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研究 ——兼论王安石财政思想

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研究 ——兼论王安石财政思想

论文摘要

本文将视野延伸到九百年前的北宋王朝,将视线凝聚在熙宁、元丰年间由王安石主持进行的财政改革上。全文分绪言和正文共四章。绪言简要介绍了学术史和文献综述,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的背景、条件、内容与成果等各方面: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分析了财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财政效应;勾勒出了北宋商业发展和商税制度的全貌;章末从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角度探寻了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第二章围绕改革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也即改革的指导思想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王安石财政思想中所蕴含的革新和进步意义。第三章揭示熙丰财政改革带给今天的启示,包括财政制度改革的实践层面和指导财政经济工作的思想层面等。通过研究财政改革实践及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或者说通过对财政思想指导下的财政改革实践的研究,从而从实践层面和指导思想层面揭示出对当今财政制度改革的启迪,是本文的基本线索,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意旨所在。从这场改革本身来看,许多良法美意由于没有得力的官员来执行,以致弄得民怨沸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改革以失败收场。林语堂这样描述熙丰财政改革的社会效果:“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之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朝廷这样施政之下,即使没有外族侵入,任何朝代也会灭亡的。”1虽然林语堂的这段话出自为苏东坡作传而有贬低王安石之嫌,但它的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熙丰财政改革失败的必然性——失掉了天下民心。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只有顺应经济规律、能提高国民福利水准的政策变动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创新和改革,否则就是制造浪费和混乱的“政策乱动”。用今天的话说,不顾国情和吏治现状,用国家垄断主义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以官方高利贷款处理三农问题是熙丰财政改革失败的原因所在。文章通过对北宋熙丰财政改革实践和指导思想的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任何制度都要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之上,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基本特点,否则,它在实际的运作中就容易偏离制度安排本来的意旨,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所谓中国现实的土壤,则包括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同时,笔者认为,要冲破权大于法的文化束缚,克服官本位的思想遗留。强化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建设。财政制度改革,吏治改革要先行;政府体制改革要配套进行;还要加强人大对于财政的监督。思想观念上,转变政府职能,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理念应深入人心。本论文有以下一些有新意之处:第一,选题角度比较独特。当代著名经济思想史研究专家叶世昌曾直言不讳地说,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至少要面临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双重挑战,增加了研究者的难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大部分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财政思想史的都是学历史出身,而财政学出身的人又不太愿意以经济思想史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这样一来,对财政思想史的研究就难免失之偏颇。笔者以财政学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加之对于历史的深厚兴趣,选取北宋熙丰财政改革这样一个视角为题,可谓是独辟蹊径。第二,从文章内容和主要观点上,笔者采取了于前人不同的论述角度与侧重点。比如: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工商税收的全面发展和改进,为后代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宋代的商业发展及较完善的商税制度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又如,“大抵自来论介甫,其毁之者,凡一谋一法,只须其谋其法之出于介甫,则不问事实,而一切有非而无是。其誉之者,则又只须其谋其法出于介甫,亦不问事实,而一切有是而无非”。1对王安石的评价,或是“三代以来,一人而已”1,或是“古今第一小人”2。笔者认为对王安石其人其思想的评价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因此本文不讨论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也无意加入过去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不对纷纭评议的不同结论作是非判断,只对他的理财观点进行客观的辨析和评议,将有限篇幅的重点放在阐述王安石财政思想的革新和进步意义上。第三,根据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的性质,本文采用了跨学科分析的方法。即采用财政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熙丰改革的财政角度切入,以改革中体现出的财政思想为中心,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北宋朝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财政改革的全貌,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和社会经济变迁问题的研究。第四,研究视角创新。特定历史时期的财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国家其他方面的制度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本文以一种宽广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即:以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财政制度的变迁;以财政改革为着眼点来看社会经济的波动与发展。从行文上来看,也不是就财政思想而论思想,就赋税制度而论制度,而是试图将二者贯穿、结合,争取有所深入和有所创新。通过做这些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期为目前财政体制的改革、公共财政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参照。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2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0.3 学术史及文献综述
  • 0.3.1 宋代财政史研究综述
  • 0.3.2 有关北宋商税制度的研究
  • 0.3.3 对王安石其人其思想的评价
  • 1. 熙丰财政改革
  • 1.1 政治经济背景
  • 1.2 立朝百余年之财政收支情况
  • 1.2.1 财政收入状况
  • 1.2.2 财政支出:“三冗”造成的财政压力
  • 1.2.3 财政压力是财政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
  • 1.3 改革措施及其财政效应
  • 1.3.1 “理财新法”内容概述
  • 1.3.2 改革措施的财政效应
  • 1.4 改革最终失败之原因探寻
  • 1.4.1 制度设计未通盘考虑
  • 1.4.2 制度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初衷
  • 2. 王安石财政思想评述
  • 2.1 改革措施中所体现出的财政思想
  • 2.1.1 财政与生产统一的观点
  • 2.1.2 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赋税思想
  • 2.1.3 促进商品流通以富国裕民的思想
  • 2.2 笔者论王安石财政思想中体现出的革新及进步意义
  • 2.2.1 王安石财政思想溯源
  • 2.2.2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及“三不足”论
  • 2.2.3 王安石的实践精神
  • 2.2.4 先进的“国民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
  • 2.2.5 使用金融杠杆调节经济
  • 2.2.6 广泛运用商品货币关系
  • 3. 对当今财政制度改革的启示
  • 3.1 “以义理财”的思想
  • 3.2 财政制度改革:制度设计
  • 3.2.1 制度设计中应考虑因素
  • 3.2.2 政府体制改革须配套进行
  • 3.3 财政制度改革:政策执行
  • 3.3.1 法治须代替人治
  • 3.3.2 注重吏治,用制度约束官员
  • 3.3.3 完善财政监督的思考
  • 3.4 财政制度改革目标:公共财政
  • 3.4.1 一切改革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
  • 3.4.2 公共财政是财政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北宋熙丰财政改革研究 ——兼论王安石财政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