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林木抚育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实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晓,马莹莹,马红丽[1](2020)在《基于Innorgraphy营造林机械的专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营造林机械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动态,为国内林业机械企业提供技术参考,通过Innorgraphy专利分析平台,从排名前五的公司运营及专利技术构成、竞争力气泡图、专利申请人技术来源国、专利技术保护国和地区、高强度专利等方面,对营造林机械领域的国外专利进行分析,从专利角度揭示国外营造林机械领域的技术发展及目前技术状态。
石昀灵[2](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经过几十年的过度开采利用,使林区可采资源枯竭,林区经济陷入困境。尤其在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后,林区也在积极寻找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替代产业,来促进林区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探究如何加快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实现林区林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并根据林区的统计数据,对林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SSM-区位熵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以及营造林可以作为林区林业主导产业来优先发展。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林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预测,得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将在2019年转变为“三、一、二”模式。再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得到全员劳动生产率、森林覆盖率、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投资额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是影响林业产业结构演进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根据前文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具体包括: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加强森林生态辅助服务;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王雨晨[3](2019)在《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的设计及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林业机械研究与相关灌木加工设备发展现状,结合我国西北部沙生灌木与林木抚育剩余物等资源材料特性,设计并加工装配了一台新型对沙生灌木进行定长锯切的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本文从研究与利用灌木切削机理出发,整理搜集国内外有关切削理论与木工切削机械等方面的资料,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设计并校核主要机构包括:进料、锯切、压紧机构。其中回转式送料机构为创新式设计,可以保证在进料稳定高效的前提下,配合装配机架出料板,完成送料与出料收集一体化功能,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强度;锯切机构采用多片锯锯切的方式,保证切断过程平稳有效;通过规定各锯片之间距离(50mm)来保证将灌木切割成规定长度的小段。为提高设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控制灌木径级、含水率、进料速度等变量进行相同工况锯切试验,模拟真实切削过程的同时采集关键数据并进行理论验证。利用Abaqus软件对刀具和整机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最后进行样机生产试验,验证机器切断效果。结果表明本机保证目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达到理想的锯切效果。
丰超[4](2019)在《降低林木抚育剩余物枝条切断能耗研究及仿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木质材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灌木平茬复壮和经济林抚育等森林活动大约产生采伐剩余物1.09亿吨,这些林木抚育剩余物枝条是重要的生物质原料,有效降低林木剩余物枝条加工能耗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和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自制的枝条切断试验台,根据枝条切削形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多因素试验法,研究刀具的楔角、滑切角和枝条的切入角对单根柠条枝条的切削阻力和切削能耗的影响,并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和显着性分析。试验表明,峰值切断力和切削能耗随着刀具楔角的增大而增大;滑切角在一定范围内对降低切削阻力和降低切削能耗有一定的作用。当滑切角在5°-10°范围内,峰值切断力的降低较明显;滑切角大于10°以后,峰值切断力逐渐增大,柠条枝条在切削过程中发生侧滑;随着切入角的增大,峰值切断力不断降低。试验中发现过大的切入角柠条枝条沿纤维方向发生劈裂形成削片,滑切作用明显,导致柠条枝条切断困难。利用Design-Expert对楔角、滑切角和切入角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显着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切入角对峰值切断力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楔角,滑切角并不显着。综合单因素试验和方差分析结果,选取切入角450、楔角30°、滑切角5°-10°的组合,能够显着降低柠条枝条的峰值切断力。依据静力切削试验的结果参数,拟确定定长切断机的刀具参数,使用CAXA和SolidWorks机械作图软件进行设计。定长切断机有切断系统、动力系统和机架等零部件组成。切断系统包括曲柄连杆机构、强行进料装置。由一台减速电动机驱动曲柄连杆进行往复切削和强制进料主动压辊的枝条运送。定长切断机采用4kW电动机作为动力,在实验室工况下对干燥的柠条枝条进行切削,测量定长切断机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能耗。在手动随机填料下,定长切断机切削频率为每分钟84次,单次运行1Omins,重复5次试验。计算得本文设计的林木剩余物枝条定长切断机的工作效率可以到达68kg/h,耗电量为3.2kW·h。
温薇[5](2019)在《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补偿作为调整生态环境与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政策体制,是协调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已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激励机制。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生态补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加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位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地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从原来的政策推动到现在法律规制的转变,倡导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关系,除实践较多的跨流域生态补偿外,跨地域、跨功能区等方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却寥寥无几,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凤毛麟角,我国有效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未形成。黑龙江省作为林业生态大省,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由于省内区域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主体功能区间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的不均衡。因此,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优势,建立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已然势在必行。本文以黑龙江省为样本调研区域,在已有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即跨越黑龙江省不同区域空间范围,通过科学调控、协调互补等手段,以政府、公众、企业为补偿主体,主体功能区为补偿客体,市场为导向,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参与机制、政府协商机制、跨区域管理优先级机制、生态合作和生态交易等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均衡配置,促进环保和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收集和整理,归纳评述了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研究现状,在博弈理论、协同理论和区域协调理论等全新理论指导下,系统的采用ArcGIS空间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调查等统计分析方法,以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和生态建设协调为切入点,重点从公众和社会视角开展研究,确定不同利益主体协同演进为趋向的作用机理。从博弈视角出发,侧重研究跨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利益关系,逻辑关系,社会、公众的支付意愿、主体功能区之间的补偿协调方案、政策执行、协调机制构建与运行等内容中寻找协调路径。同时,基于调研数据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牡丹江、双鸭山、绥化等8个不同地区进行了差异化分析,运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CVM调查法、探索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全面计量了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度和支付意愿值,从公众角度测算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标准;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与大小兴安岭实施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分析,梳理省域范围下不同区域之间补偿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倡企业在发展受限时可以通过为生态服务付费,买卖碳排放权等跨区域生态补偿方式破解企业发展受限难题;最终针对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协调保障进行了探讨,提出不断优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平台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多元投资机制、持续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的产业政策体系、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评价和反馈系统等构成的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保障体系。本文旨在突破区域限制,拓宽生态补偿协调渠道,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的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促使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得到推广使用,为黑龙江省的生态补偿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完善我国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肖冰,白帆,吴昊,张丽平[6](2018)在《国内外营造林机械及森保、采运设备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内外营造林机械及森保、采运设备的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典型设备的功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安特[7](2018)在《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是对我国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由于我国发展初期对天然林的过度利用,导致我国天然林受损严重,且不易恢复,因而,大力发展人工林是解决我国天然林资源不足与生产生活对木材的迫切需求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清林能够为植树造林做好前期工作准备,抚育割灌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林的成材率和成材速度,对于我国林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清林抚育割灌作业实际需求设计了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工况,完成配套主机的选型,确定了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设计参数,完成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机械结构部分进行设计计算,完成对切割装置、保护罩旋转装置、连接装置的设计计算,最终完成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2)根据清林抚育割灌作业需求,分别设计了切割装置节能调控系统、保护罩旋转装置和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摆动机构的液压部分设计,并最终完成整体的液压系统设计;使用AMESim软件对切割装置节能调控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多组仿真实验确定蓄能器最佳参数。(3)使用ANSYS软件对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机座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形变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对机座进行轻量化分析,减轻其质量,一方面节省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清林抚育割灌机自重对配套主机的负载。
朱阅[8](2018)在《轮腿变幅与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林区多属山地和丘陵地形,普通车辆难以适应复杂的路面状况,开发具有良好路面适应性的林用底盘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多自由度仿形越障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三自由度铰接和变幅轮腿结构林用6轮底盘,该底盘具有良好的路面仿形性,能够保障车轮与路面良好附着,增强底盘动力性能,与普通6轮底盘相比具有更好的爬坡、越障能力。同时具有变幅轮腿结构能够使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兼具被动仿形与主动调节功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地形条件恶劣的林区环境。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一种新型具有变幅轮腿结构的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三自由铰接结构使底盘具有良好的路面仿形性,增强底盘的越障性能;同时变幅轮腿结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提高了后车架即承载作业装备平台越障平顺性,两者相互配合保证底盘能够适应林区复杂的地形状况。2、对后车架轮腿车轮尺寸进行优化。建立底盘行驶过程中驱动力Ft与车轮陷入路面深度Z,车轮直径D,宽度B的多元非线性方程。应用Matlab Optimization Toolbox进行多目标非线性约束优化,优化目标为Ft取极大值、Z取极小值。得到后车架车轮直径D取值460mm,宽度B取值210mm,也为前车架车轮尺寸确定提供依据。3、对改进的前、后车架结构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分析底盘满载弯曲、满载扭转两种典型工况下车架结构的静态性能,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前、后车架结构能够满足作为底盘车身需要承载载荷的要求。4、根据变幅轮腿结构中起升液压缸、下降液压缸在基坐标系位置确定轮腿末端车轮的相对位置,得到轮腿末端车轮变化速度与起升、下降液压缸变化速度的雅可比矩阵,建立变幅轮腿结构运动学模型,为底盘越障过程中液压缸速度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拉格朗日方程法(Lagrange方程)建立变幅轮腿结构动力学方程,得到液压缸所需推力与偏转角角速度及偏转角角加速度之间的变化关系。5、提出了具有变幅轮腿结构的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三种越障模型,针对性的提出爬坡、越障策略。应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底盘三种工况进行模拟仿真试验,通过仿真试验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及策略的正确性,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试验的障碍物高度预测模型方法。本文研究成果为林业装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为特种林业装备底盘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吴碧珊[9](2017)在《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高铁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铁路绿化的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广(州)深(圳)铁路自投入使用以来,铁路沿线植物在广铁集团和广州、东莞、深圳三地政府的养护管理下,形成现在的景观风貌。该线路成为带动穗、莞、深三座大城市的经济大动脉,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沿线植物多属于人工种植,有别于其它建设于自然区域的线路,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多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以乘坐广深铁路沿线列车所视范围内的植物应用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并为华南地区铁路绿化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线路调查法对沿线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观赏性分析、配置模式分析和景观效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共有222种,隶属于71科171属,其中园林植物199种,其他植物如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等共23种。园林植物中,常绿植物175种,落叶植物24种;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植物分别有51种、42种、12种、60种。(2)单子叶植物55种,双子叶植物149种,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为主。科的组成以禾本科(19种)、棕榈科(15种)、桑科(14种)、大戟科(12种)、桃金娘科(10种)等为优势科;属的组成以榕属(11种)、桉属(4种)、羊蹄甲属(4种)、鹅掌藤属(4种)和簕竹属(4种)等为优势属。(3)广深铁路沿线植物配置以“乔木+灌木+草本”模式和“乔木+灌木+草本+攀援植物”模式为主,部分狭窄路段植物配置以单一植物种植形式为主要配植模式。(4)广深铁路沿途穿越城市、乡村和郊野,景观类型有人工营造的绿化景观类型;也有农田、果林、山丘、鱼塘等自然景观类型。(5)铁路运行模式为植物日常管理养护带来一定困难,难以正常浇水、施肥、除草,野生和外来入侵植物侵袭严重。广深铁路沿线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人工种植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观赏效果一般。沿线绿化覆盖率高,野生和入侵植物优势明显。铁路运行模式为植物管理养护带来困难,由此,对广深铁路沿线绿化提出适地适树合理选种的要求就尤为重要。
杨光,张长青,杨建华,白彡[10](2016)在《枝桠修剪设备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调研近年来国内外枝桠修剪设备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产品,分析、总结了枝桠修剪设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机械化修剪林木枝桠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我国林木抚育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实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林木抚育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nnorgraphy营造林机械的专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Innorgraphy的分析项目 |
1.1 检索步骤 |
1.2 主要申请人情况 |
1.3 竞争力气泡图分析 |
1.4 国外专利申请人(Location)技术来源国分析 |
1.5 专利技术保护国和地区分析 |
1.6 高强度专利分析 |
2 结束语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林业产业 |
2.1.2 林业产业结构 |
2.1.3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 |
2.1.4 主导产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林业产业规模 |
3.2.2 林业产业结构 |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次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林业第一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2 林业第二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3.3 林业第三产业内次级产业发展现状 |
3.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 |
3.4.1 基于区位熵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
3.4.2 基于SSM模型的林业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3.4.3 基于SSM-区位熵林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 |
4.1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 |
4.1.1 灰色预测法 |
4.1.2 林业三次产业产值预测结果 |
4.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划分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
5.1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 |
5.1.1 需求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2 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3 供给因素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1.4 政策对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
5.2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研究变量及指标的选取 |
5.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5.2.3 计算结果 |
5.2.4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加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发展多元林下经济 |
6.2 基于综合比较优势,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
6.3 培养新型林产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转变 |
6.4 提高森林旅游业竞争力,强化森林生产辅助服务 |
6.5 加大林业技术投入,引入专业技术人才 |
6.6 合理规划林业产业布局,加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的设计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木材切削理论研究 |
1.3.2 国内外木材加工设备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圆锯片切割机理研究 |
2.1 圆锯片的锯切原理 |
2.1.1 切削的基本原理 |
2.1.2 圆锯片的齿形参数 |
2.1.3 圆锯片锯切运动学 |
2.1.4 刀具的磨损和耐用度 |
2.2 木材的切削模型 |
2.2.1 灌木枝条的生物特性分析 |
2.2.2 灌木切割不同的支撑方式 |
2.3 锯切模型受力分析 |
2.4 锯切力与锯切功率计算 |
2.5 锯切质量影响因素 |
2.5.1 锯切质量主观影响因素 |
2.5.2 锯切质量客观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总体设计 |
3.1 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设计要求和方案 |
3.1.1 结构和设计要求 |
3.1.2 加工对象分析 |
3.1.3 切断机工艺流程分析 |
3.1.4 锯切效率理论计算 |
3.2 整机动力系统 |
3.2.1 动力系统方案设计 |
3.2.2 动力系统硬件配置 |
3.3 回转式进料机构设计 |
3.4 切割机构设计 |
3.5 压紧机构设计 |
3.6 机架与整体效果图 |
3.7 本章小结 |
4 传动比与主要零部件计算 |
4.1 传动比计算 |
4.2 进料机构校核 |
4.3 切削机构关键部件校核 |
4.3.1 切削力计算 |
4.3.2 锯切主轴的设计校核 |
4.4 本章小节 |
5 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试验数据采集与仿真 |
5.1 相同工况下锯切试验数据采集 |
5.1.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案 |
5.1.2 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
5.1.3 压紧机构压紧力计算 |
5.2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仿真 |
5.3 切断机安装机架模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样机制造与试验 |
6.1 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样机制造 |
6.2 切断机样机试验 |
6.2.1 试样含水率检测 |
6.2.2 切断预实验 |
6.2.3 切断试验 |
6.3 试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降低林木抚育剩余物枝条切断能耗研究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林木生物质能源利用概况 |
1.3 木材力学性能研究 |
1.4 木材切削设备研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研究课题的意义 |
1.7 研究思路框图 |
2 木材切削形变理论 |
2.1 木材切削机理分析 |
2.2 木材切削类型 |
2.2.1 端Ⅰ型切屑 |
2.2.2 端Ⅱ型切屑 |
2.3 灌木枝条切削力理论分析 |
2.3.1 前刀面对灌木枝条的作用力 |
2.3.2 切断刀后刀面和底刀对灌木枝条的作用力 |
2.4 木材切削参数理论分析 |
2.4.1 切入角 |
2.4.2 滑切角 |
2.4.3 楔角 |
2.4.4 切削速度 |
2.4.5 含水率 |
2.4.6 径级 |
3 灌木枝条静力切断试验研究 |
3.1 灌木枝条的切削方式 |
3.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2.1 通用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2.3 灌木枝条切断试验台的设计 |
3.3 试验设计 |
3.3.1 试验方法 |
3.3.2 确定试验因素 |
3.4 灌木切断力研究试验结果 |
3.5 灌木枝条切削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6 各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
3.7 灌木枝条切削力——位移图分析 |
4 灌木切削能耗分析 |
4.1 切削功率理论分析 |
4.2 刀具参数对切削能耗分析 |
4.3 灌木枝条切削能耗单因素试验分析 |
4.4 切削能耗交互影响分析 |
5 林木枝条定长切断机研制及试验 |
5.1 林木剩余物枝条切断机的主要结构形式 |
5.2 动力传输系统 |
5.3 切断系统 |
5.3.1 曲柄连杆机构 |
5.3.2 定长切断机箱体 |
5.3.3 强制进料机构 |
5.3.4 切断机机架 |
5.4 定长切断机装配 |
5.5 定长切断机主要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5.6 切断刀的静力学分析 |
5.7 曲柄的静力学分析 |
5.8 定长切断机生产效率和能耗测定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区域 |
2.1.2 跨区域生态补偿 |
2.1.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 |
2.1.4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协同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生态补偿制度背景分析 |
3.1.1 生态补偿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3.1.2 生态补偿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
3.2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区划情况 |
3.2.1 宏观方面 |
3.2.2 微观方面 |
3.3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现状分析 |
3.3.1 生态补偿整体概况 |
3.3.2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状况 |
3.3.3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
3.4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功能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面临的主要问题 |
3.4.1 缺失市域范围下跨区(县)域补偿协调机制 |
3.4.2 缺乏省域范围下跨市域生态补偿横向协调机制 |
3.4.3 缺少省域范围内的跨区协作监管机构 |
3.4.4 区域间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错综复杂 |
3.4.5 跨区域生态补偿法律约束缺失 |
3.4.6 跨区域生态补偿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经济博弈分析 |
4.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基本范畴 |
4.1.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内涵 |
4.1.2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维度 |
4.1.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目标与内容 |
4.1.4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度 |
4.2 生态功能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4.2.1 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博弈 |
4.2.2 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
4.2.3 生态功能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
4.2.4 生态功能区与企业的博弈 |
4.2.5 生态功能区与社会公众的博弈 |
4.2.6 生态功能区、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多方博弈 |
4.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基本假设 |
4.4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一般均衡分析 |
4.5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博弈模型 |
4.5.1 利益共享博弈模型 |
4.5.2 智猪博弈模型 |
4.5.3 跨区域静态博弈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理论框架 |
5.1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构建原则 |
5.1.1 公平与效率原则 |
5.1.2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 |
5.1.3 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原则 |
5.2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机理分析 |
5.2.1 政府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2 生态功能区之间的补偿协调 |
5.2.3 公众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4 企业与生态功能区的协调 |
5.2.5 生态功能区与政府、公众、企业等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理 |
5.3 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设计 |
5.3.1 公众参与机制 |
5.3.2 企业参与机制 |
5.3.3 政府协商机制 |
5.3.4 政府与功能区之间的跨区管理优先级机制 |
5.3.5 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生态合作机制 |
5.3.6 多利益主体的生态交易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公众意愿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 |
6.1 协调机制的运行目标 |
6.2 公众参与的协调构成 |
6.3 公众补偿的协调运行 |
6.4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公众补偿额度测算 |
6.4.1 公众补偿支付额度测算的流程框架 |
6.4.2 基于CVM调查法的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现状分析 |
6.4.3 公众补偿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4 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的额度测算 |
6.4.5 公众补偿支付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社会视角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 |
7.1 协调机制的运行目标 |
7.2 社会视角的协调构成 |
7.3 社会视角的补偿协调运行 |
7.4 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的运行实例 |
7.4.1 社会视角下跨区域生态补偿实例利益主体选择 |
7.4.2 政府主导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预期效果 |
7.4.3 企业主导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预期效果 |
7.4.4 “哈大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运行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保障措施 |
8.1 不断优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8.1.1 搭建跨区域利益共享平台 |
8.1.2 搭建政府主导型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对话平台 |
8.1.3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基金监管平台 |
8.2 加快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多元投资机制 |
8.2.1 国家财政投资 |
8.2.2 企业投资 |
8.2.3 社会公众投资 |
8.3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政策体系 |
8.3.1 制定跨区域生态补偿产业政策 |
8.3.2 深化林权改革 |
8.3.3 创新产业格局 |
8.4 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合作机制 |
8.4.1 搭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商合作 |
8.4.2 实现生态功能区间的跨区协作 |
8.4.3 建立生态功能区间的利益协调 |
8.5 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评价和反馈系统 |
8.5.1 静态评价 |
8.5.2 动态评价 |
8.5.3 反馈系统 |
8.6 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的保障体系 |
8.6.1 法律保障 |
8.6.2 社会保障 |
8.6.3 制度保障 |
8.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6)国内外营造林机械及森保、采运设备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营造林机械、抚育设备、森保设备及采伐运输机械 |
1.1 营造林机械 |
1.2 林木抚育设备 |
1.3 森保设备 |
1.4 木材采伐运输机械 |
1.4.1 采伐机械 |
1.4.2 集材运输机械 |
2 国外营造林机械、抚育设备、森保设备及采运机械 |
2.1 国外营造林机械 |
2.2 国外抚育设备 |
2.3 国外森保设备 |
2.4 国外采伐运输机械 |
(7)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清林割灌的必要性 |
1.2.1 清林的必要性 |
1.2.2 割灌抚育的必要性 |
1.3 割灌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割灌装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割灌装置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机构设计 |
2.1 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设计内容 |
2.2 切割装置设计 |
2.2.1 切割装置设计条件 |
2.2.2 切割装置设计计算 |
2.3 保护罩旋转装置设计 |
2.4 连接装置设计 |
2.4.1 连接装置销轴设计 |
2.4.2 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摆动液压缸设计 |
2.4.3 液压缸长度设计计算 |
2.5 CAD模型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3 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3.1 工况分析 |
3.2 系统液压回路的设计 |
3.3 割灌装置摆动系统设计 |
3.4 切割装置节能调控系统设计 |
3.5 整体液压回路设计 |
3.6 液压系统仿真 |
3.6.1 仿真软件介绍 |
3.6.2 切割装置节能调控系统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割灌装置仿真实验与分析 |
4.1 运动学仿真 |
4.2 有限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轮腿变幅与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越障底盘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国内外越障底盘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外越障底盘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林业底盘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林用底盘设计 |
2.1. 多自由度仿形越障原理 |
2.2. 三自由度铰接结构设计 |
2.3. 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设计 |
2.4. 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路面仿形对比仿真试验分析 |
2.5. 变幅轮腿结构设计 |
2.5.1. 车轮尺寸的优化分析 |
2.6. 具有变幅轮腿结构的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设计 |
2.6.1. 车架结构静力学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具有变幅轮腿结构的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
3.1. 变幅轮腿结构运动学分析 |
3.1.1. 变幅轮腿结构简化模型建立 |
3.1.2. 变幅轮腿结构数学模型建立 |
3.1.3. 模型雅各比矩阵求解 |
3.2. 变幅轮腿结构动力学分析 |
3.2.1. 动力学建模研究方法 |
3.2.2.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变幅轮腿结构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4. 具有变幅轮腿结构的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爬坡、越障性能分析 |
4.1. 三种简化模型及底盘爬坡、越障策略分析 |
4.1.1. 爬越斜坡策略 |
4.1.2. 双轮越障策略 |
4.1.3. 单轮越障策略 |
4.2. 底盘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1. 仿真平台介绍 |
4.2.2. 仿真模型构造 |
4.3. 三种简化模型及底盘爬坡、越障仿真 |
4.3.1. 爬越斜坡 |
4.3.2. 双轮越障 |
4.3.3. 单轮越障 |
4.4. 底盘爬坡、越障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试验的障碍物高度预测模型方法研究 |
5.1. 前车架悬架结构 |
5.2. 基于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结构的前车架质心模型建立 |
5.3. 基于多体动力学障碍物高度预测模型仿真试验建立 |
5.4. 试验结果分析与预测模型的建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广深铁路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
3.1 广深铁路沿线植物种类 |
3.1.1 园林植物种类及应用频度 |
3.1.1.1 乔木 |
3.1.1.2 灌木 |
3.1.1.3 藤蔓和草本 |
3.1.2 野生和外来入侵植物种类 |
3.2 广深铁路沿线植物观赏性分析 |
3.3 广深铁路沿线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
3.3.1 乔木+灌木+草本+攀援植物 |
3.3.2 乔木+灌木+草本模式 |
3.3.3 其他绿化模式 |
3.4 广深铁路沿线植物景观效果 |
3.4.1 景观节点分析 |
3.4.2 线性景观分析 |
3.5 广深铁路绿化管理与养护 |
3.5.1 管养现状 |
3.5.2 各地整治行动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应用存在问题与整改建议 |
4.2.2 广深铁路绿化管养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枝桠修剪设备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枝桠修剪设备的发展现状 |
2 我国林木枝桠修剪装备产业发展需求 |
3 林木枝桠修剪装备发展趋势 |
四、我国林木抚育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实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nnorgraphy营造林机械的专利分析[J]. 黄春晓,马莹莹,马红丽.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0(06)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石昀灵.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回转式多片锯灌木切断机的设计及试验[D]. 王雨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降低林木抚育剩余物枝条切断能耗研究及仿真[D]. 丰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黑龙江省跨区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研究[D]. 温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国内外营造林机械及森保、采运设备概述[J]. 肖冰,白帆,吴昊,张丽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8(12)
- [7]清林抚育割灌执行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安特.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轮腿变幅与三自由度铰接林用底盘设计与分析[D]. 朱阅.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广深铁路沿线植物应用分析[D]. 吴碧珊.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枝桠修剪设备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J]. 杨光,张长青,杨建华,白彡. 木材加工机械,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