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1](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封晓[2](202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淋巴瘤为一大类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异常或者免疫缺陷的人群。有研究表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本研究系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与淋巴瘤病理类型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42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淋巴瘤患者的乙型病毒肝炎的感染率,乙型病毒感染与淋巴瘤类型的关系、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包括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42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B细胞占72.1%(535/742),其中DLBCL患者占43%(319/742),非霍奇金NK/T细胞22.5%(167/742)。2、分析了516例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详细资料的患者,其中HBV未感染组(全阴组和仅HBs Ab阳性)占51.2%(264/516),现症感染组(HBs Ag阳性)12%(62/516),既往感染组(HBs Ag阴性HBc Ab阳性)36.8%(190/516)。3、年龄(≥60岁)(χ2=11.725,P=0.001)、脾脏受累情况(χ2=4.276,P=0.039)与HBV感染(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17/252)(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在治疗中出现了HBV的激活,其中70.6%(12/17)为现症感染者,仅29.4%(5/17)为既往感染者。HBV激活的17例中76.5%(13/17)在观察期内死亡,69.2%(9/13)为淋巴瘤相关死亡,30.8%(4/13)为乙肝进展死亡。5、在接受系统化疗的405例淋巴瘤中存在HB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52.6%和57.6%,P=0.012)。这种结果也发生在293例接受系统化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6.1%和56.6%,P=0.009)和178例接受系统化疗的DLBC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2.0%和59.8%,P=0.027),提示化疗中两组肝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在治疗中4.8%(3/62)(HBs Ag阳性)进展为乙肝进展为重型肝炎,3.2%(2/62)转化为原发性肝癌症,4例相关死亡,HBs Ag阳性导致6.5%(4/62)患者死亡,HBs Ag阴性患者治疗中仅有1例0.2%(1/454)进展为肝癌后死亡。7、516例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期61月,无HBV感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4月,较HBV感染患者生存期49月延长(P=0.022)。进行病理分型发现,B-NHL患者HBV现症感染组生存期32月明显低于既往感染组和HBV未感染组(二者分别为65月和69月,P=0.007和P=0.004)。现症HBV感染DLBCL患者生存期12月明显低于未感染HBV者生存期66月(P<0.001),亦与HBV既往感染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损伤与预后差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异常是影响HBV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48.8%(252/516)淋巴瘤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其中现症感染占12%(62/516);淋巴瘤患者更易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HBs Ag(+)和HBc Ab(+)),提示HBV在淋巴瘤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年龄更大,脾脏更易受累,化疗中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更高。3、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激活,也会增加乙肝相关的病死率。4、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尤其现症感染是包括DLBCL在内的B-NHL的不良预后因素。
孙高源[3](2021)在《儿童B-NHL-CD20(+)的临床特点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生存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B-NHL-CD20(+)的临床特点及抗CD20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CD20(+)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远期复发及安全性,探索治疗儿童CD20(+)NHL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我院血液/肿瘤科就诊的71例CD20(+)NHL患儿的临床资料。将71例患儿根据B-NHL-2009-8-1化疗方案要求将其分为R1、R2、R3、R4四个分组。将每个分组中单采用B-NHL-2009-8-1方案治疗的患儿作为化疗组,将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B-NHL-2009-8-1方案的患儿作为免疫+化疗组。采用?2检验及t检验比较Ⅱ、Ⅲ、Ⅳ三期中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Ⅱ、Ⅲ、Ⅳ期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经第2疗程后的缓解率有无差异;采用Kaplan-Meier analysis比较分析患儿初诊时的LDH、尿酸、血常规、CRP、是否有EB病毒感染、是否有无中枢/骨髓浸润以及St.Jude分期、第2疗程是否缓解、化疗是否联用利妥昔单抗对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 analysis比较分析伯基特淋巴瘤免疫分型对生存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NHL-CD20(+)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记录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研究对象中,男49例(69%),女22例(31%),男女比例占:2.2:1;发病年龄1岁8月~13岁10月,中位年龄6岁1月,其中学龄期37例(52.1%),学龄前期26例(36.6%),幼儿期5例(7.1%),青春期3例(4.2%),婴儿期及新生儿期均为0例(0%);2.首诊原因中,腹痛或腹胀37例(52.1%),其中1例伴有双下肢无力。颈部肿块23例(32.4%),其中1例伴有听力下降。颌面部肿块7例(9.9%),其中1例伴有听力下降。会阴部肿块1例(1.4%)。右手活动障碍伴抽搐1例(1.4%)。血小板减少1例(1.4%)。贫血1例(1.4%)。3.结外受累共47例(66.2%),其中腹腔受累共37例(78.7%),其中回盲部受累11例,骨髓受累11例(23.4%),其中1例(1.7%)脊髓占位出现截瘫,中枢受累7例(17.1%),颌面部受累7例(17.4%)。4.Ⅱ期患儿中,化疗组共7人,其中6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85.7%)。免疫+化疗组共10人,其中10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100%);Ⅲ期患儿中,化疗组共9人,其中5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55.6%)。免疫+化疗组共28人,其中19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67.9%);Ⅳ期患儿中,化疗组有5人,0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0%)。免疫+化疗组共12人,其中5人经2个疗程治疗后达到CR(58.3%),其中Ⅳ期患儿中免疫+化疗组经2个疗程后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4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KM生存曲线及log-rank test分别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初发时乳酸脱氢酶<800U/L、血红蛋白>120g/L、无中枢浸润、St.Jude分期Ⅱ期、第2疗程后达到CR及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4年EFS及OS均高于初诊时乳酸脱氢酶≥800U/L、血红蛋白≤120g/L、伴有中枢浸润、St.Jude分期Ⅲ/Ⅳ期、第2疗程未达到CR、及未联合利妥昔单抗(P值分别为:0.003、0.01、0.045、0.007、0.000、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研究对象中,63例为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占88.7%,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8.5%,2例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8%。采用KM生存曲线及log-rank test对伯基特淋巴瘤中Bcl-6阳性与阴性进行比较得出P=0.02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HR0.328,95%CI:0.142-0.759)、第2疗程未到达缓解(HR0.314,95%CI:0.137-0.0.719)及中枢浸润(HR4.742,95%CI:1.355-16.591)为B-NHL-CD20(+)患儿预后不良因素。8.分别对R2、R3、R4组中,免疫+化疗组及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口腔粘膜反应、结膜炎、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统感染、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真菌感染、皮肤反应、胰腺炎、心脏毒性、肢体疼痛、高血压)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求得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所涉及的71名患儿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倍,学龄期发病居多,占一半以上,首诊原因中,因“腹痛或腹胀”就诊居多,占一半以上,结外受累中,腹腔受累居多。2.伯基特淋巴瘤中Bcl-6阳性的生存预后优于阴性患儿的生存预后;3.初发时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有无中枢浸润、St.Jude分期Ⅱ期及第2疗程后达到CR均会影响患儿的生存预后;4.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枢浸润及第2疗程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是儿童CD20(+)NHL的独立危险因素。5.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提高Ⅳ期患儿第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6.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为儿童CD20(+)NHL的保护因素。7.化疗基础上联用利妥昔单抗不会增加疾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安全性可。
张颖[4](2021)在《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临床副反应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NKI学术总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8个数据库,搜集所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首先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End Note X8软件对重复的文件进行剔除,利用Revman 5.3软件评估偏倚风险,并采用Cochrane5.1.0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2软件和GEMTC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来评价各种干预措施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8种中药注射剂,2550例患者。对于临床有效率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提高临床有效率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提高临床控制率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艾迪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于提高KPS评分方面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与单纯CHOP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三的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对于化疗相关副反应方面的研究: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血小板减少情况,参麦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恶心呕吐方面、康艾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肝脏损伤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白细胞下降方面最优。结论:1.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较单纯的化疗可以增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2.康莱特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3.消癌平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血小板减少方面,参麦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在防治恶心呕吐方面、康艾注射液在防治肝脏损伤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在防治白细胞下降方面较优。
罗智明[5](2021)在《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分化簇(CD)分子平均荧光强度的分析,发现两组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探索流式细胞术在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就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诊淋巴瘤患者共计57例,将其分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B-NHL)、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T/NK-NHL)及霍奇金淋巴瘤组(HL);纳入经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计34例,将其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组(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组(SLE);纳入健康对照组17例。通过10色流式细胞仪对收集病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及NK细胞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进行检测,对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我们发现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亚群比例存在差异,B-NHL组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高于SLE组;B-NHL组外周血CD56dimCD16bright细胞比例高于RA组,T/NK-NHL组CD56dimCD16bright细胞比例高于SLE组;B-NHL组外周血CD56dimCD16dim细胞比例高于SL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16、CD56分别在NK细胞中平均荧光强度(MFI)存在差异,B-NHL组NK细胞的CD56平均荧光强度高于RA组及对照组,RA组NK细胞的CD56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对照组;B-NHL组NK细胞的CD16平均荧光强度低于RA组及对照组,RA组NK细胞的CD16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淋巴瘤、经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存在差异,其中对NK细胞CD16、CD56的平均荧光强度的测量可以作为流式细胞术鉴别诊断的标志。
刘莲清[6](2021)在《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加强对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类疾病的认识。[方 法]1、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排外诊断不明确者,共收集4例。2、通过系统文献检索方法,检索 Science direct、Pub-Med、CNKI、CBM、Wangfang、百度学术、Google学术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20年1月。对这四例患者并结合文献回顾收集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果]本院符合要求的病例共收集4例,数据库文献检索共收集病例40例。按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时间顺序将这类患者分为CML合并NHL同时发生、CML继发NHL和NHL继发CML三类,分别收集到12、20、12例。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同时发现的患者本组共有患者共12例,男性患者有7例(58.3%),女性患者5例(41.7%);发病年龄在17-67岁,中位发病年龄为36岁。诊断慢粒时除3例患者的分期不祥外,余9例患者均为慢性期,但其中病例3和病例12分别在于72个月、5个月之后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结果:2例B细胞表型(20%),8例为T细胞表型(80%),2例分型不详。慢粒的治疗及疗效:12例患者中均接受过治疗,其中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3例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2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例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1例化疗无效,其中1例患者获得极小细胞遗传学反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疗效:12例患者中均接受过治疗,治疗后评估治疗疗效:PR(5例),SD(1例),PD(5例),1例疗效不祥。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10个月,平均为17.33个月。最终结局有4例死亡,死亡时间距离确诊分别为4、6、8、5月,平均为5.75个月。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本组共有患者共20例,男性患者有15例(78.9%),女性患者4例(21.1%),1例性别不详;发病年龄在15-81岁,中位发病年龄为49岁。诊断慢粒时20例患者中有17例为慢性期,1例加速期,2例不详。慢性期中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分别在85、8、39个月时进入加速期,有1例患者在7个月时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与NHL诊断间隔时间为5-198个月,平均为56个月。淋巴结活检结果:其中1例临床资料未查阅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表型,余下中有15例表现B细胞表型(78.9%),3例为T细胞表型(15.8%),1例为T/B混合表型(5.3%)。在19例患者中,17例患者的淋巴结中未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2例不详。慢粒的治疗及疗效:这组患者共19例患者接受过治疗,1例因患者基础年龄大、基本情况较差未治疗最后死亡。最后经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5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例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3例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7例治疗疗效不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疗效:18例患者接受过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2例未治疗,治疗后评估治疗疗效机构为:PR(7例),SD(1例),PD(2例),CR(6例),2例疗效不祥。2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252个月,平均为65.45个月。最终结局有7例死亡,死亡时间距离确诊为2-36月,平均为11.7个月。3.非霍奇金淋巴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本组共有患者共12例,男性患者有8例(66.7%),女性患者4例(33,3%);发病年龄在16-82岁,中位发病年龄为42.5岁。诊断慢粒时12例患者有4例提示慢性期,1例加速期,1例急变期,余病例未知。12例患者均行淋巴结活检,其中2例表型不详,8例提示B细胞表型(81.8%),2例为T细胞表型(18.2%)。12例患者的淋巴结中未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及疗效:12例患者中抗淋巴瘤治疗,治疗后评估治疗疗效:CR(6例),SD(1例),PD(2例),3例疗效不祥。慢粒的治疗及疗效:12例患者中均接受过治疗,4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1例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2例化疗无效;余疗效不详。随访时间为6-252个月,平均为89.67个月。最终结局有3例死亡,死亡时间距离确诊CML分别为9、21、2个月,平均为10.67个月。4.3组患者合并后整体情况44例患者男性30例(69.8%),女性13例(30.2%),1例性别不详;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82岁,中位发病年龄43.5岁,总随访时间为2-25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7.75个月,最终结局死亡共14例(38.9%)。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结表型主要以B细胞为主(66.67%),T系相对少见(33.33%),但合并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的死亡率(46.2%)明显高于B 系(26.9%)。[结 论]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侵袭性强,患者发病年龄段主要为中年,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结表型主要以B细胞为主,T系相对少见。但合并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B系。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暂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化疗方案多采用以CHOP基础的抗淋巴瘤方案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和(或)TKIs以及干细胞移植的抗白血病方案治疗,但仍未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生存率。4.对于这类患者发病的原因,在未来我们需要收集更多数据并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以期未来能够为这类疾病的患者改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
赵淑颖[7](2021)在《PD-1/PD-L1抑制剂在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应用: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于那些由于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不能进行ASCT的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目前没有标准治疗方案,并且治疗选择有限。PD-1/PD-L1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实体瘤中治疗效果明显。目前国外已经有2种PD-1抑制剂被FDA批准用于R/RcHL患者。目前已发表的PD-1/PD-L1抑制剂在DLBCL中的临床试验多为1或2期临床试验,且治疗效果差别显着,本文对PD-1/PD-L1抑制剂在R/R 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我们在Pub 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EMBASE及中国知网检索已经发表的PD-1/PD-L1抑制剂治疗R/R DLBCL的临床试验,提取治疗结局指标数据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有效性方面,对ORR,CRR,OS,6个月PFS,6个月OS进行合并分析。在安全性方面,对所有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和≥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合并分析,对不良事件发生种类进行汇总,异质性检验使用Q检验和I2检验。研究结果:一共筛选出8篇文章,9个临床试验,共405名患者纳入meta分析,合并后的ORR、CRR分别为0.32(95%CI 0.17,0.50)和0.19(95%CI 0.11,0.30),合并后的6个月PFS和6个月OS分别为0.38(95%CI 0.19,0.60)和0.65(95%CI0.49,0.78)。合并后的所有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和≥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75(95%CI 0.62,0.85)和0.43(95%CI 0.22,0.66)。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疲劳,最常见≥3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各个临床试验均无治疗相关死亡。研究结论:总体来看,在所选取的试验中PD-1/PD-L1抑制剂用于一些类型的RR DLBCL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根据肿瘤的分子分型结果应用于某些特定类型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发现D-1/PD-L1抑制剂应用于RR DLBCL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李红玉[8](2021)在《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为了探索EB病毒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的相关性,了解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现状,在已筛选出新疆地区人群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A-DPB1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HLA-DPB1亚型与霍奇金淋巴瘤HLA-DPB1亚型与EB病毒gp42的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的大小及差异。研究方法:1)我们使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对T1细胞进行HLA-DPB1亚型的慢病毒感染,构建HLA-DPB1重组载体;2)使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gp42蛋白,探索不同浓度下,gp42蛋白与HLA-DPB1重组载体的结合效率,获取最佳的gp42蛋白的结合浓度;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P+gp42+双阳性细胞,计算HLA-DPB1亚型与gp42蛋白亲和力大小及差异;4)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模拟gp42蛋白和HLA-DPB1亚型的结合,获取两者的结合方式、结合形态及所形成复合物的基本属性;5)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初次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5例,收集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者与非EB病毒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6)分别选取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5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1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D3、CD4、CD8、PD1、PDL-1、HLA-DPB1、LMP1、CD30等分子的表达,对比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差异。研究结果:1)T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的最佳条件是选择B2助感染液、MOI=100、感染时间为72小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LV-DPB1-H组和LV-DPB1-HL组质粒载体;2)探索出gp42蛋白的最佳结合浓度,即gp42蛋白在80μg浓度时,HLA-DPB1与gp42的结合效率最高;3)HLA-DPB1的B链与gp42的A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属亲水类蛋白,Resolution为3.25;4)LV-DPB1-HL组的HLA-DP+gp42+的双阳性率明显高与LV-DPB1-H组(29.467±2.108vs 15.867±0.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收集了10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7<0.1)、年龄(P=0.000<0.1),Ann Arbor分期(P=0.088<0.1)、病理分型(P=0.000<0.1)是影响EB病毒阳性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0.05,HR:1.026,95%CI:1.014~1.042);6)通过对15例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分析,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LMP1、CD30、PDL1的表达量均高于EB病毒阳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提示LMP1、CD30、PDL1与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PB1的表达量在病例组vs对照组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EB病毒的gp42蛋白可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B1在细胞表面相结合,在gp42蛋白的浓度达到80μg时,两个蛋白可以达到较高的结合效率,共同结合后可以在细胞内作用,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中。在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组中,性别、部位、EBV-DNA复制、Ann Arbor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初始治疗方案与EB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但年龄、血液EB病毒检测是影响EB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且EB病毒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及免疫产物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降低gp42浓度,即降低EB病毒的感染率来降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另一方面,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断裂氢键、阻止亲水性结合等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数据可能为后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式及疫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可欣[9](2021)在《36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尽快明确诊断、改进治疗方案、分层精确治疗、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改善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生存情况及预后。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本单位3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均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及病房复诊的方式,长期随访这些患儿预后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患儿发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有无巨大瘤灶及结外受累、有无B症状、LDH水平、有无EB病毒感染史、化疗方案中有无使用甲基卞肼及有无放疗史分别与预后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SPSS2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两比较,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所有P值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的3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中位数年龄为5岁,男性患儿26例(72.2%),女性患儿10例(27.8%),男:女为2.6:1。其中主要症状为颈部肿物者有30人(83%),腋下肿物者为2人(6%),腹部肿物者1人(3%),颌下肿物者1人(3%),肩胛下疼痛(3%)及全血细胞减少者(3%)各1人。2.3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均行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活检,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根据2017年修订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淋巴瘤分类,36例患儿可分为混合细胞型共27例(75%),结节硬化型共5例(13.8%),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共4例(11.2%)。混合细胞型5年EFS为89.3%,结节硬化型5年EFS为66.7%,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5年EFS为100%。3.纳入的36例患儿按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Ⅱ期患儿共5例(13.9%),Ⅲ期患儿共12例(33.3%),Ⅳ期共19例(52.8%)。Ⅱ期患儿5年EFS为100%,Ⅲ期5年EFS为100%,Ⅳ期5年EFS为81.9%4.36例患儿中存在B症状的共10例(27.8%),没有B症状的共26例(72.2%),存在和不存在B症状5年EFS分别为70%和94.1%;存在巨大瘤灶者共5例(13.9%),不存在巨大瘤灶者共31例(86.1%),存在巨大瘤灶者和不存在者5年EFS分别为30%和100%;存在结外受累者共21例(58.3%),不存在结外受累者共15例(41.7%)。5.36名患儿中感染EBV病毒的共7例(19.4%),未感染EBV病毒的共29例(80.6%);LDH升高者共7例(19.4%),未升高者共29例(80.6%),LDH水平升高和未升高者的5年EFS分别为53.3%和100%。使用甲基苄肼者共21例(58.3%),未使用甲基苄肼者共15例(41.7%),使用甲基苄肼和未使用者的5年EFS分别为90.9%和82.5%;有放疗指征者共31人,执行者共6人(30.6%),未执行者共25人(69.4%)。6.长期随访36名患儿,其中完全缓解19例(52.8%),部分缓解者共12例(33.3%),治疗中进展者共1例,复发并生存者1例,复发后死亡者2例(5.6%),合并症死亡者1例。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7.7%。7.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期、结外受累、EBV病毒感染、有无放疗史及有无使用甲基苄肼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症状、病理分型、LDH水平、巨大瘤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与霍奇金淋巴瘤患儿预后无明显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期、结外受累、EBV病毒感染、有无放疗史及有无使用甲基苄肼。2.与霍奇金淋巴瘤患儿预后相关的因素有B症状、病理分型、LDH水平、巨大瘤灶。3.本研究中36名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7.7%。
张青青[10](2021)在《单中心儿童恶性淋巴瘤5年临床特点分析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我院儿童淋巴瘤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1.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47例恶性淋巴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儿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分析,并对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B组症状、肝脾受累、骨髓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巨大瘤灶、白蛋白水平、LDH水平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情况。2.统计分析是通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表示;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特点,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5年至2019年间共确诊恶性淋巴瘤47例,分别为5例、12例、5例、12例、13例。2.确诊的淋巴瘤患儿中,霍奇金淋巴瘤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7例,两者发病比例约为1:3.7。3.47例淋巴瘤患儿,发病年龄均<14岁,年龄最小者为11月龄,年龄最大者13岁,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均为9岁,霍奇金淋巴瘤以5-9岁年龄段发病者最多为5例(50%),非霍奇金淋巴瘤以10-14岁年龄段发病者最多为21例(56.8%)。4.男性患儿居多共32例,女性患儿15例,无论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均较女性高,总男女比例约2.1:1。5.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肿物8例(80%),均表现为颈部肿物,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以不明原因肿物就诊者16例(43.2%),以消化系统症状就诊者9例(24.3%),以全身症状为主者5例(13.5%),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3例(8.1%),以骨骼、肌肉疼痛为首发表现者3例(8.1%),以头颅五官症状为首发表现者1例(2.7%)。6.常见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21.2%,伯基特淋巴瘤29.8%,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1.2%,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2.8%,未明确分型者8.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2.1%。7.多数病例确诊时临床分期已达Ⅲ期或Ⅳ期,约占93.6%。8.47例恶性淋巴瘤患儿1年累积生存率为83%,1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74.5%;5年累积生存率为77.7%,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72.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脾受累是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巨大瘤灶,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B组症状、骨髓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白蛋白水平、LDH水平等不是影响患儿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1.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儿童恶性淋巴瘤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低,均以男性患儿多见,中位发病年龄均为9岁。3.儿童恶性淋巴瘤大多以不明原因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霍奇金淋巴瘤多侵及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不同病理类型起病部位有所差异,常见病理类型为伯基特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且在确诊时多已达Ⅲ期或Ⅳ期。4.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儿1年累积生存率为83%,1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74.5%;5年累积生存率为77.7%,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72.1%。5.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巨大瘤灶。
二、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儿童B-NHL-CD20(+)的临床特点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基本信息 |
2.1.3 入组条件 |
2.1.4 排除条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NHL分期及治疗分组 |
2.2.2 NHL治疗方案 |
2.2.3 临床预后相关定义及观察指标 |
2.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病种比例及年龄分布 |
3.1.2 就诊原因及结外受累情况 |
3.1.3 比较化疗组及免疫+化疗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 |
3.2 完全缓解率比较 |
3.2.1 比较各期患儿中化疗组与免疫+化疗组的经第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有无统计学差异 |
3.3 单因素分析 |
3.3.2 将 71 名患儿根据 St.Jude 分期分为Ⅱ期及Ⅲ/Ⅳ期,采用 Kaplan-Meier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3 将 71 名患儿根据第 2 疗程是否缓解,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4 将 71 名患儿根据年是否联用利妥昔单抗分为 2 组,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5 将71名患儿根据血红蛋白是否低于 120g/L 将其分为 2 组,采用Kaplan-Meier 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6 将63名伯基特淋巴瘤患儿根据免疫分型中 Bcl-6 是否阳性将其分为 2 组,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7 将 71 名患儿根据初诊时是否有中枢浸润分为 2 组,采用 Kaplan-Meier analysis 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3.3.8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
3.4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3.5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 CD20(+)NHL 的免疫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背景 |
1.1 中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认识 |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 网状Meta分析结果方法与讨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干预措施 |
2.2.4 结局指标 |
2.2.5 排除标准 |
2.2.6 检索策略 |
2.2.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2.8 文献中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3 证据网络图 |
3.4 Meta分析直接比较结果 |
3.4.1 治疗有效率 |
3.4.2 疾病控制率 |
3.4.3 生活质量改善率 |
3.4.4 血小板减少情况 |
3.4.5 恶心呕吐发生率 |
3.4.6 肝损伤发生率 |
3.4.7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1 各干预措施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2 各干预措施临床控制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3 各干预措施KPS改善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4 各干预措施血小板减少情况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5 各干预措施恶心呕吐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6 肝损伤发生率 |
3.5.7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 |
3.6 小样本效应检测 |
第四章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在非霍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
(6)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文献复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PD-1/PD-L1抑制剂在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应用: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偏倚风险评估 |
2.5 数据提取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4、发表偏倚(图 6)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PD-1/PD-L1拮抗剂治疗淋巴瘤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HLA-DPB1与EB病毒gp42 蛋白的结合方式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分子检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36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与预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单中心儿童恶性淋巴瘤5年临床特点分析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恶性淋巴瘤最新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 封晓. 延安大学, 2021(09)
- [3]儿童B-NHL-CD20(+)的临床特点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生存预后分析[D]. 孙高源. 大理大学, 2021(09)
- [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网状Meta分析[D]. 张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D]. 罗智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不同时期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D]. 刘莲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PD-1/PD-L1抑制剂在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应用:meta分析[D]. 赵淑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8]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红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36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 罗可欣.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单中心儿童恶性淋巴瘤5年临床特点分析及意义[D]. 张青青.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淋巴瘤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淋巴瘤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