3.00 h、pH 8.40;蜗牛酶加酶量为39.00 mg/(10 g松子乳)、温度44.00℃、时间1.00 h、pH 7.00、料水比1∶5(g/m L),在此条件下,红松籽油得率可以达到93.87%,皮诺敛酸的量为855.77 mg/(10 g松子乳),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的研究结果。同时,在最优条件下,红松籽油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8.52 mg/mL,而且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紫苏籽油等其他植物油。(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张思桐,杨凯,赵玉红[4](2018)在《不同品系红松籽油脂肪酸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气相色谱、主成分分析及4种抗氧化测定,对不同品系的耐寒红松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比较品系间差异。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碘值为88.13~127.22 g I2/100 g,酸价为0.72~1.12 mg KOH/g,过氧化值为0.167~1.277 meq/kg。10种红松籽的出油率范围在61.33%~69.05%,平均出油率为64.74%,且不饱和脂肪酸(约70%)中以亚油酸含量为主(43.203~46.135%),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同品种松籽油的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清除能力存在不显着差异,而FRAP总还原能力的种间差异更为显着,其平均清除率分别为82.71%、70.46%和60%,总还原能力在20~100 mmol之间,α-VE含量为23.07±1.94~162.22±6.55μg/g,由此初步判断10种松籽油的SI稳定性为5#<2#<4#<1#<3#<7#<6#<10#<8#<9#。通过主成分因子F_1、F_2、F_3结合聚类分析可将10种松籽油分为叁类,分别是1#025、2#058、4#066;5#117;6#118、7#119、8#124、10#179和3#060、9#148。同一类群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含油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具有相似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杨明非,苏雯,寇萍,王希清,郭娜[5](2017)在《高速匀质—微波辅助提取红松籽油工艺及其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松籽仁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优化高速匀质—微波辅助提取红松籽油的工艺,考察了匀质速度、匀质时间、液料比、微波温度、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对红松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红松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匀质速度12 000 r·min~(-1),匀质时间120 s,液料比20 mL·g~(-1),微波温度60℃,微波功率700 W,微波时间50 min。在上述条件下,红松籽油最优提取率可达60.3%。利用GC-MS对得到的红松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皮诺敛酸、亚油酸、反-13-十八碳烯酸、顺-13-十八碳烯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55%,其中松籽油所含有的特异性不饱和脂肪酸—皮诺敛酸含量可达13.65%。此外,对该工艺提取得到的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及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估,发现红松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其IC-(50)值为0.095 4 g·mL~(-1)。此外,红松籽油过氧化值和酸值较低,碘值较高,表明红松籽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油脂。(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刘芳[6](2017)在《小众高端油飘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亚洲(北京)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高端食用油暨橄榄油博览会,4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会上,对人体有诸多益处的核桃油、小米胚芽油、山茶油和亚麻籽油等小众高端油,吸引了众多采购商和消费者。走进一家生产亚麻籽油的企业(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17-04-19)

刘静波,吴丽英,董红竹,张燕,刘桃彦[7](2014)在《长白山红松籽油对小鼠血清及肝脏、肾脏脂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白山红松籽油调节血脂作用进行研究。建立昆明小白鼠高脂血症模型后,观察红松籽油调节血脂功能。通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葡萄糖(glucose,Glu)含量以及肝脏和肾脏的TC、TG水平来检测长白山红松籽油的降血脂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红松籽油均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脂饲料对受试小白鼠高血脂症的诱导作用,显着改善肝脏及肾脏脂质的积累,红松籽油具有显着的降血脂效应。(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23期)

吴洪军,付婷婷,李靖彤,赵凤臣[8](2014)在《水代法提取红松籽油加工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松籽为原料,经过粉碎、恒温水浴振荡提取、离心分离等工艺制得红松籽油。通过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确定了水代法提取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6:1、pH值9、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其中料液比是最重要因素。通过测定水代法所提取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得出:酸价1.2mgKOH/g、碘值141.6mgI2/g、皂化值186.5mgKOH/g、过氧化值3.8mmol/kg。(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4年04期)

刘静波,程婉露,姚志新,王作昭,张燕[9](2014)在《长白山红松籽油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白山红松籽为原料,采用机械液压冷榨法萃取红松籽油,考察了上限压力、榨油温度、压榨周期、停歇周期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液压冷榨法萃取红松籽油的最佳条件:上限压力为15MPa,温度为45℃,榨油周期为4min,停息周期为9min,在此条件下,红松籽油出油率为60.3%。对冷榨法萃取的红松籽油进行了脂肪酸成分分析,共测定出8种脂肪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碳叁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烯酸、二十碳酸,其含量分别为其含量分别为4.08%、18.13%、11.48%、2.39%、0.87%、0.88%、1.04%、1.44%。(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李默馨,王妍,周晓丹,刘晶,常云鹤[10](2010)在《冷榨红松籽油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红松籽油的冷榨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得到冷榨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最佳参数为:粉碎后粒度16目,压榨压力4 MPa,水分含量4%。经验证按此参数试验得到的出油率为51.1%。此工艺下制得松籽油碘值高达143.0 gI∕100 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09%,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是一种"天然绿色"的榨油方法。(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0年05期)

红松籽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减压-超声联用技术对红松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考察提取出的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红松籽油得率为指标,在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红松籽油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不同超声波功率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对红松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对提取过程进行模型拟合并验证。测定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的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测定其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nic acid,ABTS)自由基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最适提取溶剂,在真空度0.08~0.09 MPa条件下,超声波提取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210 W、料液比1:7(g:mL)、超声温度45℃、超声处理时间25 min,此条件下松籽油得率为(53.01%±0.30%)。试验选取的四种动力学模型中,玻尔兹曼模型更好的拟合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动力学过程(R2≥0.9798)。提取的红松籽油含有46.27%的亚油酸,28.95%的油酸以及13.26%的皮诺敛酸。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红松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8.20±0.77)mg/mL、(7.74±0.06)mg/mL。减压-超声波联用通过降低容器内压强,减少溶液间分子压力,进而降低提取过程中的能耗,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温度,有利于保护热敏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松籽油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凤娟,童新雨,夏晓雨,符群,郭庆启.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对红松籽油品质的影响及主成分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2].王凤娟,夏晓雨,张娜,符群,郭庆启.减压-超声波联用提取红松籽油动力学模型及油脂组成、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周琪,韦家辉,盛智丽,王金萍,刘俊梅.双酶法提取红松籽油及其抗氧化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4].张思桐,杨凯,赵玉红.不同品系红松籽油脂肪酸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8

[5].杨明非,苏雯,寇萍,王希清,郭娜.高速匀质—微波辅助提取红松籽油工艺及其品质评价[J].植物研究.2017

[6].刘芳.小众高端油飘香[N].消费日报.2017

[7].刘静波,吴丽英,董红竹,张燕,刘桃彦.长白山红松籽油对小鼠血清及肝脏、肾脏脂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4

[8].吴洪军,付婷婷,李靖彤,赵凤臣.水代法提取红松籽油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4

[9].刘静波,程婉露,姚志新,王作昭,张燕.长白山红松籽油的提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4

[10].李默馨,王妍,周晓丹,刘晶,常云鹤.冷榨红松籽油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0

标签:;  ;  ;  ;  

红松籽油论文-王凤娟,童新雨,夏晓雨,符群,郭庆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