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辐射诱导涉及大赖草5Lr和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和端体系

利用辐射诱导涉及大赖草5Lr和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和端体系

论文摘要

赤霉病是温暖湿润麦区的一种灾害性病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少、免耕栽培方式的扩大应用,赤霉病为害有扩展和加重趋势。培育和利用赤霉病抗性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在很长一段时期抗赤霉病育种使用的抗源局限于少数几个品种及其衍生系,遗传基础狭窄。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2n=4x=28)是一种与小麦亲缘关系较远的多年生植物,具有耐盐、抗旱、抗多种病害等多种优良特性,尤其高抗小麦赤霉病,将其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对于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已获得了对赤霉病有较高抗性,分别具有大赖草Lr2(即7Lr)、Lr7、Lr14(即5Lr)染色体的异附加系。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小麦-大赖草抗赤霉病异附加系为基础材料,采用60Co-γ射线分别辐射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大孢子母细胞和成熟花粉,创造更为丰富的抗赤霉病结构变异材料,尤其是小片段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1、利用800rad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小麦-大赖草二体异附加系DA5Lr植株,抽穗后去雄套袋,授予中国春的花粉。从79株M1中,得到6株易位,6株端体,染色体结构变异率15.2%。M1根尖细胞染色体GISH分析,鉴定出1株含1条5Lr染色体和1条外源小片段插入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让其自交,M2选育出了纯合的小片段插入易位系。顺次C-分带GISH表明,易位染色体可能涉及小麦A、D组染色体。进一步用A组专化探针BAC676D4和D组专化探针pAs1与其杂交,表明该染色体涉及A组染色体;再用5SrDNA探针与其杂交,发现易位染色体短臂上有明显的5SrDNA结合位点,结合小麦C分带标准带型,该易位染色体涉及的小麦染色体为1A,该易位命名为Ti1AS·1AL-5LrL-lAL。对该易位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中期Ⅰ染色体构型:17.47(?)W+0.90(?)Ti+2.53(?)W+0.10(?)Ti;杂合小片段插入易位减数分裂GISH表明,易位染色体TilAS·1AL-5LrL-lAL与小麦染色体1A能联会成稳定的二价体,且外源插入片段与着丝粒之间小麦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交换,观察到了交换的花粉母细胞(后期Ⅰ、末期Ⅰ和后期Ⅱ)和四分体类型。易位杂合体自交,后代可分离出纯合易位、杂合易位和正常小麦3种类型,其比例符合1:2:1。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具有外源插入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表现出较好的赤霉病抗性。本研究获得的WLS5-2和WLS6-3两个易位系,均由大赖草5Lr染色体长臂和大部分短臂及1小片段小麦染色体组成的易位类型(W?-5LrS·5LrL),但两易位系稳定性较好,结实率较高,对赤霉病抗性较好,可用来进一步创造小片段易位。对M1根尖细胞染色体C分带和GISH分析,得到1株涉及5Lr两个臂的2条易位染色体的植株。将其与二体附加系DA5Lr杂交,观察F1中具有1条5Lr和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发现该F1植株双线期由2条易位染色体和1条5Lr及1条小麦染色体联会成‘十字形’结构,中期Ⅰ形成‘链形’或四体环结构,从而证明两易位染色体为相互易位染色体。C分带表明,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可能为A、D组染色体,将其分别与pSc119.2和pAs1专化探针杂交,易位染色体中的小麦染色体片段上显现出较强的pAs1杂交信号,根据pAs1标准染色体分子核型,结合C分带结果,表明该小麦染色体为7D,相互易位染色体命名为7DS-5LrL和5LrS-7DL。配子传递分析表明,2条相互易位染色体常常一起传递,自交后代较难获得各自的纯合易位个体,需通过回交再自交才有可能获得赤霉病抗性较好的7DS-5LrL纯合易位系。本研究也得到了5Lr#1L端体异附加系。该端体异附加系遗传稳定性好,高抗赤霉病,可作为进一步利用的重要材料。2、研究发现在中国春背景下,大赖草5Lr、WLS6-3(W?-5LrS·5LrL)和WLS5-2(W?-5LrS·5LrL)易位染色体及端着丝粒染色体5Lr#1L表现出明显的花粉优先传递性。它们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88.4%、86.7%、70.0%和92.5%,显著高于其理论值50.0%,5Lr长臂上可能具有花粉优先传递基因。花粉育性鉴定结果,这种优先传递不同于杀配子染色体效应,属于一种新的花粉优先传递类型。3、利用1200rad60Co-γ射线辐射处理普通小麦-大赖草单体附加系MA7Lr的成熟花粉,授予已去雄的绵阳85-45,从57株M,中,得到9株端体,6株易位,结构变异率26.3%。对M1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顺次C-分带和GISH分析,鉴定出大赖草7Lr#1S端体植株,从其自交后代中选育出一对7Lr#1S端着丝粒染色体代换了1对7A染色体的端二体代换系。筛选出共显性EST-SSR分子标记-CINAU31.对该代换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进行分子原位杂交和染色体配对分析,MI的染色体构型为17.50(?)W+2.19(?)W+0.42(?)7Lr#1S+1.08 I7Lr#1S+0.69 IW,2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在M I配成二价体的PMC占观察总数的59.7%。在后期Ⅰ和末期Ⅰ端着丝粒染色体7Lr#1S常出现特殊的染色体行为,可观察到2条端着丝粒染色体移向一极、端着丝粒染色体落后、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姊妹染色单体提前分离等方式,从而产生了3种不同类型的四分体,且在一些四分体中有数目不等的微核出现。但由于端二体代换系产生的7Lr#1S雌雄配子有较高的传递率,保证了该端二体代换系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其自交后代中84%的植株为端二体代换。两年大田、温室赤霉病接种鉴定,对赤霉病表现出较高的抗性,表明该端着丝粒染色体携有赤霉病抗性的主效基因。因此,端二体代换系可作为外源基因定位、功能分析、端体细胞学行为研究的良好材料,同时也可作为进一步创造小片段易位的重要资源。经根尖细胞染色体C分带和GISH分析,从M2中选育出了一个涉及小麦4B染色体短臂和大赖草7Lr短臂的易位系,属顶端易位类型。易位断点在小麦4B染色体C带S1.6区,易位系命名为T4BL·4BS-7LrS。对M2植株进行根尖细胞顺次C-分带和GISH分析,还得到1株2条易位染色体均纯合的植株(2n=44)。C-分带结果显示,易位涉及的小麦染色体可能是A、D组染色体。其中1条涉及外源片段有较强的端带和FISH信号,为大赖草7Lr的短臂,而另1条外源片段较短,C-分带带纹不明显,且具有外源着丝粒,是1条具有较小7Lr片段的易位染色体。进一步用A、D组专化探针BAC-676D4和pAs1与其纯合易位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杂交,2条易位小麦染色体有较强的pAs1杂交信号,比较pAs1标准染色体分子核型,涉及的小麦易位染色体为2D,易位断点在小麦2D染色体C带L1.3区,两易位染色体命名为T2DS·2DL-7LrS和T2DL-7Lr。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植物
  • 二 近缘植物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的导入
  • 1 从具有同源基因组的近缘物种转移有益基因
  • 2 从具有部分同源群的近缘物种中转移有益基因
  • 1) 利用电离辐射诱导易位
  • 2) 利用组织培养诱导易位
  • 3) 利用遗传控制体系诱导染色体易位
  • 4)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染色体易位
  • 三 外源染色质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
  • 四 普通小麦背景中外源染色质的鉴定
  • 1 形态标记
  • 2 细胞学标记
  • 1) 细胞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构型分析
  • 2) 染色体带型分析
  • 3) 原位杂交分析
  • 3 生化标记
  • 4 DNA分子标记
  • 1) RFLP标记
  • 2) AFLP标记
  • 3) RAPD标记
  • 4) SSR标记
  • 5) EST-SSR标记
  • 6) STS标记
  • 五 小麦赤霉病抗性新抗源的开发与利用
  • 六 大赖草在小麦育种中的价值及其遗传研究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细胞遗传学方法
  • 1.2.2 DNA提取及纯化
  • 1.2.3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 1.2.4 SSR-PCR反应方法
  • 1.2.5 赤霉病抗性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利用大孢子母细胞辐射诱导大赖草染色体5Lr结构变异
  • 2.1.1 小片段插入易位系Ti1AS·1AL-5LrL-1AL的选育与鉴定
  • 2.1.2 两个易位系T5LrL·5LrS-W的选育及初步鉴定
  • 2.1.3 小麦-大赖草相互易位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 2.1.4 大赖草5Lr#1L端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
  • 2.1.5 大赖草5Lr染色质在小麦背景中优先传递分析
  • 2.1.6 讨论
  • 2.2 利用花粉辐射诱导大赖草染色体7Lr结构变异
  • 2.2.1 普通小麦-大赖草端二体代换系DTS7Lr#1S(7A)的选育及减数分裂行为分析
  • 2.2.2 易位系T4BL·4BS-7LrS的选育
  • 2.2.3 双易位纯合体T2DS·2DL-7LrS和T2DL-7Lr的选育
  • 2.2.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家在人类第20号染色体上发现会导致男性秃顶风险增加7倍的两个基因[J]. 生物学教学 2009(03)
    • [2].揭开Y染色体的神秘面纱[J]. 中学生物学 2008(04)
    • [3].雄性危机:Y染色体正在消失?[J]. 知识就是力量 2016(01)
    • [4].男人Y染色体越来越短[J]. 科学大观园 2016(05)
    • [5].雄性危机:Y染色体正在消失[J]. 北方人(悦读) 2016(04)
    • [6].染色体的真实形态[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3(06)
    • [7].Y染色体的发现及研究历程简介[J]. 生物学教学 2016(09)
    • [8].人类X染色体与Y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J]. 生物学通报 2012(03)
    • [9].对大Y染色体的再认识[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10)
    • [10].Y染色体将会消失[J]. 品牌与标准化 2009(18)
    • [11].人类Y染色体[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4)
    • [12].人类的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吗[J]. 生物学教学 2014(06)
    • [13].Y染色体的分子结构和多态性研究与应用[J]. 生命科学研究 2009(02)
    • [14].通过染色体位点揭示鲫鱼的同源三倍体起源[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02)
    • [15].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B染色体初探[J]. 玉米科学 2014(01)
    • [16].Y染色体将会消失?[J]. 科技潮 2012(07)
    • [17].Y染色体或将在进化中消失[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09(04)
    • [18].运动在染色体水平上延缓衰老[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8(05)
    • [19].小鼠Y染色体上非编码区增强子13缺失导致性别逆转[J]. 海南医学 2018(12)
    • [20].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J]. 中学生物学 2008(01)
    • [21].蓝粒小麦4Ag染色体的显微分离与鉴定[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0(06)
    • [22].B染色体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1)
    • [23].黄姑鱼染色体识别与重复序列定位[J]. 水产学报 2016(08)
    • [24].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J]. 中学生物教学 2019(02)
    • [25].《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J]. 新课程(上) 2011(09)
    • [26].染色体分散仪及改良滴片法在染色体制片中的应用[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07)
    • [27].济宁地区不良妊娠与大Y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04)
    • [28].45S rDNA基因在新麦草染色体上的分布[J]. 华北农学报 2010(03)
    • [29].如何确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J]. 科学教育 2010(05)
    • [30].大Y染色体在连续流产的临床表现[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5)

    标签:;  ;  ;  ;  ;  

    利用辐射诱导涉及大赖草5Lr和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和端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