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论文摘要

阐述了进行物流分析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物流分析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其中,物质流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是本文重点介绍并实际应用的两种方法。 在物质流分析中,引入了“生命周期链”和“生命周期链群”的重要概念,从而得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定点观察法是沿着与生命周期链垂直的方向观察物流,而跟踪观察法是沿着生命周期链的方向来观察物流。 采用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分析了我国1998-2003年的铜循环状况,得到了精炼铜生产阶段和铜制品加工制造阶段的原料自给率和废杂铜使用比例,以及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和废铜指数等指标;通过定点观察法同时得到了我国此阶段内铜的社会存量和人均社会存量变化。 对定点观察和跟踪观察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了熵分析,计算了两种方法下过程的熵变化。提出了降低铜产品生命周期熵增的途径和措施,并计算了改进后生命周期的熵变化。 由铜产品生命周期铜流图,推导出了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废铜指数(以及自产废铜指数)、环境效率(生产阶段的环境效率和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率)等循环指标与产量比、循环率、回收率、排放率等物流参数间的关系式。分析了不同物流参数条件下,这些指标的变化曲线。计算了我国2005-2020年间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和废铜指数的可能变化区间。 对中、美两国铜消费状况进行了比较,得出:美国单位GDP的铜消费量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降低了86%,中国1960-2004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并且发现美国的人均GDP与人均铜消费量间有一定规律可循。 我国要实现铜消费的减量,就必须降低单位GDP的铜消费量,这就要通过提高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来实现。计算了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我国2005-2020年间的铜消费状况。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995-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得到:此期间内人均生态足迹在2.989hm2/cap~3.325hm2/cap范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在0.569hm2/cap~0.654bm2/cap范围内,人均生

论文目录

  • 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Ⅰ部分 总论
  • 第一章 总论
  • 1.1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
  • 1.2 进行物流分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 1.2.1 物流分析的定义
  • 1.2.2 物流分析的重要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 1.4 物流分析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5.1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1.5.2 基本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研究内容
  • 1.5.5 研究意义
  • 第Ⅱ部分 物质流分析及其应用
  • 第二章 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2.1 国内外关于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
  • 2.2 产品的生命周期
  • 2.3 生命周期链和生命周期链群
  • 2.4 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的含义
  • 2.5 定点观察法
  • 2.5.1 非稳态物流
  • 2.5.2 稳态物流
  • 2.5.3 定点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 2.6 跟踪观察法
  • 2.6.1 非稳态物流
  • 2.6.2 稳态物流
  • 2.6.3 跟踪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 2.7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铜循环现状分析
  • 3.1 铜的一般介绍
  • 3.1.1 国内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 3.1.1.1 国内铜冶金发展概况
  • 3.1.1.2 国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 3.1.2 铜的性质和用途
  • 3.1.2.1 铜的性质
  • 3.1.2.2 铜的用途
  • 3.2 铜的生产、消费及铜矿资源状况
  • 3.2.1 世界铜的生产、消费
  • 3.2.2 中国铜的生产、消费
  • 3.2.3 世界铜矿资源状况
  • 3.2.4 中国铜矿资源状况
  • 3.3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铜资源紧缺
  • 3.3.1 铜资源承载力
  • 3.3.2 经济快速增长
  • 3.3.3 铜的需求
  • 3.3.4 铜资源紧缺
  • 3.4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 3.4.1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模型
  • 3.4.2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 3.4.2.1 铜的生产阶段
  • 3.4.2.2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 3.4.2.3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 3.4.2.4 废杂铜的回收阶段
  • 3.4.3 几个重要指标
  • 3.4.4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 3.4.4.1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 3.4.4.2 1998-2003年铜流的定点观察分析
  • 3.5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 3.5.1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模型
  • 3.5.2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 3.5.2.1 铜的生产阶段
  • 3.5.2.2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 3.5.2.3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 3.5.2.4 报废铜制品的回收阶段
  • 3.5.3 几个重要指标
  • 3.5.4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 3.5.4.1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 3.5.4.2 1998-2003年铜流的跟踪观察分析
  • 3.5.5 讨论及建议
  • 3.6 铜循环的熵分析
  • 3.6.1 熵的理论及其计算
  • 3.6.2 物质循环的熵分析
  • 3.6.3 中国2002年铜循环的熵分析
  • 3.6.3.1 定点观察的熵分析
  • 3.6.3.2 跟踪观察的熵分析
  • 3.6.4 分析与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关于铜循环指标的研究
  • 4.1 铜产品生命周期铜流示意图
  • 4.2 铜资源效率
  • 4.2.1 中国1990-2003年的铜资源效率
  • 4.2.1.1 直接计算法
  • 4.2.1.2 间接计算法
  • 4.2.2 主要产铜国的铜资源效率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矿石指数
  • 4.3.1 中国1990-2003年的矿石指数
  • 4.3.2 主要产铜国的矿石指数
  • 4.3.3 分析与讨论
  • 4.4 废铜指数
  • 4.4.1 中国1990-2003年的废铜指数
  • 4.4.2 主要产铜国的废铜指数
  • 4.4.3 自产废铜指数
  • 4.4.4 分析与讨论
  • 4.5 环境效率
  • 4.5.1 中国1990-2003年的环境效率
  • 4.5.2 主要产铜国的环境效率
  • 4.5.3 分析与讨论
  • 4.6 中国2005-2020年铜循环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4.6.1 铜资源效率的变化
  • 4.6.2 矿石指数的变化
  • 4.6.3 废铜指数的变化
  • 4.6.4 建议及措施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中、美两国铜消费的比较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美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 5.2.1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 5.2.2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 5.2.3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 5.3 中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 5.3.1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 5.3.2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 5.3.3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 5.4 中、美两国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比较分析
  • 5.5 中国2005-2020年铜消费的情景分析
  • 5.5.1 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
  • 5.5.2 未来15年内铜消费量的情景分析
  • 5.6 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指标的比较分析
  • 5.6.1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量的分析
  • 5.6.2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铜消费量的分析
  • 5.7 小结
  • 第Ⅲ部分 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 第六章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6.1 国内外关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研究
  • 6.2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
  • 6.2.1 生态足迹概念
  • 6.2.2 生态足迹理论
  • 6.3 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
  • 6.3.1 生态足迹的计算
  • 6.3.2 生态足迹指标的特点
  • 6.3.3 全球及我国的生态足迹
  • 第七章 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分析
  • 7.1 辽宁省生态足迹的计算
  • 7.1.1 数据收集
  • 7.1.2 辽宁省1995-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 7.1.3 结果分析
  • 7.2 基于生态足迹的两个指标
  • EF)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7.2.1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HEF)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 d)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7.2.2 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Cd)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 EF和Cd的讨论'>7.2.3 HEF和Cd的讨论
  • 7.3 分析与讨论
  • 7.3.1 全国各省(区市)的足迹比较
  • 7.3.2 生态足迹指标述评
  • 7.3.3 研究展望
  • 7.4 小结
  • 第Ⅳ部分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附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物质流分析用于中国铝使用存量的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 2020(04)
    • [2].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 生态学报 2015(22)
    • [3].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城市水系统规划评价[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13)
    • [4].重金属元素物质流分析的研究进展[J]. 湖南有色金属 2016(01)
    • [5].物质流分析简介[J]. 中国统计 2013(04)
    • [6].发展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山东省物质投入与产出为例[J]. 对外经贸实务 2012(03)
    • [7].基于物质流分析下的循环经济[J]. 知识经济 2008(05)
    • [8].基于物质流分析法对江西省生态效率的评价[J]. 绿色科技 2014(07)
    • [9].物质流分析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案例[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0].物质流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1].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黑龙江省物质代谢及减量化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09)
    • [12].重金属元素物质流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4(04)
    • [13].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2)
    • [14].物质流分析国内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4)
    • [15].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利器”——物质流分析与核算[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8)
    • [16].园区循环经济物质流分析述评[J]. 价值工程 2018(07)
    • [17].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 生态经济 2018(03)
    • [18].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06)
    • [19].改进的“城市矿产”物质流分析方法探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06)
    • [20].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国内外政策应用比较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1].从系统到景观: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J]. 生态学报 2014(06)
    • [2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及应用[J]. 江苏商论 2019(05)
    • [23].基于循环经济规划的物质流分析——以宁夏为例[J]. 学术论坛 2015(03)
    • [24].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5)
    • [25].欧盟15国资源生产率及其可持续发展政策——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研究与比较[J]. 欧洲研究 2010(04)
    • [26].社会与环境[J]. 环境科学文摘 2009(01)
    • [27].SFA基本方法体系及其在战略性资源代谢分析中的应用[J]. 广东化工 2014(10)
    • [28].资源型城市典型矿产资源物质流分析——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11(01)
    • [29].2011~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铜物质流分析[J]. 中国矿业 2019(09)
    • [30].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动态物质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5(12)

    标签:;  ;  ;  ;  ;  ;  ;  ;  

    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