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尚书丞[1](2021)在《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近年来中长跑项目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和我国先进省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之中还是主要依靠于老队员,并出现一些断层的现象,后备力量不足、教育水平滞后,直接影响到云南省中长跑运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提出一些有助于解决影响人才培养的方法,力求为今后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省中长跑教练员在选材人才时的选材依据较为单一、方法较为简单,早熟成绩就能够得到重视,对于哪些晚熟型的运动员缺乏选材依据,不利于中长跑运的可持续发展。选材途径较为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选材途径,培养的单位较为单一,多为传统的体制内培养模式。运动员参训态度较为积极,身体素质条件较为良好,为训练奠定了基础。2、云南省的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储备较为匮乏,只有很少的运动员能够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显然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存在矛盾。从人才分布情况调查中不难看出,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这也是云南省中长跑整体实力成长较慢的核心问题。3、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的类型侧重于技能选拔,按照其比重从大到小排列为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和心理素质。4、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渠道较为狭窄,基本都是依靠学校拨款和政府拨款,其他渠道的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导致训练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5、在一年的训练过程中,冬季的训练时间和次数有明显的增长,教练员都较为重视冬训。重复训练法是中长跑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训练内容中,是中长跑教练员最频繁使用的训练方法。6、云南省中长跑专业队和部分体校在运营管理中,针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发展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重视运动员的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鼓励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而在教练员的管理上,定期对教练员实施考核与培训,以此来提升教练员的专业发展。并且在课程管理上,专业队周一到周五安排文化课学习,体校针对于体育生的文化课学习,还制定出文化课监督管理制度。7、当前云南省田径运动中长跑项目的教练员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而这使得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影响,无法真正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8、当下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运动员综合素质提高。9、云南省在中长跑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在大力推行“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张雪伟[2](2021)在《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省是曾经的排球大省,有着辉煌的历史。四川女排曾蝉联四届全运会女排比赛冠军(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运会),四川男排也曾在全国联赛中取得过“五连冠”(1995年-1999年全国联赛冠军)。但近几年来,四川竞技排球进入低谷,在近四年的联赛成绩中,女排最好的成绩为第10名,男排最好的成绩为第6名。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后备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四川排球振兴的重要前提。四川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2020年再次提出建设后备人才基地的模式,并着手对四川省排球传统特色校进行调研、评估和筛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排管中心的帮助下,从基础设施、教练员团队、训练工作与管理、后备人才质量四个方面,对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间的排球传统特色校排球队伍展开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十三五”期间,四川排管中心曾经启动基地建设工作,却因为多种原因搁置。2020年,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再次提出并开始实施。想要实现振兴四川排球的目标,必须加快基地建立建设的步伐;2、排球传统特色校作为基地的一种形式,在“十三五”期间基本设施条件总体较好,但医务、体能设施相对不足;地区分布也不均衡,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排球传统特色校数量越多,发展的越好;3、排球传统特色校教练员团队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但男女教练员的比例失衡;学历以本科为主,大部分教练员具备一定的排球专业理论知识,但实操能力较弱;4、在平衡“学”“训”矛盾上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学”“训”矛盾是一个长期围绕基地建设的问题;5、目前四川省竞技排球的经费主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竞技排球的发展受到限制;6、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排管中心以“振兴三大球”为契机,主办、承办多层次的排球比赛,排球后备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有所改善,但质量和数量、人才挖掘和输送渠道有待拓宽和完善。建议: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保障体系;2、拓宽资金的来源,协调好各方利益;3、健全教练员选拔和培养体制,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4、拓展人才输送和引进渠道,提高人才质量;5、深化体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6、完善竞赛体系,促进竞技排球发展;7、加大科技投资,实现科技助力;8、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做实做好。
张晓伟[3](2021)在《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竞技体操作为我国传统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要想保持其在国际赛场的优势地位,依据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着力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挖掘体操项目的发展潜力。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体操来说,这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天津市竞技体操项目相继出现:后备人才运动员数量下降,比赛成绩退步,教练员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体操队、体操运动学校、各类体操俱乐部对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主要包括竞技体操运动员训练情况、教练员师资队伍建设、运动员选拔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的竞赛制度和机制、场地设施等。并对天津市竞技体操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借鉴我国优秀省市竞技体操队后备人才培养优势与经验,针对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构建。得出如下结论:1.天津市竞技体操教练员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研究生学历少、专科、本科学历占主导地位,知识理论水平不高;职称结构偏低缺乏专项科研兴趣,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竞技体育高速发展对复合型教练员的新要求。2.天津市竞技体操项目不够普及,业余训练的社会组织、学校俱乐部以及有关教育机构设置的体操训练“基地”几乎没有,这是导致竞技体操运动员队伍偏小和后备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3.天津市已设置的两处竞技体操训练场馆,场地和器材设施均能满足正常的训练需要,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日常训练和比赛的经费不足,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只能通过财政拨款维持每年的常规性训练和比赛任务。4.通过对全国优秀竞技体操队的个案访谈与调查,发现天津竞技体操在梯队建设、后备人才选拔以及后备人才储备等方面:(1)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机制运行与管理思维,主动谋事干事创业动力不足;(2)对中长期远景目标谋划不足,缺乏忧患意识;(3)科学化选材理论与实践功力不足,选材与人才培养的渠道、途径有些偏颇,政府政策性发力、业界专业化上马的力度不足;(4)缺乏专项科研团队的支撑,缺少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教练指导团队。5.通过调查得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值得推介的做法以及经验,即:依靠天津体育学院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能发挥的巨大潜力,学校的位置、师资力量、场地设施、教学科研项目等都天津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6.国际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必然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单一的传统培养模式,采取多元化培养,解决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7.通过调查和优秀个案分析,本文构建了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为窗口的学校教育为主体发展竞技体操项目,将在市场中的商业化发展作为助力,协调政府力量将各方利益最大化,高效益、低投入培养全能型体操人才。
王松,张凤彪,崔佳琦[4](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结果显示:初步形成"现状描述—问题发现—对策提出"的研究范式;逐渐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培养模式;实证分析较为薄弱,趋向分"区域"的针对性研究,案例研究尚不成熟,缺乏广度和深度;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相关学科理论支撑,未能挖掘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前期多质化研究,但逐渐转向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理论、培养主体、评价机制等研究;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材""分项目""体教融合"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席蕊[5](2020)在《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制订并印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表示体育人才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要积极推进人才强体的战略实施。《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提高体育后备的综合素质。竞技体操是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夺金优势项目,但体操项目的发展却受到参与人口不足、后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南省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获得了世界体操冠军的荣誉战绩,在此批队员退役后河南体操便陷入了后备人才数量不足的困境。即便2010年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做出了多项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截止目前河南体操在训人口仍仅有百余人。运动员梯级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活力难以激发、学训矛盾突出、科学化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体操后备培养工作的进展。因此应根据河南省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探索适合本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体操人才储备数量及培养质量,推动河南省体操项目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操训练基地、郑州市体操中心和平顶山市中心体校的竞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采用了合理的调查方法,从后备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培养保障等方面对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培养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运动员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整体数量较少,各梯级队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输送路径缺乏内部竞争压力,且出现全省男女体操运动员人数比例失衡状况;二、三线训练队伍的运动员流动性较大;进行走训的队员学习效果良好,但以三集中形式管理的借读队员的成绩普遍难以达到学校要求。2.由教练员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总数偏少,且由外省引进人才数目较少;全省体操执教队伍以老带新情况较好,但各级训练单位存在教练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良性发展趋势;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晋升被编制数量所限制;培训次数较少,组织形式单一,普遍存在多方面知识及实践方法需求。3.由训练方面来看:地市级三线队伍的训练时长不足,队员的参训时间难以固定;各训练单位的训练计划制定结合大纲情况不理想,且地市级训练点的训练计划完成度不足;与往年相比家长送来参训的队员人数增多,体操的社会群众基础差但被城市家庭接受的程度出现一定的提升。4.由赛事和成绩方面来看:幼儿体操比赛发展情况较好,逐渐发展为河南省体操项目选材的主要来源渠道,但赛事建设仍存在“断档”情况;近十年来,成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较男子更稳定,青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起伏较大,女子团体成绩自2016年至今发展较好,成年组男子团体未获取过名次;河南省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跳马和吊环两项成绩较为稳定,但男子成年组在单杠、自由体操和双杠出现了明显弱势,女子运动员的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成绩较突出,且其他各项目的发展都较为均衡。5.由发展保障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各训练单位的条件及设施基本可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但三线队伍的训练场地设施和后备保障不够完善;选材渠道较少,选材的质量和准确性缺乏相关设备及条件的保障;针对教练员的奖惩规定不明确;体操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传达及落实缺乏联贯性。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下达文件政策保障体操进校园,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及赛事的承办;(2)河南省应加强引进外省优秀教练员工作,并制定教练员奖惩等可行性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协调运动员的学、训和生活;(3)教练员树立正确执教观念和训练目标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加强优质运动员的引进工作;(4)鼓励相关社会机构承担体操宣传推广工作,以开展体操运动俱乐部的方式扩充参与人口基数。
冯汉哲[6](2020)在《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技射击运动是河南省竞技体育重点布局的支柱项目。自1956年在河南省开展以来,在各类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家射击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以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比赛成绩为主要研究实体,以我国竞技射击运动、河南省竞技体育及河南省射击运动相关史料为主要研究基础,以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历史分析法,从历史观角度对河南省竞技运动的发展进行探究,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系统的梳理,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资料的完善和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规律的探寻有一定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历史分期可以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进入二十一世纪四个时期。再可根据每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细分为起步阶段(1956-1958)、探索阶段(1959-1966)、停滞阶段(1966-1973)、恢复阶段(1973-1979)、快速发展阶段(1980-1985)、辉煌阶段(1985-1999)、发展回落阶段(2000-2009)和发展回升阶段(2010至今)八个小阶段。(2)社会政治因素是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其发展过程与各个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当前中国及河南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河南省射击队明确任务,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做出贡献(3)经济发展与投入是支持是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关键一环。河南省应紧随新时期经济发展局势,继续优化省内竞技体育项目重点布局,加强对射击项目的投入,推动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4)后备人才保障体系的建成是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射击队应继续拓展射击项目推广思路,拓宽选材渠道,加强在青少年人群的普及力度,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形成完善的后备人才力量建设体系。(5)科研工作的开展是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射击队应继续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重视复合团队的作用。还应注重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的培养,结合射击项目发展需要创新训练方法和训练方式,提升竞赛成绩。
薛奕然[7](2019)在《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竞技武术符合我国竞技体育“高、难、美、新”的特点,但至今仍未进入世界综合性最高水平的奥运会比赛项目中,其发展的现状与传承的紧迫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竞技武术项目中,太极拳作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更迫切要求我们对该项目引起高度关注。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是提高太极拳项目运动技术含量的主要途径,使太极拳技术得以高度发展。其要求运动员做好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可以有效完成基本技能的演练,进而在原来技术之上尝试新的难度动作,这样内在的驱动运动员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进发。随着太极拳运动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河南省作为太极拳发源地之一,更具有项目发展的地域优势。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员、教练员、后备保障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河南省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意见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培养模式方面,当前河南省太极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及体教结合模式并存的方式,但改革创新意识不彻底,造成人才在选拔、训练、输送的培养过程中流失严重。从运动员方面来看,其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男女比例相差大,年龄断层严重等问题,且学训矛盾、伤病问题、退役出路难仍是影响河南省太极拳运动员流失的主要因素。从教练员方面看,河南省太极拳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教练员的选材标准与训练内容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其队伍总体文化水平也有待提升。从后备保障方面来看,社会和政府关注度较低,使得培养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日常训练与队伍建设无法得到高质量保障,运动员与教练员训练积极性降低,基层太极拳的竞赛系统不完善,学生运动员缺少参加太极拳比赛的机会。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制定科学的选材方案;(2)强化体教结合模式,解决学训矛盾;(3)强化太极拳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练员综合水平;(4)完善后备保障体系;(5)加强宣传力度,拓宽训练经费渠道;(6)完善竞赛体制,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崔宁宁[8](2019)在《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事业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得益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排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排球成绩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后备人才建设为平台,如何快速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知识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成为目前大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南省四所城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青少年后备人才学习、训练、管理情况和不同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找出影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训练年限和年龄成正比关系,符合后备人才训练年限特征;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个人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健康和升学等方面;运动员长期训练对文化成绩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稍微下降趋势;运动员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都符合竞技体育时间规定的标准。(2)传统项目学校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练员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并无出现断层现象。而体校培养模式的教练员较年轻化,有较强的精力积累知识和经验。教练员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不理想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更新。(3)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体校培养模式)三种培养模式,目前三种培养模式在河南省并存。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则是以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培养复合型后备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体校培养模式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较强,主要为上层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4)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注重文化学习、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等。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运动员兴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等。后备梯队建设合理。后备人才管理同时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市场五个方面。人才输送主要是小、初、高再到高校或省排球队形式进行运作。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涉及方面较为广泛有利于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5)影响河南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管理机制下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经济力度投入不足、学校排球文化氛围较弱、教练员自身水平缺乏。
李峰[9](2018)在《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自2004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类、各级体育学校中开展认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工作,认定工作以奥运会四年作为一个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在2016年制定的《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实施全民健身与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国家对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度重视。高水平体育人才不仅具有高标准的体育运动能力,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文化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是全方面、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为基础培养的高水平后备人才,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建设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2020)认定工作的通知》(体青字【2016】90号),2017年至2020年奥运会周期,全国被认定的119所“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河南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共有6所,本文以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郑州市少年儿童体校、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洛阳市田径体校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基地”的人力资源配置、运动员训练情况、参赛情况、后勤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员数量较为充足,年龄适当,性别失衡,男多女少,运动等级呈“金字塔”形,高级别的运动员缺乏,运动员大多来源于农村。在文化课学习上感觉吃力,对未来出路方面大多数是抱着进专业队的心态。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以青壮年为主,有经验的老教练员为补充,但他们在训练、教学、科研、再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高水平的运动员参赛次数基本满足,但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在后勤保障方面,基地配备的专项训练设施、教学设施比较完善,但康复设备、医务科研仪器等设施较为匮乏,而且部分基地缺少专职医务人员。在后勤保障方面,基地重视程度较低,经费相对充裕,但经费来源及使用比较单一,部分项目“无钱可用”,而部分项目“无处可花”。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地招生困难,优秀苗子匮乏;缺乏科学管理,办学质量不佳;训练效率不高,参赛机会较少;科研能力不足,教练水平有待提高;轻视文化课教学,运动员发展受限;后勤保障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重视程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适当增加参赛次数;提升教练员水平,提高训练效率;重视文化课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后勤保障。
王明轩[10](2016)在《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郑州市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调查、归纳总结河南省现行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与途径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进而加强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的重视,有效地提升篮球竞技的整体水平,提高其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减少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几率,对促进河南省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通过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问卷调查法,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从竞赛体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措施三方面入手,对郑州市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结果: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及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国内外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现实困境等,得出目前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教练员、赛事支持管理、观念、人才流失等因素,当前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的问题主要在于体校体制可持续发展空间受限;教育系统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关于项目的扶持政策,偏于急功近利;缺乏完善的体制保障等四个方面。结论:河南省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大省,在培养篮球人才及推动篮球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影响我国篮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极为重要的因素。研究得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河南省的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首先,建立和完善有关监督机制,确保相关人才培养、输送与储备的良好衔接;其次,加强各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的积极创新;另外,强化篮球教练员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同时,营造群众篮球项目的运动氛围,不断培育丰富活跃的篮球文化;最后,加强篮球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形成科学、稳定、有效的竞技篮球人才培养、输送与储备模式。并借鉴美国竞技篮球相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对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匹配的调整。同时,强化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条龙式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河南省竞技篮球水平,使河南省竞技篮球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
1.4.2 关于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相关的研究 |
1.4.3 关于影响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因素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 |
3.1.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选材基本特征 |
3.1.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
3.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
3.2.1 运动员自身因素 |
3.2.2 运动员家庭因素 |
3.2.3 教练员因素 |
3.2.4 社会认知程度因素 |
3.2.5 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因素 |
3.3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制约因素分析 |
3.3.1 教练员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
3.3.2 训练以及培养经费的欠缺 |
3.3.3 对于运动员日常管理不到位 |
3.3.4 运动员训练安排的不合理 |
3.3.5 学与训之间的矛盾 |
3.3.6 场地及器材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部分教练员与运动员训练要求 |
3.4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发掘与培养对策研究 |
3.4.1 优化选材系统,走体教结合培养道路 |
3.4.2 拓宽选材渠道,重视人才流动 |
3.4.3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3.4.4 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完善奖励制度 |
3.4.5 丰富后备人才培养手段,提高运动员成材率 |
3.4.6 运用好政策杠杆,加强经费投入 |
3.4.7 改革运动员管理制度 |
3.4.8 科学创新,赛练结合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教练员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2 《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运动员、家长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3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四川排球的发展遇到瓶颈 |
1.1.2 四川省排球相关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以及后备人才基地的相关概念 |
2.1.1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 |
2.1.2 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 |
2.2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以及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
2.2.1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2 关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
2.3 关于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以及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四川省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
4.1.1 学校排球的发展 |
4.1.2 竞技排球的发展 |
4.2 “十三五”期间基层学校排球队伍的建设 |
4.2.1 排球传统特色校的基本情况 |
4.2.2 教练员的队伍结构 |
4.2.3 训练工作与管理 |
4.2.4 后备人才质量 |
4.3 “十四五”规划中对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规划 |
4.3.1 “基地”建设数量 |
4.3.2 “基地”责任与义务 |
4.3.3 “基地”的评估、认定及管理 |
4.3.4 “基地”建设进度 |
4.4 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影响因素 |
4.4.1 相关政策的实施与落地 |
4.4.2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
4.4.3 人才培养模式与输送渠道 |
4.4.4 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度 |
4.5 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前景 |
4.5.1 四川排球历史氛围浓厚,基地建设基础扎实 |
4.5.2 深化“体教融合”,基地建设动力十足 |
4.5.3 多方共同努力,基地建设前景乐观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保障体系 |
5.2.2 拓宽资金的来源,协调好各方利益 |
5.2.3 健全教练员选拔和培养体制,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 |
5.2.4 拓展人才输送和引进渠道,提高人才质量 |
5.2.5 深化体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 |
5.2.6 完善竞赛体系,促进竞技排球发展 |
5.2.7 加大科技投资,实现科技助力 |
5.2.8 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做实做好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3)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竞技体育和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1.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1.2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竞技体育和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个案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行培养模式的分析 |
4.1.1 “体工队”培养模式分析 |
4.1.2 “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分析 |
4.1.3 “体工队与俱乐部联合”培养模式分析 |
4.1.4 小结 |
4.2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及情况分析 |
4.2.1 不同培养模式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2 不同培养模式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3 不同培养模式后备人才管理体制与保障情况分析 |
4.3 优秀省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借鉴 |
4.3.1 仙桃体操学校培养模式 |
4.3.2 武汉体育学院培养模式 |
4.3.3 小结 |
4.4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析 |
4.4.1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
4.4.2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指导思想 |
4.4.3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基本原则 |
4.4.4 天津市多元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
4.5 天津市多元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实施与建议 |
4.5.1 天津市多元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实施 |
4.5.2 天津市多元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的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教练员问卷 |
附件2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运动员问卷 |
附件3 《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政策研究 |
1.1 培养目标研究 |
1.2 培养政策研究 |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 |
2.1 培养体制研究 |
2.2 培养机制研究 |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3.1 政府培养模式研究 |
3.2 社会(市场)培养模式研究 |
3.3 混合培养模式研究 |
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国、区域、省域研究 |
4.1 全国研究 |
4.2 区域研究 |
4.3 省域研究 |
5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共识、问题、展望 |
5.1 共识 |
5.2 问题 |
5.3 展望 |
作者贡献声明: |
(5)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求 |
1.1.2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
1.1.3 河南省竞技体操发展状况及困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 |
2.1.2 后备人才培养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竞技体操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竞技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
2.2.5 关于竞技体操竞赛体系的相关研究 |
2.2.6 关于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
2.2.7 关于河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2.8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
4.1.1 蓬勃发展时期(1978-1997年) |
4.1.2 艰难低谷时期(1997-2010年) |
4.1.3 复苏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
4.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4.2.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
4.2.2 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现状 |
4.2.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 |
4.2.4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效果 |
4.2.5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 |
4.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
4.3.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4.3.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E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F 运动员(12岁以下)访谈提纲 |
附录G 运动员(12岁以下)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我国竞技射击运动历史发展的研究 |
二 河南省竞技体育历史发展的研究 |
三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发展的研究 |
四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访谈法 |
三 历史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历史分期 |
一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 |
二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分期的成绩依据 |
三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阶段的划分 |
第二节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过程 |
一 新中国成立时期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 |
三 改革开放时期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 |
四 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的发展 |
第三节 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历史发展演变的要因分析 |
一 社会政治因素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影响 |
二 社会经济因素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影响 |
三 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建设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影响 |
四 科研工作的开展对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内竞技武术及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现状相关研究 |
1.4.4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太极拳队发展历程 |
3.2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3.2.1 “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 |
3.2.2 体教结合模式 |
3.3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现状 |
3.3.1 运动员现状 |
3.3.2 教练员现状 |
3.3.3 后备保障现状 |
3.4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完善的后备人才体系 |
3.4.2 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 |
3.4.3 教练员队伍管理不完善 |
3.4.4 缺乏社会与企业关注度,经费来源单一 |
3.4.5 竞赛问题诸多 |
3.5 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
3.5.1 健全后备人才体系 |
3.5.2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3.5.3 提升教练员整体水平 |
3.5.4 重视宣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
3.5.5 完善竞赛体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 |
1.3.3 国外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3.1.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
3.1.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 |
3.1.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选材 |
3.1.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条件 |
3.1.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管理 |
3.1.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文化课学习 |
3.1.7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2.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模式 |
3.2.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
3.2.3 体育运动学校培养模式 |
3.2.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3 新乡市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
3.3.1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3.3.2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 |
3.3.3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
3.3.4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 |
3.3.5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输送 |
3.3.6 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
3.4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
3.4.1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
3.4.2 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C 运动员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研究 |
1.3.2 有关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1.3.3 已有文献的不足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概况 |
3.2 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现状 |
3.2.1 运动员基本情况 |
3.2.2 教练员基本情况 |
3.2.3 基地训练情况 |
3.2.4 参赛情况 |
3.2.5 后勤保障情况 |
3.3 六所“基地”建设情况比较分析 |
3.3.1 运动员基本情况比较 |
3.3.2 教练员基本情况比较 |
3.3.3 训练情况比较 |
3.3.4 参赛情况比较 |
3.3.5 后勤保障比较 |
3.3.6 比较结果分析 |
3.4 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基地招生困难,优秀苗子匮乏 |
3.4.2 缺乏科学管理,办学质量不佳 |
3.4.3 训练效率不高,参赛机会较少 |
3.4.4 科研能力不足,教练水平有待提高 |
3.4.5 轻视文化课教学,运动员发展受限 |
3.4.6 后勤保障乏力,发展后劲不足 |
3.5 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对策 |
3.5.1 加强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3.5.2 提高重视程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
3.5.3 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适当增加参赛次数 |
3.5.4 提升教练员水平,提高训练效率 |
3.5.5 重视文化课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5.6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后勤保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部分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
2.1.1 美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2.1.2 欧洲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2.2 国内有关篮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
2.2.1 竞赛体制方面 |
2.2.2 培养理念方面 |
2.2.3 培养措施方面 |
2.2.4 培养模式方面 |
2.2.5 后备人才储备方面 |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专家访谈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文献资料法 |
4 研究内容与分析 |
4.1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历程 |
4.1.1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孕育阶段 |
4.1.2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阶段 |
4.1.3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巩固与成熟阶段 |
4.1.4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重构阶段 |
4.2 河南省郑州市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现状调查 |
4.2.1 培养经费资助状况 |
4.2.2 教练员现状 |
4.2.3 赛事支持管理现状 |
4.2.4 后备人才培养观念 |
4.2.5 人才储备状况 |
4.3 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的现实困境 |
4.3.1 体校体制可持续发展空间受限 |
4.3.2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4.3.3 项目扶持政策急功近利 |
4.3.4 缺乏完善的体制保障 |
4.4 对策分析 |
4.4.1 形成科学、稳定、有效的竞技篮球人才培养、输送与储备模式 |
4.4.2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输送与储备的良好衔接 |
4.4.3 加强区域合作,进行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创新 |
4.4.4 强化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形成良好激励机制 |
4.4.5 营造群众篮球运动氛围,不断培育篮球文化 |
4.4.6 坚持科学化训练,不断提高篮球后备人才专业技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中长跑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尚书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四川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D]. 张雪伟.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天津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D]. 张晓伟.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 王松,张凤彪,崔佳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7)
- [5]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席蕊. 河南大学, 2020(02)
- [6]河南省竞技射击运动发展史的研究[D]. 冯汉哲. 郑州大学, 2020(02)
- [7]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 薛奕然. 河南大学, 2019(01)
- [8]河南省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 崔宁宁.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D]. 李峰. 河南大学, 2018(01)
- [10]河南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王明轩.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