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论文题目: 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国际关系

作者: 随新民

导师: 曲星

关键词: 中印关系,社会认知,知觉,信仰,学习,安全,边界问题,西藏

文献来源: 外交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没有超越国家利益,但国家利益不是先验固有的,而是两国在认知和行为互动中建构的,并在中印两国认知具体事件、外交政策和相关行动中得以体现。抽象的国家利益概念也因此而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这样,中印两国的认知(自我认知和客体认知)就同中印关系(结构与进程)形成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函数,即两国的相互认知构成自变量,而中印关系则是因变量。 社会认知不同于元认知心理学上纯粹的心理分析,在社会认知视野下,认知主体的价值信仰(含历史传承)、学习过程、环境因素就成了影响中印两国认知的核心因素。这些因素作为社会认知变量的子变量实际上构成了中印关系的远因。中印关系的曲折历程就是两国认知与相关行为互动的逻辑结果。 中印两国的相互知觉决定两国的政策选择与行为模式,进而形成双边关系结构。基于社会认知的本质——主体感知客体,中印两国的认知过程和结构出现错误知觉在所难免,再加上认知相符、诱发定势、认知固化、愿望思维、认知失调等属性,两国之间一旦出现错误知觉或知觉错位,就极易进入一种恶性的互动螺旋状态。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安全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这些特性。中印边界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两国在西藏问题上龃龉不断,在传统安全领域互信程度很低。中印双边关系除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短暂的“印地—秦尼—巴伊巴伊”(印中两国人民是兄弟)外,大部分时间处于敌对或冷漠状态。 同中印两国彼此的总体认知路径——从非敌非友到善意友好、到敌人威胁、再回归到非敌非友——相对应,两国关系也经历了摩擦合作、友好合作、边境冲突与战争、敌对冷漠、竞争合作的轨迹。 认知相符、认知固化、认知失调机制等属性并不排斥社会知觉的可变性。认知主体的信仰(结构和内涵)在持续外压下的转向、学习过程的功效、国际环境

论文目录: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五、本课题的篇章结构

第一章 中印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印关系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第一类研究:价值“一边倒”的传统史学研究

二、关于第二类研究:“价值修正派”的传统史学研究

三、关于第三类研究:“后修正派”的决策分析

四、关于第四类研究:中印关系(阶段或全程)研究

第二节 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印关系的研究状况

一、专著类研究

二、论文类研究

三、中国学界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非对称性——中印关系研究的突出特征

第二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知觉和认知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关系界定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关系

三、社会知觉的制约因素和错误知觉

四、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五、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关系

六、国际关系体统中的社会认知图谱

第三节 社会认知视角研究的基本命题

一、认知相符是社会认知研究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二、可变性也是社会认知的基本属性

三、诱发定势限制思维空间,增加知觉拓展和调整的难度

四、预期和预言自证是社会认知体系特有的现象

五、社会知觉者以自己认识体系中的各种图式来建构现实

六、社会历史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

七、国际现象只有被行动者感知才有意义

第四节 中印关系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假设

一、理论假设:认知与国际关系间的变量关系

二、影响中印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因素

三、课题研究设计

四、课题研究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章小结 物质因素只有被社会化的行为主体感知才有意义

第三章 社会认知视野下的中印关系理路

第一节 社会认知视野下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

一、社会认知与国家利益的建构

二、社会认知领域的复合性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单维性

第二节 印度对中国的认知理路与知觉形态:固化与调整

一、印度的自我定位和对新中国的认知

二、印度对华认知理路和“敌人”角色的固化

三、印度对华认知的结构调整

第三节 中国认知系统中的印度形象

一、中国对印度的认知纬度

二、中国对印度的认知理路与行为取向

本章小结 错误的知觉(misperception),冲突的前奏

第四章 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认知鸿沟与“死结”

第一节 中印边界纠纷与相关文献

一、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主要争议

二、中印边界争端涉及到的几条“边界线”

三、中印边界问题的演变

第二节 印度方面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认知结构

一、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知觉纬度

二、印度关于边界的知觉来源:信仰、环境、学习

第三节 中国关于边界问题的认知结构

一、中国关于边界问题的知觉纬度

二、中国关于边界的知觉来源:信仰、环境、学习

第四节 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认知差异与行为冲突

第五节 边境战争后的认知固化、行为互动及双边关系

一、从印度方面看认知固化和认知相符

二、从中国方面看认知固化和认知相符

三、印度的认知系统调整和双边关系的改善

本章小结 认知矛盾及其内在逻辑的结果——边界死结

第五章 不对称的安全认知结构和安全行为

第一节 中印两国在双边层面上的安全认知结构

一、印度关于中国的安全认知图谱

二、中国关于印度的安全认知结构

第二节 中印两国在涉及共同邻国问题上的安全认知

一、印度对其战略邻国的界定

二、印度有关邻国的安全认知结构

三、中国的周边战略与安全认知

第三节 中印两国在地区层面上安全认知结构

一、印度在地区安全方面的认知结构

二、中国在涉及地区安全领域的认知模式

三、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矛盾和合作

第四节 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国家安全的认知

一、印度的安全认知和对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评估

二、中国对与印度相关的安全问题的认知

第五节 中印全球层面的安全认知系统

一、中印两国在全球事务领域的共享知觉

二、中印两国在核不扩散和核控制机制问题上的认知分歧

第六节 中印两国安全知觉的渊源

一、印度安全知觉的价值信仰渊源

二、印度安全知觉的环境因素

三、中国安全知觉的渊源

四、中印安全认知过程中的学习因素

五、认知调整与冷战后中印之间的安全对话

本章小结 不对称的知觉与错位——低水平的安全互信

第六章 中印认知系统中的“西藏问题”与双边关系

第一节 中印两国对西藏历史地位的认知结构

一、印度对西藏历史地位的认知与行为

二、中国认知系统中西藏的历史地位和“西藏问题”

第二节 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知觉来源

一、信仰价值体系对中印两国有关西藏问题认知系统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对中印两国有关西藏问题认知系统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与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认知

第三节 在西藏问题上的认知互动与中印关系

一、解放西藏前后中印之间的认知互动

二、关于“藏独”势力在印分裂活动和西藏叛乱的认知互动

三、认知固化与中印之间的外交互动

本章小结 知觉惯性与印度的双轨政策——西藏问题的症结

结束语 认知互动与行为选择——中印关系的结构与进程

一、影响中印两国认知国家利益的变量与载体

二、中印两国的认知理路与关系演变

三、环境因素与中印两国的认知鸿沟

四、学习过程与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

五、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印关系[D]. 杨值珍.中共中央党校2007
  • [2].中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D]. 周帅.外交学院2017
  • [3].领土争端对国家间安全与合作的影响:中印关系与印巴关系比较研究(1991-2013)[D]. Muhammad Arif Khan.吉林大学2015
  • [4].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 王苏礼.中共中央党校2010
  • [5].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 阮金之.暨南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D]. 吴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 廖宏斌.外交学院2005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 赵磊.外交学院2006
  • [4].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D]. 李云霞.东北师范大学2007
  • [5].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 张力.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