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地理考核目标,探讨高考复习策略

明确地理考核目标,探讨高考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明确考核目标;复习策略

高三地理需要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十册教材中,学生往往是复习了新的,忘了旧的。从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看到,地理科得分普遍较低,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地理成为提高文综成绩的瓶颈。究竟如何搞好高三地理复习,这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难题。下面就笔者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系统规划,有机整合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因此,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例如在进行《地形》复习时,把地形与地势进行整合,指出描述某地区地形、地势特征的一般思路:从地势特征(海拔状况、地势倾斜状况、起伏状况)和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结构、分布特征、典型地貌形态)等方面进行定量或定性描述,突出主要特征,形成大思路观。例如2011年全国卷36题(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参考答案是,(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可以说答案尽在《地形和地势》整合思路范围内,“一网打尽”。

二、认真研读《考纲》,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说“我把书本上的知识都背熟了,为什么考试时还是得不了高分?”这说明学生对《考试说明》不了解,对近几年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缺少分析。文综高考早已摒弃了单纯考查知识点,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过渡到“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问题立意为表现,能力立意为核心,知识立意为载体”的时代,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对能力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变化了的高考要求,如果仍沿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老办法、停留在能力的最低层次上---识记,“得不了高分”便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备考中就要有针对性地研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目的就是理解试题的要求,明确考查的意图。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如何审题,可从四个方面理解:1.审题目,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提炼,剔除干扰性的无关紧要的信息,并逐条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2.审材料,首先要对所给的材料认真、仔细地全面阅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全面把握材料的主题思想,弄清它主要说的是什么,考查什么地理知识,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是区域的还是系统的,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36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考生对题目中“等雪期线”和“等降雪量线”的概念不清,考查的关键词是“根据等雪期线”,“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许多考生因抓不住试题中的关键词,文字书写了100多,导致得分很低或0分。3.审设问,在考试时学生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对题目的设问的角度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在组织答案时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37题(1)要求:“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有部分考生由于审题不细而将题目错误理解为“桑蚕养殖业发展的区位特点”。41题“分析图7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问题的设问意在考查“该岛的区位优势”,而不少考生忽视试题限定的设问条件、背景,擅自改变问题的设问角度,回答成“对该岛屿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造成俩题严重失分。审设问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要知道设问的角度、层次、指向各是什么。表明、说明类的,就不需要引申、挖掘;因果类的,就要分清问的是因还是果;是什么类的,就不要回答怎么样做,怎么样的问题回答是什么就不能得分;设问中要求“结合材料”回答的,答案中一定要反映材料中的内容,没有做要求的,就可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做答。4.审分值,分值的高低往往决定答案要点的多少,根据分值高低推断答案要点的量,分值高的多答,分值低的少答,避免答题时漏答或少答,无为失分。

三、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把握高中地理,强化区域地理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和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看,以区域地理为材料,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占的分值较大。因此,在重点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应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通过这样处理,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而且便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加强读图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观念的形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高考地理科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出关于图像解读与绘制的要求。从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来看,平均每套试题图像数量稳定在6幅左右。高考图像考查的类型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数据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及变式组合图等。高考地理学科命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地理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先要加强读图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可选取地图上十三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20°W、120°E、160°E)来训练学生地理区域图的空间思维能力。从地理位置与各区域的相对关系入手,由平面图到立体图,由单一视角到多重视角,由有图到无图进行训练,促进地图空间思维观念在大脑中整体形成。

五、研读高考经典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第一要研读经典,提升能力。高考试题是对考纲的具体体现和阐释,蕴含命题的理念和方向,体现学科重点、主干与发展,是备考复习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经典题、成熟题、高考佳题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试题结构、命题思路、考查方向、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把握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本质的关系,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可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第二要养成好习惯,减少失误。有的学生在考试时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答题位置错误,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例如将“降水”错写为“将水”;“支流”错写为“枝流”;“冲积”错写为“冲击”;“畜牧”错写为“蓄牧”;“盛行风”错写为“胜行风”;”冬季”错写为”东季”……。因此,在平时的地理复习过程,从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读图习惯、规范正确的字迹字体书写习惯,建立完整、系统、有效的知识储备,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紧扣考试说明,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邮政编码:725000

标签:;  ;  ;  

明确地理考核目标,探讨高考复习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