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管弦乐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古典时期,曼海姆乐派,曼海姆乐队,交响乐
管弦乐法论文文献综述
齐雪峰[1](2019)在《曼海姆乐派交响乐作品的管弦乐法特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于前古典时期的德国曼海姆乐派,其重要作用是"架"起了巴罗克时期通往古典晚期音乐创作风格的"桥梁"。曼海姆乐队的建立为古典时期双管编制乐队的确立与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曼海姆乐派的交响乐创作以及在交响乐作品中所运用的管弦乐法,既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本文通过对曼海姆乐派交响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试图总结其在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方式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并进一步阐述其"桥梁"作用的体现与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毛竹[2](2017)在《试论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向心力与离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向心力与离心力本是经典力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在音乐中借用此概念,比较常见于分析音乐结构与和声运动,以及乐器声学的研究领域中。将力学原理引入到管弦乐法,对音色与音响运动形态进行剖析,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只限于管弦乐法中的乐器法,在配器法中少有涉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力学角度来观察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向心力与离心力现象,并讨论叁种与音色关联性相关的情况。以音色关联性为突破口,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极为重要的音色结构力问题。(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黄惠力[3](2015)在《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功能及陈述类型上的差别,采用不同的乐器配置和音色对比方式进行的管弦乐法布局,进一步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配器手法来协调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进而总结斯特劳斯在乐队音色调配方面的经验,及其在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方面所能体现的结构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5期)
黄惠力[4](2015)在《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功能及陈述类型上的差别,采用不同的乐器配置和音色对比方式进行的管弦乐法布局,进一步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配器手法来协调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进而总结斯特劳斯在乐队音色调配方面的经验,及其在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方面所能体现的结构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4期)
李夏如[5](2015)在《武满彻《梦窗》管弦乐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满彻是20世纪日本现代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叁百多部作品,题材涉及广泛,体裁风格多样。作品《梦窗》的管弦乐写作手法、乐队编制、音高特点、音色布局及个性化管弦乐的写作均有新意,也展现出作品中管弦乐技术手法与风格、技术背后深层次的整体风格及管弦乐技术手段与作品中蕴含的创作理念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5年02期)
吴晓云[6](2013)在《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世纪交响乐队作品中的一些写作技术与现象在编制种类,线条音色的处理手段,织体的功能与写作,多样化的演奏技术以及记谱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的分析与总结。旨在与有志研究交响乐队写作技术的同行、学者及作曲家共研共享。(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金毅妮[7](2013)在《以浪漫主义手法实现古典主义理念——勃拉姆斯管弦乐法风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浪漫主义盛期的代表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法与同时代作曲家格格不入,常被误解为刻意孤立自己。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乐队创作中基本音色、音色呈现方式、音色展开方式以及管弦乐法布局等方面的分析与阐述,尝试将其置于浪漫主义背景下,通过理解他的古典主义音乐美学倾向阐释其风格特点及其形成缘由。(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姜[8](2013)在《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满彻(TORO TAKEMITSU)是20世纪日本现代着名作曲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上涉猎广泛,体裁形式众多。本文将从其中、晚期两个阶段的创作中分别选取创作于1967年的《十一月的阶梯》与创作于1980年的《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以这两部管弦乐作品为代表,从管弦乐法特征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对式的研究。在归纳出各自管弦乐写作特征与音色布局结构的同时,寻找出两部作品不同音响风格背后,各个乐器组之间的写作差异以及织体形态、写作风格化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从管弦乐技法的各个方面步步深入,力求最终挖掘出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技术手法上的变迁以及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整体风格与创作理念上的变化。本论文共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对武满彻的生平以及创作分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中的第一、二节分别对《十一月的阶梯》与《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在管弦乐技法特征以及音色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分析与归纳。第叁章为两部作品比对式的研究,分别从乐队编制、同组乐器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织体形态与音色布局以及局部风格化写作特征等方面作为切入。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重点归纳了前叁个章节中的管弦乐法特征,并总结出两部不同时期管弦乐作品中整体管弦乐法风格及创作理念上的变迁。本文的结论以两部作品各自的管弦乐技术手法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风格化写作手法等特征,最终阐释出中晚期整体管弦乐法风格特征的变迁以及管弦乐技术手段与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理念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3-05-01)
欧阳力行[9](2013)在《马思聪乐队作品中的管弦乐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思聪(1912.5.7.—1987.5.20)是20世纪中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他几乎涉猎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历程及创作风格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管弦乐创作的发展风貌和进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马思聪无疑显得格外突出。在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当中,其管弦乐作品的影响较为广泛。马思聪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表现东方的内容,把中国的民间音乐素材作为他音乐创作的音调基础,形成了他管弦乐作品的独特风格。而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中民族语言的体现和“中国与西方”结合的方式正是我们应予关注的地方。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对马思聪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以便了解马思聪管弦乐风格形成的必然;第二章从音色的角度总结出其作品中特色乐器、特殊演奏法的运用特征,从乐器法的角度总结出作品中木管乐器两极音区的强调使用以及弱力度下木管乐器的同度奏等管弦乐法的运用;论文的第叁章则先从民间音乐素材的改编和音色配置方面,深入了解马思聪是如何选择乐器或乐器的组合形式使之与音乐内容的表现相适应,从横向音色布局及纵向配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乐曲音色布局、横向音色次递迭加的两种音色组合方式、模仿复调中的音色处理,以及纵向织体处理中所使用的声部强化手段,及前景、中景、背景声部的处理分析,展示出马思聪管弦乐法的使用方式;最后,第四章划分出马思聪管弦乐创作中管弦乐法运用演变的叁个阶段,并概括出各阶段的管弦乐法特征。笔者希望通过对马思聪及其管弦乐法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和体现出马思聪管弦乐法特征,为全面认识和了解马思聪的管弦乐创作提供一些线索,并从当代的角度去认识马思聪对中国管弦乐创作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3-05-01)
董立强[10](2013)在《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组曲》与《欢喜组曲》管弦乐法特征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组曲》与《欢喜组曲》在管弦乐法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对于木管乐器极限音的使用与音程的特殊排列、弦乐的特殊演奏法,以及横向音色布局与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尽管如此,旋律材料特征上的反差,以及纵向和声结构关系与运用上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管弦乐法的作用下显得更加鲜明和突出。(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管弦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向心力与离心力本是经典力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在音乐中借用此概念,比较常见于分析音乐结构与和声运动,以及乐器声学的研究领域中。将力学原理引入到管弦乐法,对音色与音响运动形态进行剖析,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只限于管弦乐法中的乐器法,在配器法中少有涉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力学角度来观察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向心力与离心力现象,并讨论叁种与音色关联性相关的情况。以音色关联性为突破口,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中极为重要的音色结构力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弦乐法论文参考文献
[1].齐雪峰.曼海姆乐派交响乐作品的管弦乐法特征探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
[2].毛竹.试论管弦乐法中的音色向心力与离心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7
[3].黄惠力.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J].文教资料.2015
[4].黄惠力.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一)[J].文教资料.2015
[5].李夏如.武满彻《梦窗》管弦乐法分析[J].齐鲁艺苑.2015
[6].吴晓云.20世纪音乐的管弦乐法技术特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
[7].金毅妮.以浪漫主义手法实现古典主义理念——勃拉姆斯管弦乐法风格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3
[8].李姜.从两部管弦乐作品看武满彻中晚期管弦乐法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13
[9].欧阳力行.马思聪乐队作品中的管弦乐法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
[10].董立强.马思聪的《山林之歌组曲》与《欢喜组曲》管弦乐法特征之比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