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目前,性传播逐渐成为中国艾滋病流行主要传播途径;流动人口的增长是促进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变个人行为方式是当前减少艾滋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行为改变理论为理解人们为何从事危险行为或采纳健康行为提供了基础。考虑到流动人口数量之大及艾滋病疫情进展对公共卫生的挑战,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流动人口的危险性行为、促进安全套使用行为改变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安全套使用情况,探索流动人口危险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安全套使用行为改变的潜在影响因素,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选择流入地城市东莞市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流动人口聚集的建筑、临时雇佣、工厂制造、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五类职业人群,分层目的性抽取方便样本。定性研究主要采取个人深入访谈方法,访谈提纲以行为转变阶段理论为基础;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定量数据用Epidata3.0建库、录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研究根据转变阶段模型将访谈对象的安全套使用行为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五个阶段,采取内容分析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归类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本研究获得有效问卷1108份,对25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1、研究对象艾滋病/性病相关危险性行为情况研究对象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和未婚研究对象发生婚前同居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2%、7.1%和9.9%,不同职业类型亚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建筑工人和临时雇佣劳动力的最近一年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6%和6.3%;休闲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最近一年发生临时性行为比例最高,为17.1%;分别有5.4%的男性和13.2%的女性未婚调查对象与恋爱对象同居,其中女性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和住宿餐饮服务人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0.0%和7.7%。2、对危险性行为的态度及行为发生的背景及原因研究对象性观念开放,认为男性流动人口发生商业性行为很正常,未婚青年中婚前同居行为非常普遍,且伴有临时性行为发生。流动人口危险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解决生理需求和对恋爱/婚姻关系的向往,性行为有时成为朋友交际、工作应酬的娱乐方式和排解苦闷、无聊的发泄途径。另外,性服务行业的蔓延、“审美疲劳”及具有一定数额的可支配金钱促进了男性商业性行为的发生。3、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及行为改变阶段性别与性伴类型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有影响。男性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80.0%,高于非商业性行为(临时及未婚同居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55.9%(χ~2=5.59,P=0.018);女性与临时性伴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77.4%,高于与未婚同居性伴安全套使用比例53.9%(χ~2=4.18,P=0.041)。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80.0%和63.6%,最近一年商业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4.7%和30.0%;最近一次临时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比例为62.8%,男性和女性使用比例分别为55.1%,77.4%,男性使用比例低于女性(χ~2=4.09,P=0.04),最近一年临时性行为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25.0%;男性和女性调查对象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比例分别为21.9%和30.9%,男性使用比例低于女性(χ~2=4.91,P=0.027),已婚和未婚研究对象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比例分别为21.8%,55.1%,已婚者使用比例低于未婚者(χ~2=26.23,P=0.000)。访谈对象中发生过嫖娼行为的男性流动人口处于坚持使用安全套行为改变的准备及其后的阶段,其中三分之二(8/12)处于维持阶段;发生临时性行为的被访者处于意向及其后的行为改变阶段,其中半数(4/8)处于维持阶段;而有婚外(前)固定性伴的被访者几乎处于安全套使用的两个极端阶段,从来不用(5/9)甚至没有使用意向(4/9),或坚持使用(3/9)。4、坚持使用安全套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部分研究对象与某类性伴的安全套使用情况同其首次与这类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情况相同,部分研究对象经历了行为改变的过程。处于不同改变阶段的研究对象对性病/艾滋病和意外妊娠易感性的认识、对责任感的自我再评价、使用安全套利弊的决策权衡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的自我效能差别较明显。处于行为改变后期阶段者,相关认知和效能水平较高。而处于行为改变中间及较早阶段者相关认知和效能水平低或根本没有,其他避孕措施的使用阻碍了安全套的使用。结论流动人口是容易发生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的脆弱人群。该人群对HIV和性传播疾病具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混杂认识,潜在性伴多样,性活跃。有相当规模的亚人群报告有多性伴、商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婚前性行为、婚外同居等危险性行为,性别与性伴类型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有影响,但无保护性行为普遍存在,使流动人口自身和其性伴处于感染HIV、STI和意外妊娠的风险之中。流动人口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发生危险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欲望的渴求,苦闷和无聊等负性情绪,参与容易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朋友交际、工作应酬等阳性社交场合和对恋爱/婚姻关系的向往。目前流动人口安全套使用行为改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责任感的自我再评价,使用安全套利弊权衡和自我效能。其他避孕方法的选择阻碍了安全套的使用。结果提示,流动人口缺少对艾滋病/性病的易感性认识和性责任感意识,预防艾滋病相关态度分散,合理做出决定和付诸于行动的能力较低。这个人群亟需相关知识的正确宣传和干预措施。有效、全面的AIDS预防干预工作应是心理、社会和行为干预的综合模式。社会应关注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心理健康,倡导健康的性观念、爱情观和社交行为规范。坚持使用安全套行为改变是宣传教育的重点。应采取综合措施,在促进性责任感的同时,提高流动人口对性和健康风险的理解,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安全套使用相关认知和行为技能及交流技巧。相应的HIV预防干预措施必须同时覆盖流入地和流出地,重视早期学校生殖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